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12

第12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优秀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在《论语·魏灵公》篇里,孔子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其意思是,工匠想要做事,一定要先将工具磨得锋利起来。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曾经有两个人上山去砍柴,并比赛中午之前谁砍得多。其中一个人拿了斧子就上山去了,想抓紧时间多砍一点,而另一个人则不紧不慢地磨起了斧子。

有人见了就说后一个人:“你还不快点,再耽搁就来不及了。”他却一笑了之,直到磨好斧子,时间过了一半才上山,人们都认为他会输。待到中午,后出发的人兴高采烈地背了一大捆柴回来,而先上山的人垂头丧气,只砍了一小捆柴,还疲惫不堪。原来他的斧子没有磨过,很不好用,砍起柴来既费劲又费时,忙了半天也只能砍下一点,而那位磨过斧子的,因为斧子锋利,砍起来毫不费事,很快就砍了一大堆。由此可见,准备工夫做好了,可以事半功倍。

砍柴工要磨刀,世界上的哪一项工作不需要磨刀呢?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利器的重要。再深思一下,它对现代管理也不无启发。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由于疏于对员工进行培训,最终使得员工或管理人员因知识陈旧而不能胜任工作,企业因为管理理念落后而影响管理效果,最终导致了竞争的失败。

德国企业家海因茨·尼克斯道夫是德国电脑产业界的先驱,被誉为神奇的电脑巨子,他的事业至今已发展为拥有几十家海外子公司和600家销售网点的电脑帝国。但有谁能想到,尼克斯道夫在人才使用问题上曾走过一段弯路。

创业之初,尼克斯道夫雇用了一批技术工人,公司的效益还不错,但尼克斯道夫没有及时地对这些熟练工人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培训。他的部下曾多次告诫他:“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在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员工不能只使用、不培养;对新来的员工不进行新科技开发的培训,我们的公司就会落伍。”

尼克斯道夫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后继人才、实施企业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只片面地认为,现有的人才力量足以应付几年时间,等到企业员工的技能跟不上科技进步时,再从外面物色、网罗人才也不迟,何况现有的劳动力成本低,比较划算。尼克斯道夫当时没有树立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没有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由于计算机产业革命来势迅猛,美国一些计算机公司加强了后继科技人才队伍的培训,掌握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很快就占据了欧洲市场。而尼克斯道夫的公司在技术上处于劣势,遭受到重创。这时,尼克斯道夫才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现代化技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仅靠到外面去物色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痛定思痛,尼克斯道夫与帕德博恩计算机厂合作,首次创办了自己的职业技术学校,不惜重金,聘请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为科技人员授课。这种花大价钱进行教育投资,在当时的确是一种高明的战略。几年之后,他又建立“信息加工职业培训中心”,其办学效果十分显著,为他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成为世界一流技术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之后,他又办起了一所职业大学,有数千名学员都成为他公司里的员工。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尼克斯道夫的公司正是靠着人才的培养,对员工培训肯下本钱,才拥有了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掌握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员工,使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迅速崛起。短短30年的时间里,尼克斯道夫公司一跃成为欧洲工业企业的耀眼明星,统治了欧洲的电脑市场。尼克斯道夫本人也成为欧洲企业界的先驱。他笃信这样的格言:“对人才的广泛培训和提高,是工业国竞争取胜的必要前提,而高等技能的教育,又是员工职业生活中自立的必要前提,对人的投资要比对机器的投资重要很多。”

许多管理者认为培训员工是项成本很高的事情,并且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效益。这种看法是普遍存在的,却是错误的。世界上许多大企业早就把员工培训的费用看成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

人员培训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带来有效的经济利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对美国155家制造企业调查后表明,对雇员进行培训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比没有经过培训的企业有明显提高。比如,中国宝山钢铁公司与巴西一家钢铁厂几乎同期从日本引进设备,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宝钢设备运转仍然良好,而巴西那家钢铁厂设备损坏则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是巴西那家钢铁厂根本不重视对员工进行培训,而宝钢则在引进设备后专门对员工进行了培训。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培训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