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后,正是秋风瑟瑟之季。杜甫赶到约定的地点,李白早已先到两天了,而且还带了另一位朋友——边塞诗人高适一同前来。老友见面分外亲切。
之后,他们做诗、饮酒、打猎,过了一段让他们终生都无法忘怀的日子。杜甫后来还写了很多诗来纪念这一交游时光。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更为深厚,他们彼此惺惺相惜,彼此之间敞开心扉,成了真正的知音。但美好的日子总是很短暂,李杜二人又一次分离了。
李白和杜甫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公元745年,也就是李白45岁那年的秋天,他们在山东同游了一些日子。
之后李白决定要重游江东,而杜甫则准备西去长安,他们在山东石门相互以酒饯别。
在两人见最后一面之后,李白还曾参加军队,投身报国;而杜甫则带着妻儿老小,四处漂泊,先后到了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李白和杜甫一生的交往只有这么几次有限的记载,但是真正相交相知的朋友是不能用相见的次数来衡量的,哪怕他们只见了一次面,也会具有永恒的光芒。
真正的友谊是不能用相见的次数来衡量的,哪怕只见一次,也会具有永恒的光芒。
羊角哀和左伯桃
文/佚名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冬天,在人烟稀少的千里荒原上,有两个相互搀扶的年轻人,正在艰难地向前走着。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羊角哀,一个叫左伯桃。
在那个时代,诸侯割据,战事连连。频繁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羊角哀和左伯桃面对如此情景,决心施展自己的才干,救民于水火。他们听说楚庄王是个贤明的国君,两个人就相邀投奔他,谁知却陷在这风雪茫茫的千里荒原上。寒冷、饥饿、长途跋涉,使体质本来就不大好的左伯桃病倒了。
但羊角哀绝不肯放弃生病的朋友,他扶着左伯桃继续艰难地走着……两天过去了,左伯桃的病越来越重,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他们到一棵大空心树下,暂避风雪。
羊角哀用身体替生病的朋友挡着风雪,但左伯桃仍然非常虚弱。左伯桃对他说:“好兄弟,与其我们俩都冻饿而死,不如你一个人先走吧,我不能再连累你了。”羊角哀一听,急了:“我怎么会丢下你不管呢,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说着,羊角哀俯下身子就要背左伯桃,左伯桃说:“好兄弟,我们有共同的理想,不论这个理想是咱们两人共同实现的,还是一个人去实现的,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呢?”羊角哀知道左伯桃的用意,但说什么也不肯一个人先走。
两个人真诚地相让。他们都想把生的机会让给对方,把死亡留给自己。最后,左伯桃还是说服了羊角哀。
临行之时,羊角哀抱着左伯桃放声痛哭,左伯桃催他赶快上路,羊角哀要把所剩干粮全部留给左伯桃,左伯桃执意不要……羊角哀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诀别了他的朋友。
羊角哀赶到楚国后,便拜见楚庄王诉说原委,随后立即带人回到荒原,发现左伯桃已经冻死在空心树里。他埋葬了好友的尸体,痛哭而别。
后来,羊角哀在楚国干出了一番事业。他一直深深地怀念着他的挚友。每当祭日,他都面对荒原,朝远方深深一拜,默默祷告:“好兄弟,我一定要实现咱们共同的理想。”
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友情。因为有朋友,我们一路走好。
那年冬天
文/高音
和往常一样,那年的冬天依然很冷,第一场雪就是在夜里悄悄地落下的。走在雪中,被白色的光亮所包围,人也显得格外精神,却总是感觉很冷、很冷……
女孩儿原本是不喜欢冬天的,因为她从小身体就不怎么好。从记事起,冬天里,几乎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在感冒中度过的,总是昏昏沉沉,天天像沉睡去了一般。那些平常的药,对她来说,根本不起一点儿作用。渐渐地,她也习惯了这些,习惯了感冒。
女孩儿参加工作了,却不能在父母身边,她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照顾自己。女孩儿终于长大了,慢慢地脱去了稚气,但每当一个人寂寞的时候,或者因为寒冷身体不适的时候,她不由得还是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家中的温暖,对于游子来说,从心底最渴望的也许就是一份关心和温暖吧。
女孩儿独自在雪中漫步,也许是因为她对寒冷的惧怕,加深了她对雪中浪漫的追求,她喜欢看着雪花静静地飘落。忽地一个身影跳到她的面前,她吓了一跳,原来是她最好的朋友。几年来,她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很好的友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有了好友的陪伴,便不再孤单了。她们互相关心着对方最近的发展,不知不觉身后全留下她们俩的脚印。好友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从包里面掏出来一个东西,非得让女孩儿闭上眼睛。女孩儿很乖地把眼睛闭上了,好友把一个暖融融的东西围到了她的脖子上——是围巾,女孩儿睁开眼,看到了一条很漂亮的带着小花的围巾。
好友看着很惊奇的她,说是专门为她赶织的,对她,好友再了解不过了:“身体不好,还这么任性,一个人不好好在家待着,总喜欢往外跑。”好友希望女孩儿以后工作和出去玩时能戴上围巾,至少能抵挡一点儿寒冷,不至于总是感冒。
女孩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心里所流动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温暖吧。如今的社会,人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虚伪,似乎除了父母和爱人,就再也找不到肯用心的人了。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此刻,她的知己就在她的身边,时时刻刻真诚地关心着她,她始终都是幸福的。
从那时起,女孩儿永远记住了那个雪天,记住了落雪中的美丽……
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此刻,她的知己就在她的身边,时时刻刻真诚地关心着她,她始终都是幸福的。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文/戎小熊
1970年夏天,一次意外的事故,我被溅起的铁水烫伤了左眼,住进哈尔滨市医大二院。那天换药时,我疼得大声喊叫。有人轻轻敲门,从门缝中挤进一张女孩儿幼稚的脸,眼睫毛长长的,微微向上翘。那双眼睛与众不同,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
“你很疼吗?”女孩儿问。我点点头。女孩儿转身跑了,一会儿抱了架手风琴回来。她拉琴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温柔的琴声如水荡漾,让人不敢相信是十三四岁女孩儿拉的。拉完琴,她告诉我她叫柳卡雅,是妈妈捷涅夫卡雅和爸爸柳大连名字的结合。其实,那双蓝眼睛已经告诉了我。卡雅问我是否读过《静静的顿河》,我回答读过,印象很深。她说她家就在顿河边上,可惜一直没有回去过。卡雅说话像放连珠炮似的,眼睛总爱一眨一眨的,倘若没有这双诱人的蓝眼睛,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儿。忽然,卡雅闭住双眼,靠在墙壁上,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头疼,眼睛胀胀的,看不清东西,后来我才知道她脑子里长了两个瘤。
那夜我睡不好了,那双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的蓝眼睛常在头脑里闪过。我想起了一首法国歌曲《蔚蓝色的眼睛》,歌词早已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曲调。第二天我把曲子告诉卡雅,她很快就会拉了。
我的左眼终于化脓了,不得不直接注射青霉素,几个护士都按不住我。卡雅跑来了,又拉起了《蔚蓝色的眼睛》,于是我像根木头似的躺在那一动不动。还有一次针打在血管上,弄得我满脸是血,卡雅一点点为我擦,眼圈红红的。我告诉她这回真不疼了,她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卡雅脑里的瘤越长越大,而且刚好长在两个眼球的后面。终于她的右眼先失明了;接着是左眼,一对眼球渐渐地被顶出眼眶外,像核桃似的挂在脸上。我不想哭,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流进嘴里苦涩涩的。最惨的还是卡雅的奶奶,泪水早流干了,每天愣愣地望着窗外,从日出到日落。我从未见过卡雅的父母,听卡雅说过她的父母在很远很远的大沙漠勘测石油,那里长满了红柳,我想一定是塔里木了。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女儿要摘除双眼,真知道了,能否经受得住这惨痛的打击?
卡雅手术那天,我采来一束鲜花,久久地守候在手术室外。卡雅被推出来时,双眼蒙着纱布,我把那束花放在她身边,她说好香好香,可我心里好苦好苦。现在轮到我给卡雅唱歌了,可一句也唱不出来,我想起奶奶常念的那首童谣:“下雨下雪,冻死老鳖。老鳖告状,带着和尚。和尚念经,带着唐僧。唐僧取水,带着大鬼。大鬼推车,带着老爹。”卡雅听了咯咯咯地笑。
有一天卡雅的同学来了,带来了她新学期的课本,他们说今天是卡雅的生日。这消息被大家知道了,礼物摆满了
这以后我再没得到过卡雅的消息,但那双蓝眼睛却从未消失过,在我心中。桌子,其中许多是医务人员送的。我送给卡雅一个新书包,又默默地为她包好书皮,其实这些她都用不上了。那天卡雅真开心,同学们把她打扮得像公主一样,卡雅戴着墨镜,透过镜片,我仿佛又看见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不久我出院,卡雅扶着墙壁来送我,她穿着红裙子和红皮鞋,还抱着那架手风琴,她答应过我要用琴声为我送行。已经走出很远了,还能听到那曲《蔚蓝色的眼睛》。
几年后,我特地去看望卡雅,邻居告诉我她全家已迁回了苏联。这以后我再没得到过卡雅的消息,但那双蓝眼睛却从未消失过,在我心中。童声大合唱
文/佚名
这个世界有很多种人,有的人天生能弹会唱,有的人却五音不全。付晓东就属于完全不能开口唱歌的一类人,很小的时候开口唱过,可总被家人和朋友形容为“青蛙的歌唱”,长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
但是在学校上课是有音乐课的,还要判分,不及格还要补考。更不幸的是,在付晓东读到五年级时,由一位特别严厉的音乐老师授课,这样,付晓东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最初,每次上课音乐老师总是抽出时间给他,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开口。老师弹了几个音符,付晓东不会唱,嘴无法张开。老师又弹了一段,仍然不行。反复很多次,老师生气了,便让付晓东站墙角,一次站墙角,两次站墙角,三次……无数次之后,老师也放弃了,付晓东也开始不去上音乐课,这个矛盾似乎就这样解决了。
付晓东小学快毕业了,他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可是音乐是“0”分,这可直接影响到他的升学。还好,学校要求学生对不及格的科目进行一次补考,但对付晓东来说,这个补考机会给了也没用,音乐老师依然很严厉,他依然不会唱歌,什么都没有改变。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毕不了业。
这时,付晓东的同学开始想办法帮助他,他们发明了一个办法:十几个同学聚集在音乐教室门外,当音乐老师的钢琴一响,就在窗外来个大合唱,而付晓东只要跟着哼哼就行了。
补考时,几乎是全班同学都聚集到音乐教室外,琴声响起,所有的同学就在窗外大吼大叫地唱起来,教室里,付晓东觉得心头忽然有一股热流涌上,喉咙里终于哼出了声音。
没有哼完一句,音乐老师就把钢琴盖一合,“好了,不用唱了,补考及格!”语气依然像平常一样严厉,但在老师走出教室之前,付晓东发现老师的眼睛像他一样,亮晶晶的。
一直到现在,付晓东仍然记得那天的情景,长大之后他也听过无数次的演唱,但在他心目中,那天在窗外,他的同学所唱出的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和声。
教室里,付晓东觉得心头忽然有一股热流涌上,喉咙里终于哼出了声音。
异族恩情
文/[英]史·沃克
吉卡生长于尼泊尔的穷乡僻壤,却有机会踏上英国国土,成为250万英镑财产继承人。这似乎是20世纪的天方夜谭,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开始于13年前,英国电脑商摩利到神秘的尼泊尔旅游,有一天他独自攀登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山峰,途中体力不支累倒在地,最近的通信电话在步行3天的路程之外。摩利以为自己此次肯定要魂断异域。
在半昏迷中,一架直升机突然奇迹般地盘旋在他头上,摩利获救脱险。他身体复原后,才从店主口中得知援兵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当地一个警察在回家途中发现他遇险,连夜跑了100多里路到镇上求救。
摩利找到这位尼泊尔警察,赠以千金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但被他拒绝。这位警察身体有病,他似乎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向摩利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说自己有一个6岁的儿子吉卡,他出生后母亲就死了,全靠他一手抚养带大,万一他将来有一天去世了,希望摩利能替他照顾吉卡。摩利当即答应了他。
摩利回英国后,每年都要写一封信向远方的恩人问候致意。7年后,他又旧地重游拜访尼泊尔警察,发现警察已病逝,他的儿子吉卡失踪了。
摩利怀着忧伤的心情开始寻找恩人之子的下落,找了数天都没有结果。正当他打算放弃的时候,摩利走进一家餐厅喝茶,注意到一个服务生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两人目光相遇后,这位服务生问他:“你是不是来救我的人?你叫摩利?”原来他正是吉卡,吉卡经常看父亲的相片,因而认出了摩利。
对吉卡来说,摩利无异于救星。吉卡生活极苦,连住房都没有,白天在餐厅打工,晚上便睡在厨房地板上。吉卡表示他想跟随摩利回英国,摩利履行他对恩人的承诺,自己正好也没有孩子,便认吉卡为义子,将他带回英国。
摩利请来家教强化训练吉卡英文,并礼聘名师教他文学、艺术、哲学和音乐等,凡是作为上流社会的人应具备的修养礼节,摩利都叫吉卡从头学起。不久,吉卡便从一个举止粗鲁的文盲,脱胎换骨成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士,摩利打算送他进一流学校,学成后将来好继承他的庞大产业。
不料,摩利替吉卡申请永久居留时却出了问题,英国移民局以他入境时虚报年龄为由,判定吉卡为非法入境,并发出驱逐令。摩利急得到处请愿,花大钱聘请律师提出上诉,这时,摩利报答异族恩情的佳话才传诵开来。很多英国人听到摩利和吉卡的经历都一致称奇。
身为吉卡的养父,摩利说,他永远不会抛弃吉卡,无论吉卡到天涯海角,都将紧跟不舍。这一对异国父子的情深义重感动了英国社会,舆论一致同情支持吉卡留下来。
摩利说,他永远不会抛弃吉卡,无论吉卡到天涯海角,都将紧跟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