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背囊:最让你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
11202400000009

第9章 学习篇——点亮心灵深处的激情(7)

有时候我们是因为锁住心闩,从而带来了烦恼和痛苦;有时候也是因为想得太多而忘了锁上心闩,从而导致许多不愉快的情感乘虚而入。人生的道路漫长,关键的只有几步,打开与关闭心扉,需要我们认真地去选择。孙先生淡淡地说:“我都知道了,你安心休息吧。这其中关键的是要有一把心闩,正如五年来的我,正如今夜陪坐在你身边的我。”

失掉善心就是深渊

文/佚名

“人之初,性本善。”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那些野心家和阴谋家并不是从小就擅长玩弄阴谋诡计的,他们的人性是在现实中逐渐泯灭的。面对种种难以抵挡的诱惑,他们灵魂中恶的一面就膨胀起来了,原有的善良之心就蜕变为恶毒。

刁经理和卢经理两人口头上谈成了一笔生意,刁经理为表示祝贺要请卢经理吃饭。来到酒店,当刁经理点了猴宴,几句客套话之后,一只活猴子就被拉了上来。刁经理兴致勃勃地介绍说,猴子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的大脑机灵得很,人若吃了它的脑汁那是大补,又是如何如何地益智健脑,促进身心健康。说罢,毫不犹豫地抡起铁锤就砸向猴子的脑门,只听一声惨叫,刁经理就拿起了勺子,并催促卢经理也来品尝一下冒着热气的猴脑。看着刁经理如此心安理得地大吃猴脑,卢经理心里一阵悸动,他被刁经理的残忍震惊了。由此,可以想像刁经理的为人。如此一个缺乏善心的人,还能与他进行合作吗?他能如此无视生命的存在,对于独吞合作项目这样区区一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他认定生吃活人对他的健康有利,他又何尝不会去吃活人呢?想到这里,卢经理便以身体不适转身走了。

善心的丧失,让刁经理失去了生意,更失去了朋友的信任。

善心是人的本性,一旦丧失或扭曲,那这个人的本质也就变了。

小谭决定与男友分手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交往两年的男友会是这样。昨天发生的那件事情,又出现在了小谭的面前。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他俩一起手拉手从地铁里走出来时,在通道的一个拐角处,有一双粗糙颤抖的手伸到了他们的面前,原来是一位盲人老大娘在行乞。小谭油然升起了怜悯之心,她本能地去摸钱夹,这时,她的男友抢先一步,拦在了她的前面,掏出了几张花花绿绿的纸塞给了老大娘。触摸到这些废纸,老大娘的脸立刻变得痛苦起来,废纸无声地飘落在了地上,她的眼眶里涌出了大滴大滴的泪珠。她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孩子,不给我不在意,可为啥你要捉弄我这个可怜的老太婆呢?”看着这一切,小谭的心碎了。她用颤抖的声音对老大娘道歉说:“对不起,请原谅,他掏错了。”并上前把一张百元票子给了老大娘,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小谭不愿再与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为伴了,她更不想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她担心,有一天她也会得到没有善心的后果。

善良是生命的常青树,一个人若丧失了善心,谁与他为伍,都如同与虎狼为伴。

感悟每一个瞬间

文/佚名

有一天,一个智慧老人遇到了先知,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就对先知说:“人类的一些问题一直让我很头痛,我想了很久,但始终还是不明白,希望您可以给我解答。”

先知说:“好吧,你说来让我听听。”

智慧老人问先知说:“您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

先知答道:“他们小的时候都很厌倦自己的童年生活,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快快长大,当他们长大了的时候又开始向往童年,甚至到了一定年龄还渴望能够返老还童。

他们为了金钱弃健康于不顾,用健康的代价去换取金钱,可当他们发现失去健康的痛苦时,再用金钱去换健康时却做不到了。

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无论今天有多么美好他们都不感到快乐,总是在担心明天,很多时候他们忘记了如何去生活。所以他们既不生活于现在之中,也不生活于未来之中。

他们活着的时候从来不认为有一天他们会死去,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一个游戏的残局,当有一天他们死去了,一切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智慧老人握住先知的手,两个人沉默了片刻。

智慧老人又问:“您是先知,您有什么生活经验需要我传达给人类吗?”

先知笑着答道:“他们应该知道自己不可能取悦于所有的人,只要能够做到让人们来爱自己就足够了。

他们应该知道,人的一生中拥有多少财富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而能够拥有爱自己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他们应该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生活,人人都会有所不同,与他人攀比只能劳力伤神,事与愿违。

他们应该知道,富人的拥有并没有什么,其实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而穷人却有他们最让人羡慕的东西。

他们应该知道,爱是相互的,它需要去加倍的珍惜与呵护。要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的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创伤则要花几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不仅是先知知道人们的这些不快乐的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深有体会,明明知道那是一些自寻烦恼的问题,可偏偏要去频繁地招惹它,这不是自找苦吃吗?快乐与烦恼都在我们的左右,为什么不握住快乐、放弃烦恼呢?他们应该学会宽恕别人的过错,这样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

他们应该知道,有些人在深深地爱着他们,却从来没有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有一天这份爱远去了,他们才幡然悔悟那份爱是多么重要。

他们应该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虽然它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像幸福这样的东西它是永远都不可能买来的。

他们应该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所以这个世界才色彩纷呈。两个人看同一个事物,总会看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来,这很正常。

他们应该知道,生活中得到别人宽恕是不够的,他们除了宽恕别人,也应当宽恕自己。”

积累

文/佚名

有一位少年,到山上请一位异人传授剑法。他向异人请教:“师傅,假如我努力学习,需要多久才能学成?”异人说:“10年。”少年说:“家父年事已高,我得服侍他。假如我更加努力学习,需要多久才能学成?”异人说:“30年。”少年说:“你先说10年而现在又说是30年?我不惜任何劳苦,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成。”异人说:“你得跟我学70年了。”

积沙成塔,积水成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没有积累就没有结果。

先改造自己

文/佚名

从前,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板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要改造世界,先改造自己。想改造世界,很难;要改造自己,则较为容易。与其改造全世界,不如先改造自己。当自己改造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造了。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用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英雄不问年龄

文/佚名

松下幸之助的老家在山清水秀的和歌山。小时候,他家境贫寒,母亲、姐姐和他一起过着清苦的日子。9岁那年,因无钱上学,母亲送他到大阪的一家火盆店当小伙计。在火车站,车开动了,母亲噙着泪,形只影单地站在站台上,目送着幼小的孩子。9岁的松下,睁着大眼看着朝夕相处的母亲远远离去,留恋、陌生、孤独顿时笼罩了他,泪水禁不住扑簌簌地流下来。

松下到大阪独立生活后不久,火盆店倒闭了,他转到自行车店当学徒。少年松下勤奋、诚实,做事肯动脑筋,受到老板和大师傅们的喜爱。但是,由于他年纪小,老板只让他干杂活。从不让他做“重要的”事情。

松下一边打杂,一边留心学手艺。师傅们干技术活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进步很快。就这样干了好几年。

当时,店里最重要的事情是推销自行车。那时,一部自行车的价格,按个人收入比例折算,比现在一部小轿车的价格还贵。这样昂贵的东西怎能委托一个孩子去推销呢?然而,少年松下渴望推销。每当老板或大师傅们向顾客推销自行车的时候,他总是羡慕地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听着。他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推销自行车。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一位富商派人到店里来,打算买一辆自行车。富商急于想看货,大师傅们都不在,老板只好对15岁的松下说:“你去试试吧。”

这真是天赐良机,少年松下兴奋极了。他振奋精神,吃力地背起一辆自行车(那时自行车交货前不准骑行)信心十足地送到富商家。

见到买主后,少年松下立即尽一切所知,不厌其烦地介绍自行车的性能和优点。虽然他平时留心记住了师傅们对顾客说的话,但由于是第一次实践,所以说起来很费劲,讲话结结巴巴。不过,他的满腔热情始终洋溢在整个推销的过程中。

好不容易才讲完,最后,他鞠了一躬,有礼貌地对富商说:“这是品质优良的自行车,请您买下吧。拜托了!”

那位富商面带微笑听完少年松下吃力的介绍后,抚摸着他的头说:“真是个热心可爱的好孩子。好吧,我决定买下了,不过,要打九折。”——在当时讨价还价、买商品打折扣是习以为常的事。少年松下立即点头答应了。

松下的推销梦想实现了。当他欣喜若狂,飞也似的跑回店里向老板报告这一“好消息”时,谁知老板立即变了面孔,板着脸说:“谁叫你以九折出售的?你再去买主家,告诉他,只能减价5%。”一瓢凉水浇到了满腔热情的松下头上,他一下子惊呆了,心里充满了委屈。他想,以前店里不止一次以九折出售自行车,为什么他不能用这个价格

英雄不问年龄。青出于蓝而胜于一蓝,要记住,后生可畏。推销自行车呢?但是,学徒是没有资格与老板辨理的。

老板的命令不能违抗,但要松下改变承诺,到买主那里去讨价,也实在难以启齿。他只好嗫嗫嚅嚅地请求老板答应以九折出售。说着说着,泪水夺眶而出,一时难以抑制,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这样一来,老板也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面对的毕竟是一个孩子。

这时,富商等得不耐烦了,他派人来了解了情况后说:“即使只减价5%,也买定了。只要这个孩子仍在这家店里,我以后绝不到别的店里买自行车。”

一个只读了4年小学的少年,第一次尝试推销,不仅把货物推销出去了,而且还订下了“继续购买”的口头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