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微表情读心术全集
11396300000036

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

如果你的上司要求你做一些你无法接受或不道德的事,请他再重复一遍,并尽可能将他的要求作成书面解释、录音或找个见证人;让他知道你彻底了解他的要求,之后你就可以完全不加理会地离开。总之,放手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如果你的判断错误,而你的上司是正确的,你可能会因此失业但仍保有自尊;如果你的判断正确,而你上司是错误的,你将保有自尊,甚至取代他的地位。

如果你的上司没什么能力,试着在公司里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赞誉,让大家见识你的能力。只要情况允许,你都应该直接和他人打交道,别让上司抢走所有的喝彩。如果他是个既懒惰又无能的人,这会使你更容易做到,因为他会很高兴地赋予你进一步想担负的责任,让自己的工作负担减少,却愚蠢到不晓得你已经逐步在他的领域里,开拓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

对“宰熟”的朋友敬而远之

“宰熟”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现实中很多人都遭遇过“宰熟”,令人相当气恼,刘先生就遇到过这么一档子事:

国庆期间,准备回农村老家父母那儿瞧瞧,便一大早上街“打货”。到一熟肉门市——在城里居住十几年,我差不多每年去那里消费十几次,所以算是熟客,同老板打过招呼,我问:“有没有好些的熟肉?”

老板没回答,旁边他的女儿说:“有,才出锅的驴肉。”边说边打开冰柜,那里的驴肉还冒着热气,就好像是驴肉新鲜的“标签”。

称肉付款,我根本没考虑肉会有问题。等回到几十里外的老家,切开食用时,才尝出有明显的霉变味儿。估计老板也知道肉已变味,刚刚在汤锅里滤过。

我十分愤怒,想带回去责问老板,但妻子说:“算了,不就是二十块钱吗?以后不去买他的肉就行了。”

看来,作为一个消费者,要防“坑生”,也得防“宰熟”。

无独有偶,刘小姐同样也为“宰熟”这件事唏嘘不已:

前不久我到医院看眼,特意找个朋友介绍的医生,经诊断是角膜炎。整个检查过程可谓认真细致。

开处方前医生问我:“胃怎么样?”我暗自思忖:看病还是找熟人好,多关心咱。于是经过迅速思考:当时胃一点不难受,这次主要是眼发红,所以告之医生:“还可以”。开方后,医生又叮嘱:“取了药再上来我再告知你服法。”真是关心至极,好心不能枉费吧!按照医生嘱托,我楼上楼下跑了几个来回终于看完病。我将200多元的药带回家,滴眼同时口服,刚一天胃难受得夜不能寐。又到医院找该医生询问,没想到医生说:“我当时问你的胃怎么样了吗!你说还可以。这个口服的药是消炎的对胃有刺激,那就别吃了!”我问:“那这一百多元的药还有几盒没拆口的药能退吗?”她说:“不能退也不能换,一百多元还贵呀!”原来问胃怎么样是在这等着呢!我只能苦笑离去。

接下来几天只点眼药水和眼药膏(占总药价的很小部分),几天后痊愈了,胃因为停了那个药慢慢地也好了。

这种宰熟式开大处方您遇见过吗?吃一堑长一智吧!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熟人”的信任和对“陌生人”的不信任一直就是硬币的两个面。在熟人圈子内部,其成员是彼此高度信赖的,而在这个圈子的外面,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信任结构主要存在于这个“熟人”圈子之中。

对信任结构的破坏,最初是以“杀生”的形式出现的。在圈子的内部,是互相信任甚至是互相利用。而在这个圈子的外面,坑蒙拐骗则成了不成文的规则。但没有多长时间,圈子内部仅有的一点信任结构很快被破坏掉。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本来以熟人圈子构造信任结构,使得更大范围中的信任结构难以形成,这样一来,坑蒙拐骗就从圈子的外部,转移到了圈子的内部。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亲戚坑亲戚、朋友坑朋友、老乡坑老乡,成为一种现象。很多人商场失利,恰恰是被熟人、亲戚或朋友所“杀”,因为不是熟人不会上当。

进一步加剧了“杀熟”现象的,就是传销。传销网络的建立,基本是以“熟人”为基础的,许多传销的结果最后演变为利用亲戚朋友间的信任行骗。其实,在其他的一些职业领域中,比如在保险推销中,这种“杀熟”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杀熟”现象造成的一个最严重的社会后果,就是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信任破坏殆尽。如前所述,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中,基本的信任结构本来就是围绕“熟人”建立起来的。相对于其他信任结构而言,这种以“熟人”为基础的信任结构是一种更为基本的信任结构。但“杀熟”的过程,恰恰是将这种最基本的、甚至是仅有的信任结构给摧毁掉了。昨天还以为是最可信赖的人,今天就成了坑害自己,让自己上当的骗子。于是,人们就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除了自己,谁也不能信任。

更进一步看,就是人吃人了,于是许多被“杀熟”的人,感到无所适从。因为连亲朋好友都如此坑蒙拐骗,那陌生人就更不用说了。其实,这种消极悲观的心情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杀熟”现象总是局部性的,局限性的。摆脱“杀熟”的方法是:

假如你吃过熟人的亏,那你就最好别跟熟人谈生意上的事。有位智者说:“朋友之间的往来,不能谈合作,只能在一起请客吃饭。”古人也早有训言,朋友之间,无非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你要认定,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其人性是相通的。人性的本质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西班牙斗牛士将一头健壮的牛杀死,围观的人都在欢呼雀跃。一位美丽的少女冲着斗牛士飞吻。西班牙人用血腥制造幸福,也用血腥制造善良。因为当天《巴塞罗那时报》报道,让人们无比兴奋的11场斗牛表演,其全部收入将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于治疗西班牙310名白内障儿童。斗牛场上被杀死的牛不知道人类还有善良,它一头扎到地上,又绝望地抬起头,能够看见天空的晴朗,痛苦地依恋世界上给予生命的那些美好。它可能记不清刺死它的斗牛士的英俊的样子,它只是疑惑:你为什么用凶器来和我格斗,你为什么不能用生命赋予你的力量去与对手较量,如果你放下武器,你死得会比我还惨。因此,警惕熟人和警惕陌生人应是等量齐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守护自己的心灵欲望,俗话讲:“一个巴掌拍不响。”

只有读对心,看对人,才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有朋友来访,促膝长谈,表达友情,交流思想,不仅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而且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益事。但现实生活中也有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的不速之客。工余饭后,你刚想静下心来读点书或是做点事,不料不请自来的客人扰得你心烦意乱。他东家长西家短,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一再重复你毫无兴趣的话题且越说越来劲。你勉强敷衍,心不在焉,焦急万分,真想对他下逐客令而又怕伤感情,难以启齿。如果你“舍命陪君子”,那么你将一事无成,因为你的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白白地被别人占去。

那么,该怎样对付饶舌常客呢?最好的对付办法是:运用最高超的语言技巧,把逐客令说得美妙动听,这样你就能两全其美:既不挫伤朋友的自尊心,又为自己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下面的四种方法可供借鉴:

1.用委婉的语言来提醒

暗示不速之客,主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跟他闲聊。跟冷酷无情的逐客令相比,这种方法容易被对方接受。例如:“今晚我有空,咱们好好畅谈。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全力以赴准备材料,我争取这次能评上工程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请您从明天起别再来打扰我了。

又如:“最近我妻子身体不适,吃过晚饭就想睡。咱们是否说得轻一点?”此话虽然用的是商量口气,但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你的高谈阔论有碍女主人的休息,还是请你少光临为妙吧!

再如:“这是我第一次发表的文章,请您指正。我想今后尽量多挤些时间写写东西,我还年轻,真想有所作为啊。”这番话似乎很尊重对方,但“请您指正”只是虚晃一枪,而“真想有所作为”的感叹却是在提醒对方:请你今后别再来纠缠不休了。

2.写出你的愿望和要求

有些不速之客反应较迟钝,婉转的逐客令常常难以奏效。对这些人,不妨用张贴字样的方法代替直率的语言,表达使人一见就明的意思。影片《陈毅市长》里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家里客厅的墙上贴上“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样以提醒来客。如果你张贴了类似字样,纯属“闲谈”的饶舌者就不好意思喋喋不休地说下去了。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贴一些如“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请多关照”、“主人正在自学英语,请谅解”之类的字样,制造一种努力拼搏、惜时如金的氛围,使闲谈者望而却步。从常理上说,字样是写给所有的来客看的,并非针对某一位,因而不会使哪位来客有太多的难堪。当然,在不速之客知趣地告辞时,主人可送到门口并致意:“真抱歉。等这段时间过去,欢迎你常来。”

3.过分热情,让对方不自在

不速之客一到,你就笑脸相迎,赶忙沏茶倒水,捧出瓜子、糖果,喊着到处找烟,很有可能把他吓得下次不敢贸然再来。你用接待贵宾的高规格,他一般也不敢老是以“贵客”自居。

4.主动出击

用主动出击的积极姿态堵住饶舌常客登门来访之路。看准他一般是在每天何时到你家的,你不妨在他来访之前一刻钟先“杀”上门去:“您多次来访,礼尚往来,我应回访您,否则太失礼了。”于是你由主人变成了客人,他则由客人变成了主人。这样,你就争得了掌握交谈时间的主动权,想何时回家,就何时告辞:“最近我有些急事要处理,改日再谈吧!”更重要的是,你杀上门去的次数一多,他就被你牢牢粘在自己家里,原先每晚必上你家的行为定式就有望改变。过了一个阶段,你“班师回朝”之后,他很可能不再“重蹈覆辙”。以攻代守,先发制人,其实是特殊形式的逐客令。

必须注意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方法,主人都必须不失热情。不速之客一般是邻居、亲戚、同学、同事,主客之间相当熟悉,切忌用冷冰冰的表情和尖刻刺耳的语言刺伤对方,也不宜用爱理不理、屡屡看手表等方式表示烦厌之意,免得以后见面时十分尴尬。

处理他人反对意见时尽量避免争辩

好抱怨的人对发生的一切过失毫无责任,这正是他们抱怨行为的根基所在。若要成功地应付只会抱怨的人,关键在于击破他们那种自以为被动性、怪罪他人以及充满无力感的循环。

在此不妨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A正与她的老朋友B出席每周一次的管理会议。这次会议的程序与以往历次会议几乎完全一样,令人深感厌倦。A首先发表一段冗词,埋怨部门主管的做法不对;接着她又开始责备自己的两位部属(这两位必然是她的宠信,因为她花了极长的时间、如同编年史般准确地描述她们所做的错事)做错事;最后她又暗指B最近经常不在公司,显然有所不妥。

经过六个月来无数次类似的会议之后,B已经不耐烦再去细听了。这次他先是默默地坐在那里,随后不久,不耐烦的小动作已悄悄地显露出来,他偶尔匆匆看一下手表,有时把桌上的回纹针弯成三角形或菱形;他在桌子底下的双脚也开始前前后后地晃动起来。不久之后,他终于站了起来,口中喃喃地说:“有一个约会要去。”然后迅速地丢下一句“朋友,待会儿见”,便向门口走去。

我们对于B的离去应不难理解,毕竟,要专心去倾听一个抱怨不停的人说话,确实是一件又苦又累的差事,每逢这种情况,每个人的心中也必然一直在叫着:“看在上帝的份上,请赶快停止埋怨吧!”不幸的是,抱怨者仍然滔滔不绝。

若想摆脱抱怨的人往往必须打断对方的谈话,用诸如“我还有事”、“我不想听这样的话”等摆脱对方的纠缠,否则某些抱怨者一开口似乎就没完没了,他们话语中一连串的“还有”、“但是”等连接词正是让你打岔的最适合空档。此外,一旦你已发现抱怨的重点所在,应立即阻止他们继续说下去,阻止时务须尽量表现出礼貌但却非常坚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