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后周枭雄录
11374300000036

第36章 兄弟相认(4)

杨令公这时正在帐中生闷气呢,刚才他又去刘承钧的帐中,和他讨论下一步的作战方略,可是刘承钧处处都要把契丹兵考虑在里面,杨令公心中十分不爽,于是再次和刘承钧争论起来。他对刘承钧说:“陛下,我们都是汉人,契丹人是外族,现在我们和中原开战,等于是我们华夏内部的事情,你却请来了外援,这一下性质就变了,变成了外族侵略。其他的那些割据势力,以前可能还袖手旁观,但是面对外族入侵,就不会如此漠视了。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很被动。现在赵匡胤领着救兵守在潞州,我看一两天还不能赢得胜利,而那边的后周世宗柴荣,也是英明神武,听说这边战局僵持,已经准备御驾亲征了,到时候估计来的援兵更多,我们在这里呆的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可是你却还相信契丹人。历史上多少次的事实你难道不知道?这契丹军队都是有便宜可占的时候就朝上冲,一看前面是个硬骨头,就躲在后面准备吃现成的。比如这次,他们一看赵匡胤这边厉害,就再也不肯出战了,反而在旁边胡作非为。这潞州还没有打下,他们已经血洗了城周围的几所村庄,老百姓们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以现在的民心,即使我们打下潞州,恐怕也守不住,很快就会被后周收复。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笼络人心,要笼络人心,第一条就是驱逐外侮。我说句话您别不高兴,在这一点上,那柴荣做的就相当好,比咱们强多了。你看后周现在有多少敌人,北面有契丹,西北是我们,西面是蜀国,南面是南唐,就是东面,还有一个慕容彦超在虎视眈眈,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柴荣把他的兵力首先调过来和我们作战,是因为什么,因为这边有契丹人。柴荣的心里非常清楚,虽然有那么多敌人,毕竟都是汉家同胞,可要是让契丹人夺了自己的土地,那可就背上千古骂名了。当年先帝在世的时候,虽然也和契丹借兵,但是还处处防御,只用契丹兵来作战,您现在可好,不仅认契丹的皇帝当爹,还领着契丹人来掳掠中原百姓,照这样下去,我可就领兵回山后去了。”杨令公为什么说话这么硬气,其实也怨这个刘承钧太过窝囊,别看他说起来北汉下面有十二个州,其实大部分的州只是名义上归属北汉,真要是说道调兵遣将,还是得那些州的实际统治者说了算。

就以这次刘承钧出兵后周来说,十二州中的大部分州县都没有出兵,杨令公的并州也是因为接到刘承钧特意的相求,所以勉强过来助阵,看到有契丹兵在,自然说话就有点不客气。可是这刘承钧却意识不到这点,反而把脖子一梗道:“我是北汉的皇帝你是北汉的臣子,你要听我的调遣,我从契丹请求骑兵过来帮助,都是因为你们不听我的,要是你们每个州县都听我的号令,我早凑起了不知道多少万大兵,自然也不用求契丹帮忙了。”最后刘承钧和杨令公不欢而散,所以回到营中以后杨令公仍然一个人在生闷气。这时听到门外的卫兵禀报说杨怀亮在等待求见,心想这孩子天黑以后便不见踪影了,怎么现在又突然出现了,于是让卫兵把杨怀亮带进来。

高怀亮和赵匡胤都等候在中军大帐外,听到兵丁说义父让自己进去,于是让赵匡胤暂且在门外等候,自己撩开帐门,进去参见义父。杨令公连忙将怀亮从地上扶起,慈眉善目的问道:“怀亮,你这么晚见我,不知道有什么事情?”

高怀亮在来的路上已经想过了很多遍,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和义父说清楚自己的身世,如何才能征得义父的同意,让自己随着哥哥去为后周作战,,有怎么才能劝说义父退兵,不至于让自己父子们兵戎相见,所以现在是胸有成竹:“义父,你今天给孩儿讲身世的时候,提到了高行周此人,我原来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的威名,知道他武功盖世,枪法精妙,但是不知道这个人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究竟是个什么立场?”

“哦,孩儿你对这个感兴趣啊,那就让为父告诉你吧。”杨令公不由得来了性质:“要说这高行周确实当世的人才,不仅是他武艺高强,用兵如神,其中更重要的就是他对国家对民族赤胆忠心。他刚出世的时候跟着李嗣源,虽然少年已经勇猛无比,连后唐庄宗李存勖当日也曾经说道,高行周、李从珂和我的勇力都相当,不相上下。后来其他两个人都当了皇帝,但是对高行周都不甚提防,知道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作不出起兵叛乱,借机篡位这样的事情来。这在以前和常见,只要一员将领实力充足,就敢于不受皇上的调遣,甚至起兵谋反。所以皇帝对绝大多数带兵的将军都有点提防,对高行周却是个例外,一直都把他当作心腹来对待。高行周也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他在后唐的时候,历任代州刺史、太原招讨使等职,后来石敬瑭叛变,他担任晋安大寨的先锋,尽管石敬瑭是和他从小一块长大的兄弟,也毫不留情。但石敬瑭最后当了皇帝也并没有记仇,反而任命他为河南尹、魏州节度使、西京留守等职,说明对他也是无比信任,不过高行周当日对石敬瑭投靠契丹就非常不满,多次上书要求将自己外调到北方边陲,以备防范契丹突然入侵;后来刘知远建立后汉之时,眼看就要入了洛阳城,晋廷王德妃想到的唯一一个可能来援救的就是高行周,可是高行周在究竟是要效忠后晋继续臣事契丹,还是让刘知远入洛阳重振汉家河山这个问题上,坚定的选择了后者,并没有出兵拦阻刘知远。所以刘知远当了皇帝之后,其他节度使都害怕他们拥兵自重,四处更替,唯独对高行周非常放心,一直让他镇守在北方。就是现在后周高祖郭威,当年一旦打下江山,也立即封高行周尚书令,并封齐王。这些君主们都是看中了高行周的忠义。可惜象这样的忠义之士,竟然没有在我北汉,不然他也绝对不会奉诏前来帮助契丹人打我们汉人的。”杨令公在一旁说得慨叹不已。

高怀亮等的就是义父说这些,当即跪倒在地说道:“义父,你既然钦佩高行周的所作所为,应该和他学习一下,这便领兵回山后去,不再和契丹人一起攻打中原。契丹人的狼子野心,您也不是不知道,今天打了潞州,说不定明天就去打并州。那刘承钧认贼作父,下场必然和石敬瑭一样,背着千古骂名,被世人唾骂。你素来以忠义自称,现在正好是个机会,只要引兵回山后去,不再帮助刘承钧,想必光凭契丹人他也不能打败潞州,何况还有赵匡胤领着军队前来相救。”

杨令公叹着气说道:“我又何尝不想如此,只是现在身边突然有了两个政权,我本来属于河东管辖,刘崇为了报杀子之仇,于是建立了北汉,和后周抗衡,我碍于面子所以并没有推辞,现在看国家局势,后周侍从柴荣英明神武,属下又有赵匡胤这般勇猛顽强的战将,将来必然能够平定中原,驱逐外族,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心中其实也有些想归顺后周,可是我若是如此做,便会被世人指摘说我叛主求荣,更何况为父看眼下这局面,后周灭北汉是迟早的事,到时候我再顺顺利利的归附后周,照样流在并州抵抗契丹,便也算向高行周学习了。”

杨怀亮急得快哭出声来:“可是父亲你若是不撤兵,只怕我们父子两个就要兵戎相见了。”

杨令公闻言一震说道:“孩儿你说的什么话,难道为父在什么地方亏待你了么?我们父子怎么会兵戎相见呢?”

杨怀亮也不说话,只是从怀中取出那两条腰带递给杨令公,杨令公接过来仔细一看,两条腰带一模一样,只是那红线圈一个绣在德字上,一个绣在亮字上,不由得又惊又喜问道:“孩子,这腰带你从何处得来?难道你已经打听清楚你的身世。”

杨怀亮哭着说:“不瞒义父说,我便是高行周的次子高怀亮,现在赵匡胤军中的前锋,便是我的嫡亲哥哥高怀德。今天在阵前和赵匡胤并排出战的就是他。也正是他给了我这条腰带,孩儿回来问明义父原来果然也保留着如此一条腰带,这才确定了孩儿的身世,刚才孩儿便是深夜前往后周营中去认亲。然后抱着万一的希望回来和父亲道别。孩儿已经找到自己的家,明日便要前去后周营中投效,可是这边义父对我有养育之恩,那边是孩儿的至亲哥哥,孩儿实在是难以取舍啊。无论留在哪一边,都要和自己深爱的人为敌。”

杨令公闻听高行周便是高怀亮的父亲,忍不住又惊又喜的说道:“难怪孩儿你枪法如此厉害,原来便是高行周的骨肉。没错,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当日只有高行周路过并州境内,而且你的年龄和高怀德也确实相近,哎呀,可惜你义父就是从来没有能和高行周有过交往,不然早就能找到你的身世了。孩子你不要着急,你既然已经找到了家,便应该回到自己的兄弟身边,至于义父这边你不必担心,义父早就有心脱离北汉,不再听从他的号令,只是有一点担心,若是刘承钧攻打潞州不下,又见义父不听他的召唤,恼羞成怒之下来讨伐并州,并州毕竟兵少,到时候可如何是好。”

杨怀亮听到父亲言语里开始松动,心中暗喜,于是叩头道:“孩儿为父亲引荐一人。”说罢便去帐外把赵匡胤拉了进来。杨令公几日来在阵前早注意观察过赵匡胤的模样,虽然他没有顶盔贯甲,还是一眼就认出来,连忙拱手施礼道:“原来是赵元帅,两军对敌,赵元帅却不避艰险,夜入我营,不知道有什么吩咐。”

赵匡胤不由得暗自点头,心想毕竟是名将风范,眼看敌军将领来到自己身边,不慌不忙,以礼相待,当即阐明来意,以民族大义相求杨令公,让他这便撤兵回山后,从此不管北汉和后周的纷争。刚才自己在帐外已经听到了杨令公的担心,这时便慷慨说道:“将军你请放心吧,若是北汉主想要对你不利,便看在怀亮的面子上,我们也不会袖手旁观,必然出兵援助。”杨令公听到赵匡胤答应了这件事,当时一块石头便落了地,在灯光下仔细观看赵匡胤,见他龙骧虎步,气度不凡,心中暗自称奇,当即便答应下来。招人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全部叫过来,宣布了自己决定,并且和高怀亮来了一次告别。高怀亮眼看要离开自己朝夕相处了十几年的兄弟,也是万分舍不得,反而杨家众儿郎,听说他本来高行周的后代,都替他高兴,勉励他一定要跟着赵匡胤做出一番事业。告别结束后,赵匡胤便和高怀亮返回了后周军营。而杨令公也不和刘承钧告别,当夜便拔营起寨,星夜赶回了并州,闭城自守。第二天刘承钧起来一看杨令公已经领兵撤走,不明白原因,仔细打听之下才知道高怀亮的事情,也是吓出一身汗来,心想若是当日高怀亮便来取我的性命,那还不是易如反掌。现在杨家将已经撤走,契丹兵不敢出击,自己又不能调派其他兵马过来助战,无奈只得撤兵回到了晋阳,从此不再起战端,让人民修养生息。刘承钧经过这一番挫折,反而性格上起了变化,以后礼贤下士,北汉的境内才稍稍安定。从此也再没有和后周打过仗。只是契丹兵仍然不时来骚扰边境,柴荣虽然心中愤怒,但是因为南方的战事还没有平复,加上契丹并没有大规模入侵,所以只是让将士们紧守边关,不要轻易出战。

过了没有多久已经到了显德二年,柴荣仍旧沿用这原来郭威的年号,并没有改元。这时听说夏州节度使李彝兴,并不肯听从朝廷的命令,后周派去的使者也都被对方给拒绝。柴荣于是和众大臣商议对策,众大臣都说:“夏州地处偏僻,我们素来对他比较优待,现在他拒绝我们派去的使者,不过因为府州防御使杜德扆,受了朝廷的封赏,耀武扬威,所以夏州节度使心中不满,认为对待他不公平。我们认为只要对他也加以封赏,毕竟府州没有夏州大,不能因小失大啊。”柴荣听了却不是很赞同,摇头说道:“当年我出兵塞外,到了晋阳,就是这府州节度使杜德扆,立即率众来朝贺我。并且派兵和我共同抗击刘崇。我给他封赏,只不过是报功,是他应该得到的,怎么可以出尔反尔。更何况那夏州只不过产点牲畜,靠贸易来维持经济,等于全部仰仗我们,我们要是和他断绝往来,他那些东西可都卖给谁去?”于是让人就把这件事情的厉害告诉李彝兴,李彝兴一听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当时便诚惶诚恐,上表谢罪,从此不敢和周廷为难。

柴荣又想起北方边境,契丹总来骚扰,也得想个办法。于是下诏让官员们出谋划策,边境的将领张藏英便上了一道奏折,说了自己的打算,说深州、冀州的边界处,有一条葫芦河横亘数百里,如果让让人把这条河挖深,然后放水填满,肯定能够有效阻止契丹骑兵南下。用人力来加深天险,最是方便。

柴荣仔细分析了张藏英的奏折,认为他说的有理,于是派遣许州节度使王彦超,还有曹州节度使韩通两个人,带领兵丁和民夫,出发前去掘深河道。同时又让张藏英将河道周围的形势会制成地图,详细说明情况。张藏英得到旨意,当即就去勘探地形,绘制地图,同时请求入京面圣,当面叙说详细计划。还说如果将来大功告成,可以在河岸旁边的大焰口,筑起关卡配备兵丁把守,同时招募兵丁,有战争的时候就上阵打仗,没有战争的时候就下田耕作,也是一条屯兵之计。最后说我自己愿意去那里做统帅,到时候朝廷吩咐什么就做什么。周主看了以后大喜说道:“你既然非常熟悉那里的地势,一定要悉心规划这些事情,将来就能够为朕掌控边疆,我这便准许你的奏折,你立即前去大焰口调度,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情,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张藏英立刻跪谢,然后离开京师,回到自己镇守的地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招募了数千名百姓军兵,个个都是身强力壮,胆识超群的人。那边的契丹皇帝述律,听说后周要在大焰口驻兵,还要建造城池来防守,自然不肯,于是也派兵马前来相争。王彦超和韩通虽然分头抵御,但是辽兵都是马兵,来去如风,进退没有规律,所以虽然打得过,却不停被他们骚扰。周军停止筑城前去追赶,他们就跑;周军一停下来筑城,他们又回来捣乱。弄得王彦超和韩通,每天都在小心防备,寝食不安。就连那些被招募来挖掘河道的民夫,也是惊慌不已,大大影响了效率。

这时正好张藏英已经带着自己招募的兵卒来到,到了大焰口,和王彦超韩通相见后便商量,决定自己作为前驱部队,王彦超和韩通作为后应,去杀契丹兵一个痛快,让他们以后再不敢来骚扰。于是张藏英一马当先,直奔辽兵大队而去,将士们在后面也奋勇争先,辽兵见了这等威势,望风披靡,被张藏英杀入阵中,一杆长矛抡开,左旋右舞,挑着处人人落马,刺着处个个洞胸。任你辽兵如何狡猾,最后也逃不脱性命,王彦超和韩通又从后面跟上,死死追杀,把契丹兵杀的大败,死伤无数,只有几个人见事情不妙,跑得又快,这才逃脱了性命。自此后也再不敢来了。

张藏英一直领兵追到了二十里外,一直到看不见辽兵了,这才领着军队返回,很快护路口的河道就完成了,然后放水入河道。过了不久,大焰口的城池也建造了起来,王彦超和韩通完成事情,便各自返回自己的驻地,只留下张藏英一个人把守大焰口,已经足够抵制辽兵侵犯。柴荣闻报大喜,于是改称大焰口为大宴口,叫那里的驻军为静安军,让张藏英担任静安军的节度使,北方从此便获得了一些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