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凌鼎年游记
11434600000046

第46章 山.西

向往石膏山

说老实话,我没有去过石膏山,尽管我去过的名山大川很多很多,也去过山西,但一直无缘去石膏山一游。如果不是“石膏山杯”《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大赛,我还真的不知道山西有座石膏山,更不知道它还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呢。

我这人除了读书爬格子外,最大的兴趣就是游山玩水,我已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市,如果了解到有哪个景点有诱人的自然风光,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我总会想方设法去游一游,看一看,回来写一写。有人说我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我已结集了《万水千山总是情》与《人文江苏山水情》《域外风情》《履痕集》等游记散文集。

因为去过的国家、城市、名山、景区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想法,在我的游记中就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我看了石膏山的介绍资料后,我开始向往起石膏山,希望早日成行,一游石膏山。

通常,一个景区景点要吸引游客,最基本的两点是自然景观与人物景观,其次是交通,与住、吃、购这三点。前两点能诱惑高层次的文化人、媒体人、探险者等跃跃欲试,前往采风、采访、踩点;后三点能保证旅行社对此有兴趣,能保证普通游客大批量的,源源不断地来到。

石膏山的自然景色说它是一流的,应该不算溢美之辞。有峰,雄伟壮丽,高耸入云;有泉,飞瀑千丈,喷银溅珠;有洞,幽深神秘,百怪千奇;有道,石阶古老,曲径通幽;有树,塔松遍山,红叶满坡;人文景观也呈个性呈特色,古有十景,方志有载,光听名称“莲池净泉”“养性茅庵”“罗顶松涛”“树塔玲珑”“云路横空”“龙柏空悬”“天门壮观”“石膏叠翠”“神飞壁蜂”“石猴望月”“蘑菇岩崖”等,就让人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还有南天门、舍身崖、乌龟石、石棋盘、桃花岭、猴王峰、香炉山、尖阳山、孝文山、王墓寨等景点,光听名称就能感受其文化底蕴,就能想象其景致特点,就会产生尽快一游的冲动。

现在的梵音洞天,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三岩洞内之建筑,美不胜收,夺人眼球;探险区之刺激,野营区之野趣,无不让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石膏山还与佛有缘,且三教合一,和谐共处,善男信女,也可朝圣参拜,有所悟有所得。

综合观之,石膏山既有华山之雄,又有黄山之奇,既有青城山之秀,又有普陀山之灵,既有张家界之巧,又有三清山之魅,不愧是太岳山的主峰,不愧是山西的又一标志性的旅游胜地。难怪著名导演张纪中独具慧眼,相中此处,来拍摄新版《西游记》。张纪中看重石膏山的究竟是什么?我想,不外是这儿的原始性,这儿的陌生性,这儿的野趣,这儿的仙趣。

石膏山景区的开发、开放还是近几年的事,目前,只能说是小有名气,或许在当地与周边地区已有了知名度,乃至美誉度,但在全国的层面上、在世界的层面上,石膏山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故而宣传很重要,这一次的“石膏山杯”《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征文就是一个极好的宣传契机,就是一个有力的宣传平台。

建议石膏山景区或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每年组织一次作家、记者、摄影家、画家来采风,举办笔会,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凭会员证免费进山进景区,对省一级的会员半价买票进山进景区,以鼓励更多的作家、摄影家、画家自费来此旅游,来了,看了,如此美景,如此人文,这些人,必技痒,必会动笔,国家级的会员,写的,拍的,画的,一般不愁发表,而且还会天南海北地发,甚至世界各地的发,这种宣传多省劲省力效果好,如果财政许可的话,还可像江浙的某些城市,某些景区一样,只要是写石膏山的文章,拍石膏山的照片,画石膏山的作品,发表了,都给予奖励。定得细的,还可以发表于国家级报刊的,奖励多少,发表于省一级报刊的奖励多少,发表于海外报刊的奖励多少;更细的还可以多少字以下的一篇有个奖励标准,多少字以上的一篇有一个奖励标准;如是摄影照片,单幅是单幅的奖励,整版是整版的奖励,做刊物封面是另外的奖励,这些奖励措施定出来了,公布了,执行了,自有作家、艺术家会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石膏山的宣传大使,保证花小钱,收大效益。

还有要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推介石膏山这旅游品牌,按现代推销理念:就是“响鼓还要重锤敲”,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属于老观点,旧意识,必需与时俱进。从目前的旅游市场来看,北京、上海是大头,只要抓住了北京与上海的旅游市场,在这大蛋糕上切一块,那客源就有保证了,消费就有保证了,因为这两个城市的游客的消费能力肯定比当地或周边城市的游客要强得多。如果配套的设施与服务能跟上去的话,让旅游团多停留一天,就有一天的收益。每个旅游团都多停留一天,一年下来就很可观了。

从旅游市场分析,北京、上海的游客往往只认可山西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文化人可能还知道绵山、知道介子推,上了年纪的可能知晓、关注孔祥熙、左权等历史人物,现在的80后、90后对此恐怕没有什么概念,一般不会冲着这些景点、人物去,但可以与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捆绑在一起,说借光也可以,说傍名牌也可以,毕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旅游的龙头品牌,是个国人几乎家喻户晓的景点,往其身上靠,是策略,更是商机。

记得多年前,我应邀去大兴安岭腹地的阿尔山参加当地的“圣水节”活动,是一次政府行为,目的就是推介、宣传阿尔山的旅游。当时请了三拨人,一拨是我们这批作家与记者,一拨是以韶华将军为首的摄影家,另一拨就是北京各大旅行社的头,应该讲效果非常好。因为旅行社是最直接的,假如旅行社的头头脑脑来看过后,认可了、满意了,觉得是个可以开辟的新景区新景点,下一步就好办了,这毕竟是互惠互益双赢的好事。

再有一个建议:石膏山景区可以拍摄制作一盘全面介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VCD,免费赠送给游客,此事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大部分旅行社不是有发帽子发旅行包或发其他东西的吗,你们可以改为发VCD啊。如果觉得一人一盘费用大了,至少一个团给一盘吧,游客带回去,肯定会给亲戚朋友同事看,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口口相传,这种宣传的效果不要太好喔。一旦进入良性循环,这点成本又算啥。

我曾经给我的朋友题词“自然为美”“天人合一”,这是我欣赏的,追求的,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也要和谐。从我对石膏山的了解看,石膏山是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我愿为石膏山的宣传尽一份力,如果有机会去,我一定会用我的眼观察,用我的相机拍摄,用我的笔写出我的心情,我的感受,让没有去过石膏山的读者一起分享。

2011年3月25日于太仓先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