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凌鼎年游记
11434600000029

第29章 内蒙古(7)

像甘德尔敖包可能属最考究的敖包,还建有祭台呢,以供祭祀之用,我没见到过祭敖包仪式,据说很隆重的。敖包通常在阴历五月十三日。这是最盛大的一次,小规模的则根据需要而定时间。据记载,祭敖包活动,元代时即有了,清代时则盛行于草原。

如今祭敖包已成了一种习俗,成了草原人一种节日般的日子。无非是祈祷风调雨顺,人畜两旺。我在甘德尔敖包见周围的几棵树上都拴着或白或蓝或黄的哈达,想来是虔诚的祭祈者所献吧。我没有哈达,就按传统敖包走了三圈,之后又捡了几块石头扔上去,每扔一块石头许一个愿。

关于敖包的出现有多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敖包最早出现应该与辨方位,指路途有关。因为茫茫大草原没有树没有房,没有任何参照物,即便走过一两回,恐怕也难以识记,那么放几块石头,插一根树技,岂不成了最好的标记,这可能是最原始的敖包。发展到后来,可能用敖包来划定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区域,这种敖包,演化成部落之徽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致于用来作为祭天祭地祭祖宗,那必是后来的事。然而,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祭敖包却得以流传了下来。说到敖包相会,则可以视为官方活动,宗教活动以外的派生物,男女爱之事,谁也挡不住的。我第一次到新疆见到敖后,有些难以理解,为什么到敖包相会呢。这次到了内蒙古,我终于理解了,草原上没有参照物,不能像城市里的青年男女那样约定在公园门口见面,或电影院里见面。应该说,敖包是草原上特有的产物,应该是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内蒙古的长城遗址

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会想起北京城外的长城,或者秦皇岛老龙头的长城。

其实,在历史上有好多处长城。这次我去内蒙古,就见到了秦长城遗址与赵长城遗址。

那天我们去白云鄂博,车过固阳县不久,在过一山坳时,见竖有一碑,上镌刻有“秦长城遗址”五个篆体大字。我特意下车爬上了山坡,细细察看了这秦长城遗址。

这段所谓的长城是以山脉的走势,就地取材,用山上那褐黑色的片石一块块垒成的,尽管在两千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这段秦长城已坍塌了不少,毁损了不少,但大致的面目还依稀可见。有几处,那片石垒筑有一两米高,那一片片,一层层,叠得整整正正,石缝与石缝之间无任何粘合物,厚的地方有一米宽,如果放在现代,一顿炮火或几个手榴弹马上可摧毁之,但在古代,只有足够的兵力,居高临下是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毫无疑问,这儿必是古战场,有时间慢慢寻觅的话,说不定能拾到旧刀枪呢。

据史书记载,这秦长城乃秦始皇手下的大将蒙恬率兵士所筑,以抵御匈奴南侵。当年这儿一定有过刀光剑影,俱往矣,唯长城遗址尚存,唯长城的传说代代相传。这就是历史啊。

告别秦长城遗址时,我特地捡了一块片石,以作纪念,我怀疑那褐黑色片石是因为浸染了祖先的鲜血,我久久抚摸之,默然无语。

后来,我们在去阴山古刹五当召的路上,还见到了赵长城遗址。这段战国赵长城遗址与秦长城遗址不同的是它是土质的,不见一块石头。看样子不像是被后来的牧人或居民搬走了长城石、长城砖,大概当初就是土质城墙,因为这一带山坡以土质为主,当年筑长城想来也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

土长城逶迤远去,颇为壮观,站在赵长城遗址上,我自然而然想到了一句古诗“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儿正是阴山山脉。当年的将士原来是在这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

历史是不能以个人好恶解释的,即便曾是敌人敌国,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并不算稀罕事。何况如今蒙汉回满等等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了。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以及沉甸甸的思考。

小布达拉宫五当召

内蒙古之行使我增一识见,那就是听到或看到路名地方名,千万别自作聪明望文生义释之,因为好多名称是蒙语,用汉语谐音字代之的,与汉语字面意思一点关系也没有。

譬如包头附近有个著名的旅游点五当召,如果光凭字面去解释“五当召”非出洋相不可。

召,其实是藏语,后来演化为庙宇之意。青海、西藏有些庙宇就称召的,有大召寺小召寺。“五当”两字容易误会与武当有什么关联,其实“五当”只是蒙语中的“柳树”,即五当召下的这条山谷中的流水沟叫柳树沟。但奇怪的是五当召周围山上山下有百年榆树、松树、柏树,独独无柳树,令人想不通。或许两三百年前这儿柳树依依,因而命之吧,或者因柳树稀罕而命之吧。

内地人可能对五当召不甚了了,但在藏佛教中名声不小,是全国藏传佛教的三大寺庙之一,素有“小布达拉宫”与“塞外布达拉宫”的美誉。这座阴山古刹不仅仅是内蒙古地区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庙宇,也是包头的旅游胜地。

五当召的历史并不算悠久,250年前建的,乾隆皇帝曾赐名“广觉寺”,这块原匾额至今仍悬挂在庙内,由汉蒙藏满等四种文字组成,我还特地在匾下拍了张照呢。但五当召的地理位置不错,地处包头市东北约七十公里的吉忽伦图山阴,后面群峰叠翠,庙下一沟通外,四周松柏常青,这在少树的内蒙古是极为罕见的。站在五当召对面的山坡上拍摄全景,自然而然会感到,那庙宇的布局像个小布达拉宫。此庙宇依山而建,一层层高上去,尉为壮观。

我跑过不少地方,庙宇不知去过多少,但喇嘛庙倒是第一次见识,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苏古沁独宫、却依拉独宫、洞阔尔独宫、当坎希德独宫、日本伦独宫、阿会独宫,以及活佛府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精美的壁画与劫后存留下来的珍贵经卷,虽然我无法进去翻看,但我知道那都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当召给人的感觉很古老,走入五当召,疑是走入历史,那满脸皱纹的老喇嘛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似乎满肚子都是故事,都是历史。

活佛的主座还在,目前活佛暂缺。站在肃穆的宫内,似乎可以想像活佛讲经说法时的情景。活佛宝座下一排排的教徒坐垫还在,我很想去坐一坐,体会一下那种虔诚与诚惶诚恐的感觉。可惜导游说不准入内,庙宇内我也不敢放肆擅入。

我曾在电影时里,电视剧里多次见到过木经幢,不过实物我是第一次见到,我特地说通了导游,破例进去一一转了木经幢,我无法猜测教徒们是以何种心情去转动经幢。但我相信他们必有许多美好的心愿与憧憬,那些教徒们敬献的一缶又一缶酥油茶与一条又一条哈达,透露了教徒们的虔诚,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当召不管是作为藏佛学府,还是作为旅游景点,都是极有价值的,到包头不能不游五当召。

五当召的所在地吉忽伦图山在蒙语中为“多福”的意思,五当召是个好地方。

尝尝没吃过的

我是傍晚时分到达内蒙古的,第一顿晚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荞面与莜面。

东道主问我主食上荞面、莜面行不行?我知道他们想让我尝尝我没吃过的草原风味食品,其实我本人也很想尝尝。如果到了内蒙古还是顿顿大米饭,那就难以体会到草原风味了。我说:“行!”

我这人除了尖头辣椒不行,其它各种怪里怪气味道的东西都能尝尝。

待荞面、莜面端上来,那样子与我们江南的炒面差不多,我一尝味道,也吃不出有多少特别之处,这是一种我完全能接受的食物。据我知道,荞麦与莜麦都是一年生植物,其籽磨成粉,可制成面,与我们江南的大麦、小麦一样,只是品种不一样罢了。

以我看,这荞面、莜面实在算不上内蒙古最特别的,到内蒙古最有特色的风味食品就是羊肉、奶制品与马奶子酒。

马奶子酒那味类似长城葡萄酒。上口还好,但后劲厉害,喝酒我对任何人都甘拜下风,浅尝辄止,他们倒也没为难我。

羊肉我能吃,但不嗜好,这次到内蒙古,吃到了手抓羊肉、烤羊腿、羊肉串、羊杂碎、羊尾巴等。以我个人口味,手抓羊肉最有味,或用刀一片片一条条割下来吃,或干脆用手一块块撕下来吃,有一种反朴归真的感觉。其实,在江南我也吃过羊肉,只是我们吃法上不大一样而已,不能不提的是,血肠我确确实实是第一次见到,第一次吃到。那是在满都拉中蒙边境的戈壁滩饭店吃到的。据主人介绍,在宰杀肥羊时,肥羊的肠子洗清,然后把羊血灌进去,再加一些切碎的羊肉末子,之后就用绳子把肠子两端扎紧,放锅子里煮。那煮好的血肠有手臂般粗,用一大盘子盛着端上来。谁要吃,就用蒙古刀割一段。

说老实话,看着这紫黑色的血肠,我有点怀疑自己能不能吃下,但乡长特木尔十分热情,一个劲地劝我吃,我硬着头皮切了一段,平心而论,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是这吃法我们南方人不太习惯。据说血肠很补很营养的,我后来又吃了两段,但我知道,如果再让我吃血肠,我也吃不进了,不管怎样说,我算吃过血肠了。

从内蒙古返回时,我想多少得带点什么吧,也好向家里的亲人、单位的同事有所交待。想来想去内蒙古最有特色的是奶制品。于是我把奶茶、奶酪、奶皮子、奶饼、酸奶、奶片……等等各买了两袋。我高高兴兴把这些千里迢迢带回的奶制品孝敬给老母亲、丈母娘,馈赠给我的同事、朋友。谁知他们都只吃了一两块就不吃了,我儿子、妻子更好,尝了一口,就再不肯尝第二口。这么好吃的东西浪费了多可惜,我来吃吧,可我吃了几次后也没胃口了,看来风味食品这东西,好吃有营养固然重要,毕竟还有个口味问题,不要说中西方,就是南方北方口味也是有极大差别的。

吉木斯泰的少女

内蒙古是以大草原著称于世的,很少有山,很少有树,但在离白云鄂博不远的榆树沟,不但有一棵又一棵的百年老榆,沟边还有座平地崛起,一峰独秀的石山,蒙语为吉木斯泰,译成汉语为花果山,如今已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山脚下有一个接一个的蒙古包。

我到内蒙古草原已好几天了,已转了不少地方,但真正意义上的蒙古包一座也没见到,早先逐水草而迁而居的蒙古牧人必不可少的蒙古包,已为定居的建筑而取代。因此在吉木斯泰见到这一溜蒙古包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特地走到那接待游人的蒙古包去看看。总的来说蒙古包里的摆设还是比较简单的,中间摆一桌子,两边可睡人。一问价钱,一百元一个蒙古包住一夜,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如果睡通铺的话,睡十来人是不成问题的。可惜游人不多,没见哪个蒙古包有人住的。

我只发现有一蒙古包中有一花季年纪的蒙古族少女在专心致志地制作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她在制作一红果鸡心。姑娘在一块硬纸板上画了一个鸡心,然后沿着鸡心戳了一个个洞,之后,她又把一种比相思豆略大的红果果一个个地镶嵌在其上,一圈又一圈地镶,直到鸡心中间。包头市作协副主席冰峰告诉我,那红果果叫马茹茹。灌木植物,那红果果能吃,我尝了一颗,酸酸甜甜的,大概就是诗人形容的初恋的味道吧。

不用说,这位吉木斯泰少女一定是怀春了,是在为心爱的人儿制作传情的礼品。

我故意对那姑娘说:“你这红鸡心真好看,能不能卖给我?”姑娘蓦然红了脸,本能地把鸡心往胸前一按,急急地说:“不卖的,这不能卖的!”我和我的另外几位朋友都开心地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