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懂徐志摩
11312100000005

第5章 徐志摩大事记(1)

飞扬的性情:徐志摩与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一生是追寻爱的一生,他的诗意就产生于寻爱的路上,他的浪漫情怀和不羁洒脱的个性,是超越凡俗的,他穷尽一生的对自由的追求,是永远纯粹的。匆匆岁月里,徐志摩经历了三段感情,他的生命中,离不开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女人,正是这三个女人的存在促成了诗人徐志摩多彩的一生。

媒妁婚姻: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

1913年,徐志摩就读于杭州府中学堂,他的才华被给兴武将军督理浙江军劳朱瑞当秘书的张嘉璈所赏识,于是托人向徐家提亲,希望徐志摩能与自己的胞妹张幼仪结为夫妻。这一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13岁。

张家是上海宝山一带的名门望族,张幼仪的父亲张祖泽是当地名声显赫的医生,她的兄弟姐妹一行一共12人,幼仪排行第八,她的二哥张嘉森是宪法学家,是《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者,曾任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她的四哥也就是张嘉璈,是着名的金融家,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认识到张家这样的金融界、政界背景对于徐家以后的产业发展和前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徐申如很快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据张幼仪后来回忆,她的四哥在一天回家后得意扬扬地对她说为她找寻了一位好夫婿,四哥夸赞徐志摩写的《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气魄宏伟,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得惟妙惟肖,张幼仪对于自己未来的丈夫,好感和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然而,关于订婚之事,徐志摩并不十分乐意,他碍于父母的意愿或者是出于张家的声势对于徐家的重要性才被迫答应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徐志摩与张幼仪在硖石商会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场婚礼是一次时髦的新式婚礼,徐申如把各行各界的名流大亨邀请到商会,把商会布置得五彩缤纷,婚礼的置办豪华奢侈而且非常浩大。张家的嫁妆更是精心又别致,据说张家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嫁妆,特意派人去欧洲采购,并且派张幼仪的六哥随行监督,体积庞大的嫁妆已经无法用车马运行,只能从上海用货船送到硖石去。

新婚燕尔,张幼仪辍学,在硖石的徐家侍奉公婆,帮助徐申如管理产业。徐志摩早在一年前就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婚后没过多久,他便继续回到北京上学。

1918年对于徐志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宝宝阿欢(徐积锴)出生了,初为人父的徐志摩倍感欣喜;这一年,徐志摩仰慕已久的梁启超先生同意收他为徒,让徐志摩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梁启超先生的启发和建议,徐志摩争取到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徐志摩远赴美国后又辗转去了英国,在英国的徐志摩没有见到心慕已久的罗素,加之追求林徽因而得不到对方明朗的回应,于是他致电父亲请求其允许让张幼仪来英国伴读。1920年冬,张幼仪赴英与徐志摩团聚,一时间,徐志摩感到了家的温暖,然而这样安定平淡的生活很快就让徐志摩感到厌倦,他的精神开始萎靡,整天像丢了魂一样。当时,他常去林长民的家里做客,说是做客,不如说是去找寻林徽因的美丽笑容和快活的言语,她的笑容和言语就是他最好的解药。为了爱,徐志摩开始思量是否该结束与张幼仪的婚姻还是斩断与林徽因的情意悱恻,进退两难之中,张幼仪知道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事。

1921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张幼仪收到了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急件”,徐志摩恰好不在,于是张幼仪便打开读了起来,林徽因的信里大致写着要徐志摩冷静思考他们两个人的关系,需要一段时间的分别。如果爱张幼仪,那么应该早点退出这场爱情的游戏;如果的确和张幼仪没有爱,那么应该离婚后再考虑他们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公平。徐志摩回到家,见到满脸泪痕的张幼仪,徐志摩看了信,起初很慌张,但很快他就理智下来,他觉得是时候和张幼仪摊牌了,他提出跟张幼仪离婚。徐志摩提出的离婚理由是两个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组织出来的家庭没有真爱,勉强凑合在一起不如分开给双方自由,去寻找各自的真爱。

谈离婚的事情没有结果,没过多久,张幼仪提出要去德国留学,她思考着也许分开能让丈夫回心转意。1921年,徐志摩送已经怀孕的张幼仪去德国柏林留学,之后自己回到伦敦。1922年2月24日,徐志摩的次子彼得在柏林出生,同年3月,在吴径熊、金岳霖的作证下,徐志摩与张幼仪正式离婚。

办完离婚这件重要的事情,徐志摩满心欢喜地回到了英国剑桥,却意外地发现林徽因早已陪同父亲回国了。很快徐志摩决定追随林徽因的脚步,离开了英国,告别海外留学的日子,乘轮船回到了祖国。

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事情让父亲徐申如非常不满意,他的恩师梁启超先生也表示反对,他还特意写信批评徐志摩:“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诧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梁启超的批评,本想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没想到徐志摩的回信让梁启超如芒刺在背:“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至而然哉?”

离婚后的张幼仪经营着云裳服装公司,接办女子储备银行,在徐志摩去世后,抚养儿子成人。1974年迁往美国和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张幼仪促成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出版,这是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另外向侄孙女叙述自己的身世,完成了个人传记《小脚与西服》,这本英文原着于1966年在美国出版。在2012年6月4日举行的“2012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上,专程从美国赶来的徐志摩长孙徐善曾及家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徐善曾在发言中指出,他的祖母张幼仪从未在家人和晚辈面前说过一句诋毁徐志摩的话,他们都深深敬爱祖母和祖父。笔者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一员,参加并主持了一场研讨,深深为徐志摩后代对祖父的追忆和崇拜而感动,徐志摩在天之灵,心应有安。

诗魂波涌的爱恋:徐志摩与林徽因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结识了林长民和他的女儿林徽因。林长民比徐志摩整整大了20岁,37岁的林长民就已经当上了中华民国众议院秘书长,1917年和梁启超一起入阁,担任司法部长。初遇徐志摩时,林长民刚刚被推举为国际联盟同志会理事。林长民有着“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他落拓不羁、不拘一格的名士派头与徐志摩洒脱自然的个性非常吻合,于是两个人很快便结交了友谊,这样徐志摩有缘认识了林徽因。

初见林徽因,他就疯狂地爱上了16岁美貌如花,纯净透亮,蕙心兰质的她。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热情追求,也芳心触动,她曾在1936年写了《蛛丝和梅花》,记起当初离开伦敦时的心绪——“这不是初恋,是未恋,正自觉‘解看花意’的时代……十六岁时,微风零乱,不颓废,不空虚,惦着理想的脚充满希望……”可见林徽因对于徐志摩也产生了缥缈的情丝,在时间的轮回和振荡中情感时起时伏。

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爱恋,除了林徽因对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以外,还有康桥的自由灵动给予了徐志摩心智的启发,要他成为一个更加追求爱、自由和美的人:“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正是在康桥的日子里,徐志摩的诗情如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浪漫性情浓烈地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诗人。“整十年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书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1921年6月,林长民奔赴欧洲大陆,林徽因独居伦敦。徐志摩苦于家中妻子张幼仪的无趣,心思完全都放在林徽因的身上,经常和林徽因通信,只要有机会便会去约见林徽因。在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徐志摩和林徽因沿着石板小路缓缓散步,伦敦浓重的雾气笼罩在两个相爱的人身上,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谈天说地,交谈着自己喜欢的诗文,徐志摩在林徽因面前就像个快乐无比的大孩子一样,诉说自己的情怀抱负,林徽因也深深地沉浸在徐志摩的浪漫气息中。

徐志摩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毅然地远去德国和妻子张幼仪离婚,当他办好离婚回到英国时,林徽因竟已在几个月前和父亲回国了,他的相思之情浓烈,匆匆地也追随林的脚步,结束了留学回到了祖国。

1922年,徐志摩来到北京,得知情况有变,林徽因和自己老师的儿子梁思成正在议婚,他非常苦恼却不曾放弃:“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在一个周末来到梁启超的办公地点北海公园的快雪堂,他知道在这里能找到林徽因。人到门前,他停下了脚步,因为门上贴上了一张令人痛心的纸条: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被打扰。)徐志摩火热的心霎时间被泼了一盆冰水,他深知自己离婚一事在北京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他困惑于自己追求的理想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差距,他慢慢理解了林徽因放弃自己选择了梁思成,如果说爱情是纯粹的,那么婚姻就是实际的;如果说爱情是盲目的,那么婚姻就是清醒的。

徐志摩在北京的日子里,不断地为自己的事业专心奋斗着,他在老师梁启超的帮助和精心安排下来到石虎胡同的七号院松坡图书馆居住,任该馆英文干事。徐志摩整日沉浸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迎接着名的诗人泰戈尔的到来,徐志摩挂起了“新月社”的牌子,从此开启了对人生的、对于中国新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篇章。

成立新月社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接待诗翁泰戈尔。在徐志摩与林徽因一起接待泰戈尔的日子里,两个人出入相随,形影不离,一起为泰戈尔做陪同和翻译,时人赞誉他们三个人站在一起拍的照片,如松、竹、梅。当时,徐志摩心中的爱火旺盛地燃烧着,可是林徽因的眼神里不曾流露什么爱的信号,相反却是让徐志摩黯然销魂,只有不舍地道别。5月20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乘火车去山西太原,一路上火车奔驰而过,外面茫茫的一片平原如同徐志摩心里永恒的悲伤,因为正是前几日,林徽因正式告诉徐志摩,她要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留学,不能做他的妻子。徐志摩在《在那山道旁》中痛苦写下了自己的忧郁:

“我咽住了我的话,低下了我的头:火灼与冰激在我的心胸间回荡,啊,我认识了我的命运,她的忧愁,——在这浓雾里,在这凄清的道旁!”

192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国无忧无虑的学习和生活里突然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林长民在战事中被流弹击中,不幸去世。林徽因非常伤心,徐志摩在悼念林长民的文章中曾写道:“她,你曾经对我说,是你唯一的知己;你,她也曾对我说,是她唯一的知己。你们这父女不是寻常的父女。”一语中的,写出了林家父女的情深和知己之感。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订婚,1928年两人在加拿大完婚。林徽因收到很多来自徐志摩的信和诗,但是多数都被林徽因销毁了。林徽因写过一首诗《别丢掉》,就是写她和徐志摩的恋爱的: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1931年,徐志摩不幸因飞机失事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林徽因忍着巨大的悲痛写下了《悼志摩》以及其后写下的《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她以独特的感情经历和独到的细腻笔触,点染了徐志摩给大家留下的最后光辉,她怀念徐志摩,怀念昔日的恋人,怀念一生的知己。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林徽因,也不会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徐志摩。恋情是一个人的私事,但是放到徐志摩这里,就不单单是私事了,对于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大诗人大作家而言,和林徽因的恋情是他重要的人生经历,是其短暂一生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段恋情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和人生轨迹。

天若有情:徐志摩与陆小曼

在北京的日子里,率性洒脱的徐志摩结识了很多朋友,他在忙碌的工作和应酬之间忙得不亦乐乎,希望在北京的文艺界大展身手,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

一次,在北京六国饭店举行的舞会上,徐志摩经过朋友刘海粟的介绍,认识了师兄王庚的妻子陆小曼。徐志摩见到这位聪慧美丽、多才多艺的女子,不由得心生好感,邀请陆小曼一起跳舞。两人在舞池中一边随着音乐的节奏旋转着,一边交谈,开始互相了解。

陆小曼,名眉,是江苏人,当时年仅22岁,是北京交际场合的大明星。陆家家学渊源,陆小曼从小就学习琴棋书画,精通英文、法文。不仅如此,陆小曼的作画、唱京戏在北京可谓是数一数二,陆小曼也是位有才情的女子,她的文笔细腻清新,颇有戏剧韵味。陆小曼在17岁时,奉父母之命嫁给了比自己大7岁的王庚。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愉快,王庚总是忙于工作,要么忙于读书,没有时间和精力陪陆小曼玩乐。为了忘掉内心的不快乐,陆小曼沉浸在热闹喧哗的交际场合中。

徐志摩是一个兴趣广泛,各项娱乐都是能手的人,他隔三岔五地来王庚家,约陆小曼一起出去游玩。王庚也没有在意过徐志摩和陆小曼越来越不正常的关系,他甚至有时在陆小曼无聊埋怨他不能陪伴她时,建议她去找徐志摩玩。两个人接触的机会日渐增多,他们一起参加演出京剧《春香闹学》,徐志摩饰老学究,陆小曼饰丫鬟,两个人彼此配合默契,一场京剧下来,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沉浸在和陆小曼甜蜜的爱情中,徐志摩如有神助地创作了很多美妙诗篇,比如《春的投生》、《我有一个恋爱》、《多谢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