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11326600000006

第6章 东南大游历

十九岁以前,司马迁尝到了国家对外作战初次获得胜利的兴奋和喜悦,也得到了和当时的鸿儒学习讨教的机会。因此,进入成年的司马迁,已经拥有了大国臣民的胸怀。这时的他,纯然是个盛世的骄子,拥有浪漫的个性,这使他对祖国的山河深为向往,并且早已幻想神游了。

终于,二十岁的时候,他展开了一次走遍半个中国的游历。这次游历的动机,不十分清楚,是单独一个人,还是成群结队,也没有记录可查。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一次大游历,对他日后完成《史记》有相当大的帮助。后面将会说到,《史记》中很多地方都有这次游历的影子,好比一个接一个的镜头在眼前闪过。难怪有人推测这次游历是奉了他父亲的指示,到东南各地收集史料去的。

关于其中经过,《史记·太史公自序》只用了五十一个字,《汉书·司马迁传》只用了四十九个字简单叙述。不过,《史记》的其他卷帙里,也常提到这次游历的所见所闻,若重新加以排列,也可以连成一系列的画面,同时可以看到一些他的思想痕迹。

那些五十一或四十九个字的叙述,只记述他游历的路线,大体是从首都到东南江淮、浙江一带,而后是沿长江下游而上溯到湖南,再转到山东,最后经河南回陕西。

首先说第一站——江淮,江淮是指今江苏省和安徽省北部一带。他来到淮阴侯韩信的故乡,故城在今江苏北部淮阴县南边。司马迁在那里专访了当地的老人,向他们询问韩信早年贫困时的种种情况。《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约在这次旅行中就有了腹稿。他在这篇传记的最后说,他到淮阴的时候,淮阴人曾经告诉过他,韩信在早年仍是个贫困平民的时候,志气就与众不同了。他母亲死的时候,他穷得没法为母亲办丧事,可是坟墓却要筑得高高的,而且占地要大,大到墓旁足够建造万家人住的房子。司马迁听了,还特地去参观那个大墓地,果然如当地人所说的那般大。他写道:“余视其母冢,良然!”

司马迁一向同情失败的英雄,在这篇列传里,开头不久,以萧何追赶韩信并向刘邦大力推荐的故事突出韩信的地位。然后描写几次战役,生动地展现出韩信的军事天才。后来则以几句“狡兔死,良狗烹”一类的话,指出韩信最后的下场。末了的“太史公曰”又很同情而无可奈何地说:“假如韩信学学老庄之道,不要称说自己的功劳大,不要夸奖自己的才能高,则他对汉朝的功劳,几乎可以比得上周公、召公、太公,而让后世供奉。”又说:“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韩信最后被夷灭三族),不亦宜乎?”

司马迁最后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曾经引起过很多争论。其中有一种说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说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天下已经要一统了,韩信为什么还要在这种不是造反的时候造起反来?而当他造反以后就灭了他三族,岂是有心肝的人做得出来的?”一方面说韩信,一方面怪高祖及吕后心肠之狠,对这么一位开国大功臣施行那么残酷的刑罚。

另一种说法也有道理,说所谓“天下已集,乃谋叛逆”的“乃”字,是方才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都已经要一统了,才起来造反(不是太慢了吗)。那么,因此而被夷三族,岂不是应该的吗?”

后一种说法可以在这篇列传中找到一处呼应,就是司马迁用了全篇大约十分之一的字数写齐国人蒯通为韩信看相,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劝韩信趁早独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然后成就大事。可是韩信“独豫不忍背(叛)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时韩信为齐王)”。蒯通眼看劝他不动,只好装疯离开了他。最后,韩信被吕后下令斩首时还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由这段叙述的大意可见“乃谋叛逆”解释作“到这个时候才起来造反”似乎是前后呼应。这么说来,司马迁是认为韩信太委屈了,他简直可以取代刘邦成为皇帝。当日在刘邦面前拼命推荐韩信的是萧何,而最后参与计划诱杀韩信的也是萧何。所以司马迁不忘记上一笔“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这个东南游的第一站,司马迁在感慨、叹息中离去。他往南走,到了现在浙江绍兴东南方十三里的会稽山。在没到会稽山之前,他曾经参观了战国时代四大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的故城宫室。

在春申君的时候,楚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沿海江浙一带,而且它的首都曾设在今安徽寿县。传说黄浦江就是春申君开凿的,今上海附近就是他的封邑,上海北门外有“春申君祠”,上海的简称“申”和春申君有很大的关系。照司马迁的路线来看,他参观的春申君的故城宫室,大概就在现在的上海一带。他赞叹地记道:“盛矣哉!”可见他去的时候,那个故城还依然存在。

在会稽山,他首先去看了“禹穴”,这是一个山洞,据说大禹曾经进去过。而会稽山是当年大禹会见天下诸侯的地方,山上有禹王庙,山下有大禹陵墓。又据说会稽山原名茅山,是大禹改的名字,理由是他会诸侯在此地计算各国的赋税,而会稽就是“会计”。

除了大禹会诸侯以外,大禹的后代越王勾践也曾在这里卧薪尝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可能也是将在这里听到的一些流传中的故事作为材料。

至于会稽山的北面太湖一带,当年吴王夫差的故地,司马迁也可能前去探访过。他回到都城长安后,把那些材料编成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