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此岸彼岸
11307500000011

第11章 老伴安息青城山

十年来,经历敦堉老伴辞世和家庭重大变故,在异乡平复失去亲人的深度伤痛,亲历了两位女儿家庭的求索艰辛……老伴在祖国的骨灰一直存放在重庆殡仪馆未能入土。敦堉与我在阴阳两界,注视着、陪伴着儿孙们在人世间前行。

由于孩子们的工作变动较大,不仅在美国数州之间迁徙,也常常在中美之间往返。原拟将老伴骨灰迎来美国安葬便于就近祭奠已相当不现实了。我们全家及国内的至亲都认为:将敦堉的骨灰安葬于他的父母及亲友们所在的四川青城山墓园与已故家人团聚,共享永世长天之乐为最佳。

2008年初委托至亲联系青城山墓园,曾由电子邮件发来该墓园陵墓式样、坐落布局、价格标准、管理方法等资料。我与两位女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希望百年以后与敦堉合葬。因此,确定购置了福寿陵双人陵墓,其中“福”字墓穴安葬敦堉,“寿”字墓穴留给我。经设计施工于2009年初建成。

时逢美国经济不景气,6月初,大女儿所在公司老板宣布员工可停薪轮流休息一月,大外孙将于9月入大学就读,正处于休闲阶段;6月13日,二女儿又被其公司派往中国南京出差,两个小外孙已放暑假;我本闲人一个,随时可以起程;唯两位女婿不能请假,留守美国。

就统计数据而言,全家已有75%的成员齐聚,在现实中也算完美。两位女儿当机立断,携全家老小共六人返回祖国,完成奉安慈父的大事。

安葬仪式中西方有很大差异,中国程序较多,西方则较简单。我们采用中西合璧方式安葬老伴回归故土,既有中国传统习俗的理念,又具有西方追思的情怀。实现我们对已故亲人敦堉的安慰与敬重,达到最高境界。

根据中国历书,选定7月4日为敦堉的安葬日。

尊重风水师的旨意,敦堉的骨灰从重庆殡仪馆启运,其途中不能进入任何一个家门,并应于下午3时在青城山墓地准时开祭,才不会折子孙的福分。因此,由大女儿、大外孙亲捧敦堉骨灰盒于早上8:25在渝乘坐火车动车(成渝直达特别快车),于上午11:25到达成都火车站。

这时天上正下着细雨,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悲凉之感,我及二女儿和两个小外孙、二弟、二弟媳、妹妹分乘由三弟、三弟媳驾驶的两辆小汽车,等候在火车站出口,在细雨中迎灵上车,直奔青城山墓园。

成都至青城山约两小时车程,由于至亲们的帮助,组织工作缜密,我们在途中还用了午餐,于下午3时准时到达墓地。雨过天晴,在风水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乎中国国情较为复杂的敦堉骨灰安葬祭典。两位女儿双双手捧着敦堉的骨灰盒入座“福”字墓穴,风水师用罗盘定位,将骨灰盒在墓穴中稍作移动后进行封棺。这时,我们大家见到面对敦堉陵墓远处的金边崖上空的云彩中有道道霞光显现,证明骨灰安葬位置正确,预示子孙后代荣昌多福!我们全家和至亲们向敦堉的墓穴献了鲜花,并依次上香、行三鞠躬礼,各自向敦堉说了心中想对他说的话,表达我们对他的思念,祝福他在天堂永生,平安快乐!

上山的路迂回曲折,虽有一段平路、一段台阶相间布置,但总高度达七层楼。我因右膝半月板有疾不能登高,墓园管理处专为老弱及行动不便的人设有付费滑竿(相当于轿子)服务,由四位农民弟兄轮流用滑竿将我送至墓地,他们对我上下搀扶,照护有加。素昧平生的四位农民弟兄待人之真诚、朴实,令我深为感动,在此向他们致敬!

翟幼林教授设计的36×36厘米黑色花岗石线刻墓志,置于福寿陵墓的下方,表达了孩子们对双亲永恒的爱,其寓意为:“祝愿有南开、蜀光、重庆大学十年同窗之谊,彼此深爱着对方的父母,如天上的比翼鸟和池中的并蒂莲,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家园中共享永生。”

安息吧!敦堉老伴,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9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