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1170900000034

第34章 中外职业道德教育比较分析(4)

2、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台湾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非常明确的,比如在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自律的道德情操、自我了解的能力、适应变迁的能力、尊重他人的习惯、关怀他人的情意、团队合作的精神、终身学习的习惯、生态环境的关怀以及开阔的世界观点等。在教学内容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确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层次性目标、素质性目标、价值性目标、方向性目标和最高目标。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上,要明确职业情感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精神教育、职业纪律教育、职业操守教育和职业理念教育的基本内容。

3、台湾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过程、途径和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台湾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与大陆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与实际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保持一贯性或者说职业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台湾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借鉴的主要有全体教职员共负教育责任,了解学生心态,遵循心理学原则。

台湾职业道德教育以西方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作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以此指导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操作过程。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必须经过认知一训练与实践一陶冶三个阶段。这种做法在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值得借鉴。

台湾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全面性、多样性和整合性,我们可以参照,职业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台湾职业道德教育中大力引进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教学质量,并积极借鉴和推广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两难困境讨论法等,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我们高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4、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重视传统道德的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注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是台湾职业道德教育的鲜明特点,这值得我们学习。

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修身为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国家和集体至上的原则,重视守信,也就是诚实无欺,这是与人为善的要道,强调勤俭,把节约视为德之基,节俭不侈,主张仁爱 它包括“孝、悌、恭、宽、信、惠、智、勇、忠、恕等内容。这些与职业道德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学生既是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提高青年学生的传统道德修养,同时又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职业道德观念相融合,既要继承“诚实守信”的优秀传统,又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中外职业道德教育在总体上的比较

(一)中外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不同

我国一般认为,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领域中的个体体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热爱本职,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为民服务,热情周到;顾全大局,团结互助;正直廉洁,克己奉公。它强调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是个人在工作中应遵守、应服从的道德规范。这种典型的、近乎标准的定义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出发,忽视了道德的批判、冒险、创新的主体价值。这使得我国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了作为学习或工作的主体—个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动性发挥,而更倾向于强调培养个人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在西方许多国家,对职业道德的含义有多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的观点认为职业道德是指信仰、价值观和原则,它们指导个人在其工作环境中的任何时间,理解他们的工作权利、职责,并采取相应行动的方式。职业道德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认识和解决他们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用这种方式提升个人的工作满意度,促使个人持续、富有成效地就业;二是提供给一个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它明确指出了职业道德所要协调的关系包括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培养形成解决这类道德冲突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来提高个人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它突出了个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这两方面从美国教育职业伦理和教育职业伦理教育以及日本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中体现十分充分。

(二)职业道德教育指导思想及实施途径的差异

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服务意识的灌输与培养为主要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要求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主要指德育课堂教学,其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知识;后者主要指如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其主要目标是使职业道德被学生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品质。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在职业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之间有明显的区分,意识形态的东西更多是通过宗教或哲学课程来传授给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较少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或以比较隐蔽的方式进行。其职业道德教育以“价值观”培养为核心,强调个性的发展、自尊、权利与平等,倡导价值观的多元化。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途径进行。显性课程的目标主要集中于道德推理技能和调解能力;隐性课程则是使学生能更正确地评价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负起更多的个人责任。这也可以从美国教育职业伦理和教育职业伦理教育以及日本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中体现十分充分。

(三)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差异

我国高等院校的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教师言传身教。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有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也很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有些是以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形式出现,课堂形式以讨论课为主,学生与教师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提供答案,而是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讨论,可使学生认识到其将要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提前接触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并假设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如何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终找出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职业道德的范畴内解决这类两难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提高。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保持中立,使得讨论结果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也有些高校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即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四)职业道德课程内容的差异

我国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教材编写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职业道德知识。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较少采用案例,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了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没有一个案例,仅是对职业道德的描述与论述,其他同类的教材也是如此。

与专业特色结合不紧密是我国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另一个特点。现在高等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多是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没有很好地结合行业道德特点,体现行业特色。

在西方高等院校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中,课程内容也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编写,但教材中有大量的与职业道德有关的案例。这些案例是现实中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道德困境。将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的另一特点。例如,医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公正处理的问题;在商学院,也有许多问题可供课堂讨论,如公司在国外的行贿问题、欺骗性广告问题、出售有潜在危险的商品问题等。当然,如何回答问题并不是讨论的惟一要求,通过讨论可达成以下目的:理解职业道德的基础;有机会在道德事件中体验他人的价值观;更清楚地理解道德关怀与道德冲突;进一步熟悉职业行为规范;提高辨别道德困境的能力;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通过了解事实、列出建议、检查建议、作出决策、采取行动等五个步骤的问题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道德困境的能力。

(五)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国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比较重视案例教学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而这二者正是我国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中所欠缺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

1、我们应如何进行职业道德灌输?

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灌输,因为职业道德观念不可能在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系统教育和全面灌输,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那么我们应怎样进行职业道德灌输呢?

在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案例教学,尽管这种提法并不新鲜,但我国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还远未达到广泛进行案例教学的水平。我国现行职业道德教育课本中带有一定争议性的案例内容毕竟太少,更多的是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与职业道德规范的论述。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如果在课堂进行有争议的讨论,就有可能难以控制局面;二是长期以来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形式与体制形成的传统与惯性,束缚了教师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三是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人们往往是报喜不报忧,有意回避尖锐及敏感的社会问题,不愿就这些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四是长期以来没有注重对于这类案例的搜集,十分缺乏案例素材。

为了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堂中引入更多的案例教学,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对案例的搜集、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注重其真实性、本土性及争议性。引入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排斥理论教学,相反,引入案例教学同样要遵守职业道德教育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对于所应掌握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它并不能全面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第二,对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既要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也应将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人员请到学校里来,为学生讲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发生的有关职业道德的事实。

第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保持中立,而要从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不仅要使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得到发展,还要坚持以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作指导。

第四,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安排相应的案例分析,避免因超出学生思维水平而产生负面影响。

2、职业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与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不少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文章中,都提到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鲜有人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推理能力。

通过国内外职业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不仅注重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还重视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这种角度反思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过于侧重价值观的培养,而忽略或轻视了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我们或许应教给学生在遇到职业道德困境时,不仅要知道按什么准则去做,还要知道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因为实际情况并不是简单地判断是非,而常常要面临很复杂的问题。如果学生在上学期间经过类似推理能力的思维训练,他们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或许会更好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尤其是在道德困境中面临道德冲突时。而目前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没有为学生在今后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不仅仅是价值观的培养,还包括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也可使他们对职业道德原理理解得更透彻,进而增强他们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