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4
11423400000013

第13章 西汉王朝的兴衰(12)

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去做校书郎,班超和他母亲也一起跟着到了洛阳。因为家里贫穷,班超只好到衙门里去帮公家抄写公文信件,挣点钱来贴补家用。可是班超不甘心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他想为国家驰骋疆场,建立战功。有一天,他抄完了一件公文,突然把笔投向砚台边上,叹口气说:“男子汉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应当效法西汉傅介子那样杀敌报国,学习张骞那样立功异域,争取封侯才对,怎么能够老是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旁边的人听班古代风景画鉴赏超这么说,心想:这个穷小子,饭还吃不饱,志向倒不小哩。他们斜着眼看看班超,发出了一阵冷笑。班超不禁长叹一声,轻轻地自言自语地说:“唉!小人怎么能够知道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永平十六年,班超投笔从戎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他投到大将军窦固门下,跟着窦固出兵去攻打匈奴。班超作战勇敢,多次打了胜仗。有一次,窦固叫班超率领一支军队去进攻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县)。班超打败了匈奴的军队,占领了伊吾卢,把匈奴军队一直追击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窦固觉得班超很能干,报请汉明帝批准,任命班超为假司马,并且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带着三十六名军士出使西域,去联络西域诸国,巩固对匈奴的胜利。从此,再次通西域的任务,就由班超承担起来了。

班超等一行三十六人,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首先到了鄯善。鄯善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是西域一个比较大的国家。鄯善王听说他们是汉朝的使者,开始的时候对他们很恭敬,招待得十分周到。没过几天,态度忽然一变,对他们显得十分冷淡了。班超对自己的随从说:“鄯善王对咱们的态度变了你们觉察到了没有?我看这一定是匈奴的使者来了,所以鄯善王举棋不定,不敢对咱们太亲近了。俗语说,聪明的人在事情未发生以前应当有所觉察,何况现在已经看得见苗头了。咱们应当早有准备才对!”说完,班超把服侍他们的鄯善侍者叫来,诈唬他说:“告诉我,匈奴使者来了几天了?如今住在哪儿?”都善侍者见班超气势汹汹地逼问他,心里十分害怕,连忙回答:“已经到了三天了,他们的营地离这儿三十里路。”

班超把鄯善侍者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把自己带去的三十六名军士全都召集起来,跟他们一起喝酒。大伙儿喝得正来劲的时候,班超突然站起来,激昂地对大家说:“弟兄们!你们跟我来到西域,目的是想要立大功,求富贵。可是如今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鄯善王对咱们的态度就变了。如果咱们不采取对策,部善王很可能把咱们抓起来,送给匈奴,到那时候,恐怕咱们的尸骨也回不了家乡啦。你们看这怎么办好?”三十六名军士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如今到了危急关头,我们都听您的,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趁着黑夜对匈奴人发动火攻,使他们摸不清咱们有多少人。他们一乱,咱们就能把他们全部收拾掉,消灭了匈奴的使者,鄯善王才可能对咱们汉朝友好。”众人一致赞同班超的意见,连忙分头去准备。

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班超领着大伙儿出发了。当时正好刮大风,班超叫十个人拿了鼓,埋伏在匈奴使者的营房后面,跟他们约定说:只要看到火起,就使劲敲鼓,大声叫喊。其余二十六个人都拿了刀枪弓箭,埋伏在正门两边,一见匈奴使者冲出来,就截住厮杀。一切布置停当,班超叫人放火。火顺着风势蔓延开来,鼓声、喊杀声立刻响成一片。匈奴人惊慌失措,四散逃命。班超冲上前去,手起刀落,杀死了三个匈奴人。二十六名埋伏着的军士,也跟班超一齐奋勇冲杀,一共杀死匈奴人三十多个,烧死一百多个。

战斗结束后,班超派人把鄯善王请来,叫他看匈奴使者的首级。鄯善王一看,吓得面色煞白,话都说不出来了。班超和颜悦色地开导他,叫他不要跟着匈奴反对汉朝,要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部善王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并且决定把儿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

班超把这一事件的经过向窦固报告,窦固很是高兴,立即替班超向汉明帝请功。汉明帝听说班超这样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也很高兴,下令奖励班超,提升班超为军司马,命令他继续完成通西域的重大任务。

古代文人窦固向班超传达了汉明帝的决定,让他出使于阗〔tián〕,还准备拨出更多的士兵归他指挥。班超只要原先的36个人,多了不要。他说:“人多了,如果遇到意外事件,行动反而不方便,有36个人就足够了。”

于阒在鄯善西面,国势比较强,由匈奴使者监护国政,在那一地区称霸。班超等人到了于阗,向于阗王转达了东汉朝廷的友好愿望,希望他和汉朝结成友好关系。于阗王因为害怕匈奴,对班超等人十分冷淡。有个巫师向于阗王出坏主意说:“大王千万不能和汉朝通好呀!不然的话,神明就会发怒。汉朝使者有匹好马,不如向他要来杀了祭神,神明会保佑大王的。”于阗王派大臣向班超要马。班超已经掌握了这一情况。他表示同意,不过提出要巫师亲自来取马。巫师果然神气活现地和大臣一起来牵马。班超二话没说,当场斩了巫师的头,打了大臣几百鞭子,责备于阗王不讲友好。于阗王早已经听说班超在鄯善的所作所为,这会儿感到十分害怕,就杀了匈奴使者,表示愿意和汉朝友好。班超用好言抚慰于阗王,并且送了许多礼物给于阒王和他的大臣们。

班超率领三十六名军士,继续出使西域诸国,先后又和疏勒、车师等国结成了友好关系。他还发动这些国家的兵马,去进攻那些还跟着匈奴敌视汉朝的国家,用巧妙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使得西域五十多国全都归附了东汉。班超自己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负责监视匈奴,保护西域诸国。这样,从西汉末年起被阻塞了几十年的东西交通大道,又重新畅通了,汉族地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又继续在那丝绸之路上频繁地展开了。

王充写《论衡》

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在位的三十年间,是东汉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经济逐渐繁荣,文化教育也发达起来。当时读书人的思想比较活跃,对古代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争辩。汉明帝怕这种自由发表意见的风气会影响他的专制统治,决定要统一大家的思想,他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亲自到太学里去讲经,招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去听讲和看热闹。他要求大家按照他的讲解来学习儒家经典,不许可有别的讲法。

汉章帝继续他父亲的做法,想方设法地加强思想统治。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他亲自在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儒生大会,讨论对《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种儒家经典的不同看法,最后由他亲自裁决,判定谁讲得对,谁讲得不对,规定以后所有讲学的人,都必须按照他认为对的意见去讲。他把自虎观会议的记录,交给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兼文学家班固去整理,写成一本题为《自虎通义》的书。

班固是班超的哥哥,他写过一部《汉书》,这是继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以后的第二部著名的历史书。《汉书》共一百篇,八十多万字,记录了汉高祖刘邦起,到王莽篡汉为止的二百多年的历史。班固也擅长写赋。那时候,有人对首都建在洛阳表示不满,希望迁到西汉时候的首都长安去。班固反对迁都长安,他特地为这件事写了一篇《两都赋》,赋的内容是两个人的对话,一个是长安人,一个是洛阳人。长安人夸耀长安如何如何好,应当作为首都;洛阳人说帝王之气在洛阳,应当以洛阳为首都。最后,洛阳人说服了长安人,两个人一致认为应当把首都建在洛阳。班固的这篇《两都赋》,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和班固差不多同时候,有个反对专制思想统治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名叫王充。他是跟白虎观会议的要求唱反调的。王充是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从小就很聪明,也很用功,六岁开始识字读书,八岁被送进本乡的书塾,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在二十岁那年,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当时班固的父亲班彪正在太学里讲学。王充虚心地跟班彪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王充对讲堂里学到的知识不满足,他经常在课余时间找别的书来读。日子一久,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于是他又跑到洛阳街上去逛书铺,寻找各种各样的新书。王充很穷,他找到了新书,买不起,只好站在书铺里阅读。王充读书十分专心,记忆力又特别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背下来。就这样,他又读到了许多新书,学到了许多书本知识。

王充在洛阳的太学里学习了几年,看到当时政治很腐败。他不想做官,回到家乡去了。后来他虽然在县里和郡里做过像秘书一类的工作,但是时间都不很长。王充的同乡曾经极力向章帝刘炟推荐他,说他的学问跟孟子和司马迁一样好。章帝也有意想请王充去做官,可是王充推说有病,不肯去,他情愿在家里写书。

王充用了几年工夫,写了一部有名的著作,书名叫做《论衡》。他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为了集中精力,闭门谢客,拒绝应酬,在自己的卧室和书房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洞里,到处都安放了笔、刀和竹木简,一遇到有什么值得记录下来的东西,就赶快随手刻写在竹木简上,作为写书的素材。为了写《论衡》,王充搜集的材料储藏了好几间屋子。他写的这部书不仅观点新颖,材料也很丰富,说服力很强。

《论衡》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书中对许多迷信的说法进行了批驳。当时有迷信思想的人举了个例子,说:春秋时候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条水蛭(俗名叫蚂蟥)。如果他把这条水蛭挑出来,那样厨师就会被处死刑。他怜悯厨师,就悄悄地把水蛭和酸菜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解大便,不仅把水蛭解了出来,并且原有的肚子痛的病也痊愈了。他们说这就是“善有善报”的证明。

王充用科学的道理批判了这种荒谬的说法,他说:为什么楚惠王吞了水蛭能够跟大便一起解出来呢?那是因为人的肚子里热度高,水蛭受不住,热死了,所以在解大便的时候就便出来了。至于楚惠王肚子痛的病,那是因为他肚子里有淤血,而水蛭正好是爱吸血的,水蛭在楚惠王肚子里还没有死的时候,就把肚子里的那些淤血都吸走了。这样,楚惠王的病自然就痊愈了。这件事情只能算是偶然的巧合,并不是什么“善有善报”。王充对这件事的解释,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道理,可是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又有一次,天上打雷,打死了一个人。有迷信思想的人又出来宣传说:这是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所以雷公把他打死了,这是“恶有恶报”。王充听到这件事情,亲自跑到现场去观察,他看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烧焦了的臭味。于是他就解释说,打雷的时候有闪电,闪电就是火,雷其实就是一种天火,被雷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这也是碰巧的偶然现象,天上并没有什么雷公,更不是什么“恶有恶报”。

王充写的《论衡》这部书中,像这一类破除迷信、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论衡》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1世纪时候一盏智慧之光的明灯,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蔡伦造纸

王充写《论衡》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粗糙的麻纸,但是还不适宜于写字,他的书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王充去世后不久,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适宜于写字的纸。从此以后,纸、墨、笔、砚就成了中国人写字的主要文具用品,合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不是同一个时候发明的,它们的出现有早有晚。笔和砚出现较早,墨和纸出现稍晚,按出现的顺序排列,应该是笔、砚、墨、纸。

文房四宝出现以前,人们最初把字凿刻在龟甲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后来又把字铸在青铜器上,这就是金文,或叫钟鼎文。春秋时候,笔出现了,刀笔并用,把字刻或写在竹简木牍上。最早的笔叫“聿”,是蘸了漆写字的。有了笔,很快就有了砚,那是用来调漆的。秦朝守长城的大将蒙恬改进了笔,做成了现在我蔡伦们常见的毛笔。笔改进以后不久,墨出现了。用砚磨墨,毛笔蘸了墨写字,就比用漆方便得多了。但是木简木牍太笨重,所以人们又把字写在绢帛上。秦汉时候,绢帛和简牍并用。绢帛虽然轻便,却也有价格昂贵的缺点,所以人们一直想寻找一种像绢帛那样轻便而价钱又便宜的东西用来写字。西汉时候,已经出现了用麻造的纸。这种麻纸很粗糙,还不适宜于写字,蔡伦就在用麻造纸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地进行新的试验。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祜时候的一位宦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给皇帝提意见,很得汉和帝的信任。蔡伦又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人。他看到写字用的简牍太笨重,绢帛太昂贵,而当时已有的麻纸又不适宜于写字,就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一种既便宜又便于写字的纸来。

蔡伦先仔细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知道了制造麻纸的原瑚就是把麻的纤维捣烂,压成薄片。因为工艺很简单,造出来的纸就很粗糙。蔡伦想,如果把工艺搞得精细些,造出来的纸也许就会细腻而便于写字了。于是他开始把麻捣得很烂,压成很薄的纸。这样做,纸是比较细腻些了,但是还不够理想,因为麻里面还有不少粗纤维捣不烂,所以做成的纸仍然不适宜于写字,并且把能织麻布用的麻来造纸,成本也不便宜。

蔡伦进一步想,麻能造纸,是因为它有纤维,那么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不值钱的东西,也都含有纤维,是不是也能用来造纸呢?于是他又动手去做试验。他把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东西收集起来,先泡在水里,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里捣烂成浆,然后压成片,做成了纸。这样用不值钱的东西做原料造纸,纸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点还存在,仍有一些捣不烂的纤维混在里面,做成的纸还不够光洁,还是不适宜于写字。

为了把纤维捣得更烂,使造出来的纸更加细腻光洁,蔡伦又在造纸用的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原料中加进了带腐蚀性的石灰等东西,一起放在石臼中春捣。结果,不但原料捣得更烂了,并且还意外地出现了漂白的作用,使得捣成的纸浆变成了白色。可是用这样的纸浆直接压制成的纸,仍然不能除掉那些实在捣不烂的粗纤维,并且由于放了石灰等东西,做成的纸又出现了许多细小的颗粒。

蔡伦又接着做试验。他把捣烂了的纸浆兑上水调稀,放在一个大木槽里,然后用细帘子去捞那浮在上面较细的纸浆。等细帘子结了一层薄薄而又均匀的纸浆以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这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试验终于成功了,造出了便于写字用的纸。这时候是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