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横扫欧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1119900000019

第19章 世界两大联盟的联合(3)

(1)确立“先欧后亚”战略。“鉴于德国是轴心国中的首要成员国,因而大西洋和欧洲地区是决定性战场。美国军队的主要力量将放在该战场,其他战场上美军的作战行动应有利于该战场的行动。……如果日本参战,在远东的军事战略将是防御性的。美国无意加强它在远东的现有军事力量,但是将以最适当的方式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处于进攻状态,以削弱日本的经济力量,并牵制日本用于马来西亚的力量以支援马来要塞的防御。美国准备增加它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的部队,以使英联邦得以抽出必要的部队来增援远东。”

(2)规定了对付轴心国的“主要进攻政策”:以封锁手段对轴心国施加经济压力;持续不断地对德国进行空袭;早日消灭意大利;陆海空军联合对轴心国进行袭击,并展开小规模的进攻;支持中立国、盟国及轴心国占领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等等。

(3)规定了英国地面部队对轴心国的进攻任务和美国当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任务。此外,还规定了各自的作战区域、组织指挥,并决定互派军事代表团,以交换情报,不断制订行动计划。

“ABC-1号”计划于5月28日获得美国海军部长的同意,6月2日获得美国陆军部长的同意。罗斯福虽未正式批准,但实际上已经默许。“ABC-1号”计划的通过,标志着英美双方“先欧后亚”共同战略的初步确立,这一战略成为以后指导英美两国进行全球联合作战的基本战略。

总之,租借法案的通过和英美共同战略即“先欧后亚”战略的确立,标志着英美两国已联结成日益紧密的伙伴,也就是罗伯特·舍伍德所说的“非正式联盟”的形成。从此,美国实际上在进行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了。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欧战爆发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基础和条件,这一体系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建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不断扩大,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和威胁的各国终于认识到法西斯是它们共同的敌人,于是,它们从战胜法西斯的共同目的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逐渐走向联合,建立起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租借法案签订后,美国与英国已事实上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虽然美国尚未直接参战,但是,通过大量包括军事装备在内的物资援助,无疑给在西欧与法西斯德国浴血奋战的英国以巨大鼓舞。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这个重大事件为美英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结成盟友提供了可能,因为没有任何力量比面临共同的敌人更能使两个不同类型的社会联合起来。英国首相丘吉尔听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消息后,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因为他认为,苏联参战后“我们再也不孤单了”。此时,德意法西斯不仅占领了欧洲和北非广大地区,而且企图在击败苏联后回师英国;日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和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后,积极准备南进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英国意识到,它在亚、非与地中海的广大殖民地和自治领,甚至其本土都受到轴心国的致命威胁。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它急需摆脱孤军奋战的局面,争取与同其唇齿相依的美苏等国相互支援与配合。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当晚发表广播演说指出:希特勒派兵“入侵俄国,只不过是企图入侵不列颠群岛的前奏。毫无疑问,他希望这一行动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可以在美国的海空军进行干涉以前击败英国……因此,苏联面临的危险就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他宣布英国将给苏联以“我们力所能及的、对苏联有益的一切经济和技术援助”。

苏德战争前,美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交往增多,1941年1月22日,美国宣布取消对苏联的“道义禁运”。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隔阂,双方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仍未取得谅解。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德意法西斯一旦夺取欧洲、非洲和中近东,将对美国海外利益构成极大威胁;日本扩大对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的侵略并企图南进,既是对美国的势力范围、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严重挑战,也可能导致太平洋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担心苏联过早崩溃会使美英的处境更加不利。因而,它将苏德战场视为美英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并从维护本国利益的立场出发,迅速表示支持苏联抗击德国的侵略。6月23日,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代表美国政府发表声明说:“美国政府认为,任何反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任何反希特勒主义的力量的团结,不论其来历如何,都会加速当今德国统治者必然败亡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的国防和安全。今天,希特勒军队是美洲大陆的主要危险。”6月2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美国准备向苏联提供援助,撤消对原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价值3900万美元的苏联资产的冻结。

面对德国背信弃义的侵略,苏联也放弃原有立场,采取新的外交方针,希望与欧美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7月3日,国防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在告苏联人民书中声明,伟大卫国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保卫苏维埃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而且要援助那些沦为法西斯侵略者牺牲品的其他各国人民。他还强调指出:“我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定会与欧美各国人民争取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所有维护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奴役和奴役威胁的各国人民的统一战线。”这样,苏美英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开始向结盟道路迈进。

由于英国所受的威胁远远大于美国,因此英国联苏的步子要早于和大于美国。英苏协定就是两国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1941年7月初,英国驻苏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后与斯大林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会谈,商讨两国协定的基本条款。丘吉尔获知协定草案后致函斯大林,向其表示:“我们完全赞成你所提出的关于英苏协议宣言的建议。”

7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各自全权代表本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英苏关于对德国联合作战的协定》。该协定包括2项条款:“(1)两国政府保证,在对希特勒德国作战期间,互相给予一切援助和支持;(2)互相保证,在这次战争中,除非经过双方同意,任何一方既不能谈判也不能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两国政府取得谅解,日后还得用更明细的政治和军事协定来补充本协定。”同时,两国开始研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

英苏协定表明,英苏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承担了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这一协定的签订,是英苏建立盟友关系的标志,为日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与英国相比,美国因受尚未直接参战的制约,联苏的步子迈得较小。虽然罗斯福奉行援苏“慢慢来”的政策,但为掌握有关苏联实际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和苏联在军事援助方面的具体要求,特派他最信任的助手、负责租借援助事务的哈里·霍普金斯出使莫斯科。接到总统指令后,正在英国访问的霍普金斯立即从苏格兰飞抵阿尔汉格尔斯克。7月28日,他抵达莫斯科。

霍普金斯很快受到斯大林的接见。他向斯大林转达了罗斯福总统关于美国“愿意在苏联对德作战中给予援助”的愿望。斯大林也坦率地向他介绍了苏联的危急情况和苏军的迫切需要,并允许霍普金斯到前线考察。通过考察,霍普金斯亲眼看到苏联强大的军事潜力,掌握了苏军在许多地方实施反突击的详情。同时,苏联军民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斗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由此得出结论:苏联不仅能经受住敌人的攻击,而且能给敌人以沉重的回击。因此,他向斯大林建议,迅速召开美苏英三国会议,讨论决定援助苏联的数量。随后,他分别向罗斯福和丘吉尔详细汇报了莫斯科之行,强调援助苏联对击败德国的重要性。

霍普金斯这次访苏是战时美苏关系的转折点,罗斯福听取他的汇报后,最后确定了采取实际措施援助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方针,坚定了美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决心和信心。8月2日,美国通知苏联,决定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将美苏贸易条约规定的有效期延长一年。10天后,美国向苏联派出第一支船队。

在这一过程中,美英两国愈发感到有必要修正过去的外交方针,进一步加强两国间在各种国际问题特别是在对苏联关系上的战略合作。经双方商定,最后决定在8月举行美英两国首脑会议,研讨战略合作问题。

1941年8月9日,丘吉尔率英国海军上将达德利·庞德爵士、陆军上将约翰·迪尔爵士、空军上将威尔弗里德·弗里曼爵士、外交部常务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彻韦尔勋爵、战时内阁助理秘书L.霍利斯上校、汤普森海军中校,在霍普金斯的陪同下,乘坐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抵达纽芬兰的普拉森舍湾的阿金夏港,受到早一天乘“奥古斯塔”号巡洋舰到达该港的罗斯福总统、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海军作战部部长哈罗德·斯塔克海军上将、陆军副参谋长亨利·阿诺德中将、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等一大批军政官员的欢迎。为保密起见,8月初,罗斯福就离开华盛顿去进行一次重要的“钓鱼旅行”,在新英格兰沿海的“波托马克”号游艇上当众垂钓,然后,从那里秘密地驶往纽芬兰。

阿金夏会谈为期4天,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与丘吉尔的许多会面中的第一次。8月9日晚,罗斯福在“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上举行盛大晚宴,欢迎英国朋友。

晚餐中,罗斯福与丘吉尔谈话的主题是:日益增长的日本侵略威胁,拟议中的五点(后增至八点)联合宣言。

次日清晨,罗斯福登上“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两国首脑及军政顾问开始正式会谈。英国要求美国舰队驶入地中海,并希望美国海军扩大为英国船只护航的范围,其中包括德国潜艇大批出没的北大西洋。但是,美国领导人不愿过早直接卷入战争,他们反复强调:“他们的职责在于防卫西半球,因而不愿讨论超过亚速尔、加那利和佛德角群岛、达喀尔、法属摩洛哥和西属摩洛哥以外的任何事情。”美国只答应为英国海上船只护航至冰岛。这是美国做出的唯一具体的军事承诺。直到9月份,德国潜艇在冰岛附近海域袭击美军“格里尔”号驱逐舰时,罗斯福才公开宣布上述承诺。

在对日政策上,双方产生很大分歧。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卡多根提出:“美国应明确警告最近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南半部的日本,不许进一步侵略,如果日本进攻英国或荷兰的东南亚属地,美国应保证参战。”因为摆脱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的束缚需要时间与机会,因而罗斯福不同意英国的建议,只答应与日本继续谈判,希望英国利用日美谈判加强在远东的防务。

关于援苏问题,双方很快达成共识。罗斯福原则上同意丘吉尔提出的召开莫斯科会议,与苏联人一起商定军援的建议。

这次最高级会议最著名的成果是关于战争目标的八点声明——《大西洋宪章》。该宪章由威尔斯与卡多根共同起草,8月12日会议结束时由两国政府首脑签署,正式公布于8月14日。其内容如下: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罗斯福和联合王国国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尔经过会晤,认为他们两国国策中某些共同原则应该予以宣布。他们对于世界所抱有的一个美好未来局面的希望是以此项政策为根据。

(1)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2)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3)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4)两国将努力促使所有国家有国际贸易和获得原料的同等机会。

(5)两国希望加强世界范围的合作,以提高劳动标准,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安全。

(6)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后,两国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7)在上述环境中,公海上应能自由航行。

(8)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各国,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倘国际间仍有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军备,致在边境以外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则未来和平势难保持。两国相信,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国家军备之解除,实属必要。同时,两国当赞助与鼓励其他一切实际可行的措施,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

在商讨该文件的过程中,双方发生了争论,暴露了美英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例如,在讨论第4条时,英国要求保护其歧视性的帝国特惠制,而美国则坚持塞进它们长期鼓吹的“机会均等”原则。双方各不相让,几成僵局。最后,霍普金斯强烈地认为,宪章的宣布与会议本身消息的发表应在同一时候。他担心旷日持久争论下去,无益于大局,遂劝说罗斯福与丘吉尔达成妥协。在讨论第8条时,英国拟制的草案有这样的文字:“两国所寻求的和平,不仅要永远推翻纳粹暴政,而且要通过有效的国际组织,使一切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居乐业的手段。”但是,罗斯福反对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联盟大会。他既不愿激怒国内的孤立主义者,又不愿得罪狂热的国际主义者,因而删去丘吉尔提出的“有效的国际组织”一词,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

大西洋会议期间,英美两国政府首脑在“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交换意见。图中前排左起:罗斯福、丘吉尔、马歇尔和迪尔。《大西洋宪章》是一篇反法西斯宣言,它体现出一种道义力量,符合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愿,几乎所有反法西斯国家都立即接受了它。英国认为,“这八点中每一点都是对轴心国行为的挑战,是它们无法作出有效回答的挑战”。在9月24日召开的伦敦15国同盟会议上,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代表均表示忠于《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共同原则”。因此,《大西洋宪章》不仅是美英两国政治联盟的标志,而且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纲领,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