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塑造孩子爱心的情感故事
11379300000015

第15章 停下来,倾听一缕阳光

在喧嚣的街头一角,坐着一个独臂的乞讨者。他看上去有六七十岁了,须发花白,虽然穿着一身旧衣粗衫,但很干净、很合体;他看上去精神也不错,没有一点儿别的乞讨者常见的蓬头垢面、无精打采的萎靡神态,尤其是他那双布着血丝的眼睛,仔细端详,里面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深邃;最特别的是,老人面前摆着一个纸牌,上面用红笔写着“募集爱心,点燃希望”。

那真是一个有点儿特别的乞讨者,他没有任何关于痛苦、悲惨遭遇的倾诉与表白,没有任何渴望同情与怜悯的吁请,他那一脸不卑不亢的坦然,和阳光中的那个特别的纸牌,似乎都在告诉着过往的行人,他在认真地干着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虽然他面前的纸盒里,也只是散落着不多的一点点碎币,老者仍是一副信心在握的样子。

他在为谁募集爱心呢?他要为谁点燃希望呢?也许是人们平时见多了乞讨者打着各种旗号赚取同情的情景,以为眼前的老人也不过是笨拙地模仿而已,许多人从他面前漠然地匆匆走过,不愿或不肯停下脚步,更不要说上前去问询或倾听一点儿什么了。

那天,我坐在离老人不远的台阶上等一位朋友,手里的一份晨报翻阅完了,朋友仍没有出现,我便打量起眼前的这位老人。忽然,老人微笑地问我,可否看一下我手里的晨报。我大度地说送给他好了,他便道着谢接过报纸认真地读了起来,他那副投入的样子,很像公园里那些悠然的退休老干部。

“哎呀,那边又下大暴雨了。”老人突然的大声惊讶,引来几个行人奇异的目光。

“这个季节,大暴雨哪里都可能下的。”我对老者的大惊小怪有些不以为然。

“你可是不知道大暴雨对我们那里的危害有多么大,要不是去年那场大暴雨,我也不会到这里的。”老人对那场大暴雨还心存余悸。

“是么?”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暴雨肆虐的画面,其巨大的破坏性,我能够想象得出来。

“我这样跟你说吧,我老家是十年九灾的地方,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水灾,房屋毁了盖、盖了毁,好几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

“那就搬迁嘛。”我轻描淡写地建议道。

“故土难离啊!”老人接着跟我讲他家乡那块土地是多么富庶,讲那里曾出过什么样的历史名人,讲村里的人多么善良、能干,讲村里的人怎么跟洪水搏斗等等,老人不紧不慢地向我讲述着,语气里面洋溢着由衷的自豪。其实,对于他讲述的这类内容我早已熟视无睹,已没有多少倾听的兴趣了,可老人仍谈兴十足地絮絮地向我讲他的家乡如何如何,声音也越来越大,我开始有些厌烦地看表,希望我的朋友此刻马上出现。

“唉,可怜那些孩子了!”老者大概看出了我的不耐烦,突然转了个话题,但又戛然而止,脸上浮着显而易见的焦虑。

“孩子怎么可怜了?”我一愣,随即抛出这个疑问。

“你不知道,因为穷困,很多孩子上不起学,五十块钱的学费,有时就可能让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被迫辍学。作为特残军人,我的抚恤金本来够我生活得很好了,可一看到那些失学的孩子,我的眼睛就疼啊,你说我还能在家里待着么?没有别的办法,我只能这样给孩子们募集一点儿学费了。”老者忽然有点儿羞愧地低下了头。

哦,原来如此!

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猛然撞了一下,我的目光再次掠过阳光中的那个小纸牌,并将眼前的老人与那幅非常熟悉的“希望工程”宣传画联系起来。纸牌上的八个字像跳跃的火苗,灼着我的眼睛,我忙掏出兜里仅有的一百元钱,恭恭敬敬地放到老人面前的纸盒里。

老人拉住我的手问我的名字,我连忙说不必了。老人坚决不肯,他掏出一个本子,上面工工整整地记着一排名字,每个名字后面写着捐钱数目。老人告诉我:“我是在募集爱心,不是在乞讨,凡是捐钱超过五元钱的,我都要记下来,我要让那些受捐助的孩子懂得感激,懂得回报。”

“是的,您绝对不是一位乞讨者。”望着老人那只空荡荡的臂管,一股英雄的崇敬感油然而生。

走出好远好远了,我仍禁不住回头望去,望望阳光中那个老人。在这座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面,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来倾听一位陌生老人的故事;相反,由于某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误解,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投出一些漠然,就像生活中有许多不该忽略的,却常常被人们忽略一样,老人动人的故事很少有人知晓。

其实,很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能够再耐心一点儿,能够细心地问询或倾听一些,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就在那些被世俗的叶片遮蔽的枝头,正坠着许多纯净、可爱的果子,那上面闪烁的美丽的光泽,袒露着生活的充实与美好。我们应该像热爱阳光一样,热爱生命旅途上那些点点滴滴的温馨与美丽……

情感箴言

爱似阳光,急匆匆走过的人不会理解它的魅力所在。停下脚步,呼吸那阳光的味道,你会更加热爱温馨的生活,更加热爱美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