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同盟国各有各的打算,但肢解德国却是共识。1943年召开的有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参加的雅尔塔会议遂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占德国领土,苏联占领德国东部,其余由美英法三国分占,首都柏林由四国共管。四国商量已毕,各自欣喜若狂。在聚餐会上,各国来宾纷纷举杯同庆,切实高兴了一阵子。然而斯大林却没有高兴得过了头,他在酒足饭饱之后提醒各位说:“由于有共同敌人法西斯,保持我们三大国的团结尚算易事。可战争胜利结束后,盟国之间必有利害冲突,那时能否保持友好亲善,不使联盟破裂,却难预料。”众人正值欢杯畅饮之时,听此一席话,不免有些扫兴。但仔细一想,又不无道理。大家彼此对视,有些尴尬,席上气氛顿时冷了许多。
不出斯大林所料,雅尔塔会议过了不多久,英美苏3大国就起了异心。
双方的分歧和对立首先在德国的赔偿问题上暴露出来。1945年7月,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重申了对德索赔的要求,即德国须支付2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苏联应得到其中的100亿美元。这项要求遭到英国的反对,最后波茨坦协定对赔偿问题只是确定了赔偿原则,而未作具体数额规定。据此,4国分区占领德国后都有权从各自的占领区内获取赔偿,苏联除了可从本占领区获得75%的赔偿之外,还可从西占区获取25%工业设备的赔偿。因此,苏联不仅从本占领区拆迁工业设备,还催促西占区如期向苏占区提供赔偿物资。西占区3国中,除法国仍然坚持对德索赔的态度之外,美英两国对德政策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尤其是美国,其对德国政策已从战时提出的严厉宰割德的“摩根索计划”,演变成扶植和振兴德国经济的政策,把复兴德国经济作为稳定西欧、争夺中欧的欧洲战略的重要环节。
1946年初,美驻德副长官克莱将军曾派专人调查德国工业水平,得出的结论为,要提高德国的工业水平,首先必须减少或停止赔偿。因此,美国认为,苏联严厉的索赔政策乃是德国经济复兴的最大障碍,因而不能听任苏联为所欲为,遂于1946年5月3日中止自美占区支付对苏赔偿。从而迈出了同苏联决裂的第一步。紧接着,美英占领区宣布合并。
进入1947年以后,美苏冷战日益加剧,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两大国分歧日深。
根据波茨坦协定,美英苏三国外长将就德国问题定期举行会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待符合此项目的的德国政府成立时,由该政府予以接受。”战后初期,从1945年9月战争结束至1946年6月,美英苏三国,后加上法国,四国外长先后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举行了5次会议,以美英法为一方,以苏联为另一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和斗争。每次会议都难以达成共识,要么搁浅,要么失败。双方的立场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美英认为,必须首先实行占领区的经济统一,否则,占领区的经济必将陷入混乱状态。苏联主张,要解决包括经济在内的任何问题,唯有先实现“政治统一”,即首先建立全德中央政府。事实上,“经济统一”也好,“政治统一”也罢,孰先孰后,只是一个政策问题,其实质是对德国的控制和争夺。美国害怕“政治统一”后的德国,将会落在苏联控制之下,从而危及西欧的团结,因此,宁可让德国分裂,也要保住西欧的统一。而苏联则担心在对“经济统一”后的德国的争夺中,美英凭借经济优势而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它不怕欧洲分裂,担心的倒是德国的分裂。
在是先实行经济统一还是政治统一的问题上,美苏双方各持己见,而且我行我素。同年12月,根据贝尔纳斯的建议,美英两国订立《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使两个占领区合为一个经济单位。1947年5月,美英又策划成立了法兰克福经济委员会,该委员会名曰经济,而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和政府职能,美国已在单纯的“经济统一”的旗号下,悄悄地塞进了政治统一的内容。苏联方面亦非束手观望,他们针锋相对,于6月初在苏占区成立了德国经济委员会,该年年底还在柏林召开了争取统一和公正和约的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德国的分裂已不可逆转。
1948年,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在伦敦开会,抛出了分裂德国的建议:美英占领区与法国占领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制定宪法;准备制订占领法规;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参加马歇尔计划,国际共管鲁尔等等。其核心是成立西德国家,分裂德国,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西欧,达到把西欧全面纳入美国战略轨道的目的。
1948年6月20日,美国、英国和法国,根据伦敦会议达成的协议,首先实行代号“捕鸟猎犬行动”的秘密币制改革计划,在西部占领区发行新马克货币。
这一行动引发了柏林第一次危机。苏联除在外交上发表抗议声明外,还指示苏军驻德总司令索洛科夫斯基将东西区之间及西柏林与外界的公路切断。6月22日,苏联又宣布在苏占区改革币制,发行自己的新马克。这样苏联还觉不解气,两天后,又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措施,切断了柏林与西方占领区的铁路线,随后,又切断了所有通往柏林的水陆交通,使西柏林的供应来源断绝。而西柏林有250万人口,每天仅维持基本的生活就需要4000吨物资,每天维护正常生活运行则需8000吨物资。苏联这一招,使西柏林顿时陷入极大的困境,德国人和驻德美、英官兵坐困围城,惶惶不可终日。
消息传到华盛顿,杜鲁门大吃一惊,连忙召开会议商议对策。驻德美军总司令卢修斯·克莱将军力主坚守柏林,决不退让,号召大家顶住压力。但其他几位官员却连称撤退是上策,克莱将军心中恼怒不已,却也无计可施。杜鲁门则力主与苏联对着干,但心中也无底。于是,他把克莱将军留下单独进行密商。
克莱将军给杜鲁门出了一绝妙的主意:三国联合对柏林实施空运。他建议说:“我认为可以联合英国、法国,用大量飞机进行空运,天空无法封锁,如果苏联人不想发动战争,一般是不会攻击我们的飞机的。再说,我们三国联合起来,苏联人想动手,就必须考虑一下他的敌人是三个强大的国家!”
杜鲁门连连点头,但转念一想:如果动用美国空军飞机集中向柏林进行空运,万一发生敌对行动,可能全部被毁,如之奈何?
杜鲁门此时真是如坐针毡,如果保不住美国在柏林的地位,苏联便会大大地扩张势力;但若想留在柏林,就必须显示力量,不惜进行战争,两者十分矛盾。
但是当年正是总统大选之年,怕有人说他是靠罗斯福突然死去才当上总统的,这回得靠真本事去竞选连任总统,若是被迫从柏林撤走,那真是脸面丢尽,连任之事必然告吹。他左思右想,感到进行空运总比陆运风险小。于是,便下令调兵遣将,组织大规模空运,同时作好同苏联人打一仗的准备。
杜鲁门一言既出,数十架可投掷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腾空而起,径直飞向英国等地,以备发生大战时使用。同时,柏林空运正式开始,但见数百架C-47型、C-54型运输机满载食品、煤炭和其他生活用品日夜不停地向西柏林各机场飞去,形成一座通往西柏林的“空中桥梁”。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法国也加紧了对苏占区和东柏林的反封锁,严格禁止苏战区的各种车辆通过西战区,禁止向苏占区运送焦炭、钢及其他东德短缺的物资。一时间,柏林上空战云密布,世界局势又趋紧张,数十万苏联精兵在德国日夜操练,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开火;美、英两国也不含糊,急忙调兵遣将。双方军队在街头怒目相视,冲突随时都有一触即发的可能。各国舆论也都议论纷纷,声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要爆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方首次处在战争的边缘。
针对美国人的绝招,苏联于9月的一天突然宣布,将在美英法三国空运的航线上进行空军演习。这招令美国人吃惊不小:这岂不是要动用空军武力切断空运吗?如果美国继续空运,苏联人把飞机打下来,说是演习误击,美国也有口难辩。杜鲁门苦思良久,觉得只有在谈判与战争之间选一条路,别无他途,便决定不顾苏联的空军演习继续空运,同时表示愿意同苏联继续谈判。幸亏后来苏联没有切断空运航线,杜鲁门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大规模的空运仍在继续,每日只见柏林上空飞机往来穿梭,川流不息,为时几近一年。西方先后动用飞机20万架次,向西柏林空运了150万吨物资,有28名飞行员连同飞机一起自天而坠,摔得粉身碎骨。这次行动真可谓是空前绝后,成为人类生活史上的一大奇观。经过艰苦谈判,苏美英法四国于1949年5月4日达成协议,同时解除对对方的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遂告结束。但是,德国的分裂已经无法避免。
1948年11月,苏联在柏林占领区建立了柏林市的市政机构,西方三国也立即作出反应,在西柏林建立了市议会和市政府。从此,大柏林正式分裂成为各有立法、行政、司法系统的两个城市。
1949年5月23日,英美法所占西部地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则针锋相对,在东部苏占区进行普选,于10月7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分为两个国家,这种东、西两个德国的分治持续了多年。柏林危机,虽然最后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解决,却引出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的对峙。
这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前者简称为“北约”,后者简称为“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缘由。
却说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后,英国开始想重温大英帝国的旧梦,欲与西欧诸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社会主义的苏联,但却苦于有心无力。美国则欲控制西欧,却苦于没有借口插手欧洲事务。所以两国臭味相投,一拍即合,立即缔结军事、政治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