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托尔斯泰——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1328300000022

第22章 “托尔斯泰之树”

托尔斯泰当时(五十岁时)的心态在他的作品中已充分地流露了。像宗教论文《忏侮》(1882年)、《我的宗教》(1884年),文学论文《艺术论》(1898年)、《哈姆雷特》(1896~1904年)等,对此均有所说明。当然,在他最重要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及《复活》中的主角身上,也充分地表现出他的思想。

此外,托尔斯泰还写了许多供少男少女阅读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的民话》、《傻子伊凡》(1885年)等童话,是在1881~1887年之间所写的,共计十四篇。

使托尔斯泰产生写这些童话灵感的,是由会讲故事的歌手希基艾古利欧诺克所引起的。1879年,这位吟游诗人突然出现在托尔斯泰位于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家中。托尔斯泰从这位如候鸟般迁居的诗人处,听到了许多有关俄国的古代民俗故事,受到非常大的感动,于是托尔斯泰就依据他的故事创造了许多俄国童话。

在童话中,托尔斯泰加入了他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以及社会观,所以只要读过他的童话,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反映在有趣的故事中。

在外国翻译托尔斯泰作品的人中,有人甚至认为这本《傻子伊凡》童话故事,绝不输于《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以简单易懂而又有趣的笔调,充分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托尔斯泰式的流露。

托尔斯泰曾为了这本童话应如何体现其中心思想而苦思不已,所以只要是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就可一目了然于他当时的理想所在。

话又说回来,思想是思想,生活是生活,能把思想和生活有技巧地分开的人很多,可是托尔斯泰仍认为思想和生活必须一致。

托尔斯泰认为对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反对,他都不惧怕,一定坚持到底。这也就是说,他要走自己应走的路。

托尔斯泰曾尊称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为文学之师,但托尔斯泰的心里则高唱着“回归自然”,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年)的精神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托尔斯泰在卡桑大学当学生时,不太注意大学里所安排的课程,只是一心一意地读卢梭全集,这在前面已详细说过了。

大学时代所种下的卢梭精神种子,不知不觉地已渐渐在托尔斯泰心中萌芽、茁壮,直到他五十岁时,已成长为一棵大树。当然,世人不称此树为“卢梭之树”,而称它为“托尔斯泰之树”。

这是应该的,因为卢梭的一生和托尔斯泰的一生毕竟不同。在托尔斯泰的心中,这棵托尔斯泰之树会更茂盛,而它的别名则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

卢梭将“生活与思想合一”,是一种充实而毫无虚伪的生活;相同的,托尔斯泰也提倡“思想与行为合一”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做到,实际却很受阻。

例如,托尔斯泰想干一番教育事业,以充分发挥他的理想,然而竟遭到政府的反对与阻挠,甚至他的妻子也反对他,但是托尔斯泰内心却喊着:“我不能因此而退缩!”因为如果一退缩,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行为就不一致了。

宗教生活也是同样的。托尔斯泰探求基督之路,认为对的就光明正大地说出来,俄国正教宗教会却横加干涉,开除了他的教籍,还威胁他死后不为他做祝福祷告。但是托尔斯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们的顽固才是真正的错误,所以,托尔斯泰也绝对不能退缩。

在生活中,托尔斯泰却产生了一些矛盾的现象。托尔斯泰是贵族,拥有七百位佃农,他可以过奢侈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内心却又深为佃农们叫屈,因为他们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违背神的旨意的待遇。可是要与佃农处于平等地位,那该如何着手?他很感困惑,且到处碰壁。

该如何使生活与思想合一?托尔斯泰想他必须抛弃贵族的生活,不再狩猎杀生,也不抽烟、喝酒,穿着农人朴实的服装与做工的长靴,努力成为一个好农人。

但是生于富裕家庭,过着贵族生活的妻子,却极力反对托尔斯泰的看法。虽然他曾对妻子讲过不下一万遍“不管是农人、贵族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但是,妻子仍然坚持她自己的主张。

托尔斯泰一直被许多问题困扰着,不知多少次想要自杀,但是,基督教是禁止自杀的。

托尔斯泰也起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想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合而为一,但是问题却仍无法清楚地得以解决。

读过托尔斯泰十四篇《托尔斯泰的民话》的读者们,可从作品中了解他的烦恼,他渴望能过着和童话故事中一样的快乐生活,也就是如同傻子伊凡那样的思想与行为合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