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11445600000039

第39章 朱元璋是个创新家(3)

老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走投无路的时候给地主家放牛,哪里有机会吃什么好东西啊。后来,家乡大旱,瘟疫横行,自己的父母、兄嫂都因饥饿相继死去,没饿死的也找不到人影了,朱元璋就在好心人的介绍下去了皇觉寺出家。没过多久,寺院散伙,他就做了小乞丐,四处流浪着讨饭吃。现在乞丐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大,满大街都是乞丐,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所以很少有人愿意掏钱。那时候乞丐的竞争力也不小,一个丐帮得有多少人啊?而且那时候人们生活不富裕,就是想帮也得自己有啊。朱元璋的日子不好过啊!

有一次,朱元璋已经几天没讨到吃的东西了,眼前一会儿冒金花,一会儿冒星星,但是没办法,还得强打精神一步挨一步地向前挪,没准哪个好心的人能给点吃的呢。老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到了一家饭庄前,刚要张口乞讨,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倒在饭店的门口,昏过去了!饭店老板是个善人,一看一个穿着破袈裟的小和尚倒在门口,赶快走出来把朱元璋扶了起来。再看看朱元璋手里攥着的又脏又破的碗,老板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灾荒年头,有几个人能不挨饿呢!赶紧回饭店端来一碗水,慢慢地灌进了朱元璋的嘴里。水是生命之源,不吃饭光喝水还能撑几天呢,老朱喝了水,慢慢地睁开眼。老板人财大气粗,大方得很,把自己饭店的看家菜——瓤豆腐拿出来给老朱吃。朱元璋一见吃的,眼前顿时一亮,也顾不上什么念阿弥陀佛了,也顾不上什么吃饭的礼仪了,恨不得连碗都一口吞下去。三下五除二,朱元璋把端来的东西吃得干干净净。老朱使劲摁下心头想要吃第二碗的冲动,千恩万谢地谢了老板,离开了饭店。一边走一边回味:这瓤豆腐怎么这样好吃,天下大概没有什么比得上瓤豆腐了。于是把塞在牙缝里的豆腐渣都搜刮出来,这可比刷牙干净。

几年后,老朱应汤和之约,参加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十几年南征北战,最终由一个士兵变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自然能吃到山珍海味,什么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还有水陆两栖的,南方的,北方的,东边的,西边的,哪的没有?但是这个自己家乡的瓤豆腐却令他始终难忘。不久,他把家乡做瓤豆腐的厨师接到宫廷的御膳房来,专门为他做这道菜。瓤豆腐成为贡菜后,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无为熏鸭

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着这样的风俗。

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也跟朱元璋有关系。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穷,给财主放牛。财主人就是个铁公鸡,不肯轻易拔毛。但是朱元璋人活泛,活人还能让尿憋死?财主不给吃的,我们自己创造吃的。于是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他们哪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里,等第二天再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的老百姓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熏鸭”成了安徽省出名的地方风味食品。

虎皮毛豆腐

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是徽州地区的特殊风味菜。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给财主家放牛帮工,财主见着个劳动力就不会轻易放过,朱元璋白天放牛后,半夜还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帮忙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这帮长工们都非常喜欢他,因此,对朱元璋很照顾,不让他干重活。后被财主知道了,很不满意,就让朱元璋光荣下岗了。

朱元璋能去哪呢?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虽然没办法阻止财主做决定,但是还是跟朱元璋有很多的联系,没事发发短信,打个电话什么的。还总是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里的干草堆里,留下暗号,到时让朱元璋悄悄取走和伙伴们吃了。后来,朱元璋家死的死,逃的逃,朱元璋成了小可怜儿,只好入寺当了和尚。尽管如此,长工们还是照样把豆腐送来藏在草堆里。进了寺院,朱元璋的时间就不完全由自己安排了,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着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等庙会结束,朱元璋匆忙去取豆腐,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拿庙里已经快见底的油煎了一下,觉得味道更香鲜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所以庙里的油吃的很快,但好在,朱元璋一直没有被发现。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为吴王。1357年,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方驻营时,想起了自己以前总是吃的豆腐,特命随军炊厨就在当地做了起来,并被流传下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现今起名为“虎皮毛豆腐”,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外名菜。

腊八粥

这里有一个腊八粥的由来,很有趣。

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

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小鱼锅塌”

“小鱼锅塌”,是洪泽湖渔民在长期的湖上生活实践中,在众多的因湖而宜的饮食习惯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名肴。

这个“小鱼锅塌”起源很早,久负盛名。它的由来同样跟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

据传,幼年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灾荒年月逃难来到淮水边,在与逮鱼的、放牛的、砍草的、讨饭的穷孩子聚到一起时,就将各人所获的东西凑在一起,在锅里煮(没有渔具)用手逮来的小鱼,锅边贴饼(讨来的杂面或湖中捋来经捣碎的蒿苗种子面),用这种快而省事的办法做饭填肚子。虽然做法简单原始,但吃起来却也脆香鲜嫩,后逐渐成为湖上渔民、沿湖农民的家常饭菜,称之为“小鱼锅塌”。朱元璋做皇帝后,吃腻了宫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渔妇请进宫里,专为他做这种“小鱼锅塌”。从此以后,这种吃法宫里称“三鲜(湖水甘甜、湖鱼鲜嫩、湖草种子清香)小鱼饼”,民间则叫“皇帝饼”或“朱家饭”。朱元璋逝世后,宫内逐渐失传,而民间则一直沿传下来。

泥巴鸭

朱元璋少年时在财主家放牛,与小伙伴们将牛杀吃后又骗财主牛钻山洞后,财主心想,不能再叫他放牛了,改叫他放鸭。鸭子大小共九九八十一只,小伙伴们又逗朱元璋说:“老八现在没有牛可以吃了,我们现在饿得想吃人,怎么办呢?”朱元璋说:“我现在也没什么可吃的,要不我们吃鸭子吧”。小伙伴又说:“又没有锅该如何吃呢?”朱元璋说:“你们下塘把荷叶捞上来,再抱些干树枝来,我自有办法。”

大家一听这话,马上来了劲儿,鲜荷叶、干树枝顷刻而至。朱元璋选了一只肥鸭杀掉,随手从田里捞些黄泥巴,将鸭包在荷叶内,外面再抹上和好的泥巴,放在树枝上烤,味道特香,淮河两岸盐碱地里的泥巴有咸味,顺便给鸭子上了点儿盐。

众伙伴你一块,我一块很快吃光了。天晚了,鸭子少了一只,伙伴们说你回家财主点数怎么办?此时天上飞来一群野鸭,朱元璋说:“飞来一只野鸭来凑数吧!”果然天上飞下一只野鸭来。回家后,财主点数果然一只不少。这样,这群孩子就天天有鸭子可以吃了,吃完还有野鸭充数,但是很快九九八十一只鸭吃完。朱元璋心想,明日回去怎么办呢?一算明日恰逢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朱元璋一想有办法了。朱元璋每日早早便起来放鸭,今天却迟迟不动,财主于是催他起床放鸭。朱元璋说:“今天是七月七,所有的鸟类都要到天上搭鹊桥,如果放鸭子,鸭子会飞上天的!”“胡说!”财主气急败坏地说,“鸭子怎么会飞上天?”朱元璋说:“不信你自己放去”。财主狠狠地说:“我偏就放给你看……”于是把鸭笼打开,野鸭一见天亮,出笼就飞上天去,九九八十一只一会儿功夫全飞光了。朱元璋说:“你看,不能放吧,全飞了。”财主哭笑不得,哑口无言。

朱元璋每每回忆起这事儿,就非常得意,不管是南征北战,还是做了皇帝,经常叫厨师按照他的要求做这道菜供他品尝,并给此菜赐名“飞天泥巴鸭”。

民间艺术也有份凤阳花鼓

走南京,到北京,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凤阳花鼓。特别是熟悉那首有名的凤阳花鼓歌: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可是这凤阳花鼓到底与朱元璋有啥联系呢?有一段传说故事,从头说起。

花鼓做礼进南京

原来朱元璋一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唱歌,五音不全,跳舞,没那身材,但是偏偏喜欢听花鼓。小时候,他家在凤阳太平乡种地,这太平乡一带常常有人打着花鼓唱花鼓歌。朱元璋只要见了打花鼓的,就跟在后面追着跑,跟着人家学着唱花鼓歌,放牛的时候,看看周围没人还时常自己唱上几句,有人的话就算了,怕吓着别人。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在南京举行登基就位的大礼。皇帝登基,当然是一件大喜事。文武大臣自然都要准备礼物,趁机表现一下,没准皇上一高兴给自己个官儿做呢。这等大事的传播速度赶得上火箭,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家乡。自己家乡出了皇帝,这真是百年不遇的大好事,正好可以给自己的家乡扬扬名,以后既可以留名青史,又可以让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自己这儿都出了皇帝了,能不人杰地灵吗?风水绝对的好。朱元璋的老乡们就坐在一起合计了,该给皇上送个什么礼呢?能让皇上看着新鲜刺激还能展现自己家乡的特色,像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朱元璋自然一样都不少,这些东西拿出去也没有什么新意。大家为这件事开始犯愁了。突然,沉默了半响后,有人一拍大腿:“有啦!以前重八在家的时候喜欢唱花鼓,有一次,我去地里干活,正好听见重八自己边放牛边唱花鼓,虽然这调上有点不着边,但是听着还是比较舒服的,就是想多穿件衣服。现在,我们给他去唱段花鼓,他一定喜欢。”这个意见全票通过。于是,他们便挑选了一些花鼓打得最好的鼓手,花鼓歌唱得最美的歌手,又找人编了新词,穿上过年穿的衣服,由本村最帅的小伙子带领着,穿小路走大路,朝南京赶去。

宁听花鼓不吃饭

最好的鼓手,最美的歌手,众乡亲列队,欢欢喜喜来到南京城。这场面怎么看怎么像送亲队伍。时间刚刚好,朱元璋登基就位的大礼刚刚举行。这群人就打着鼓唱着歌出现在朱元璋的眼前,听人禀报,原来是自己家乡的人,便派人先把他们接到前殿侍候,又通知左右,准备酒宴招待。

不一会儿,登基大礼已毕,朱元璋便来和众乡亲见面了。朱元璋做了皇帝,但没忘记家乡人,和大家一见面,亲热得不得了。把个家乡话说得溜得不行。又听说他们是专门给自己唱花鼓戏来的,当时就高兴得快晕了,满脸堆笑地说:“好得很,从我投军起事,一晃已是一二十年了,都没有听过花鼓,这回,你们可要让我大大地饱一回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