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道奇才
11264300000045

第45章 经验十四:心明智睿,审时度势获双赢(1)

与其说商场是一个名利场,不如说商场是一个进退场。一个心智敏锐的商人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并且在进退之间,收获自己的利益。对此,胡雪岩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经营生意的过程当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进进退退,几乎每一次,他都能获得盈利,为自己的“胡氏商厦”添砖加瓦。

明哲保身,进退有度化解前嫌旧怨

胡雪岩讲究做人做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有度,才能知进与退,而只有懂得进退,才能给别人留一个面子,也给自己留一条路。在王有龄“投供”成功,回到杭州的时候,原本打算替胡雪岩好好出口恶气,但是却被胡雪岩制止了。因为他觉得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原来的钱庄,也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敌人,对以后自己的生意不利。

了解一下

王有龄捐官成功后,他一回到杭州,就听说胡雪岩为了他的前途丢掉了钱庄的饭碗,现在靠给人打零工糊口,便四下寻找胡雪岩的下落。几经周折,终于在杭州城里寻到了胡雪岩。

听说胡雪岩的经历后,王有龄感到非常气愤,决意要为胡雪岩好好出一口恶气。他当时就要还上信和钱庄的五百两银子的贷款,一是为胡雪岩洗刷冤屈,二是让张胖子下不了台。

王有龄弄清了借据的内容和利息算法,立即就在海运局支出了六百两银子,要去还了这笔账。他穿上官服,吩咐跟班备轿,让人准备鸣锣开道,要和胡雪岩一同前往。按他的想法,自然是要以自己的威风,为胡雪岩扬一扬名,达到为胡雪岩出气的目的。但被胡雪岩阻止了。他不仅不与王有龄同去,还特意叮嘱王有龄捧信和几句,也不要告诉他们已经见到了自己。

对胡雪岩这样的做法,王有龄心中暗生佩服,不禁称赞道:“此人居心仁厚,而且手段漂亮。换了另一个人,像这样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岂肯轻易错过?而他愿意忍下自己的委屈,保全别人的面子,好宽的度量!”

王有龄理解了胡雪岩的用心,单独去还这笔借款时,也做得漂亮。他特意换上便服,也不鸣锣开道,且将官轿换成一顶小轿前往信和。由于信和当初就将这笔500两银子的单子当做一笔收不回来的死账,因此他们也没把胡雪岩代王有龄写的借据当一回事,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此时王有龄来还钱,居然拿不出借据来。钱庄张胖子只好实情相告,王有龄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二话没说,拿出该还的连本带息550两银子,只要求对方写一个已经还清的收据,至于原来的借据,以后找到,销毁就是了。

不过几日之后,正好赶上钱庄“大伙”张胖子过生日,前来祝寿之人络绎不绝。胡雪岩不计前嫌,特意准备了一个纯金的“寿”字,前去给“大伙”拜寿,还将王有龄引见给“大伙”。在一群商客和伙计中,官府人士给其祝寿,实在是大大扬了“大伙”的脸面,当时就感动得“大伙”双目垂泪,拉着胡雪岩的手直拍自己的胸脯保证“以后有事,必当两肋插刀。”

思考一下

在现代企业竞争模式之下,很多企业之间互相结怨、恶性竞争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或许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也或许是企业主之间意气使然,总之,对方都想让对方下不了台。这原本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胡雪岩在面对同样境地的情况下,却能够做到“超然物外”,不为内心的“本性”所动。那么胡雪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细细分析之下,理由立刻显现了出来:

一、让王有龄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全力支持自己

虽然胡雪岩在王有龄身上烧了一把冷灶并且成功了,但是王有龄和胡雪岩之间还并不熟悉。特别是王有龄,并不真正了解胡雪岩,自然在帮助胡雪岩的时候会有一些顾虑。而胡雪岩要做的就是打消王有龄的顾虑,于是借着王有龄给信和钱庄还款的事情,胡雪岩好好地“表演”了一番,让王有龄看到他的居心仁厚和宽阔的胸襟,从而让王有龄死心塌地地支持自己。

和做人一样,一个真正有潜力的企业是不会在乎诸如面子等身外之物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实实在在地给顾客带来好处。至于这样做是不是有损名声,是不是会觉得丢面子,他们并不考虑。当然,一旦顾客认识到了企业的这些行为,自然而然全力支持,那么这些企业就会发展有望。

二、给别人留个面子,也给自己留条路

胡雪岩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无疑为别人留一条退路,而实际上他也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条出路。因为他相信来日方长,自己这一次为张胖子保全了面子,就会使张胖子对胡雪岩不胜佩服之至,在其后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张胖子才会真心实意以自己掌管的钱庄为力量,替自己解决难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比如为海运局垫付漕米款项,比如胡雪岩出面为漕帮作保向信和钱庄借款以便使漕帮渡过难关等,都是张胖子为胡雪岩解决的难题。

一个聪明的商人,不会因为图一时之快,而不给别人留情面的。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进退有度,才能把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做人是如此,做企业亦是如此。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因为一粒米而折断了脖子”。

三、胡雪岩现在还没有能力和信和钱庄对抗。

王有龄投供刚刚回到杭州,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胡雪岩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和一个老牌的钱庄来对抗。信和钱庄之所以能撑到现在,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说和一些达官贵人之间的关系、信和本身的信誉等。所以聪明的胡雪岩决定不和信和作对,而是要利用信和钱庄来帮助自己创业。

新生企业要想立稳脚跟,并不是通过打倒老牌企业来进行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依靠老牌企业,让老牌企业作为自己的靠山,甚至可以借着老牌企业的优势来经营,从而让自己的企业走上正轨、站稳脚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孩,要想自己走路,并不是通过推倒父母来实现的,而是依靠父母,在父母的帮助下慢慢成长。对于信和钱庄来说,胡雪岩现在就是一个“小孩”,而自己则是父母。

学习一下

一个企业的诞生到做大做强,最难的莫过于诞生伊始,既要防范同行的排挤,又要避免卷入行业矛盾当中,还要注重企业自身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新生企业如何避开行业矛盾和同行排挤,迅速地站稳脚跟?

一、摆正心态,不要急着做大

小企业千万不要想着做大池塘里的小鱼,一定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因为一些大企业看不上这些小池塘,不愿意跟你竞争,而这正可以成为让你赢利,甚至发展壮大的巨大空间。

二、建立属于自己的渠道

撒豆成兵,迅速扩张渠道即血管,抢在别人前面把血运送到需求者的眼前,就是胜利。渠道同样是个重要的传播过程。但是在做渠道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亲情误区。即找老同学、老战友、老熟人、老朋友或三亲六眷。结果是产品没有推出去,货款也收不回来,最终友情也受到破坏,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做好自己的差异化

对于小资本运作的小型企业来说,只要项目有特色、有需求,利用连锁迅速扩张市场,获取利润并非难事。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不一样,有自己的差异性,才会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四、打造自己的前瞻力

所谓前瞻力就是往前看,看看企业发展的前景、市场前景、政策前景等,这是为企业把握一个大的方向,也是让企业在进退之间寻找更好的立足点。

洞察时局,进退有度狭缝求财

在动乱的年代,时局的发展对商人的商业行为影响很大。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获得盈利,就必须要做到洞察时局,进退有度。胡雪岩在太平军沿长江一线大举进攻东南部地区之时,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内地水路的势力以及他们现有的船只,承揽官府和民间的物资运输,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贩卖粮食。胡雪岩要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这个决定,就是胡雪岩对时局进行分析之后得出来的。

了解一下

胡雪岩在投资典当行的同时,还加大对松江漕帮的投资进行大规模的贩运粮食。他之所以要投资松江漕帮大规模贩运粮食,是因为他对时局进行了分析:

其一,战火纷飞,社会动荡造成了交通不便,有米的地方运不出去、卖不掉。尤其是有些人家积存了好多粮食,但一打起仗来,所有粮食就会被战火烧光,付之一炬;或是到了秋收,迫于战事,百姓为了保存性命,不得不四处逃逸,有稻无人割,白白作践,既空耗人力,也浪费物力。而松江漕帮既有人手又有水路势力,此时组织起来贩运粮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由于风险大,不会有人轻易介入,所以还不存在竞争性。

其二,官军与太平军必有一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交战双方都是大事。运粮必然会得到官军的支持,粮食贩运也会顺利许多。这样,贩卖粮食,于公于私在当时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

松江漕帮首领尤五在听完胡雪岩阐述关于贩卖粮食的想法后,大赞胡雪岩说得“有道理!”还忙不迭地继续问道:“如何具体地动作实施才能确保安全?”

胡雪岩答道:“这就要时刻注意时局的变化。眼要明,手要快,看啥地方在太平军的攻击下,清兵快守不住了,我们多调船过去,将粮食抢运出去。能割的稻子,也要抢着割下来。”胡雪岩又说:“这当然要当地的官府帮忙,或者派兵保护,或者关卡上格外通融。只要各方面环节疏通好了,五哥,你们将来人和、地利都具备,是独门生意。”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商人更多想到是收缩商业战线和保存实力,而胡雪岩却想到的是发展,并且总能准确地把握时局,从容地应对,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条生财之路。

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