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道奇才
11264300000004

第4章 经验二:为商者先为人,信誉是不倒的招牌(1)

任何一个商人都应该懂得“信誉”二字的分量,要想树立不倒的招牌,先要树立不倒的信誉。胡雪岩深刻领悟这一点:为商者必须先为人,人“好”了,商才能“旺”。做生意首先不是做产品,不是做营销,而应该是做人。只有先树立起“人”的信誉,才能树立起“商”的招牌。

戒欺求信,真不二价

胡雪岩对人们经常所说的“奸商”很是反感,因为在他心目中,耍奸之人根本不能称其为商人,只能算是个骗子。真正的商人是不屑于,也不允许使用坑蒙拐骗的手段来获利的,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真正的商人,他的事业取得成功是靠信誉、靠真本事来获取的。那些唯利是图之人,最终会因为自己的恶行而砸了自己的招牌,聪明反被聪明误。

了解一下

胡雪岩为什么要办胡庆余堂的中药店?传说中有两个版本的原因,一个版本是胡雪岩为母亲抓药,其中一味是假药,胡雪岩上前理论却被店主奚落一番,一怒之下而开了药店;还有一个版本是因为给自己的姨太太抓药,因为里面有假药,姨太太差点一命呜呼,胡雪岩一怒之下而开了药店。

无论是哪一种版本,都说明胡雪岩深受假药之害,特别是在战争年代,药材奇缺,店铺之中假药更是流行,吃药吃死人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至于很多病人即便病得很厉害,也不愿意上药店抓药。

所以,在杭州的胡庆余堂,店堂内高高悬挂着两块巨大的金匾,一为对外的宣言:“真不二价”;另一为对内的警戒:“戒欺”。匾旁有跋云:“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牟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可。”

胡雪岩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采购药材总是派内行的职员直接去产地坐庄收购:人参、鹿茸、虎骨必赴关东,麝香、贝母、川莲必赴云南、贵州、四川,牛膝、生地、金银花必赴淮河流域,党参、党归、黄芪,必赴山西,如此等等。

又如,加工时,按照药方要求,要切的必切,要磨的必磨,要烘的必烘,要炮的必炮,要炒的必炒,要浸的必浸。若有一道加工不合要求,宁可倒掉不要,绝不滥竽充数。药品的质量低劣,轻则贻误病情,重则事关人命。而药品的加工制作又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许多生药材含有对人体有毒的成分,必须经过水制、火制或水火炮制后,才能既保持药效又除去或中和其中的有毒成分。在达到药用要求后,还需对药材做取舍搭配,这涉及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等,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减少贵重药的配量都会影响疗效,甚至危及人的性命。因此,胡庆余堂为讲求制药质量,专设金铲银锅炼药器具。

例如胡庆余堂独家生产的“胡氏辟瘟丹”。这种药共需要74种药材,每味都须用顶真的原料,其中有一味“石龙子”,俗称“四脚蛇”,本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爬虫,可是,用于胡氏辟瘟丹的“石龙子”指定必须是出没于杭州灵隐、天竺、韬光一带的金背白肚、背上纵贯一条黄线的“铜石龙子”。铜石龙子生性警觉,爬行快捷,不易捉到。但为了保证药效,每年夏天,胡庆余堂都组织员工上山捕捉。每年如此,附近灵隐寺的和尚也见怪不怪了,还时常提供方便。采药行医是济世善举,和尚作为佛门弟子自会全力相帮。

“大补全鹿”需要鹿身上三十多种珍贵药材,而且必须选用梅花雄鹿。为了让顾客知道本药店选药实在,决不欺骗顾客,胡雪岩在杭州涌金门外开辟了一处鹿园,养了一群东北梅花鹿,在西湖边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胡庆余堂在制作全鹿丸时往往选“黄道吉日”,抬着披红戴绿的鹿,敲锣打鼓,游街一番,之后又回鹿园,在众目睽睽之下,宰杀、剥皮、放血,除鹿毛、鹿粪外,其余都送进制药工厂,顾客也就会相信本药店的药品确实是真材实料。

胡庆余堂开张之初,胡雪岩本人还郑重其事地亲自接待顾客。有一次,一位来自湖州的香客在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打开一看,微露不满神色。胡雪岩在一边看到,当即趋前审视,表示此药确有欠缺之处,再三致歉后,令店员另换新药。刚巧这天辟瘟丹已售完,胡雪岩感念顾客远道而来,便留他住下,并向他保证:三天之内把新药赶制出来。三天后,胡雪岩果然履行了诺言,把新配制的辟瘟丹送到湖州香客那里。

这位顾客为胡大官人这份认真劲儿所感动,此后,逢人便讲胡庆余堂服务周到、胡雪岩仁义待客的事。这成了很好的广告。无怪乎杭州及其周围地区的医生开方后总要殷殷叮嘱病家:“这药必须到胡庆余堂去买,方能药到病除。”这胡庆余堂的信誉之高,可由此而见了。

可见,胡雪岩在做到“戒欺”过程中,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他知道:用料不实,分量不足,病人用过,不仅不能治病,有时可能还会坏事,这样不仅砸了药店的招牌,还会有损自己的名声。他坚持质量第一,童叟无欺,为胡庆余堂带来了至上的信誉,也带来了长久不衰的滚滚财富。

思考一下

同样是行商天下,为什么有的品牌长久不衰,并且越来越受到顾客的欢迎?而为什么有的品牌出现还没有多长时间,就被顾客给淘汰了呢?究其原因,还是和产品质量有关。很多商人挖空心思的耍小聪明在产品质量上动手脚,以为能蒙混过关,在短时间里确实挣了一点钱,但是到最后终究要被市场所淘汰,那么这些人的小聪明是真的聪明吗?李嘉诚曾经说过,小商靠智,而大商靠德。这些耍小聪明的人充其量也就是小商小贩,而胡雪岩则是一个真正的大商。

那么从胡雪岩“戒欺求信,真不二价”的营销方式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一是这种营销方式真正收益的人是谁?从表面上看,这种营销方式受益人是顾客,而不是胡雪岩的胡庆余堂,或者说胡庆余堂的收益很少。事实上是这样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胡雪岩使的是“薄利多销”的商术,只不过胡雪岩不仅仅是薄利,而且还货真,这就相当程度上迎合了顾客的要求。

试想一下,在现代商场之上,如果有一个企业的品牌能赶得上胡雪岩的胡庆余堂,那么所带来多少效益呢?对于这家企业来说,还要不要花尽心思去走旁门左道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呢?记住一点:信誉就是最好的招牌,而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两个世纪之前的胡雪岩就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21世纪的商人却不懂呢?

二是为什么胡雪岩在采取药材的时候,要大造声势?比如在采“石龙子”的时候,为什么要组织自己的伙计大规模地抓捕,甚至还要那些和尚帮忙呢?同样,在杀鹿取鹿茸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游街鸣锣呢?

这其实就是胡雪岩的活广告。古代的杭州城并不想现在的杭州城这么大,所以做广告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困难,胡雪岩这样大张旗鼓地做准备工作,其实就是通过造足声势来告诉自己的顾客:我胡庆余堂开始做药了,要买的赶紧。根据中国人喜欢围观的特点,胡雪岩的这一招势必能引起很大的反响,达到最初的广告目的。

相比较之下,现代商场上的广告模式却始终相对单一化,除了媒体广告之外,似乎找不出其他的方式了,这种相对单一化的广告模式势必会削减广告的效果。聪明的21世纪的营销人士,是不是能从胡雪岩的广告战术上得到什么启发呢?

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胡雪岩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是一个值得现代营销人士学习和思考的商人,在他的身上,不仅仅有着可贵的“大商”的品格,而且有着“大商”的手段。

学习一下

任何一个品牌的创立,都要经历“顾客关注——顾客怀疑——顾客信任”的阶段。很多营销人士在这过程当中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把“顾客关注”当成了“顾客信任”,所以在应该推广自己品牌、树立品牌信誉的时候,这些营销人士却在想方设法地投机取巧,赚取高额的利润。他们虽然获得了短时间的效益,却失掉了长久的效益,得不偿失。

那么一个新的品牌该如何取信于顾客呢?

一、在树立品牌阶段,不要以挣钱为目的

对于一个新品牌而言,最重要的是先获取顾客的信任、市场的知名度,而不是赚钱。很多营销人士在创立品牌的时候就是将这个顺序搞混了,最终不仅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而且也没有赚到钱。

做个很简单的比喻,一个孩子的诞生,最初的时候是要教会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教会他如何跑好马拉松,获得奥运会金牌。这个孩子或许以后可能会获得奥运会的金牌,但是不是现在,现在的任务是先学会走路,如果连这一步都跨不出去,金牌从何谈起?

二、要善于利用顾客的“众目睽睽”

新品牌的创立,势必要引起顾客的关注,品牌的一举一动,都在顾客“众目睽睽”的“监视”下,对于营销人士来说,要想树立品牌,不妨利用顾客的这种“众目睽睽”,做一些有利于顾客、能取信于顾客的事情。

胡雪岩在创办胡庆余堂的时候,不仅主动往外送药,而且在制药的时候还鸣锣游街,吸引顾客的注意,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宰杀梅花鹿。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广告效应,也是一次很好的树立品牌信誉的事件。

三、做好“失误”事件的文章

任何一个新品牌的创立,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误事件。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拼命地掩盖事实真相,让顾客蒙在鼓里,但是真正聪明的营销人士会利用这些“失误”事件,做好品牌树立的文章。

胡雪岩在发现自己所造之药要缺憾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掩盖事实真相,而是告诉湖州的这位香客:三天之内必定做好新药,保证他满意而归。当然,任何一个顾客对于这样的店铺都会赞赏有加,逢人便夸。

四、不以周围人的意志而转移

树立品牌的信誉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不同的行业适用于不同的方法,对此,营销人士要做的就是坚定执行自己的营销战略,而不以周围人的意志而转移。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做法可能和同行的做法格格不入,但是只要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而不是半路刹车,重新改道,那样只会让顾客更加怀疑你的品牌。

一诺千金,把做生意当成做人

胡雪岩曾经说过:“要想吃得开,一定要说话算数,所以在答应人家之前,一定要衡量自己能不能做到。”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胡雪岩把商业信誉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认为一诺千金、把做生意当成做人是经常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和技巧。

了解一下

胡雪岩重视信誉,一诺千金。他常说,信誉就是钱。实际上,把信誉看得比钱还要重要得多。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仗义守信的成功商人,也可以说他的仗义守信,成就了他一生的巨大成功。

在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就接待了一位特殊的顾客。有一天傍晚时分,一名军官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麻袋,指名要见“胡老板”。

当胡雪岩从家中赶来时,这名军官已把姓名和官衔报了出来:“我叫罗尚德,是钱塘水师营十营千总。”然后,他把麻袋解开,只见里面是一堆银子,有元宝,有圆丝,还有散碎银子。随后他又从怀里掏出一沓银票,放在胡雪岩面前。

“胡老板,我要存在你这里,利息给不给无所谓。”

听了这句话,胡雪岩大为感动,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竟然如此信任自己。不过胡雪岩心想,以罗尚德的身份、态度和这种异乎寻常的行为,这笔存款可能是一笔生意,也可能是一种麻烦。

随后,胡雪岩了解到罗尚德是四川人,家境相当不错,但从小不务正业,是个十足的败家子,因而把父母气得双双亡故。罗尚德从小订过一门亲,女家也是当地一个财主,好赌的罗尚德不时伸手向岳父家要钱,前后共用去岳父家15000两银子。后来女家见他不成材,便提出退婚,并说如果罗尚德肯把女家订婚时的庚帖退还,他们可以不要这15000两银子,另外再送他1000两银子。不过希望他今后能到外地谋生,免得在家乡沦为乞丐,给死去的父母丢脸。

这对罗尚德是个刻骨铭心的刺激,他一气之下撕碎了庚帖,并且发誓说,做牛做马,也要把那15000两银子还清。罗尚德后来投军,辛辛苦苦13年熬到六品武官的位置,自己省吃俭用,积蓄了这10000多两银子,如今已经接到命令要到江苏与太平军打仗,没有可靠的亲眷相托,因而拿来存入阜康钱庄。他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来是因为他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他的同乡刘二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岩,且一提起就赞不绝口;二来也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也是一个累赘。

得知罗尚德的具体情况,胡雪岩心里盘算了一下,说道:“罗老爷,承蒙你看得起阜康,当我是一个朋友,那么,我也很爽快,你这笔款子准定作为三年定期存款,到时候你来取,本利共15000。你看好不好?”

“这,这怎么不好?”罗尚德惊喜不已,满脸的过意不去,“不过,利息实在太多了。”

罗尚德非常感动,回到军营后讲述了自己在阜康钱庄的经历,使阜康钱庄的声誉一下子就在军营中传开了。许多军营官兵把自己多年积蓄的薪饷甘愿“长期无息”地存入阜康钱庄。当时胡雪岩的钱庄是新开的,根本没有多少资金流通,可以说军营中官兵的这些存款成了阜康钱庄的“第一桶金”。

后来,罗尚德在战场上战死后,生前委托两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至老家的亲戚们。罗尚德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阜康钱庄办理这笔存款的转移手续,阜康钱庄在证实了他们确是罗尚德的同乡后,没费半点儿周折,就为他们办了手续。

思考一下

现代商场之上“陷阱”到处都是,即便有合同、协议,欺骗之事还是时常会发生。李嘉诚曾说:这是一个信用严重缺失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做生意显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也有很多可以利用之处。别人都没有信用可言,唯独只有你一诺千金,那么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到你的身上,那个时候,不是你出钱做广告了,而是人人都是你的义务广告宣传员。

胡雪岩就是一个这样一个善于利用口碑进行广告宣传的聪明商人,在处理罗尚德存款的问题上就说明了这一点。或许很多人会问,既然罗尚德的存款可能是一种麻烦,为什么胡雪岩还要接受?其实这也是胡雪岩的精明之处。要想弄清楚胡雪岩的精明,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罗尚德的存款为什么有可能是个麻烦?

因为时处战争年代,罗尚德作为一名军人,随时都有可能光荣殉职,而一旦罗尚德将钱存入钱庄,并且不要存折,那么可能就会死无对证,冒领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这对钱庄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其次,罗尚德作为一名低层军官,13年时间就有了10000多两银子,可以说存款颇丰。那么这些钱是哪里来的?盘剥克扣?借着战争的名义抢夺他人财物?……总之,这些钱来路不明,一旦这些事情东窗事发,胡雪岩可能要获连坐之罪,钱庄难免要遭难。很显然,这同样是个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