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四个初出茅庐的年轻音乐人紧张地为“迪卡”唱片公司的负责人演唱他们新写的歌曲。这些负责人对他们的音乐非常不感兴趣,拒绝了他们发行唱片的请求,其中一位甚至还说:“他们的声音很不好听,吉他组合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这四个人的音乐组合名字就叫做“披头士”。想必这个名字人们都知道吧。
1944年,“名人录”模特公司的主管埃米琳·斯尼沃利告诉一个梦想成为模特的女孩儿——诺马·简·贝克说:“你最好去找一个秘书的工作,或者干脆早点嫁人算了。”
这个女孩儿就是后来的玛丽莲·梦露。
1954年,“乡村大剧院”旗下一名歌手首次演出之后就被开除了,老板吉米·丹尼对那名歌手说:“小子,你哪儿也别去了,回家开卡车去吧。”
这名歌手就是艾尔维斯·普雷斯利,绰号叫做“猫王”。
1940年,一位年轻的发明家切斯特·卡尔森带着他的专利走了20多家公司,包括一些世界最大的公司。然而都无一例外遭到拒绝。1947年,在他被拒绝七年后,终于,纽约罗彻斯特一家小公司肯购买他的专利——静电复印。
这家小公司成了后来的施乐公司。
有一个黑人小姑娘,在家中22个孩子中排行第20,由于她出生时早产而险些丧命。她四岁时患了肺炎和猩红热,她的左腿因此而瘫痪。九岁时,她努力脱离金属腿部支架独立行走。到13岁时,她勉强可以比较正常地行走,医生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同年,她决定成为一名跑步运动员。她参加了一项比赛,结果是最后一名。随后的几年,她参加每一项比赛都是最后一名。每个人都劝她放弃,但是她还是跑着。直到有一天,她赢得了一场比赛。此后,胜利不断,直到在每一场比赛中取胜。
这个黑人小姑娘就是“黑色羚羊”威尔玛·鲁道夫,三枚奥运金牌的获得者。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别人的评价也好,社会的认可也罢,这些都是外在的,都是可以改变的,而我们心中的信念,却是永远都不可以磨灭的。
驯马经
文/佚名
阿拉伯当地有位著名的驯马师,当地人尊敬地称呼他为“马神”。因为经由他手训练出来的马几乎都是神马。
每天早上,驯马师会指挥一群马绕着圈子跑,这其中有雄健的大马,也有很小的幼马。驯马师的助手,则在一边呵斥着马,一边抓着马鞍左右跳跃,看起来活像马戏团的特技表演。
到了中午,沙漠的太阳正毒,驯马师却和他的助手骑马向沙漠深处奔去。
到了下午,当他们返回时,人们才发现他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把弯刀,仿佛出征归来的样子。“你为什么要叫许多马绕圈子呢?”有人问驯马师。
生活有时如一杯苦酒,只有亲自去品尝了,才知道生活的韵味。只想舒适安逸的生活,那就无成功可言。不受苦中苦,难为成功人。要想成为千里马,就必须经历磨炼。驯马师说:“因为我教那些小马跟在大马身后,学习听口令和顺服。没有大马的带领,小马是很难教的。如果我是老师,大马就是家长,我在学校教导,父母在家中带领,任何一方都不能少。”
“那你的助手为什么要抓着马鞍左右跳跃呢?”
“那是教马学会均衡,维持稳定。”驯马师回答说。
“至于中午的时候骑马出去,”驯马师接着说,“是因为中午天气最为炎热,让马在广阔无垠、炙热如焚的沙漠里奔跑,这是一种磨炼,让它们知道如果不跑的话,就永远不会走出这片沙漠,只有经得起这样的磨炼才能成为千里马;而弯刀,是我们故意舞给马看的,用刀光闪烁刺激马的眼睛,发出强烈的声响,如果经历这种场面还能够表现得镇定自若的才能成为最好的战马。”
生活的希望
文/佚名
琼斯年轻身体健康,工作十分努力,而且经营了一个小农场。但他的农场生产的产品远远不如他们家庭所购买的。
这样的生活年复一年地过着,直到有一天琼斯突然患了全身麻痹症,卧床不起,而这时他已是晚年,几乎失去了生活能力。他的亲戚们都确信,他将永远成为一个失去希望、失去幸福的病人,他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了,但这时的琼斯并没有因为这样就放弃了生活和追求,他要成为有用的人,他要供养他的家庭,而不是成为家庭的负担。于是他就努力地学习。
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努力找借口。其实,生活的路就在脚下,看你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积极的态度能够扫除世间的一切障碍。直到有一天,他把家人都叫到了面前,郑重地告诉他们:“我再不能用我的手劳动了,”他说,“所以我决定用我的脑子从事劳动。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我的手、足和身体。让我们把农场每一亩可耕地都种上玉米,然后用所收获的玉米喂猪。在猪还小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宰掉,做成香肠,然后起个好听的名字,把它销售出去。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零售店出售这种香肠。”他笑着说道:“这种香肠将像热糕点一样受人喜爱。”
这种香肠确实像热糕点一样受人喜爱!几年后,“琼斯仔猪香肠”竟成了家庭生活的必备品。琼斯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了事业的成功。
胆小的罗斯福
文/佚名
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是一个脆弱胆小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总显露出一种惊惧的表情。他呼吸就好像喘大气一样。回答起问题来,也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由于牙齿的暴露,使他没有一个好的面孔。
没有一个人能比罗斯福更了解自己,他清楚自己身体上的种种缺陷。他决定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克服先天的障碍而获得成功。他没有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而丧失勇气。
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些缺陷,不在乎别人的讽刺和嘲笑,权当这是在为自己鼓掌,在为自己打气。有时你坦然面对自身的缺陷,甚至可以把它转化为发展自己的契机。在演讲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虽然他的演讲中并没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从不因自己的声音或姿态而感到沮丧。他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严的姿态,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却成为当时最有魅力的演说家之一。
由于罗斯福没有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在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后,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无臂画家
文/佚名
有一天,法国名画家纪雷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短小的人来到他面前,请求收他为徒。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地拒绝了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指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趾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
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你就能创造奇迹。
从残疾到权威
文/佚名
罗伯特·巴拉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人。他家庭不太宽裕,从小又患有结核病,由于长期得不到根治,最终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了。父母为自己的儿子伤心,巴拉尼当然也很痛苦。但懂事的巴拉尼,尽管年纪才七八岁,却把自己的痛苦隐藏起来,对父母说:“你们不要为我伤心,我完全能取得一个健康人的成就。”父母听到儿子这番话,悲喜交集,抱着他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以泪洗面。
巴拉尼从此狠下一条心,埋头苦读。父母交替着每天接送他到学校,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巴拉尼没有辜负父母的心血,也没有忘掉自己的誓言,读小学、中学时成绩一直保持优异,名列同级学生前茅。
18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9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巴拉尼留在维也纳大学耳科诊所工作,当一名实习医生。由于巴拉尼工作很努力,在该大学医院工作的著名医生亚当·波利兹对他很赏识,对他的工作和研究给予热情的指导。巴拉尼对眼球震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经过三年努力,于1905年5月发表了题为《热眼球震颤的观察》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标志着耳科“热检验”法的产生。巴拉尼继续深入钻研,通过实验证明内耳前庭器与小脑有关,从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学的基础。
1909年,著名耳科医生亚当·波利兹病重,他主持的耳科研究所的事务以及在维也纳大学担任耳科医学教学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巴拉尼。繁重的工作担子压在巴拉尼肩上,他不畏劳苦,除了出色地完成这些工作外,还继续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研究。1910年至1912年间,他的科研硕果累累,先后发表了《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和《前庭器的机能试验》两本著作。由于他的工作和科研有突破性的贡献,奥地利皇家授予他爵位。1914年,他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巴拉尼一生发表的科研论文184篇,治疗好许多耳科绝症。他的成就卓著,当今医学上探测前庭疾患的试验和检查小脑活动及其与平衡障碍有关的试验,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一个人如果下决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一定会使他战胜困难,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缺陷与成就
文/佚名
有一个小男孩儿患了小儿麻痹症,然而当时的医学特别落后,无法挽救他,很不幸他成了瘸子。因此,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阴影中度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一名需要照顾的人,说白了,他就是“残废”。在别人或怜悯、或嘲笑、或漠然的眼光中,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他被自己的缺陷深深地击中了。他的名字叫罗斯福,美国人。
那个男人太高傲了,他的思想情绪特立独行,充满了叛逆精神,为此,皇帝很讨厌他,想狠狠地教训他一次。如果砍他头,那也罢了;但是,皇帝下流地阉割了他的生殖器!这种奇耻大辱几乎可以毁灭一个男人的一生啊!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不再是一个正常人,甚至连“残废”的称号也不配!他是谁?他是司马迁,中国人。
看来,自卑也没什么好可怕的,缺陷只是身体上的,心灵健全就可以。自卑既可以毁灭一个人的斗志,也可以促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在绝望中奋起,爆发出灿烂炫目的光芒。他是一位米谷商人的第二个儿子,家庭富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因为他自小便是个驼子。行动不便且不说,在别人眼中,他常常沦为小丑、笑料。他是孤立的、孤独的,世界与他之间一直拉开着巨大的距离,他难以逾越那道鸿沟。他成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他叫阿德勒,奥地利人。
罗斯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美国家喻户晓。司马迁发奋著述,终成辉煌巨著《史记》,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阿德勒则不为多数人了解,但是,他独树一帜的心理学思想却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
他们的成就与他们的缺陷形成鲜明对照。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成功者离不开自卑,他们必须在自卑的动力驱使下,走出自卑的阴影,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寻找生命的补偿。一念之间
文/佚名
一个下岗女工,经不住坏人的诱惑,正准备收拾行李跟这个人去南方做三陪女,好在她的姐姐在车站拦住了她。她哭着跟姐姐回来后,先是摆地摊,后来卖早点,接着又跑化妆品生意。
三年后,她已经拥有一个较大的美容院和一个不大不小的餐厅了。
别人问她是什么力量使她获得了成功,她深有感触地对别人讲:“做人,就在这一念之差之间分出了强者和弱者。命运就在一念之差中发生转折。而人的理念和人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追求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远比追求某种需要重要得多。”
看见别人仍是一脸茫然,她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孩子跟着父亲去参观凡·高故居,父亲告诉他凡·高的许多画是价值连城的。当他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就问父亲:“凡·高在世界上这么著名,难道不是百万富翁吗?”父亲答:“不,恰恰相反,凡·高是个连老婆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他又随父亲去了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他又困惑地问:“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20年后,他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是个水手,走南闯北听过许多故事,于是我也就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人告诉我,上帝从不舍弃卑微的人。
他的名字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讲完故事,她说:“只要你愿意,你总有可以向社会奉献的价值,同时赢得你做人的尊严。”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它承载着许多的价值。上帝给每个生命都赋予了很多的价值,其中有许多是金钱无法买到的。维系这些高价值的东西,需要健康向上的心灵。
海伦·凯勒
文/佚名
海伦·凯勒是残疾人成功者的典型代表。当她生理上面临不幸的时候,她是如何成大事的呢?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儿,但当她19个月大时,却变成了又盲又聋的小哑巴。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在14岁时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后来便做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世界里的海伦沟通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信心与爱心。
仍然是失聪、仍然是目盲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岁多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的模范——一位真正的以残疾之身而成功的人。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天。贝尔博士在这一天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确切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坚定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