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我又来到了汽车20团。四年前我曾随这个团走了一趟川藏线。这次来正好赶上他们执行今年的第二次运输任务。早上7点半,天还没大亮,我跟贺政委一起去一营送行。
这是他们团今年第二次上川藏线线执行运输任务。今天走的是第三个梯次,前两个梯次已经于三天前和两天前出发了。分别由后勤处长和副团长带队。有趣的是,两个人都姓谢。我到的那天,谢副团长正准备走,一起吃饭时,见他眼睛血红血红,一问,既不是与亲人告别哭的,也不是熬夜熬的,而是前次上线卸货时,用脏手揉了眼睛,得了红眼病,虽然这几天都在输液,却还没好,又得上线了。他笑笑说,这下一路上有事干了,输液。
因为五一临近,故这次任务和上次任务只隔了一星期,官兵们都还没彻底休息过来。赶紧保养了车辆,上货,出发。
今天这第三个梯次,由政治部主任带队,团长压阵,全面负责。
团长是今年从机关交换到团里代职的,刚上任15天。当然也是头一回上线。原先在机关当处长,这次下来交换代职,很有热情,很有信心,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在基层锻炼一下。团长还不到40岁,副团长和处长主任几位更年轻,大多是70后的。这让我想起了文学圈儿的70后,相比之下大不同。管你是不是独生子女,是不是城里人,该干吗干吗,吃大苦,耐大劳,抗寂寞,守纪律。
谢副团长跟我说,川藏线的所有山头他都露宿过,当过无数次的山大王了。当连长时,有一次一天之内遇到三次塌方,路况十分危险,他就让战士下来,他驾驶,一辆辆地开,连着开过去5辆,确实没危险了,才让战士开。
我看见兵站部的部长也赶来送行了。我说你还亲自来啊?他说,上线是我们兵站部的中心工作,我不干这个干什么?下午我还要去夹江送另外一个团的车队出发呢。想想也是。部长亲自送一下,战士心里的感觉就不一样。
我们到达一营时,门口的锣鼓已经摆好,留在家里的机关干部也列队站好了。对他们来说,这不算什么,因为他们的角色也随时在变,这次欢送别人,下次被别人欢送。所以神情很放松很无所谓。
上线的官兵早已整装待发,集合在操场上。先是由营长下达任务,然后由教导员作动员。教导员动员之后,问了一声:“同志们有信心没有?”队列里立即爆发出响彻清晨的吼声:有!有!有!
我听出来了,他们大多是四川兵,因为他们吼的不是“有”,而是“又”:
又!又!又!纯粹的四川话,当然可能还有贵州话和云南话,也比较接近。最后,营长向部长报告,部长说,按计划行动!
队列马上带开,跑步进入各自的车库,很快,一辆辆大卡车驶出了车库,驶出了营区。早已列队等在营区门口的锣鼓队开始挥动他们的胳膊,一时间锣鼓喧天掌声齐鸣。
我也站在欢送的队伍里,看着一辆辆车子从眼前驶过,看着驾驶楼里的年轻的兵,他们是80后乃至90后,一个严肃地把着方向盘,另一个行着军礼。部长、团长、政委依次向他们挥手告别。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那就是车前的标语口号和过去大不同了,不再是简单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或者困难多压不倒之类,而是很实在的安全告诫,比如:“十分把握七分开,留着三分防意外。”“强扭的瓜不甜,强超的车危险。”“违章驾驶为逞能,弄巧成拙反丢人。”“情况处理不提前,犹犹豫豫反危险。”等等。我感到高兴,这说明部队的管理更实在了,更人性化了。因为我知道迎接他们的是实实在在的风雪,是险峻无常的道路,是意想不到的路况。光喊大口号没用,还得小心提醒则个。
一共一百多辆车,出营门大约花了一刻钟时间。看着最后一辆车离开营门,我突然想起了贺政委说的那句话,每次送兵车上线,车一出门,就把心提起来了,直到他们返回才放下。
对于这些兵来说,出发已成了家常便饭,一年至少要出发6次。他们的时间概念,是以出发上线的次数计算的。比如,第二次上线了,那么就知道4月了。第三次上线了,就知道是5月了。我那次是跟的第四次,6月。应该算是很好的季节。不冷不热,只是雨水多一些。
部长说,出行要送,凯旋要迎。哪个部队都一样,只是我们兵站部的官兵,出发的次数多一些。
我抬头,看到营区外的居民楼阳台上,一些七八岁的男孩子在观看,就想,他们应该是在车队的一次次出发中长大的吧?不知道长大之后,他们中是否会有人走进汽车兵的行列?
无论是与否,他们也是要出发的,走上各种各样的路途。那时候,谁为他们送行?
2007年4月17日
我是怎样成为画家的
昨天收到一封来自某委员会的关于书画作品鉴定资格的通知,说鉴于我在书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社会影响,经有关社团推荐,并经×××委员会的资格审查,我已具备了办理《作品保真鉴定证书》的基本条件。叫我接到通知后就去办理。
看信后不禁偷着乐。一周前,我还收到中国国学研究会的通知,说鉴于我在书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正式吸收我为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再往前,这些年我陆续收到几十封来自书画界的信函,或让我入书画家辞典,或者邀我拿作品参加书画展,或请我加入书画协会。现在看到要给我办作品资格认证了,我就想,呵呵,越来越像真的了。各位,有想买我书画作品的吗?能保真哦,有收藏价值哦。我一定低价出售给你们哈。
也许熟悉我的朋友会奇怪,这家伙什么时候学画画了?看她的穿着打扮,也不像个画家啊?
现在,我就把我是怎样成为画家的经过介绍一下哈,盼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朋友认真学习。
10多年前,社会上忽然兴起了编撰各类人物词典的热潮,我也陆续收到了入选各种词典的通知(不知他们是怎么弄到地址的,大概是我作品后面的作者简介)。吓人的有:《世界名人词典》《世界人物词海》《世界名流世家》《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中华功勋人物》;可笑的有:《中华娇子》《跨世纪人才》《人力资源宝库》《当代中华优秀儿女》《共和国建设者》《当代中国创新人才》《时代楷模》等等。很是热闹纷繁。
对于这些个来函,我全部采取一个态度,不理睬。道理很简单,如此泛滥成灾不严谨的事情,我可不想与之为伍。何况我也不是他们所说的人才啊。在所有的词典中,我只回复了一个,就是中国作家词典。这个是中国作协发的通知,而我觉得自己也符合条件。
后来他们换了个方式,你不回复,不填表寄回,他就帮你填,也不知从哪儿搞来的七零八落的资料,打印好了寄来叫你“审阅”,并“威胁”说,你若不回函,就以那个资料为准出书。我一看,错误百出,忍不住去改。后来想,这不就上当了吗?你改了寄回去,他就算你认可了。于是还是丢开不理。错就错吧,我不相信会有人去买那些词典。
虽然没理,我却把信函全部保留下来了,我想看看到底能有多少名堂。今天翻出来看了一下,竟有四五十封之多。其中有好些封我连拆都没拆。真不明白,都是些什么人啊,什么机构啊,每一函件都盖着大红印,而且还不止一个大红印。干这样唬儿哄鬼的勾当也没人管吗?
在这里我不得不公正地说,作家圈子要好得多。我除了收到作家大词典外,再没有类似的词典找过我。而其他门类,似乎太随便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发来的信函范围扩大了,我的头衔也增加了,先是书法家协会,说鉴于我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叫我加入书法家协会,并寄去作品编入精品集;然后是收藏家研究会,鉴于我在收藏方面取得的成就,将我编入了《中国收藏家》;再接下来就是画家了。画家圈子对我最好了,我认真数了一下,我收到的画家协会的通知最多,有20封吧,反复邀请我参赛或者入典。那些词典的名称之吓人,我脸皮再厚也靠不上去的,比如《中国书画百杰》《中国当代美术家》《翰墨名家精品》等等。
你说这个收藏家和书法家,我好歹还能沾上点儿边。我每到一地就拣几块石头,家里已经有不少了,和收藏沾边儿吧?字嘛,虽然臭,也还是会写的,和书法沾边儿吧?嘿嘿。唯独这个画画儿,我真是一点儿也靠不上。我可以非常负责地说,我在画画方面毫无建树,其实说“建树”词儿都用重了,简单地说,我根本就不会画画,连小人儿都画不好,对色彩也毫无感觉(色彩感觉好了,还可以瞎糊弄个现代派作品呢)。可是我怎么就成了画家呢?简直就是搞笑嘛。虽然有很多作家擅书法,会画画,前些日子我还看到河北作家关仁山搞了个个人画展,但在我,只有羡慕的份儿。何况我外形也不像啊,中规中矩的,画家可比作家有形象特征。(有一回坐飞机,我旁边有个光头先生,后脑勺留了一小把头发,颌下还有一小点胡须。我当时就想,这家伙肯定是个画家。果然,飞机一落地,光头先生就打开行李箱取出了三个长条条的画卷。哈哈,我当时很为自己的判断得意。)
尽管我不理睬,他们也不放弃,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我发函。我注意到发函的还不止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也就是说,整个书画界都认可我了。我可真是荣幸啊。我若是脸皮厚,来一个就加入一个,各位就可以在各种画家大词典里看到我的名字了。我也可以随便弄两幅作品去入选精品集了。
总结一下,我成为画家的成长轨迹是这样的:先是作家,作家嘛,肯定可以算成艺术家,于是我成了艺术家;艺术家嘛,肯定包括画家和书法家,于是我又成了画家和书法家(扩展到收藏家);画家和书法家嘛,肯定对国学有研究,于是我又成了国学研究员……再往下,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难道是雕塑家吗?我不得不承认,我小时候是用雪捏过兔子的,沾边儿哈。
我好期待哦。
2007年4月2日
我的五一.我的劳动.我的节
五一长假结束了,朋友们纷纷从外地返回,去古镇的,去乡下的,去山上的,去海边的,都陆续回了窝。
只有我一直在窝里,在窝里收到别人玩耍的信息,比如:“我在你家西湖边上问候你!”还有更厉害的:“我在珠峰海拔6200米处衷心祝你扎西德勒!”
让我好生羡慕!
估计接下来,博客上该是各种各样的游记和图片了。我这个一直在窝里没动的,还是抢先汇报一下过节情况吧,也算是为自己留下一份备忘,过20年一看,哦,那时的五一我是这样过的,不错,很努力,很本分,很节约……老年的我表扬一下中年的我。呵呵。
先说劳动:
劳动之一:此次五一之所以没有外出,连近郊都没有去,是因为节前接了一个活儿,编辑要求节后交稿。于是从1号到4号,写出了初稿,一万字左右。六七号作了修改。
劳动之二:节前刊物三校完成,我借过节通看了一遍,作最后的调整完善。
劳动之三:更新博客两次,前往朋友博客N多次,回贴若干;
再说吃喝:
外出赴宴两次,家庭聚餐两次,在家设宴一次。其余均为家常便饭。特别需要记录的是,每天中午都是自己在家煮面条充饥。
玩乐:游泳三次,玩儿网上游戏若干小时(应该在10到20个小时之间吧)
看电影半场(《蜘蛛侠3》看到一半我实在不喜欢,心想不如回家找个碟看,就中途退场了。)
逛商场购物一次,花银子若干。
看碟若干,说老实话,也没看着啥好碟,就不指名道姓批评了。
当然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那个稿子,是个人物专访。起初我不愿意写,后经过思想斗争,答应下来。结果还蛮有收获,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活到老学到老啊。等杂志那边确定发表时间了,我就贴出来给大家看。
哦,还有一条应该记下的:整个五一期间,我家楼下都在装修,楼外一百米处在拆旧房。所以噪音和灰尘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尤其楼下,每天早上八点开始砸地,像起床号那么准时,想想人家已经在劳动了,只好起来劳动。衷心祝他们早日完工。
这就是我的2007年的五一劳动节。
2007.5.8
有儿自远方归来
老友听说儿子归来,请求我贴一下儿子的照片。大概是因为老友也有个儿子的缘故,很愿意与我分享儿子归来的喜悦。那就大家一起分享吧。
一年前,准确地说是10个月前,我曾在博客上写了一篇《独自旅行》的短文,送儿子出国。那个时候真的是很不好受,眼泪没少流。但几天之后就缓过来了。我还是个比较能忍的人。他在美国这一年,我们三两天就通一次电话,感觉上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虽然他坚决不肯与我们视频(他说感觉很怪,我怀疑是他的房间太乱无法出镜),我还是能从每一次的电话中得知他的大致情况,知道他一天天地懂事起来,知道他很努力地在学习,知道他在忍受难免的寂寞孤独。对他所面临的一切困难,我除了说几句关切的话,帮不上任何忙。好在他也是个独立性比较强的孩子,一般来说我还是放心的。当然,每每得知美国发生校园枪击事件时,我的心肯定比别的母亲更慌乱些。
这次他回来,一个人从西雅图飞旧金山再飞北京再飞成都,一路顺利,他爸去机场把他接回来,我一看,一点儿没变,还是一张娃娃脸,仿佛只出去了一天。
对他的归来,家里最兴奋的是狗狗老贝,狂欢一小时都无法平静,呼哧呼哧的,激动万分。老贝是儿子从狗市上抱回来的,当时儿子读小学六年级,12岁,老贝2个月,身子比老鼠大不了多少。12岁的儿子拉开衣服拉链,把2个月的老贝揣进怀里带回了家,已共度8年光阴。
儿子回来后,家里一下显得拥挤了。他的身高和体重都是很可观的。因为吃了近一年的“美食”,无比想念川菜,放开了猛吃,于是可观的体重进一步增长,让我忧虑,也无奈。
昨天中午我下班回家,正打算做饭,儿子说饭已经做好了,还说想到自己已经20岁了,不好意思再等妈妈回来做饭了。话听上去很感人,可是我一看那饭,实在是不敢恭维。原来他把头天剩的饭菜全部煮到了一起,还搅了两个鸡蛋在里面,稀里糊涂的一锅,一眼看去,有些“面目可憎”。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去食堂吃,让他自己吃他的杰作吧。但在一瞬间,想起了我的娘。
上初中时,有一次我娘牙疼,夜不能眠。我一个同学跟我说,她认识一种草,煮水喝即可清火,治牙疼。我一听,放学后立马跟她去采,拿回家胡乱洗了洗就煮了一锅,我娘下班回来,我就端给她喝,现在想来,那汤水也一定是面目可憎的。但我娘还是喝了。事后我听见她跟邻居的阿姨说,孩子一片好心啊,就是有毒我也得喝了。
想起伟大的娘,我很惭愧,都是母亲,差距咋就那么大呢?于是我跟儿子说,好吧,给我来一碗。
我跟儿子一起吃了那锅糊糊。因为儿子煮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将一碗很辣的粉丝汤也煮进去了,所以那糊糊还灰常灰常的辣。下午我坐在电脑前,肚子一直发烧。看来吃现成饭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不管怎么说,还是个好儿子。虽然我常常唠叨他,嫌他做事不够认真,嫌他吊儿郎当,他总是振振有辞地反驳我,或者对我进行冷嘲热讽。昨天我让他洗一下老贝的狗食碗,他稀里马哈的,根本没洗干净。我唠叨说,杭杭啊,你做事太不认真了,你知不知道,做事马虎就是你这个人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