朱元璋靠铁的手腕,打造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而这支军队又由能战善战的将领指挥,可以说所向无敌了。但是除了军队纪律,还要有好的作战方向,好的谋略,这些才是老朱真正的作战纲领,是重中之重。这时候自是有谋士相助的。
收获“九字箴言”
朱元璋本人以及他的军队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他开始投军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建立了夺取天下之志,人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以前的种种,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老朱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在自己军队的品位提高之后,他回过头来检查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开展全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批评自然是很深刻的。老朱是怎么批评的呢?
老朱说,当时红巾军四处掳掠,到四乡里面,吓得百姓到处躲藏,他们把百姓的房子烧得是片椽无存啊,墙都倒了,看不见一面立着的墙,不但如此,还要把人们的钱财都洗劫一空。这简直就是土匪干的勾当啊!老朱自己说着也是很惭愧,当然那时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但是老朱的态度很好,很诚恳,这值得表扬。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老朱来说还是非常及时的。
朱元璋决心洗心革面,改变这种情况,不以子女玉帛为意,要改变当时红巾军“荡尽民财、焚烧闾舍”的做法,改变杀人越货这种乌合之众的做法,建成一支仁义之师。
于是在全军进行了大整顿,好在大家底子都不是什么坏胚子,稍加整顿大家就都变得谦逊有礼,俨然一副礼貌有加的仁义之师的样子。
但是有了战斗力,又能行仁义,就肯定能够取胜吗?老朱知道此时自己还缺少一个像样的政策纲领,而且这是现在的当务之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正当朱元璋困惑的时候,又有一位儒者来到他的军中,给他出谋划策。这是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朱元璋打下了徽州,一入驻到徽州城内,就听说了朱升的名字。朱升是谁?此人被世人称为山中宰相,很有谋略,不出门尽知天下大事,我怀疑他是不是在偷着用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这么厉害的角色,朱元璋一定要拜会一下,于是老朱亲自去拜访他。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豪杰,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去请教,很是给朱升面子,大有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遗风。
朱升见到朱元璋向他亲自登门请教,自是受宠若惊,当然是诚心相告,他送给朱元璋九个字,俗称“九字箴言”,是哪九个字呢?就是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看似没什么了不起的区区九个字,含义太深刻了。它是一套很完整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理念,涵盖了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的各个方面:有基础,也有理想;有步骤谋略,也有实施的办法,非常的厉害。高筑墙而广积粮就是说,最好不要过早地暴露称王称帝的意图,不到时机成熟决不轻易出击,避免遭到竞争对手的嫉恨和攻击。
所谓“高筑墙”就是说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自己力量强大了,才能不怕别人,自己的地盘才能守得住,老巢不被人轻易端了,这样才有基础打别人;把墙筑得高高的,敌人没有姚明的个头不好进到院子里来。再在墙头上撒点玻璃,等敌人一攀,嗯,血肉模糊。
而“广积粮”是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支军队几万人、几十万人,不吃粮行吗?没有粮食你怎么作战?没有粮食你怎么安抚百姓?你统治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是饥寒交迫,你还能统治得下去吗?经济实力决定一切上层建筑,有了钱说话才有底气,将士不挨饿,打仗才有劲儿啊。
最后的“缓称王”则是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几乎人人都想自己做皇帝号令天下人,谁想得到王位,就肯定会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目标。枪打出头鸟,谁想称王,大家就会把打击的枪口对准他。而缓称王,就是叫你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想要称王的目的性,这样混淆视听,等到那些早称王的人被人打击得差不多的时候,你的时机也就成熟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白捡个现成的皇帝做。
朱元璋对朱升所提出的九字箴言深表赞同。这九字箴言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最后朱元璋按照九字箴言的指示,一步一步夺取了胜利。
同时还要说的就是,朱升不光为朱元璋提供了这么好的谋略,在军事上也为朱元璋起过辅佐作用,当朱元璋所部围攻徽州城时,日久不下,朱升独立城下,传话元朝镇守使徽州路统帅福童,晓以大义,使其放弃了负隅顽抗的打算,开城归降。朱元璋部队攻打饶州失利,朱升又调集民壮千余人,令其子率往救援,终于取得饶州大捷。
看来这个朱升还真是有两把刷子。
里中长者李善长
在朱元璋继续向滁州进军的途中,又有一位儒士来拜见朱元璋,他就是定远的李善长。他的家乡定远离朱元璋的家乡濠州不远,应该是朱元璋的同乡。李善长在家乡被称为“里中长者”,年龄比朱元璋大十五岁。不仅年龄长,而且有智慧、有德望。
历史记载说,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从小就开始读书,有智谋、有心计;“习法家言”,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立国,但是并不排斥其他各种思想,比如说治国整治吏治,建立秩序要用法家;有时候提倡无为之治,那就是道家了。李善长不仅读儒家之书,而且“习法家之言”。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强化国家管理,在先秦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秦朝的李斯、东汉末年的曹操都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因为他有智谋,所以“料事多中”,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很准确。这位李善长来了以后,先是做了一个小小的类似于弼马温的小官,估计连九品都不能算,但是李善长这块金子的高明之处就是懂得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的才华。他一直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在一个朱元璋无意中流露出对战争无奈的时候向朱元璋评说天下大事:“秦朝乱时,汉高祖刘邦也是百姓出身,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只用了五年就成就了帝王之业,现在天下已不是他的了,元帅你的户口在濠州,离刘邦老家不远,就算没有王气所在,也多少能沾点边。”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然后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只要元帅能向刘邦学习,按照他的行为去做,天下就一定是你的!”这样的霸气正是此时身心略显疲惫的朱元璋所缺乏的,朱元璋深觉此人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开始重用此人。他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最终做了开国功臣,虽然结局是那么惨。
朱元璋接下来的目标很快放到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上。
当时不论是仁人志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要想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相信那时候看风水的职业会很有市场,是一个牛市的潜力股,如果女孩子找对象可以考虑找风水先生。南京确实也是名不虚传,在它范围内的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此外在南京的前方还有一条长江,这实在是吉中之大吉,历朝历代的皇帝比我们想的周到,买房置地一定先看风水,南京面水背山,实在风水好得让人无语。在明之前,就是六朝之都,不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还很富有。南京附近不但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还兼顾着商业中心的作用,要不秦淮河两岸的娱乐业能那么发达?从杜牧的《泊秦淮》就能看出点端倪啊,秦淮河是金陵胜地啊。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运河之利,在那个从北京走到南京要几个月的时代,水路实在是太重要了。估计那时候人们晕船的几率会比较小,因为坐得比较多。
目标既然已经选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攻下集庆,让它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纠缠不清小明王
在攻打集庆之前要先介绍一个人,那就是小明王韩林儿。
1355年二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韩林儿被拥立为王,说起这事,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有一个河北人叫韩山童的,也就是韩林儿的父亲,是重要的白莲教秘密宗教领袖,他广招信徒,暗中策划起义。至1351年,黄河溃堤冲垮了山东的盐场,使国库收入锐减,只在乎声色犬马、对黄河从不过问的元统治者,不得不强令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疏浚黄河。韩山童派人在治河民工中做手脚,并且偷偷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并预先在河道中埋下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上面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字样,从那时候就可以看出舆论的力量是多么的大。四月的一天,民工们在河南兰考的河道里,果然挖出这个石人,大家群情激奋,大声宣扬是神的造化。刘福通等人借坡下驴散布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当主中国。他们杀白马、黑牛,对天地盟誓,共同推举韩山童为首领,成为明王,以“红巾”为标志,准备起兵反元。但好事总是多磨的,事情不幸被泄露,韩山童被捕成了为起义而亡的第一人。刘福通等人逃回颍州,五月就发动了起义。韩山童成为元朝统治者的刀下之鬼后,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到安徽砀山。刘福通奋力作战,力突重围,成功攻取了颍州等地。占领颍州后,刘福通发布了声讨元朝的檄文,也不忘声情并茂地演说一番,控诉元朝“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这样的宣传在当时是具有很强的煽动性,人民点火就着。元朝统治者自然不会让这样的扰乱民心的乱臣贼子活着,急忙派枢密院同知赫斯·秃赤率六千蒙古大军及各路汉军前往镇压,但是被起义军打得大败。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安徽、河南大片地方,人数发展到十多万人,形势一片大好。各地闻风而动,接连起义,掀起了元末农民起义的高潮。刘福通想不能让韩山童白死,毕竟他是为起义死的第一人,而且前面宣扬的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这个说法还是有用处的,可以子承父业,让韩林儿来完成自己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如此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不怕元朝不灭。于是派人找到韩林儿,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在亳州建立大宋政权,年号龙凤。不久,元军攻亳州,刘福通又奉韩林儿居于安丰。这样,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就成为红巾军的一面旗帜。郭子兴等在名义上也就成为大宋皇帝小明王旗下的一支队伍。
小明王韩林儿传檄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任左副元帅。论官职地位,朱元璋位居第三。一开始,朱元璋拒绝接受,说:“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是,看到小明王气势正盛,有他这面旗帜也可以作为依靠,就接受了任命。然而,郭天叙年纪还小,缺乏作战经验,而张天佑又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朱元璋身经百战,又有李善长等一批谋士,所以这支军队实际上就控制在副元帅朱元璋的手中。虽然这支军队名义上是由大宋政权统辖,而实际上,他们并不完全听从小明王指挥。第二年,也就是1356年,在这支军队攻打集庆的时候,由于内部将领陈埜先的叛变,郭天叙和张天佑被杀。这二人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为他扫除了障碍,朱元璋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都元帅,现在这个队伍就既名正又言顺地听从朱元璋指挥了。
为了更快地攻占集庆,冯国胜向朱元璋建议,应立即渡过长江,占领集庆,这个建议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他下定了决心,占领集庆!
但是这时候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朱元璋的这班人马不是骑兵就是步兵,北方出身的士兵多是陆地上的王者,而要攻占集庆只能用水军,但是现在没有船,哪来的水军之说?这事把个老朱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围着屋子一个劲的转圈。但是,老天是垂青这样的天才的,不会在小事上叫他们翻了船,在他急得不行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给他带来了一场甘霖。
来者何人呢?就是俞通海,史书上记载说:“元末政化不行,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可见此人也就是个沿江打劫的海盗,经常干的就是类似水浒传里“到得江心,且问你要吃板刀面还是吃馄饨”的那路勾当。但是不得不称赞他的眼光是相当厉害的,因为他识别出了朱元璋这支潜力股啊。
不过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说俞通海可是上天赐予他的宝物,那他杀点人、抢点钱不也是完全可以原谅的吗?只要能派上用场就行。
于是他召集了上千条战船先攻采石,再破太平,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的地——集庆。
集庆就在眼前!
但是在开始的战斗中因为将士不熟悉水性,使得战争一时陷入困境。
第二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穷人朱元璋终于摆脱了凤阳,摆脱了濠州,摆脱了滁州,来到了富裕的南京,但真正的事业才刚开始,继续努力!
这时候的应天,还在各种势力的包围之中。朱元璋夺取了应天,很多人也想夺取应天,元朝政权不用说也想夺回应天。应天的地位并不稳啊。
先来分析一下朱元璋此时的处境,他东边是镇江的元朝军队,东南方平江(苏州)是张士诚,东北面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徐寿辉。当然现在朱元璋同学好像是个肯德基的汉堡被夹在中间,只等别人来咬似的,而且这些个称得上邻居的人们貌似个个比朱同学厉害,于是人家也懒得用眼皮夹他一下,全都没时间搭理他。
好在让人有点安慰的是,朱元璋的北面是刘福通,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就是那个拥立韩林儿的人,算得上跟朱同学是兄弟班的同学,毕竟听从同一个老师的指挥,不管是真听还是假听的。他能够帮助朱元璋挡住元朝军队的进攻。元朝的统治者自从那个军师总是掐指算出朱元璋就是真命天子似的人物,所以对于朱同学是倍加关注,但是无奈鞭长莫及,自己打不着。
而这时候对于朱元璋来说,元朝虽然与自己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现在在自己力量是如此微不足道的时候还是先壮大自己是重中之重,如果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梦只会把自己送上西天的。况且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人物,即使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要粉墨登场了。这就是朱元璋的另外两个邻居。对朱元璋而言,这两个邻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
那他们是谁呢?他们就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他们也正是我们下一章要浓墨重彩地介绍的朱元璋的敌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