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换工作不如换思维
11441700000015

第15章 告别默默无闻,实现自身飞跃(2)

这一方法要求把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从“1”到“6”标出6件最重要的事情。每天一开始,先全力以赴做好标号为“1”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或被完全准备好,然后再全力以赴地做标号为“2”的事,依此类推……

艾维利认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全力以赴地完成6件最重要的大事,那么,他一定是一位高效率人士。

帕累托原则:

这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比如,是那20%的客户给你带来了80%的业绩,可能创造了80%的利润,世界上80%的财富是被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财富。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当对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进行如下的排序:

A重要且紧急(比如救火、抢险等)——必须立刻做。

B重要但不紧急(比如学习、做计划、与人谈心、体检等)——只要是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

C紧急但不重要(比如有人因为打麻将“三缺一”而紧急约你、有人突然打电话请你吃饭等)——只有在优先考虑了重要的事情后,再来考虑这类事。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把“紧急”当成优先原则。其实,许多看似很紧急的事,拖一拖,甚至不办,也无关大局。

D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比如娱乐、消遣等事情)——有闲工夫再说。

麦肯锡30秒电梯理论:

麦肯锡公司曾经得到过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30层到1层的300秒钟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从此,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或称“电梯演讲”。

办公室美学:

秩序是一种美。均匀、对称、平衡和整齐的事物能给人一种美感。简洁就是速度,条理就是效率。简洁和条理也是一种美,是一种办公室的美学、工作的美学。

我们应当养成如下良好习惯:

物以类聚,东西用毕物归原处;

不乱放东西;

把整理好的东西编上号,贴上标签,做好登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勤于记录;

处理文件的3个环节:第一,迅速回复。第二,迅速归档,以免文件弄乱或弄丢。第三,及时销毁。没用的文件要及时处理掉,以免继续浪费空间和时间。

莫法特休息法: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3张桌: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

“间作套种”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科学种田的方法。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连续几季都种相同的作物,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很多,因为同一种作物吸收的是同一类养分,长此以往,地力就会枯竭。人的脑力和体力也是这样,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调剂和放松。

掌握好了这些方法,合理的安排好了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是井然有序,既轻松又有很好的效率。

随机应变才能独当一面

曾经看过一个香港的电视连续剧,是讲消防队员的生活的。教官在培训消防队员时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看到在一个斜坡上有一辆原本停止的大卡车正在缓慢下滑,该怎么办?学员们说出很多答案,如往车轮底下填东西,找几个人到车尾把车顶住,把车窗打破拉上手闸等等,教官都摇头否定。末了,教官说,有一个四字的办法,你们回去想吧。第二天,一个消防队员在路上猛然发现了教官问他们的场景:一辆货车正从斜坡慢慢地往下溜!他连忙冲上去,先自己用身体去把车抵住,但根本无法奏效;又跳到车前,打破驾驶室玻璃,去拉手刹,才发现手刹已经坏了;想找锲状物塞到车轮下,但一来车在移动,二来环顾四周,竟一下子找不到东西。眼看着下坡不远处有一辆停在路边的油罐车,货车很可能与之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教官赶到。他迅速爬到货车上,货车上装了一些木板箱子,教官以飞快的速度把这些箱子往车后的地面上连踢带扔,箱子落地后以各种角度叠在一起,最终自然形成了锲形木块,在货车即将与油罐车相撞前阻止住了货车。惊魂未定的消防员问教官,您昨天教我们的四字方法是什么?教官长出一口气说,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方法,就是“随机应变”四个字啊!

现实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可能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现象,因此,不能照搬条条框框,搞本本主义,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即使是好的理论也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必要的地方要做一定的变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好东西,但到中国来也得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完全行不通,毛泽东是个善于随机应变的高手,他马上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及时调整,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最终取得了成功。红军中的将领也都掌握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这个精髓,比如刘伯承就这样总结刘邓大军的所向披靡:“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了算数”。既粗且俗的一句话,竟然是制胜宝典!

那如何在工作中成功地应变呢?

首先要明确目标。当情况发生改变,需要作出反应时,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代社会人的精力太容易分散,在经历一系列变化之后,很容易忘了自己原来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在面对一些人时,有些人的粗暴态度就不太可取,那样的做法只能使情况更恶劣。虽然这些人的做法和表现可能让你很失望,但工作就是要把任务好好的完成,不能因为任何人的影响使得工作完成不了,每一个公司员工都要有使命必达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既定的目标。

举两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拿教师这行来说,有些教师目标很明确,但是不太正确。比如只看重分数,其它一概不看。在这样的目标下,可以灵活机动的余地就很小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他要批评;作业质量不高,他要批评;考试成绩不好,更是没什么好脸色给学生了。我以前看到过一个例子:一名数学教师在准备给学生上课时,突然发现学生们被窗外吸引了,原来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教师当机立断,决定暂停上课,带着学生到室外去欣赏雪景。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这节课受到损失,但是与学生的距离却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反而激发了学习的动机,以后对待数学的态度有了改变,数学成绩反而提高了。还有一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惊叫着,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玻璃窗外有防护网,小鸟一时又飞不出去。老师见状,灵机一动,说:“唉呀,这只鸟真漂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第二节课我们写一篇关于这只小鸟的作文好吗?”于是一堂生动的观察课开始了。在这两个例子中,教师的随机应变都建立在教师的正确教育观、学生观的基础上。因此他们有正确而长远的目标,而不拘泥于一时一事。

教师职业是大千世界工作的一个小缩影,从教师行业身上就可以看到其他工作也要保持随机应变的机动灵活性,并且要目标明确。

其次要判断形势。当形势发生变化时,一定要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判断原来的计划是否仍然可以实施,如果情况不是很糟,那么就不要做什么改变。如果情况急转直下,那么便“计划不如变化快”,随之而变。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教师都有一个判断形势的过程。学生被雪景或者小鸟所吸引了,教师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授课势必收不到效果,因此需要作调整。

判断形势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做详尽的分析。如果不好好分析现实情况,只是一味的盲目认为,并且自以为是的作出决定,很有可能使事情状况急速恶化,最后不可收拾了。

最后要做出决策。这个决策要马上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正确的形势判断基础上的。前面数学教师觉得带学生出去欣赏雪景能改善师生关系,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于是决定带学生出去玩;语文教师觉得让大家感兴趣不已的小鸟是一个求之不得的作文的素材,于是马上改变计划,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小鸟,第二节课写作文。这都是随机而作、因势利导之举。

决策一定要考虑后果。有些愚蠢的决定就是因为只顾眼前,不顾后果而作出来的。有些情况下头脑一热作出冲动的决定,没有想到一时的冲动使得情况变化太大,一时不好应付,那种焦急的心情真是一种煎熬啊。这种决策就是只解决眼前问题,而不顾后面的事情。要是眼光更放得长远一些,情况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

随机应变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这里所谈的随机应变不是耍小聪明。中国人似乎历来头脑就比较活络,善于随机应变。韩国国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哲浩在他所着的《随机应变的中国人》一书中就认为随机应变几乎是中国人智慧的“缩写”。但是国人的随机应变往往表现为乱穿马路、乱插队、开后门等不正之风上。我们这里所指的随机应变是一种高素质,是在遵守社会和道德准则下的应变,它需要员工具备一些品质,这些品质在平时工作中可以着意培养。

第一个品质是冷静。在变化来临时,冷静尤其显得重要。诸葛亮所摆空城计是一个绝好例子,在生死悬于一线之际,诸葛亮居然还能坐在城墙上弹琴,而且琴声丝毫不乱,最终吓退司马懿,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品质啊!曾经有一位戴眼镜的班主任新到班级上第一节晨会课时,就发现黑板上画了一个戴眼镜的头像,旁边还写了三个美术字“四眼狗”。这位班主任开始时怒火中烧,额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真想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杀鸡给猴看”。可是,他终于慢慢地冷静下来,控制住了即将爆发的情感。他扫视全班学生后,转身将黑板轻轻地擦干净,然后面对同学,笑眯眯地风趣地说:“黑板上的人头像画得不错,抓住了人物特点。画画的同学可能是为了向我和同学们显示一下自己的绘画才能,也可能是为了考验一下我和同学们的鉴赏能力。但是,不应该采取损伤别人人格的做法,更不应该用骂人的语言作为人物肖像的题目。”这时,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画画同学的身上。这位学生脸胀得通红,低下了头。班主任趁热打铁说:“我想这位同学此时一定已经感觉到自己错了,不过不要紧,这位同学可将功补过,把画画才能用在班级板报上。这样既可以表现、发挥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又可以为班级服务,这该多好啊!”后来这位同学真的成了班上的一名称职的宣传委员,班级黑板报图文并茂,全校有名,师生感情也非常融洽。

第二个品质是敏锐。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否则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变化通常都是有征兆的,很少有无缘无故的变故。事情发生了变化,敏锐的人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气氛和往常不一样,然后去做调查研究,就能大概知道事情的发展脉络。这样再去解决,事情就会比较容易解决。

第三个品质是机智。现在提倡要做“智慧型”的人,因此要表现的机智一些。机智的背后是博学。一个有丰富经验和学识的人往往表现得更为机智。古代的晏婴就是一个非常善于随机应变的人。他的随机应变更多的表现为机智。比如在《晏子使楚》中,楚灵王处处刁难晏婴,在宴会上,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晏婴却不慌不忙:“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楚灵王自讨没趣,一时无言以对。

随机应变是一条原则,也是一种态度。“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快”。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随机应变到老。

下面再讲几个周总理随机应变的故事,正是因为周总理的随机应变才使得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赞誉,也才使得他的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1.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2.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