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凌鼎年游记
11434600000009

第9章 浙.江(6)

吴晗是著名明史研究专家,尽管我对他否定王世贞写《金瓶梅》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但我还是十分敬重他的为人,佩服他学术成绩,他是共产党高级干部中为数不多的有造诣的学者之一。

吴晗的一生是个悲剧,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是学者型高级干部的悲剧。

吴晗是含恨含冤而走的,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的著作,他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薪传了中国读书人的传统风骨,为后来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吴晗值了,在中国文化史上自有他的一席之地。

吴晗的故居是寂寞的,这与他的学者身份是相吻合的,吴晗生前被斗得太惨了,我想他应该喜欢现在的这种宁静。

冯雪峰故乡故居

说起来真是孤陋寡闻,要不是前不久在报纸上读到浙江义乌举办青年冯雪峰活动,我还不知道冯雪峰是义乌人。

我到义乌时,总觉关于冯雪峰的报道还是热的呢。邀请方很理解我的心理,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冯雪峰故居。

我开始以为冯雪峰故居在义乌城里,及至小车开了个把小时才知道,冯雪峰故居在赤岸镇,离义乌有二十多公里。

严格地说赤岸镇属丘陵地带,沿路到处是甘蔗地,山坡上则长满了竹子、松树,宁静而清幽。

冯雪峰故居后是一座不算太高的山坡,一个坡接一个坡,有土坡有石坡,在第一个石坡上建有一座仰止亭,为六角石亭,亭柱上有一联“柔如芳草春常在,人似青松雪中立”,另一联为著名书法家赖少其手笔,但联语太长我没记住。

沿着小路上去,转过几个湾,在一个山坳中就是冯雪峰的墓地了。

平心而论,这儿的环境不说风水宝地,至少与中国传统的堪舆之道有几分吻合。雪峰之墓,背靠山峰,三面环山,满眼皆绿,而墓前一箭之遥处有一水塘,山中有塘,实为难得,更为难得的是塘前有一棵高高耸立的黑松,笔直笔直,我突然想起了松树的精神,想起了“孤高”两字,我怀疑大自然是否在昭示着什么,冥冥之中的人与物的精神契合,确乎让人浮想与沉思。

说是冯雪峰墓,其实并无封土与墓道,只在青青山草与丛丛扁柏前中竖了一块顽石,上镌“冯雪峰墓”四个字,落款竟是“朱镕基题”。我转到此石的后面,还见到一段题词,但见上书“为冯雪峰同志题写墓碑实因书法拙劣难胜其任,知其不逮而为之,聊表敬仰之情耳。只可藏之深山,不足为外人道也。——朱镕基癸未正月初五。”

原来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墓志铭,而是朱镕基的一段心灵剖白。谦逊之情之意让人叹服。

据我知道,朱镕基是个很严肃的人,一向反对轻率题词,他任总理期间,极少极少题词,给个人题词,这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我猜想,朱镕基之所以肯破例题写,一是敬重冯雪峰的为人,二是对前辈学人的怀念,三是他已到届退了,不在其位,可以较少顾虑。

我还注意到,顽石墓碑左侧有一卧石,上刻“何爱玉之墓”,想来是冯雪峰夫人吧,落款为“周海婴敬题”。周海婴系鲁迅与许广平唯一的儿子。

凡了解一点冯雪峰历史的都知道,冯雪峰是中共早期的领导、左联的领导,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他是中共最早与鲁迅联系的人,也是中共中与鲁迅接触最多的一个人,他与鲁迅多年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鲁迅有着不小的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冯雪峰在近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冯雪峰墓下来,我们又去参观了冯雪峰故居。这是一幢老房子,看样式与风格估计在百年以上。门外有一棵老桂花树,有人介绍说是三十年代时冯雪峰手植。但依我对树的了解,这老桂树应该有百年以上树龄了,或许山里之树得天地之灵气,长得更快些吧。

冯雪峰故居门前植有两棵茂盛的雪松,松前有一石碑,“回忆雪峰”四字乃曾任总书记的胡耀邦手迹。而墙上镶嵌着的“雪峰故居”系著名女作家丁玲题写,右侧是浙江省政府与义乌市政府立的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碑,上书“冯雪峰故居”五个字。

故居老房子的门楣上方有“为善最乐”四个字,这是一幢二层楼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在百年前能建如此住宅,必是殷实人家,室内的雕刻很是精美,有狮子戏球、送财童子等不少花式花样。

因时间匆忙,我无暇细看建筑,只注意看了有关布置与资料。应该说展示的文字、照片资料很翔实,但时间不允许我细摘细录,只能走马观花式流览一遍。

楼上有不少名人的书画作品,多是赞颂冯雪峰的,因太多了,记不过来。能回忆起来的有丁玲与陈明的题词:“生为人杰捍卫党的旗帜,死犹鬼雄扫除尘世妖狐”。还有一联为“秉节标型直面惨淡人生忠魂再踏新征路;播馨遗远广植芬芳桃李后生长痛失良师”。我不敢保证所记无误差,但落款的名字我记真切了,有王蒙、林斤澜、刘绍棠、刘心武、邓友梅、苏予、从维熙等七位文坛名家集体敬挽。

还有一联我记不起是谁写的,但把雪峰两字嵌了进去,上联为“刚毅不阿激浊扬清傲骨历冰雪;鞠躬尽瘁愤世嫉俗丹心照珠峰”。

我则在冯雪峰故居管理员冯先生的要求下,留了“雪藻精神,峰高仰之”八个字。只是我的书法拿不出手,让方家见笑了。

管理员还告诉我们:冯雪峰的儿子冯夏熊正好探亲在此。在他的引见下,我们相识了冯夏熊先生,冯先生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调研员,也是一位有成绩的文化人,我们交谈甚欢,还一起合影留念,这实在是参观冯雪峰故居的意外收获。

冯雪峰百年冥诞之年,冯雪峰家乡举办过百年雪峰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冯雪峰的一种重新评定,还历史本来面目。他留给后人的既有文字著作,又有精神形象,有形的无形的,都是宝贵的财富啊。

走出冯雪峰故居,我还在想着我十分敬赏的一联,即“心洁如雪,骨硬是峰”——写透写活了冯雪峰。

寻访陈望道故居

我从来没想到陈望道出生在山里。如果没有熟人带路作向导,就算你到了浙江义乌,恐怕也很难问到、寻找到陈望道故居。

小车在山里开了一两个小时呢,幸好山里的风景还值得一看,也就不觉其远了。

陈望道故居在山乡的一个叫分水塘村里,这儿在我们生活于江南水乡城市人眼里,已是山里人家,甚至认为已是深山。

山村就是山村,坡连坡,石叠石,民居高高低低地依山而建。每条路都走得通,可又像陷入了迷宫,不知该往左走,还是该往右拐,转着转着,东南西北都不清楚了,连来过的义乌作家也找不着北了。幸好山村不大,费了老鼻子劲,七转八转,总算找到了。

在我原先的想像中,既然是这么偏僻的山里,要么茅草屋,要么石垒房,万万没想到是一座极为考究的二层建筑,看建筑风格与残破程度,应该有百年以上历史。

进入天井,迎面是一幢楼房,门上方挂着一块木匾,黑漆底石绿字,“陈望道故居”五个字乃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墨宝。

我观察了一下,小院里有石榴、枇杷、栀子花、棕树等,有一小照壁,上有“福”字,石库门上方,有“桂馥兰馨”四字,石库门的墙高高的,有如江南的风火墙,墙檐下绘有彩色人物壁画,只是已斑剥了,显出了一种萧条的意味。

这幢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木雕精美,横梁、斗拱、雀替等,处处有精美绝伦的雕刻,有狮戏绣球、鹿含如意,凤衔牡丹,以及各式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让人欣赏到东阳木雕手艺的精美精巧精湛。

看来,陈望道的祖上在当地是个大户人家,不是地主,也至少是富农,贫苦山民是绝不可能在山乡营造如此规模的住宅的。

对于陈望道,我了解不多,但我在学生时就知道他是我国第一个翻译《共产主义宣言》的,时在二十年代初,对马列主义最初在中国的传播功不可没。后来的陈望道我只知道他出任过复旦大学的校长,再有就是我七十年代时就收藏过陈望道著的一本《修辞学发凡》的书。其他就不甚了了了。

因房子年久失修,楼上已关闭。楼板上留有六七个燕子窝的旧痕,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热闹与生气,俱往矣。

楼下客堂里布置了有关陈望道的五十多幅照片,以及陈望道生平年表等。其中,“向中国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望道同志学习。陈望道同志百岁诞辰纪念”。落款是胡乔木。两位都是有名的笔杆子,惺惺惜惺惺。

看了陈列的资料,我才知道陈望道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因为我祖父凌公锐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至今依然住在这儿的一位女同志知道我们是一群作家时,连忙去取出一本签名本,要我们题词留念,我写下了“望之弥高,道播遐迩”八个字,同去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林青则写下了“当年大同希望,今朝小康大道”的留言,林青是复旦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作为老校长的后学,他恭恭敬敬写下了自己系哪一届复旦研究生毕业,一笔一划,极为虔诚。

这本签名本是全新的,我成了第一个签名留言的,看来,这儿来过的人实在不多,我生出一种淡淡的芒然,淡淡的无奈来,当然也有一种欣慰,因为我是少数专程来瞻仰拜访过陈望道故居的作家。

返回时,一车人默默无言,也许都在思考什么吧,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我的感想:一、义乌的这三位近代文化名人冯雪峰、吴晗、陈望道都出生在乡下或山里;二、都出生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都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三、都从乡下或深山里走了出来,走向大都市,走向当时的政治舞台,走向文化战线的最前沿;四、都秉承着中国文化人的传统习性与美德,撰文著书,立德立言,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荣辱不惊,甘于淡泊。五、皆因个性突出,不谄不媚而命运坎坷,然最终都还其清白,得到好评。

大家都同意我的观点,只是依然长长叹息。

历史有时最无情的,历史有时最有情的,谓予不信,去参观一下义乌这三位近代名人故居,会有很多发现与感慨。

雁荡山观峰

早就听说雁荡山的山峰最有看头。此番前往,果不其然。

所谓的白天有白天之景,夜晚有夜晚之景,其实还不够确切。确切地说,雁荡山的山峰具有移步换景的奇妙之处。

且以最典型的合掌峰为例。此峰由倚云峰与灵峰组合而成,白天望之,状如巨灵神的两只大手欲合拢作揖;但若到了黄昏后,暮色漫入山中时,在夜色的遮掩下,则犹如一男一女站而相拥,矮峰似女,高峰若男。朦朦胧胧中,那女的似乎踮着脚,仰着头,等待着那男的亲吻呢,故民间俗称为夫妻峰,确有几分传神。

如果再朝前,到灵峰寺大雄宝殿处,立定后头后仰,那看到的就是一只体大翅振的巨鹰,作欲飞状,由人而鹰,仅仅位置不同,角度不同。

且慢,别以为到此为止了,导游还会带你继续前行,走到寺西南侧一墙根处,依然仰头反观,这次巨鹰飞了,代之的是一对巨乳。其实,依然是那山那峰,仍是灵峰与倚天峰的峰尖,位置变化而已。而从大雄宝殿到寺西,充其量也不过几十米路吧。

还是这地方,方向换一换,双乳又变换成了一少女。

游人们都啧啧称奇,惊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惊叹大自然的神妙莫测。

眼睛没有欺骗你,景色也没有欺骗你。雁荡山的这峰那峰,假如你能在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细细观之,调动想像力,那真可以说是变幻无穷,各不相同。

雁荡之奇,就奇在不单一,不永远;就妙在朝朝有变幻,夜夜有变幻。

雁荡观峰,给我的启迪是:要看清看全面一峰一峦,必须多角度,多方位观之。正面要看,反面亦要看,可仰观可俯视;亮色里要看,暗色里也要看;每一个画面都不虚不假,每一次看到都实实在在,可都不完整不全面。

观山看峰是如此,看人察才何尝不是如此呢?

仙居景区神仙游

仙居,顾名思义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如果举办全国县市名评比,仙居无疑会名列前茅。如果作无形资产评估,这县名少说也值个几千万或上亿吧。真该感谢历史,感谢老祖宗的赐予。

仙居这名字太让人神往,太让人浮想联翩了。我与我朋友就是冲着“仙居”这地名而去的,实话实说去前我对仙居的了解实在还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