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丽钧
在一个县城临街的小饭店吃饭,吃着吃着,外面响起了“呜儿,呜儿……”的警笛声,也没太在意;不想,那警笛声竟不绝如缕地响个没完,以致搅扰了我们的吃兴与谈兴。举目往外瞧,却不见警车。细寻那“呜儿,呜儿”之源,竟像是在操作间!忍无可忍地把服务员喊过来,劈头就问:“警车开你们家炕头上去了?”服务员忙满脸堆着笑说:“没。是一只鹩哥--破东西一天到晚学警车叫!”我们把筷子一丢,让服务员领着去看那鹩哥。小东西给囚在一个半旧的竹笼中,却自嘲般地一直鸣着警笛,人来声更高。我问:“它为什么偏偏学警笛呢?”回答说:“我们县城的警车不管执行不执行任务,都开着警笛。满街筒子的车和人都给它让道。它想走左边走左边,想走右边走右边,连红灯都管不了它。这个鹩哥准是也想学警车抖威风呗,就整天‘呜儿,呜儿’地叫个没完。”我们都给逗笑了。鹩哥见我们笑,也跟着嘎嘎地笑起来。
离开那只鹩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忧伤地想起它。它发出的声音刺痛了我。我愿意让它模仿飒飒风声,淙淙泉鸣,虎啸猿啼,不愿意让它这么逼真地模仿刺耳的警笛声。
女娲捏土造人,忘了给人安对翅膀,于是,人对飞禽有着一颗近乎仇恨的好奇心--好奇它的飞,好奇它的叫,好奇它的翎,好奇它的肉。于是,这世间有了罗网和樊笼,有了装饰着鸟毛的衣冠和惹人垂涎的美味。
据说享尽天寿的鸟总是能够设法掩藏了自己的尸体。它不愿意败了世界的兴味。它是一种厚德的精灵,所以造物主赐予了它翅膀。
听一个下乡知青讲,他曾和半村子人声势浩大地驱逐过麻雀。每人都敲响手里的一件金属器皿,用以惊吓那麻雀。那群受惊的麻雀不管飞到哪里都是一片铿锵之声。它们真正坠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它们飞啊飞,却怎么也飞不出那真实的噩梦。最终,它们集体吐血身亡……
我听到的最悦耳的鸟鸣是在张家界。人正在画轴中行走,一声鸟鸣,仿佛从碧水深处传来,水娇水媚的脆声逗欢了未泯的童心,我居然学了那声音去应和它,企图骗取它的好感,引它多叫几声。但它分明辨出了我是个冒牌货,“忒儿”地从我近旁的那棵树上惊慌地飞走了。
儿子读小学的时候,要背诵许多课文,在这些课文当中,我最乐意和他一起背诵的就是《最后一只白鹭鸶》:“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个蓝色的湖泊,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片绿色的山林,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群白色的鹭鸶,捡到的人请还给坪林村,还给山猪潭,还给大自然……”儿子的课本早丢掉了,我依然时常一个人默诵《最后一只白鹭鸶》,心湖倒映着单腿站立的白鹭鸶的侧影。水畔的鸟,水面的鸟,再加上一颗梦想成为安稳鸟巢的心,挤在一处,取暖。
鸟的朋友慢慢多了起来。善心的人要从鸟市买了鸟放生。这下可乐坏了卖鸟的人,他们要更勤快地多多捕鸟,以满足放生人放生之用。我真想知道,当一只鸟被这个人捕了那个人放,又被这个人捕了那个人放时,它究竟是怎样看人这种复杂至极的动物的。
在巴黎圣母院前,我学着一个老妇人的样子,把一些饼干屑放在掌心,等麻雀来啄。很快,一只和我家乡的麻雀别无二致的小东西就飞落到了我的掌心,从容地啄食我给它准备的美食。它尖尖的喙一下下啄在我的掌心,让我觉得有一些痛,又有一些痒。它的爪子居然还可以在我的手掌上一点点挪移--啊,原来,麻雀与人是可以这样相处的!
看过一位女诗人写的诗,大意是说,雪晴的时候,她在雪地上写了一个“鸟”字,然后就开始等待,她天真地相信鸟看见了这个字就会欣然飞下来,在召唤了它的那个好看的象形文字上站一站,但是,鸟始终在树上。末了,女诗人绝望地说,在远方,那些会使用米粒的孩子,已将鸟们,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