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自己的这一“俗好”毫不掩饰,我很欣赏。我最怕那种装雅作秀随时翘个兰花指的人。有一天我看他写了条微博,列举生活中有哪些事会让他感到幸福,其中第三条就是有好面吃。我当即决定,若他来成都一定请他吃面,让他简单地幸福一回。成都虽然不是面的故乡,但到处都能吃到好吃的面,其主要原因是调料好。最重要的是,本人还会一个拿手的活儿,做焖面。
没想到他很快就来成都了,是来开会。我即在网上发出邀请,我先说,到成都我请你吃饭吧。他回复说,时间太紧了,恐怕来不及。谢谢了。我就漫不经心地说,很遗憾那,我还说请你来我家吃焖面呢,这下好,他立即激动地说,那我争取抽一个中午吧。哈哈,“面桶”的形象跃然屏幕上,我立即着手准备,打算亲自下厨做焖面,让美食家鉴定一番。我对我的焖面还是有点儿把握的。曾做给我们家两个好吃狗吃过,做给爹妈吃过,做给朋友吃过,都分别得到了认可。尤其今年春天,还出口海外,在美国做过两回,做给两个山东人吃,大受赞扬。
可真到了那天,时间却有点儿紧。他是下午的飞机,只有中午两小时,而焖面是不能大锅进行的,得小锅烹制。加上还有两位面食爱好者和他一起来了,我怕搞不赢,就决定请他们在面馆吃,吃成都的铺盖面。(虽然省事了,心里颇遗憾。)
不过最终的结果让我倍感欣慰,严老师和他的两位朋友都吃得非常开心,连吃两碗,还拍下了照片。严老师当时就跟我说,这条微博我要放到今晚11点半发出。我不解,问为何要等那个时候?他说那个时候大家都饿了,最出效果,馋死他们。
当晚11点半,他果然发出了连带照片的铺盖面微博,一时间聚集了无数面食爱好者。各位看看他是怎么形容那碗铺盖面的:此面宽似铺盖,雄浑大气,柔韧劲滑,入口感动到令人流泪。汤头金黄明亮,麻辣鲜香,闻之欲醉。汤中更有酥烂小豆,温柔细腻,非常搭配。感谢山山老师的好意,人生得一好面足矣!
一碗面,竟被形容成这样,这是我看到的写得最好的关于面条的文字了。再不好吃的人都会滴口水的,我给他回复说,你的描述太精彩了,这家面馆真该让你免费吃一辈子。
各种回复精彩纷呈。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起码有一半的人馋虫被他钩出来了,一个个直叫唤:严老师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发面啊,故意馋我们啊。
也有看不起铺盖面的,有个成都网友是这么回复的,他说这位山山老师是不是打麻将输光钱了,请人家吃铺盖面,太丢成都人的脸了。
在他看来,我应该请他们吃豪华大餐才是。可见他一点儿不了解严老师。
我给他回复说,我不会打麻将,是吃面把钱吃光的。嘿嘿。
有个成都网友很在行,先告诉严老师面馆地址没写对,地道的说法应该怎么说,又告诉他,铺盖面最早源于成都的山西会馆。成都也是个移民城市。
接下来,严锋又补充了一段他对铺盖面的欣赏:
我有个理论:钢笔尖越宽写的字越好看,面越宽越好吃。因为面与味蕾充分亲密接触。这铺盖面是我吃过的最宽的面,真是长江大河的宽阔感。我一口气吃了两碗之后,严肃地考虑过吃第三碗的可能性。
呵呵,的确如此,两碗之后我看他仍意犹未尽。也许是因为不好意思,他没有要第三碗。估计我要是再热情地劝一下,他会要第三碗的。
在他这个补充下面,我又看到两个有趣的回复,一个赞同一个反对:
肉唐僧:面越细,相同份量的面团表面积越大,才能“与味蕾充分亲密接触”吧?唉,我这么有逻辑,感动到令人流泪。
押沙龙:面细了固然总表面积大了,但舌头的表面积有限,接触面积反而减小。要最充分接触,还得是宽得能整个盖住舌头的宽面。含在嘴里味蕾一网打尽。
一碗面,居然引出这么多有趣的人和文字,瞧我这客请的,真是巨划算啊,我真是太有成就感了,不得瑟一下真难以平静。
(以下文字音乐起,深情地,缓慢地)
读完关于铺盖面的微博,夜,已经很深了,初冬的风不经意地掠过窗帘,拂过我的面颊。我站在窗前,扪心自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热爱吃,我却对吃这么无动于衷呢?不管是吃火锅,吃小吃,还是吃宾馆大餐,我都那么淡定,那么超然。难道我上辈子,是撑死的吗?
那么,就让我来静静地回忆,那些与吃有关的往事吧。
附:《关于吃的记忆》
其实我并不好吃:那天走在街上,丈夫掏钱给儿子买雪糕,问我是否也来一支。我认真想了好一会儿,也没生出想吃的感觉来,只好摇摇头。
细细想来,眼下除了水果我还有兴趣,其他的,诸如糖果糕点、瓜子花生乃至雪糕汽水,我都很难有兴趣品尝了。据说这是味觉退化的表现,很悲哀。我虽已不是小青年,但距中年毕竟还有年头。这就……退化了?
嘴巴寂寞了,脑子还不寂寞。关于吃的记忆就常常跳出来。
“冰糕一毛俩”
对冰糕的最早记忆是在石家庄。那儿虽然是北方城市,夏天依然很热。院子里就时常响起吆喝声:“冰糕一毛俩”——他不叫冰糕五分,而叫一毛俩,而且那“俩”字儿拖得长长的,叫你坐立不安。我和姐姐实在难忍了,就一起把头伸进爸爸妈妈的房间,抑制住急切的心情柔声说道:妈,冰糕一毛俩来了!
爸爸妈妈通常是不为难的,只要我们开了口,总会拿出一毛钱来给我们。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很自觉地假装没听见“一毛俩”。我们知道家里困难,我们很懂事的。
有一回,爸爸妈妈散步回来,突发异想地一下买了四支冰糕,想给我们姐妹俩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们一人拿了两支冰糕往回走,一路上想像着我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十分开心。
不料——生活总是这样,我们竟没这个口福,不假外出,伙同一群小朋友看电影去了。虽然电影场离家不远,但人头攒动,不能找到。
爸爸妈妈一时傻了眼,手上的冰糕已开始滴水。那时可没有冰箱。除了立即吃掉别无他法。平时从来舍不得买冰糕吃的爸爸妈妈,那天只好面对面龇牙咧嘴地一人吃了两支冰糕。
等我们回来,听到这个悲惨的消息时竟难过得目瞪口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怪谁呢?
到了冬天,我们反而可以经常吃冰糕了。妈妈熬一锅烂烂的绿豆汤,放上白糖。晾冷后装在杯子里,上面蒙一层纸,再将一根筷子插在中间。睡觉前往窗外一搁.第二天早上,一个大大的圆柱体的冰糕就做成了。我和姐姐嚼得格嘣响,哪管窗外飘着大雪。
后来搬家到重庆。重庆卖冰糕的喊法又不同,叫做“冰糕四分五分六分”——好像在涨价似的,其实是三个价格:水果的四分,豆沙的五分,牛奶的六分。那时我和姐姐都上了初中。父亲出台一新政策:我们姐妹俩每人每天可享受一支四分钱的冰糕,钱则一月发一次,每次一块二。如果不吃,父亲特别强调说,省下来就归自己。
这下我和姐姐都舍不得买冰糕吃了。我用来买小人书和花手绢儿,姐姐则用来买半导体零件,那时她正在学着装收音机。不吃,慢慢也就不想了。好像戒烟似的。戒了。
“十全大补汤”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再三告戒我:别人吃东西时你就赶快走开,千万不要馋兮兮地站那儿看。我很听话,有时玩儿着玩儿着就跑回家来了。妈妈说:你怎么回来了?我就说,人家吃东两了呗!每当这时候,妈妈总是要想方设法找点儿东西给我吃,以示奖励。
那时没有零食的概念,奖励我的,无非是红薯干儿、玉米饼切成片烘制的“饼干”,或者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
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家吃饺子。我匆忙离开回到家中时,妈妈却不在。饺子的香味儿在我鼻子四周萦绕,那股馋劲儿上来了很难受。我就决定自己解决一下。于是拿了一个碗,放上酱油、盐、味精、醋和猪油等等,凡是平时妈妈烧汤放的我都放了。冲上开水后觉得还不过瘾。又加了一大勺白糖。自以为“味道好极了”,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结果又甜又咸、不伦不类。完全找不到感觉。只好倒掉。妈妈回来后还一声不敢吭,佯装无事。
上中学后胃口大开,一放学肚子就饿。家里从来也没有什么饼干预备在那儿。我和姐姐,有时还捎带上一两个同学,就在箱子里柜子里乱翻。实在没吃的了,就捞泡菜。泡萝卜泡豇豆泡辣椒,越吃越馋——那都是些开胃的东西呀。我那时已经会做饭了,有一次馋得不行了,就以最快的速度摊了几张鸡蛋饼。为了不让妈妈发现,一口气吃光。还将面盆铁锅洗得一点不留痕迹。但晚饭时我一点儿也吃不下了,最终还是“坦白”出来。妈妈并没骂我,还夸了我一句能干。我一高兴,就把小时候制作“十全大补汤”的事也交代了。
二两薄荷糖
这恐怕是我吃的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了。七十年代,糖果点心都凭号票供应,每人每月二两。我们家因为日子窘迫.即使供应的二两也很少去买。号票常常是作废了的。
有一回我做了件很讨妈妈喜欢的事,是考试成绩优秀,还是主动干了什么家务,总之妈妈决定奖励我二两糖果。妈妈给了我一张号票、两角钱,叫我自己去糖果店任意挑选。
我心情无比激动。几乎是小跑着上了街。进得糖果店,在柜台前非常认真地左右权衡、反复挑选,最后终于选中了一样我曾吃过一次的非常喜欢的薄荷糖。
那薄荷糖没有糖纸包装,像玻璃似的一片,上面印着小方格.呈淡黄色。二两薄荷糖大约如半本书那么大一块,有十几格。我就暗自盘算着,可以吃好几天呢。
拿着薄荷糖回家的路上,我因为太高兴了,就想显摆显摆,于是顺路去了我的好朋友小珍家.打算给她吃几格。最主要的。是想让她分享我的喜悦。路上我用手掰,掰不动,心想还是让她自己咬吧。
见到小珍,我就把糖递到她面前,十分豪爽地说:给,吃糖。小珍一见我给她糖吃,眼睛立即笑成了一条线。毫不客气地接过去,并且马上送进嘴吃起来。
悲剧发生了。我的意思,是让她咬一格下来,再将大块的还给我。但她却误以为那一整块都是给她的,大概她也没吃过,不知道薄荷糖不是一粒一粒的。
我眼巴巴地盯着她,希望她问我一句糖从哪来的,这样我就有个契机,讲一讲这整块糖总共二两,是妈妈奖励我的,我还没吃呢。
可她吃得太认真了,一声不吭。我只好问她:好吃吗?她点点头,连“好吃”二字都舍不得停下来说。
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也想不出其他的话来说。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儿来讲,面子超过了嘴馋。我只好在她吃完之前离开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好笑.当时可是痛心疾首呢。
在最馋的年龄没有东西可吃,在最迷书的年龄找不到书读。这是留在我少年时代最深刻的两点记忆。
当然,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记忆。
(写于1991年春)
2011年11月17日
作代会杂感
到北京开了一星期的会,明天就要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