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2001年8月6日上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
张瑞敏1949年1月5日生于山东省莱州市。1984年张瑞敏由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调任亏损额达147万元的青岛电冰箱厂,担任厂长。16年来,他带领这个厂职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成国际化的海尔集团。2000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在内的1万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海尔的品牌价值已达330亿元。在海外,海尔已建立起了8000个营销点,2000年出口创汇2.8亿美元,在国外建立了14家工厂和工业园。美国《家电》杂志今年第二期对全球家电制造商排名里,海尔名列第九位,这表明海尔的综合竞争力已是世界第一流。海尔用16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跨国公司需要50年走过的路,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排头兵。
在海尔16年的发展中,张瑞敏的性格是不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瑞敏在《东方之子》节目中坦率地做了回答。他肯定了企业家的性格对企业的影响。他说,他这个人不太张扬,比较冷静、又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这些个性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张瑞敏的冷静是他周围的人一致公认的。他在处理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能出奇地冷静,做任何事情都经过冷静的分析,感情不起丝毫作用。他有压力时冷静、失败时冷静、有诱惑时冷静、取得了大成功的时候仍然冷静。因而人们认为他的冷静是一个迷人的优秀个性,是保证海尔能够平稳而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瑞敏的另一个迷人个性是敢冒风险,而这又和他的冷静是相联系的,由于他冷静的分析,很多事情看得清看得远,于是才敢于迈出常人不敢迈出的步伐。
张瑞敏的这几个优秀的个性都在一个工程中表现出来了。
当时,张瑞敏看了邓小平南讲谈话,认为自己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以前的政策限制发展,现在可以大干了。他买了一块800多亩的工业园区,工程上马了。可是他当时只有1.2亿元,工程预算需要15亿,相差十分悬殊。盖完地基就没钱了。但是,他不向任何人讲,把问题压在自己的肚子里,自己想办法,结果,施工队也好,员工也好,他们都认为有很多钱,没有问题,积极性都很高涨。张瑞敏不得不连续两个大年三十不回家,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过年。最后,资金的问题是由他想办法解决了。现在回忆起来,他说,就好像下棋一样,当时是下了一步险棋呀。
张瑞敏习惯于下险棋。他说,风险大的,机会才大。两者相比,我宁愿选择机会。工程开工,我选择了机会。在美国投资,我也选择了机会。一些人在美国投资的许多企业,都血本无归。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跟我谈过,那种辛酸,让人感动。但是我经过冷静的分析后,还是决定到美国投资建厂,而且成功了。我一直认为,绝大多数人同意的决策,不一定是好的决策,甚至可以说,100%的人同意的决策,100%的不能成功。因为所有的人都看清楚了,所有的人都认为没有问题了,没有风险了,当这个项目完成的时候,市场上可能就一轰而上了,也就是说,什么钱都不值了。只有当别人还没有看到,或者虽然看到了,但是由于风险太大而不敢进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抓住它,勇敢地进入,最后的结果才能成功。
张瑞敏说,敢冒风险,不等于盲目。每一次决策之前,因为你要在风险当中寻求机会,你要衡量利弊,到底风险有多大,到底机会有多大,你需要反复的调查,寻找把风险降到最小的办法。做好这些之后,才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