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有了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物的志向的时候,再对孩子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人活着总得活出点人样来,如果能够对祖国、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那就是活得很有名堂的人,这就是“弘毅之志”的培养了。其实,这些在成人看来是空话的话,孩子是很在乎、很认真的,之所以最后孩子也没了兴趣,还是父母给教坏的。
2.把弘毅之志这一总目标与孩子的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进行教育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会把孩子志向的总目标拆分为很多个与孩子现实联系紧密的阶段性目标,让孩子在弘毅之志的指引下完成一个个成长中的目标。
由于“弘毅之志”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或是一个人人生的最高目标,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容易流于空谈。所以,我们要明确在对孩子进行“志向教育”时,应将“弘毅”之志看做一个总的指导目标,不宜一而再、再而三地只提“弘毅之志”。提多了,由于离孩子的生活很远,就会变成大话、空话,.起不到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把“弘毅之志”与孩子的近期目标结合起来进行教育。
教会孩子将自己的目标分成阶段性目标来实现。
一位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这样说道:“我们给孩子确立的‘弘毅之志’是以后要成为一个钢琴家,用自己的音乐来为大家带来快乐。然后我们给孩子确定一个阶段性目标,本周要练多少曲子,几个月以后,我的钢琴应该达到几级。当孩子的近期目标实现了,及时加以鼓励:‘你离成为一名伟大的钢琴家又近一步了。’然后,帮助孩子再确立一个新的阶段性目标。孩子这样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地实现,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也不会觉得奋斗的过程很无聊。这样就不会使得‘弘毅之志’的教育因为太空、太大而流于空谈,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3.给孩子讲在孩子定的志向方面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在孩子小时候就会给孩子讲很多杰出人物的故事来启迪孩子。
通过对杰出人物的故事和成就的讲解可以刺激孩子成为这一方面的杰出人物的欲望,这样就可以不断巩固孩子所立的“弘毅之志”。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在给孩子讲杰出人物的成就的时候,重心并未放在杰出人物自己有多成功方面,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杰出人物由于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而使得他们备受大家的肯定和尊重。把重心放在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上来讲可以防止孩子形成自私的心理,这才符合“弘毅之志”的培养目标,也是这些家长的高明之处所在。
4.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你一定可以成为下一个某某方面的大家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会根据孩子的特长不断暗示孩子会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家。
家长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弘毅之志”的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而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只要努力,完全可以成为这方面的杰出人物。
国际着名语言学家马丁教授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几乎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的暗示,最多来自母亲,有的来自父亲、老师、祖父母等等。、孩子经过长期的这种心理暗示,渐渐会有一种我就是要成为这方面的杰出人物的意识。有此意识以后,在实现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才会咬紧牙关挺过去。如果没有“弘毅之志”作为引导,孩子很可能半途而废。
总之,对于孩子的“志向教育”,必须教会孩子立“弘毅之志”,同时,又要把弘毅之志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以“弘毅之志”作为指导,再让孩子从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中找到自信和快乐,这样,孩子才能不至于半途而废,这正是志向教育的秘诀所在。
秘密十五:终极价值观不可或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会与孩子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
和“未来要到哪里去”之类的终极问题吗?你会与孩子谈信仰吗?令人惊讶的是,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却很重视这些我们不愿意或认为太高深而不敢与孩子谈的问题。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太高深了吧?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能回答的答了也许等于没答: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知道的也不等于别人就认同。果然高深!
可要命的是:最高深的问题,往往就是小孩子最喜欢问的问题。还记得孩子问的那些高深的问题吗?
“我从哪里来?”你或许觉得这个问题好回答,可孩子接着又会问:
“那我为什么会来?”“我会死吗?”你或许觉得这个问题好回答,可孩子接着又会问:“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
但我要说的是,难回答,并不等于不能回答,没标准答案也并不代表自己的答案就不准确。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引导孩子思考这个问题,懂得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会有明确的价值定位,树立对“真、善、美”的信仰。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这些高深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仰危机
谈完了“志向教育”,不得不谈“信仰教育”。志向与信仰的差别在于:志向更偏重于一个人人生的功利化倾向,往往以成不成功作为志向实现的标准,而信仰则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终极价值问题,往往以值与不值作为信仰实现的标准。
很显然,与志向相比,信仰对一个人的行为引导作用更大,因为,它所触及的是一个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可以讲,没信仰教育作为支撑,志向教育很可能朝功利化方向发展而误入歧途。只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信仰,再结合志向教育进行教导,孩子才能端正前进方向。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如果缺乏信仰教育,就会导致缺乏终极价值观的引导,在这样的时代就更容易受到污染,导致价值观扭曲。
王蒙先生对青少年中出现“信仰危机”的现象曾讲过一段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占有关系调整了,带来许多诱惑,社会固有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受到挑战。比如,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被肆意张扬的个人至上论调质疑,一直推崇的勤俭节约美德正在接受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挑战,婚姻和睦的基础遭受新式生活观念的冲击,等等。究竟如何理解观念领域产生的困惑?当务之急,需要激浊扬清,明晰主流价值的追求和价值的判定。不解决这个问题,必然导致青少年的信仰危机,使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危机,和谐社会的构建无从谈起……”
建立信仰才能坚定行为
毋庸置疑的是,只要是选择的信仰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危害人类、危害社会的,其行为必定是善的,即便是宗教,虽然我们常称之为“人类的精神鸦片”,但我们也无法否认正统宗教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向善、约束恶行的作用。而我们现在所缺的恰恰就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信仰。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缺乏终极信仰,人们的价值观念就会朝金钱至上、私利至上的方向发展,甚至扭曲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地步。
可以讲,离开信仰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很难实现目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厌恶读书,越来越背离道德规范,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孩子是无所畏惧或是无所谓的,缺乏信仰教育的支撑,孩子就不会转变到这个事情一定要做、要这样做,这个事情一定不能做的层面,而往往停留在别人告诉我要怎么做的层面,形不成自己的信念,所以,是一种被动学习,而缺乏信念的支撑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信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一个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未来要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人只有回答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才会产生一生的终极价值观念,从而对其行为产生明确的价值引导,使得个人的行为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甚至是可以超越一切障碍,为之不断努力的自觉行为。我们现阶段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就是往往回避了这两个问题,这就使得孩子产生不了终极价值取向,形不成信仰,使得知识、道德变成了一些简单的条条框框和规范,所以,孩子很难从内心深处去内化。所以,要加强信仰教育首先必须帮助孩子回答“活着究竟为什么”和“未来要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
关于“活着究竟为什么?”
大家都明白,每个人的人生其实也就短短几十年,最多也不过百十年,虽然,结局都是“死路一条”,但每个人的人生却完全不一样,有活得很精彩,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甚至是青史留名的,也有浑浑噩噩、聊此一生的,更有危害他人、危害社会,遗臭万年的。既然我们成为万物之灵,既然人生短暂,就当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两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忽略了。我们只有引导孩子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为信仰教育找到人生价值的支撑点,从而为信仰教育奠定基础。
在回答了“活着究竟为什么”和“未来要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后,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起对“真、善、美”的信仰了。既然人生短暂,就要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那么怎样去做才能实现呢?就要靠对“真、善、美”的信仰。人性是永恒的,真、善、美这些符合人类发展的标准也必是永恒的,凡能坚持者必定“得道多助”,也不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宽广。反过来,凡背离“真、善、美”,必然“失道寡助”,误入歧途,遭人唾弃。
时至今日,这些老生常谈的价值标准恰好正是弥补了我们时代缺陷的永恒的价值标准。我们现在急需给孩子确立的就是对真、善、美的信仰。建立起对真理的信仰才会使得孩子形成对科学、对知识、对学习的价值体系;建立起对善的信仰才能使得孩子建立起对道德的价值体系;建立起对美的信仰才能使得孩子心灵得到净化,活得幸福。
终极价值观不可或缺
我们在教子过程中基本不会与孩子谈信仰的问题,可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却一直在帮助孩子树立“真、善、美”的信仰。他们总善于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只有符合人性的、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思想行为才能引导自己走向成功,凡背离人性、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最终都会使自己误入歧途。一个懂得追求真理、善于求知、为人善良、知美丑的人必定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受人们推崇之人,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必定遇到的大都是别人为你亮的绿灯,即使偶尔吃点小亏,也必定会有其他人来帮你、补偿你,最终必定走向成功;一个不懂得追求真理、愚昧无知、不分是非善恶、为非作歹、不分美丑之人,即使偶尔获得短暂的利益,也必定是生活中随处遇到红灯,最终必定误入歧途、遭人唾弃,走向自我毁灭。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只有符合人性、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观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从小就给孩子注入“真、善、美”
的价值观,使其渐渐成为孩子的信仰。
本来对信仰而言是不能与成不成功相结合的,谈成不成功已带上了功利化色彩,不再是至真、至善、至美,但在当今时代,如果不对孩子谈成不成功的话题,恐怕对孩子的教育就更无收效了。所以,一此举虽属下策,但也乃实属无奈之举,只要能帮助孩子形成对真、善、美的信仰,也不失为一善举。
秘密十六:欧阳锋是怎么疯的?(中庸教育)
同样是成绩优异的孩子,有的孩子除了成绩优秀,更懂得善解人意,活得很轻松,别人与之相处也很轻松;而有的孩子则分数高,脾气也很大,很偏执,活得很累,别人与之相处更累。教子成功的家长们告诉我们原来问题在于有没有从小对孩子进行中庸教育。
天下第一“欧阳疯”
要说这“第一”二字,可真是“引无数孩子竞折腰”。多少孩子满腔热血地去战斗,然后又都灰头土脸地被斗翻。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原来第一只是一个传说”,也渐渐放弃了这份执着。
唯有这欧阳锋同学,目标明确,从不会被沿途的风景所诱惑,整个“一打不死的小强”,愈挫愈勇,还真实现了那第一的梦想,不仅仅是第一,还是“天下第一”!即便华山论剑,最终他输了,但那是其他人“人多欺负人少、胜之不武”。所以,他也是“虽败犹荣”,证明了自己是的的确确的“天下第一”。
可当他自己真正实现了“天下第一”的时候,却连自己是谁都给忘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份执着,还是偏执?
其实,从我们的一部分孩子身上也不难找到欧阳锋的影子:目标明确,一心只想争第一,可最后却变得越来越偏执。当然,最后成了“欧阳疯”的也不少。
成绩优异的偏执孩子
我们常常会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家长感到羡慕不已,可我们也许不知道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家长却面临着比你更难念的“一本经”。他们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从不认输,常常会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善的行为理解为恶意的或对他有伤害的,一旦输给了对手就会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自责感,很容易发怒。面对这类孩子,家长们的确无法高兴得起来,因为从这部分孩子表现症状来看就是偏执型症状。
严重的还会演变为精神病,成为“欧阳疯”!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主任翟静最近对济南两所中学的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多是乖孩子或优秀学生,但在家中却是小暴君。而这些孩子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根源,便是家庭教育的失误。
14岁的小明上初中二年级,在学校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学生,但是在家里,却是个“小皇帝”,他需要什么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就会大发脾气。小明上学后,妈妈不许他干这干那,惟恐影响学习。小明10岁时,妈妈帮他默写生词,他经常因为妈妈念得快而骂妈妈,有时甚至出手打妈妈。升入初中后,小明感到自己适应能力方面不如同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心情十分苦闷,而妈妈又经常因为学习问题唠叨、甚至谩骂小明。小明见平时对自己百依百顺、惟命是从的妈妈一下子变成这样,火冒三丈,家庭暴力就开始了。他每天让妈妈叠被子,叠不好,就扇耳光,甚至在房间内画上圆圈,逼妈妈站在圈中,不许挪动,否则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诚然,形成偏执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关系的破裂,从小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或出生在长期的家庭暴力的阴影中等。但为什么很多家庭和睦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最终也走向了偏执呢?笔者把那些成绩优异的正常孩子和具有偏执倾向的孩子做了一个比较,发现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懂不懂得分寸、懂不懂得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成绩优异的孩子虽然也很好胜,但他们从来不会太强求,即使败了他们也会很自然地去接受结果;面对对手他们也从来都持尊重的态度,不会让对手下不了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