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11445600000024

第24章 朱元璋的亲密伙伴(1)

开国名将徐达

太傅提兵出塞还,更因渝塞起渝关。

石驱到海南城堞,垒筑连云北倚山。

辽水至今来靺鞨,蓟门终古镇窴颜。

岁时伏腊犹祠庙,麟阁勋名孰与班?

一首赞颂徐达的诗,但凡了解一点朱元璋的成名史就会知道,徐达的丰功伟绩是真的数也数不清的,而徐达的为人更是可圈可点。

从贫苦农民到左相国

徐达,比朱元璋小四岁,五十几岁就去世了,算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早逝的,他字天德,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也就是世代贫农。小时候曾和朱无璋在一起放牛,称得上是朱元璋的发小。

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发动农民起义,组织了红巾军反抗元朝。第二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响应,元朝政府一看慌了,急忙派兵镇压。但这些官军腐败透顶,没事就知道声色犬马了,哪敢跟红巾军直接硬碰硬?但是长官有规定,是要上交俘虏人数的,这些兵也还算是聪明,就是有点没人性。他们四处烧杀掳掠,捉拿无辜百姓,冒充红巾军俘虏,押到官府去报功领赏,搞得民无宁日,怨声载道。

徐达八辈贫农,祖祖辈辈深受官府和地主压迫剥削之苦,心里早就忿恨不平,现在又亲眼见证了小时候老是听爷爷说的官军的暴行,更是恼火。于是决定自己要参军,打跑这群没人性的家伙。

刚巧,1353年六月,已是亲兵九夫长的朱元璋来家乡募兵,徐达听到消息,兴高采烈地参了军。他同朱元璋的出身、境遇和志向大体相同,两人一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朱元璋决定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助手。徐达从此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巾军战士。

后来朱元璋和郭子兴闹翻,带着24个人独闯天下,徐达就是这24人之一。他们在定远收编了那3000人的地主武装,迅速攻占了滁州、和州等地。徐达在这些战役中,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对朱元璋提供了不少很好的计策,开始崭露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朱元璋是爱才之人,为徐达向郭子兴请功,说他的智谋和才略皆在众人之上,建议把他提拔做军官,郭子兴便任命他为镇抚。小小的升迁哦。

在和州时,孙德崖的粮食不够吃,想向朱元璋借粮食,郭子兴刚好在朱元璋这实现下岗再就业,孙德崖前来让老郭看到了复仇的希望,于是在城里兴冲冲地拘捕孙德崖,但孙德崖的部众也在城外捉住了朱元璋。郭子兴提出以孙德崖交换朱无璋,但双方小肚鸡肠,谁也不肯先放,因为都知道对方信誉不怎么样。

关键时候,徐达挺身而出,冒着被杀的危险,主动要求到孙德崖的军中去做人质,徐达觉得朱元璋是自己的老乡,对自己又有知遇之恩,这个时候自己不上谁上?

徐达到了孙德崖处,倒是没受什么虐待,只不过是孙德崖手下气不过头儿被抓,给了徐达几巴掌。后来朱元璋回到城里,郭子兴也放回了孙德崖,孙德崖安全到达营地,徐达才被释放回城。

看着徐达脸上的血印子,朱元璋心里的暖流不停地奔涌,这样为自己牺牲的人不是值得一辈子信任和器重吗?

徐达有情有义,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掌权,为了能在南方争得一席之地,朱元璋决定渡江夺取集庆。

这时候的朱元璋身单力薄,根本无力和任何一个起义军争夺地盘,只好夹缝中求生存,在张士诚和陈友谅管辖区域的三不管地带找一处自己生存的地方。可是就连这样的地方也是在虎口里拔牙,因为这块地方属于元朝政府,只不过是政府管理有点不力罢了。

朱元璋手下虎将不多,徐达英勇善战,是块可以雕琢的好玉,任务自然而然落到他肩上。

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前锋部队,乘风举帆,冒着敌人雨点般的利箭,强登牛渚矶,使后续部队得以顺利渡过长江,攻占采石和太平。元朝军队哪甘心太平之失,妄图重新夺回太平。元将蛮子海牙(这名起的)和阿鲁灰等用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封锁姑苏口,地主武装头目陈埜先及其部将康茂才又从水陆两路,分兵进逼太平城下。朱无璋在城中督兵防守,徐达和邓愈率领精兵绕到敌后,在襄阳桥埋伏起来,想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果不其然,陈埜先不知有计,傻乎乎地率众来攻,中伏被擒。蛮子海牙见陈埜先被俘,士气大减,哪还敢恋战,急忙从采石撤兵,退守裕溪口,太平危机被解除,转危为安。

接着,徐达独自率领数千精锐,往东攻占溧水、溧阳,从南面包抄集庆,切断集庆守敌与南面敌军的联系,信息被切断是大事,沟通不便就没办法知道彼此的情况。然后徐达会同诸路水陆大军,在第二年的三月攻占了集庆。朱元璋算是有了一点根据地。

随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着手建设和发展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当时的应天情况比较特殊,除了南面有几股零星的元军和地主武装,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陈友谅,东面是张士诚,正好构成三面屏障,把元军挡在外面。这样的情势也好也不好,好的是这样,元军隔山隔水的肯定不会先打朱元璋,外面包着的衣服比较厚;坏的是,朱元璋当真是在一个小夹缝里挣扎呢,朱元璋地狭粮少,没有三两钱,哪敢做五两的买卖?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东面的张士诚自恃地富粮足,西面的陈友谅又仗着兵强地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时刻都想兼并他的地盘。这么多力量强大的敌人在自己周围,想要发展起来真是难上加难。

现在就需要朱元璋拿出领导者的高明来,制定一个完美的发展计划。老朱遂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夺取东南一线的元军据点,并抓紧时机,积粮训兵,发展和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自己强大了,别人谁还敢欺负?同时,建立巩固的东、西防线,以抵挡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进攻,这样的邻居不防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咬你一口。时间紧,任务重,徐达又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命他率领几位将领,带兵浮江东下,攻占东面的军事要地镇江,然后分兵略取金坛、丹阳等县,徐达被晋升为淮兴府统军元帅。当时,张士诚已据有常州,朱元璋派遣使者和他通好,希望双方能“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张士诚不知好歹,断然拒绝朱元璋的要求,还扣留他的使者,并出兵攻夺镇江。镇江相当于应天的嘴唇,镇江被张士诚打掉了,嘴里有什么也就一览无余了。张士诚便可顺流直捣应天,应天也就完蛋了。

徐达马上出兵还击,打败张士诚的水军,乘胜进围常州。张士诚见自己老巢附近的牙齿即将被打落,急忙派兵支援常州,张士诚兵多将广来势汹汹,和徐达的小股兵力形成强烈反差,徐达想硬碰硬完全是在自寻灭亡,看来只能智取了。

徐达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先在距城十八里的地方埋下一支伏兵,按兵不动,等待敌人有了动静再行动。随后派赵均用率领精锐骑兵突袭敌阵,去扰乱敌人的视听,将敌人的队伍搅散,逼他们撤退,然后伏兵再上就可以一举歼灭敌人了。

赵均用按照徐达的安排率领精兵去正面攻打敌人,敌军措手不及,阵势大乱,慌忙撤退,在离城十八里的地方遭到徐达伏兵的攻击,张士诚惨败,折损了两员战将。张士诚这才感到朱元璋的力量不可小看,急忙派人求和。朱元璋答应双方可以和平相处,但是得有条件,要张士诚先归还使者,并且每年交纳五十万石粮食。张士诚心想这不就是讹诈吗?我们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毅然决然地没有答应,此事正中朱元璋下怀,朱元璋下令继续进攻。1357年,徐达攻克常州,又晋升为枢密院佥事,其他将领也先后攻拔长兴、江阴等地。接着,徐达与常遇春这对黄金搭档,在朱元璋的亲自指挥下,攻占宁国,作为朱元璋主力出击皖南和浙东的前哨基地,然后回头攻打常熟,一举活捉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张士德是张士诚的得力干将,善战有谋,为张士城攻夺江南的大片土地出了大力,他被俘,使张士诚的心都碎了!

1358年十月,徐达又与邵荣联兵攻夺宜兴。宜兴西通太湖,城虽小但城防坚固,不易攻克。徐达知道强攻不行,拿人肉撞石头,白流血,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血献了,还能为国家做点贡献。徐达查看地图发现宜兴三面环山,只有西边通往太湖,只要将太湖口封锁住,就等于是将宜兴这个口袋的口封住了,没粮没水的,到时候拎着就可以走了。于是徐达派兵封锁太湖口,切断城内守军的粮食供应,城内守军肚子饿得“咕咕”叫,根本提不起精神打仗。趁这个机会,徐达指挥将士一起发力攻打宜兴,城内守军实在是无力反抗,靠在城墙角下一个劲儿地喘粗气,徐达的进攻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是解脱,徐达很顺利地用此计破城而入,占领这个城镇。至此,太湖以西的地区已全部划入朱元璋的版图,一条北起江阴沿太湖南到长兴的防线建立起来了,张士城再也没有能力蹦跶,因为他西犯的门路被堵死了。徐达对此防线的建立可谓功不可没。

东部防线建立了,还有西部防线啊。

西线作战

徐达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西部战场。1358年,陈友谅与帅哥皇帝徐寿辉的部将赵普胜联兵袭破安庆,接着赵普胜又顺长江而下,在枞阳建立水寨,进占池州。池州是长江南岸的军事要地,在上可以窥视安庆,下可以窥视太平,直接威胁朱元璋老巢的安危。这可是大事,老巢被端,这棋也就输了大半不止了。为了应天,向敌人进攻。1359年四月,徐达会同俞通海等出兵迎击,大败赵普胜,缴获敌船数百艘,使池州转危为安。这就为朱元璋争得了先机。当时朱元璋手头很忙,生怕赵普胜抄袭他的后方,听到徐达的捷报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做奉国上将军。

当年八月,徐达从无为登陆,攻克潜山,从西北方向迂回围攻安庆。赵普胜骁勇善战,拼死抵抗,安庆一时还不能攻克。徐达潜入安庆城内,巧妙使用反间计,用重金收卖赵普胜的门客,派他到陈友谅处去说赵普胜的坏话,陈友谅一生气,把赵普胜杀了。赵普胜的死,给徐达这边带来极大的便利,枞阳水寨自是不攻自破,1360年四月被徐达占领。枞阳水寨一破,安庆根本守不住了,陈友谅只好亲率大军驰援。徐达知道老陈心烦意乱,容易失去判断力,匆忙中极有可能注意不到路边的埋伏。自己人再打扮得隐蔽一点,陈友谅上哪里去找这样的突然袭击啊?于是与常遇春在池州南面的九华山设伏,翘首以待陈友谅的到来。果然老陈一路上一直在为自己错杀赵普胜、失去一员大将懊悔不已,哪里注意路边的埋伏了。就在他低头想抽自己巴掌的间隙,徐达一个手势命令大家一跃而上,将陈友谅军士的马惊起来老高,差点把人弄到地上,徐达率众奋力杀敌,一举击败了陈友谅,歼灭敌人万余,抓活的三千人。到此,陈友谅对西线的进攻被粉碎了。

徐达东征西讨,马不停蹄地与其他将领互相配合,巩固了东、西两道防线,确保了应天的安全,并为朱元璋积粮训兵,出击东南,发展和巩固江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力量迅速壮大,兵强粮足,兜里也有了钱,可以同其他几支势力相匹敌了。

1360年五月,陈友谅出兵攻占太平,杀了帅哥皇帝徐寿辉称王,引兵东下,进犯应天,并派人约张士诚出兵,准备东西夹击,共同瓜分朱无璋的地盘。朱元璋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把主力从东南调回,与陈友谅、张士诚决一雌雄。他命令诸将各自领兵埋伏在应天内外各险要地点,然后派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引到埋伏圈里来打。徐达带领一支精兵埋伏在南门外,算是做大军的先锋队,等陈友谅来到江边的渡口龙湾,即冲杀出来,会同其他诸路伏兵,内外夹击,一举击溃陈友谅,歼灭了大批敌军,生俘七千余人,还缴获几百艘战船。陈友谅见大势已去,乘船逃跑,徐达见状,是紧追不舍,收复了太平,攻占了安庆。张士诚发挥自己一贯的器小本色,见陈友谅吃了败仗,生生没有半点举动。

后来,张士诚挟持了小明王,小明王危在旦夕,朱元璋一意孤行去救小明王,徐达随从渡江,北上安丰驰援。陈友谅乘机对朱元璋发动大规模进攻,进围洪都。老朱在朱文正在江都守城的前提下,急忙带着小明王往江都赶,双方在鄱阳湖展开激战。双方力量悬殊,但是老朱士气很高涨,因为前天晚上已经给大家打过气了,还是氧气。第一天激战,徐达知道自己这边在人数上跟陈友谅差得很多,这个时候自己要给大家开个好头,才能让大家知道敌人不是那么可怕的。于是他身先士卒,指挥将士勇敢拼杀,陈友谅人多势众,自然不会轻易服输,他的军队拼死抵抗,徐达的战船不幸被流弹打中,着火燃烧起来,徐达奋不顾身地扑灭熊熊大火,他知道此时大家都在看他的反应,他不能有半点闪失。于是继续没发生什么似的攻打敌人,丝毫没有影响情绪。尽管不断有敌人的流弹打过来,甚至一颗不幸给了他个擦边球,徐达胳膊受伤了,徐达不愧是大将,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从容镇定。军士见自己的头儿如此镇定,慌乱的心平静了下来,发誓要为头儿报仇,向敌人发起了一阵猛似一阵的进攻。即使在后来马上就要抵挡不住的时候他们也依然没有放弃。千钧一发之际,朱元璋派船救援,徐达顽强冲杀,最终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在激战中,成功击溃了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无霸舰船一艘,使军队军威大振。这一天的战斗里,尽管军队有所伤亡,但是大家的精气神非常的好,对于打败陈友谅是信心满满。这是一个好兆头,而这一定要归功于徐达的反抗。但是,后来老朱想起来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后方现在裸露在张士诚面前,一旦张士诚趁此机会反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急忙命令徐达回守应天。徐达奉命回到应天,对于士卒要求严格,严加防守,不给张士诚一点妄动的机会,朱元璋因此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陈友谅的打击中,因此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鄱阳湖战役结束后,徐达返回西线,追歼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占领了湖广的大片地区。

在朱元璋从弱小一直壮大起来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徐达是鞍前马后,为朱元璋鞠躬尽瘁而战,这军功章上可以说有一半的功劳属于徐达。1364年,在战胜陈友谅的凯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置百官,战功卓绝的徐达被任命为左相国,成为朱元璋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而这,徐达是当之无愧的。

率师东征灭张士诚

击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直指张士诚。徐达受命为前线的总指挥官,又肩负起这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