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沉住气·成大器:领导者做人做事的5项修炼
11118000000019

第19章 沉住气,气定神闲,砥砺强者气魄搏击风雨人生(1)

沉住气,成大器,要求领导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责任和使命,有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魄力,以积极的心态和敬业精神去钻研业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接受监督、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以高昂的精神面貌状态去影响别人,感染别人。

领导工作纷繁复杂,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在艰苦不利的环境之中,领导者要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顽强的意志坚韧地应对挫折和压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靠理智清醒的头脑、平和镇定的心态,在困境中用自己的热情和毅力发出微光,带领你的队伍披荆斩棘、勇敢前进。

豪情万丈壮志凌云,气度决定格局

领导者还必须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使自己振作起来,抖擞精神,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很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条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过去后,他还是不如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确立远大的志向。王阳明说得好,志向不确立,犹如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飘流奔放,最后又能到达何处呢?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不是志存高远的,没有不是自强不息的。毛泽东从小就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毛泽东在退学回家帮助父亲种田时读到了《盛世危言》这本书,激起他外出求学的愿望,有感于“国家的安危,不安心种田”,于是,立志走出乡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母亲商定,邀请老师毛丽钟、李漱清,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到家劝说,帮助说服父亲准许他继续读书。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赠父诗》给他父亲。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头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虽然只读了半年书,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当时,他尤其喜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诵出来,深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在东山小学,他还从同学萧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传》,读得很用心,用墨笔画了许多圈点,其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迦德琳女皇、卢梭和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挽救民族危亡。他在当年还书时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古时越南的称呼)、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8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嘛!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从此,毛泽东就树立了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无数大志向,在离开东山高等小学前给自己取名为“己任”,以表示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他后来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学习的五年半时间里,经常和朋友们互相勉励说,人要志存高远,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不要追求个人名利,不要打升官发财的主意。正是因为有这种远大理想的指引,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时代伟人。

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反之,志向则是人生前进的内在动力。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尤其是在对琐细、放纵的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我国历史上的名人曾国藩也同样是在庸俗的环境中醒悟的。

曾国藩曾经在日记写道:我常常忧心忡忡,不能自恃,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还是如此。我想这大概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就容易放松潦倒,所以心中没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见,检点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满,所以一点点小事,就会踌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顺心,就会整天坐着不起来,这就是我忧心忡忡的原因啊。志向没树立,见识又短浅,想求得心灵的安定,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现在已是正月了,这些天来,我常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全是鄙夫之见。在应酬时我往往在小处计较,小计较引起小不快,又没有时间加以调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盗入室了啊!

这恰恰说明,曾国藩其实也和我们一样,同样有斤斤计较的时候,有见识浅短的时候,有心浮气躁的时候。但他敢于面对自己心灵中最黑暗的部分,并无情的加以自省、鞭策自己。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无论是在低微鄙陋时,还是在安逸富贵中都能自立自强,不忘记自己的远大志向。郑板桥说:“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也就是说,艰难困苦可以锻炼人,舒适安逸可以消磨人。有人奋斗是因为他的环境艰苦。一旦条件改善了,他也就没了奋发向上的动力了。曾国藩能在安逸中自立自强,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实在令人感佩!

执着于理想,为漫漫人生点一盏明灯

人自懂事起就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前进,人们的动力来自于这个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头的苍蝇毫无定着,碌碌无为。托尔斯泰将理想比喻成指路明灯。对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来说,理想目标乃是他不断有所追求,有所进取的内在动力。

领导者实现自我领导的第一步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要有“只顾攀登更高峰”的精神。但是这种攀登也必须是理性的,需要以一定的现实作为基础,并要注意道路的方向,这条道路必须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因素是要发挥“攀”的能动性,客观则是强调主观努力与客观的符合。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何种困难。理想目标是属于明天,而现实属于今天。未来的理想越高,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就会越漫长,曲折性就会越显著,领导者要使自己及所有成员为理想而作的奋斗要成功而不要失败,就需要领导者发挥极强的韧性与意志力,顶住各方的压力,力排各种困难与阻力。

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追求,需要有一种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热情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还要有对失败坦然的心态。任何高明的领导者总有失算的时候,面对失败,是逃避还是继续,也许正是成功者与一般人的区别所在。优秀的军事家也有失败,但他们在失败面前从来不服输,有一种什么困难都压不倒的气概,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常常把握住反败为胜的契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姿态。美国的艾科卡是一位从浪尖到低谷几经沧桑的企业家。他曾为福特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老板的猜忌而被解雇。用艾科卡自己的话说是从珠穆朗玛峰顶上被踢了下来。但他没有认输,他重新受聘于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后,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他的坚忍的意志与顽强的精神给他带来了成功,克莱斯勒“复活”了,艾科卡也被誉为美国企业之神。

领导者的理想最大的忌讳就是空洞而不具体,对一个组织来说,需要有一个可行的,能够看得见的具体理想,这样才会让人觉得有希望去实现它,如果是捉摸不定的理想,别说组织成员,就连领导者本身也不知该如何实现。各个组织有各个组织的特点,企业要谋求经济效益,而事业单位则要求高的社会效益,如果不分组织的类型、性质而一刀切地制定目标理想,那么这种理想必然是空洞无力的。

担当责任和使命,树起伟大事业的旌旗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责任。”“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管理当局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才能完成其责任。但除此之外,绝不能再多要一点。”

“责任”是德鲁克整个“管理”的基本职业精神。德鲁克说,领导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领导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责任。德鲁克认为,所有的管理难题,都是因为“责任意识”淡薄或丧失所滋生的。破坏人的“责任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权力”欲望。领导者一旦“权力”欲望升温,其“责任心”肯定降温。

《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说:“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德鲁克却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

哈佛管理语录中有句格言:“最好的负责人,总是那些既能对自己负责,又能对别人负责的人。”

巴纳德将责任定义为:“领导者能够做但从道德上不能做或者认为不能做而从道德上必须去做的事情给领导者造成强烈不愉快的一种感情条件。”

很明显,责任将领导者的组织责任和个人责任分开了。很多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因为他对组织的“责任”而不得不放弃,这正是领导者在情感上或者道德上不同于普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对于领导者来说,他必须是对组织负有责任的,否则他就不能胜任领导工作;而个人或者普通成员对于组织的责任感一般没有那么强烈,且也没有要求他必须为组织负责的强制保证。领导者对组织是否负有责任,通过他平时的表现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组织成员能以此对其进行监督。而且领导的责任感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到组织的运作情况,通过这些也能很好地发现他对组织的责任如何。那些为所欲为,依靠个人感情来行事的领导是很少能够成功的。

阿信是日本一位女企业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阿信的事业成就了后来的八佰伴集团。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全球拥有400家跨国百货店和超市、员工总数达2.8万人、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日元的国际零售巨头--八佰伴集团倒闭了。当时,68岁的八佰伴集团总裁和田一夫,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但是,如果大家了解和田先生,一定会对他油然生敬的。有一次,和田一夫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感人肺腑的讲话,令在场的MBA、EMBA对什么是领导者的责任力产生了共鸣。他说:“当然破产的时候,只需稍微动点脑筋,我就不会变成"穷光蛋"。我有太多的资产,只需隐瞒一点点,就不至于一无所有。但是,我不想那么做,我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八佰伴破产后,大批人面临失业,许多人遭受损失。我要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拿出来,尽到一位领导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如果我连领导者的素质都失去了,那我才是真正的"穷光蛋"。”

《大学》里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里的财,大家不要狭隘地理解为金钱。财,可以泛指所有一切的利益或好处。散财的智慧,是领导者的智慧,也是领导者的力量。

其实,领导者的责任力,也是解决一切管理难题的力量。

领导者的责任力,是企业的管理力量。而责任力是从责任心来的。假如和田一夫没有责任心,他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资产拿出来解决大家的“损失”问题。

勇于承担责任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勇于承担的领导者不仅使下属有安全感,而且会使下属进行反思。

领导者不是圣人,也经常有犯错误的时候,比如决策制定的错误,职务安排的不妥当,任务分配的不合理等,这些最终都可能会导致管理工作质量的下降,并且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在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领导者不能回避,更不应该将责任转嫁到下属头上,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承担,方便时还应向全体下属做公开的自我检讨。当员工看到领导者在错误面前的这种积极的态度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领导者的这种精神及其表现,而忽略了领导者先前所犯的错误。所以,领导者敢于承担责任,能够使领导者在不利的环境中获得员工更多的认同和赞美。

承担你的领导责任,并在错误发生时承担你的错,下属才会相信你,不管你走到何处,他们都会追随你。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领导者并获得卓越的驾驭下属的能力,那第一你必须学会寻找责任和承担起你行动的责任。

敢为天下先,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

领导应当有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魄力,以积极的心态和敬业精神去钻研业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接受监督、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以高昂的精神面貌状态去影响别人,感染别人。

正当全球都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时候,却有一家仅有60名员工的小型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创造了美国金融历史上的赚钱记录--2007年整整一年狂赚150亿美元。而他们的管理人是一位并不知名的小人物--约翰·保尔森。

在保尔森成名后,却极少接受采访,对个人生活守口如瓶,甚至给自己的邮件加密。对于保尔森的家庭,人们只知道他已婚,有两个女儿,个人爱好包括滑雪、航海和跑步,他的家已经搬进了纽约东郊一幢价值4000万美元的湖边别墅,他总会在傍晚6时左右下班回家吃晚饭。他的低调,很难让人想到他的名字会和美国富豪联系起来。

据统计,保尔森自己在2007年的收入达到了37亿美元,成功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领导榜首,并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上排第165位。

2007年前,约翰·保尔森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小字辈,他的公司仅管理着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但如今,约翰·保尔森这个名字已经被华尔街奉若神明,“赚钱之神”、“对冲基金第一人”等头衔已被挂到他头上;金融大鳄索罗斯请他吃饭;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只好委屈地被称呼为“另一个保尔森”。

在2006年年初,华尔街的“借贷专家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了眼睛。”对房地产借贷市场,华尔街发明了两种新型的投资工具:债务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交换CDS。这两种产品的关系是,CDO的风险越高,为其担保的CDS价值就越高。但在房地产繁荣时期,由于大多数人都不认为CDO会有什么风险,所以CDS的价格非常低。

在分析了大量数据之后,保尔森确信投资者远远低估了抵押信贷市场上所存在的风险。他赌这个市场会崩溃。

于是,保尔森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开始大胆地进行债券交易赌博: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

可是,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保尔森专门做空抵押债券的新基金一直在赔钱。一位好友问他是不是准备止损,他回答说:“不。我还要加注。”为了缓解压力,保尔森每天去中央公园长跑5英里。低调的保尔森在朋友的质疑声中高调了一把。

保尔森“加注”就是做空ABX,一个在2006年年初才被创造出来的反映房产次贷市场状况的指数。因为ABX下跌,2007年2月,保尔森的基金仅在2月份就升值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