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1292500000008

第8章 周文(2)

楚共王送别知罃时说:“您可能怨恨我吧?”知罃答道:“两国交兵,下臣缺少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成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衅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杀,这是君王的恩惠。我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您感激我吗?”知罃答道:“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以求解除百姓之苦,各自克制愤怒,互相谅解。双方释放俘虏,以结成友好关系。两国友好,并非为我个人,我敢感谢谁的恩德?”楚王说:“你回去以后,用什么报答我?”知罃答道:“我担当不了受怨,您也担当不了受恩,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报答什么。”楚王说:“尽管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你的想法。”知罃答道:“托您的福,我这个被囚之臣,能把骨头带回晋国。如果我们国君把我杀掉,我死而不朽。如果和您一样开恩赦免我,把我交给您国外的臣子荀首,荀首请示晋君把我杀死在祖庙里,我也死而不朽。如果晋君不许杀死我,而叫我继承世袭的官职,轮到担任晋国的军职,带领一支军队治理边疆,即使碰上了您的手下,我也不敢回避,一定竭尽全力,直到战死,没有其他的念头。以此来尽到臣下对君主应有的礼数,这就是我用来报答您的。”楚王听了,说道:“晋国是不可以跟它相争的。”于是对他重加礼遇,送他归去。

吕相绝秦《左传》

【导读】

本文选自《左传·成公十三年》。鲁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晋厉公与秦桓公约定于令狐会盟。届时,秦桓公违约,没有赴会。后来,秦又唆使狄人和楚国进攻晋国。于是晋厉公派吕相赴秦,与秦断绝友好关系。本文就是吕相当时与秦断交的外交辞令。

一般说来,外交辞令大多辞气委婉,叙述曲折,不卑不亢,于婉曲之中显示出锋芒。但本文却一反常调,词锋犀利,振振有理,气势充沛,雄辩酣畅,处处显示出咄咄逼人的力量。正因为这样,尽管吕相的问罪有不少夸张不实的地方,但洋洋洒洒,淋漓痛快,使人感觉问罪有理,绝秦有名,辞挟风霜,理直气壮,不愧是一篇绝妙的外交辞令。

晋侯使吕相绝秦[1],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2],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3],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4]。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5]。亦悔于厥心[6],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7],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8],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9],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10]。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B11],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B12],散离我兄弟[B13],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崤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B14]。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B15],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B16],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B17]。康犹不悛,入我河曲[B18],伐我涑川[B19],俘我王官[B20],剪我羁马[B21]。我是以有河曲之战[B22]。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B23],人我河县,焚我箕、郜[B24]、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B25]。我是以有辅氏之聚[B26]。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B27],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B28]。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B29],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B30],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B31],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

”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注释】

[1]晋侯:指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锖的儿子,名魏相。吕是他的封邑。绝秦:与秦绝交。[2]逮:自从。[3]天祸晋国;指骊姬之乱。晋献公宠骊姬。立其子为世子,尽逐群公子。[4]奉祀:主持祭祀,指立为国君。[5]韩之师:指韩原之战。鲁僖公十五年,秦、晋战于韩原,晋惠公被俘到秦国去。[6]厥:其,他的。[7]擐(huàn):这里指穿戴。[8]胤(yìn):后代。[9]埸(yì):边境。[10]擅及郑盟:指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经郑大夫烛之武游说,秦背晋而与郑盟。[B11]迭我崤地:迭,突然侵犯。这件事指秦穆公时的秦晋崤山之战。[B12]费滑:费(bì),滑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南偃师市附近,秦袭郑未果,归而灭滑。[B13]兄弟:晋与滑皆姬姓国。[B14]即楚谋我:鲁僖公三十三年,秦败于觳之后,欲与楚结盟。但次年(鲁文公元年)楚成王被儿子商臣所杀,以致秦谋不成。[B15]康公我之自出:晋献公的女儿伯姬嫁秦,生康公。[B16]蟊(máo)贼:害虫,这里指秦送来争位的晋公子雍。[B17]令狐之役:鲁文公七年,秦晋文兵于令狐(今山西临猗县),秦师败绩。[B18]河曲:晋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县黄河曲流处。[B19]涑(sù)川:水名,源出山西绛县(晋国都城),西经闻喜县,至永济县流入黄河。[B20]王官:晋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南。[B21]羁马:晋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B22]河曲之战:鲁文公十二年,晋与秦战于河曲,秦兵夜遁,双方并无胜负。[B23]狄难:鲁宣公十五年时,晋灭赤狄潞国。[B24]箕: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在今山西祁县酉。[B25]虔刘:屠杀。[B26]辅氏:地名,在今陕西朝邑县百北。[B27]伯车;秦桓公的儿子。[B28]令狐之会:鲁成公十一年,晋厉公与秦桓公盟于令狐,秦伯归,即背晋盟。[B29]白狄;狄族中的一支。[B30]我之昏姻:赤狄女季隗嫁晋文公。[B31]斯是用:因此。

【译文】

晋厉公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吕相向秦桓公传达晋厉公的话。说:”从前,我国献公和贵国穆公互相友好,协力同心,订立盟约来表明这种友谊,又通过婚姻来加深它。上天降祸给晋国,我国文公逃到齐国,惠公逃到秦国。不幸,献公逝世,穆公不忘旧日的感情,因此使我惠公能在晋国主持祭祀。可是秦国没能完成这一重大的功业,因而发生了韩原之战。之后,穆公也后悔于心,因而成就我文公即位,这是穆公的功劳。“

”我们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逾越艰难险阻,征讨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君。这就已经报答了贵国旧日的恩惠了。郑国人侵犯贵国的边境,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贵国的军队包围郑国。贵国大夫不征求我们文公的意见,擅自和郑国订立和约。诸侯痛恨贵国这种行为,准备和你们拼命。文公忧惧,安抚诸侯,秦军方能安然回国而没受损害。这是我国对西边的贵国有重大贡献。“

”不幸,文公又逝世,穆公不来吊唁,蔑视我们已故的君主,欺侮我们刚刚即位的襄公软弱,侵犯我殽地,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保城,灭掉我滑国,离散我兄弟之邦,扰乱我同盟之国,颠覆我们的国家。我国襄公没有忘记贵国旧日的恩德,而又忧惧国家的灭亡,因此发生了般殽地之战。但是依然希望穆公能谅解我们的过失。而穆公不听,反与楚国拉拢,共谋伐我。幸而上天有眼。楚成王丧命,穆公因此不能在我国得逞。“

”贵国穆公、我国襄公相继逝世后,贵国康公、我国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国穆姬所生,却又想要损害我们公室,灭亡我们国家。带领那小蟊贼公子雍来动摇我们的边境。我国因此才有了令狐之战。康公仍不悔改,又进兵河曲,侵犯我涑川,掳掠我王宫,剪灭我羁马,我国因此进行了河曲之战。由秦到晋的道路被阻塞,是由于康公断绝了我们的友好关系。“

”到您即位,我们景公伸长脖子遥望西方的贵国,说:‘大概会要体恤我国了吧?’但您同样不肯施予恩惠,与我国结盟。反而利用我们遭逢狄氏之难,侵入我河县,焚烧我箕、郜两地毁坏我庄稼,屠杀我边民,我国因此在辅氏集结军队进行抵抗。您也后悔战祸迁延,而想求福于先君舌献公、秦穆公,于是派伯车来吩咐我国景公说:‘我与你共同和好,捐弃怨恨,再恢复以前的友好关系,以追念先君的勋劳。’盟约还没订立,我国景公逝世了,因此我们晋君和您有令狐的会盟。而您又不怀好意,背弃盟誓。白狄和贵国同属雍州,是你们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您派人来通知我们说:‘我和你一同去打白狄!’我晋君不敢顾念姻亲关系,畏惧您的威严,从您的使者那里接受了命令。不料您对白狄别有心思,反倒对他们说:‘晋国人准备侵犯你们哩!’白狄口里答应你们,心里却憎恶你们,因而把这情形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厌恶你们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之盟,而来要求和我们结盟,明告皇天上帝及秦国的穆公、康公、共公和楚国的成王、穆王、庄王:“我虽然和晋国往来,但我只是谋利益。”我国君王憎恶他缺乏固有的道德,因此将这件事公布出来,以惩戒那种用心不一的人。’诸侯都听到了这番话,因而恨透了秦国,而亲近于我。现在,我晋君率领诸侯来听侯您的命令,只是为了请求友好。您如果加惠顾念诸侯,哀怜于我晋国,而赐我们以结盟,这正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将承您之意,安定诸侯撤军,难道还敢希求混战一场?您如果不肯施予大恩,我晋君不才,恐怕不能让诸侯退走了。

“谨将全部意见陈述于您的左右,让他们充分权衡利害,选择有利的方面去做。”

驹支不屈于晋《左传》

【导读】

本篇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姜戎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春秋时为晋国附庸。驹支是当时姜戎的首领。在一次诸侯的盟会上,晋国怀疑驹支泄露秘密,晋大夫范宣子盛气凌人地责备驹支,要取消其与会的资格。驹支不惧不怒、依事驳斥,终于使范宣子改正错误,陪礼道歉。

全文侧重以言论记叙事件、以言论刻划人物,结构较为单纯,言辞颇为精彩。驹支的沉着应对、据理力争;范宣子的盛气凌人和知过即改,都生动逼真,给人以深刻隽永的印象。

会于向[1],将执戎子驹支[2]。范宣子亲数诸朝[3],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4],乃祖吾离被苫盖[5],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6],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7],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8],毋是剪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9],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10],与晋踣之[B11]。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逷[B12]?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B13]。”赋《青蝇》而退[B14]。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B15]。

【注释】

[1]向:地名,属吴国,在今安徽怀远县。吴国请求晋国率中原诸国伐楚,于是在向地会盟。[2]戎子驹(jū)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当时姜戎是附属于晋国的一个少数民族。[3]范宣子:晋国大夫。[4]瓜州:今甘肃敦煌市。[5]被:同“披”。苫(shān):白毛草。盖:苫的别名。[6]诘朝:明日早晨。[7]蠲(juān):显示。[8]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9]亢:同“抗”。[10]掎(jǐ):拉住,指执鹿腿。[B11]踣(bó):扑倒。[B12]遢(tì):远。[B13]瞢(mèng):闷。[B14]《青蝇》:《诗经·小雅·甫田之什》中的一篇,首章为:“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B15]恺(kǎi)悌:和乐平易。

【译文】

晋国在向地会集诸侯,准备把姜戎族首领驹支抓起来。范宣子亲自在朝堂上数落他的错误,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洲驱逐你的相,父吾离,你的祖父吾离披着茅草做的蓑衣,戴着荆条做的帽子来归附我先君惠公。我国先君惠公只有不多土地,却和你们平分享受食物。现在,诸侯服侍我们国君不如以前,原因就是走漏消息,泄露了我国的机密,而这主要是你的缘故。明日早晨会见之事,你不要参加了。如果参加,就把你抓起来!”驹支答道:“从前,秦国的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得土地,驱逐我各部戎人。惠公显示了他的大德,说戎的各个部族都是四岳的后代,不应当灭绝抛弃。于是赏赐给我们南方边境上的田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剪除荆棘,赶走狐狸豺狼,做贵国先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子,至今不怀二心。从前贵国文公和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暗中和郑国结盟,还留下部队戍守。于是发生了殽之战。晋国抵御秦兵于上,我们抗击秦兵于下,秦军覆灭不返。这是我各部戎人效力才能这样的。譬如抓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我们拖住它的腿,与晋国人一起把它打倒在地下。戎人为什么还不能免于获罪?从此以后,晋国的多次战役,我们都相继参与,总是紧跟着你们的执政,如同殽之战所持的态度一样,岂敢和你们离异疏远?现在,晋国的军旅之事,恐怕确实有所失,以致使诸侯三心二意。你们却怪罪我们各部戎人。我们戎族饮食衣服与中原不同,财币不通,言语不懂,能够做什么坏事呢?不参加会见,也没什么不痛快的。”于是他朗诵了《青蝇》这篇诗后而退出去。

范宣子向他道歉,让他参加会见,成就自己和乐平易的美誉。

祁奚请免叔向《左传》

【导读】

本文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文章围绕晋国大夫叔向受人牵连、被捕入狱这一中心事件,记叙了晋大夫祁奚、乐王鲋的不同言论、行为,塑造了三个品格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祁奚、叔向的赞美,对乐王鲋的讽刺。

全篇文章短短三百余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三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祁奚年老德昭,爱才惜才,救人于危难之中而不图回报,真心实意,品格高尚,可敬可佩;叔向处乱不惊,镇定自若,有见事之明和知人之明,且不讲俗套,行为洒脱,心胸旷达,可钦可羡;乐王鲋虚情假意,两面三刀,表里不一,落井下石,一个典型的投机商和两面派,可恨可恶。

文章善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论、行动展示人物的心理、性格。使人物宛然若睹、呼之欲出。同时,大量引用《诗经》成句,含义丰厚,增强表达效果,言简意赅而富于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