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80后集体奔三
11050400000007

第7章 80后婚姻(1)

离开校园,我们成了毕婚族

才出校舍又进洞房,告别上下铺就上双人床,很多80后的大学生们选择了毕业之后马上结婚,成了名副其实的“毕婚族”。“毕婚族”们一改以前一毕业就分手的“毕分”状态,转变成了一毕业就结婚的“毕婚”状态,前脚刚拿到毕业证,后脚就领了结婚证。打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的旗号,“毕婚族”成了当下大学生情侣新的生活选择。

“毕婚”一词是相对于“毕分”而出现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毕婚族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年轻人需要通过婚姻来获取稳定安全的社会生活空间,当遭遇到就业压力的时候,有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家,一个亲密的爱人相伴,会觉得很安心。爱人比恋人更容易成为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另外,两人共同走进全新的生活,共同承受就业的压力,共同经历新的挑战,更能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毕婚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剩男剩女的产生。很多毕婚族选择了维持并且延续自己单纯的恋情,也是为了避免步入形单影只的剩男、剩女行列。他们深知,如果没有良好稳固的感情,即使事业有成,也还是会觉得缺了些什么更重要的东西。而在闯荡社会的过程中,一份纯粹的感情更是优秀的避风港和疗养院。

经过有关人士调查,“毕婚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曲线就业”型

临近毕业,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在网络上晒出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内容如下:“一张文凭、二国语言、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老实。”

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毕婚”,很大程度上是把结婚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特殊“出路”。上面这位女大学生的华丽转身,在婚姻方面选择“复古路线”,靠婚姻谋出路的功利性梦想,就被社会戏称为“曲线就业”。

很多匆匆加入“毕婚族”的女性认为,从学校出来就结婚、生子,当个全职太太,就相当于曲线就业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了却了终身大事,一举两得。也有一些人在毕业之前就开始在校园里寻觅将来的另一半并很快确定关系,以获得招聘会上“负责安排家属工作”的机会,这样,毕业之前工作就搞定了,还能安心地早点结婚生子,再也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为了工作和生活劳苦奔波。

有专家表示,“毕婚族”的产生与现在的就业形势关系十分密切。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结婚也不能不算一个较好的选择。

“水到渠成”型

相对于社会上人们的情感淡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时代培养的感情更加纯洁,应当珍惜,而延续爱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婚,因此他们都早早地进入了婚姻这座城堡,成为“毕婚一族”。

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就结婚是因为二人感情稳定,有些不只是谈了大学四年,甚至高中就开始在一起,相恋已经成为了习惯,目前的生活状况也和结婚之后的夫妻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就在两人刚刚毕业,工作有了着落而又不太忙的时候,摆摆酒席领个证。这类毕婚族的择偶对象多为同学、学长或是学生时代的朋友。

这类毕婚族的结婚行为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此未来的婚姻会很幸福,结局都比较圆满。

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士指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选择结婚,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经济能力、社会舆论等,都在考验着他们,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经营以后的婚姻生活。

“相亲闪婚”型

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短时间内就开始相亲,速战速决,成为闪婚一族,这类人也算作毕婚族。毕业之后大家都更加现实,很多80后经人介绍相亲,双方条件合适、感觉还好的话,就开始谈婚论嫁,两三个月之内结婚的更是不在少数。

这类毕婚族一般都家境较好,大多是毕业之前已经安排好工作,所以不用为将来找工作发愁,但因为双方没有感情基础,出现问题的也比比皆是,当然其中也不乏一见钟情的人结成甜蜜夫妻。

针对社会上对“毕婚族”的种种争议,专业人士认为“毕婚”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一种新的生活选择,本身无可非议,因此没有必要对他们的行为大惊小怪,而应该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观念多元开放是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社会大众应该祝福这些毕婚族,给他们自我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日本就鼓励年轻女性在大学受教育后,毕业嫁作他人妇。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社会分工,男人一心拼事业挣钱,女人安心管好家庭。而且,受过教育的主妇以后教育孩子占很大优势,对民族的下一代成长将贡献巨大。但针对我国的现状来看,“毕婚”不会成为热潮,而只是个别80后的选择。

从“毕分族”转变为“毕婚族”,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严峻的现实生存压力下放弃了乐观幻想,转而追求稳定、务实的生活状态。但专家对广大青年提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思想、能力、物质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最好是能工作一段时间,基础牢固之后再结婚。因此大学生们选择“毕婚”的时候最好多加考虑,谨慎实施。

闪婚闪出喜与悲

闪婚是2009年兴起的一个词汇,顾名思义,指的是男女双方认识不久便闪电般迅速结婚。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网友表示身边有认识不久就结婚的“闪婚”族。闪婚近两年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并且人数在不断增加。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更加追求效率,连恋爱结婚的程序也开始变得简单快捷。如今,3秒钟爱上一个人,8分钟谈一场恋爱,13小时确定伴侣结婚,再也不是新鲜事了。闪婚族从双方互相认识到结婚,一般都在半年之内,甚至有很多人仅仅认识几天就考虑结婚了。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都会很快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80后朋友们加入到“闪婚”一族中,很多同学、朋友都在没有任何人发觉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结婚了。

王新和张莹都是80后,他们在“认识”15天后闪电结婚,可谓是闪婚族里的典型。两人只有一面之缘,基本都是在网上聊天,两人的“了解”和“沟通”全部都在虚拟世界里进行。

在哈市某广告公司任职的张宁,在客户联谊会上结识了在某品牌汽车4S店担任销售企划的聂雨。两人四个小时后在MSN上互相加为好友,两天后进行彻夜长谈,六天后拉了一帮好友组团去旅游,旅游回来后就闪电般地领了结婚证。

其实他们还算不上是最快的,据说有个做网络编辑工作的女孩,跟一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在网上聊了7个小时后,从没见过面的俩人就去登记结婚了。

在选择闪婚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70后的婚姻观念比较传统,大多靠媒人或熟人牵线才认识,然后是马拉松式的恋爱,他们对于结婚万分谨慎,认为婚姻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不能草率。而80后在观念上则较新潮和前卫,他们是伴着电视电脑成长起来的,接受新事物较快。在80后的观念里,能否结婚,第一面就能判断了。一见钟情没必要大惊小怪,闪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透露说,“闪婚族”一般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都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思想活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一般从事传媒、IT、娱乐等时尚行业。

还有一些年龄稍大的80后,特别是来自传统家庭或农村的80后,一旦过了25岁就觉得自己年纪很大了,再不结婚就青春已逝。因此,这些80后们急于抓住青春的尾巴,在家长亲戚的安排下见了家庭条件不错、各方面都比较适合的结婚对象之后就匆匆嫁人了。这种急于解决终身大事的心理,很可能促成闪电结婚。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是抱着功利目的而闪婚的。这些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比如能解决房子问题,工作能有着落,或者有助于升官发财,他们就不会考虑两人是否适合,而是选择马上结婚,这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物质交换式婚姻,不值得肯定。

闪婚的逐年增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父辈那个时代,规定青年结婚和离婚都必须开具单位证明,而2001年新婚姻法实施之后,单位证明在结婚和离婚的时候都省略了。程序简化,结婚变得容易了很多,离婚也没以前那么复杂,这些无疑促进了闪婚的快速增长。“结婚和离婚更容易了,那么结婚和离婚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一位专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师表示。

闪婚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婚姻中,家庭责任和义务是维系婚姻的重要砝码,不能轻视。爱情是婚姻的基石,需要双方深入了解。而如今,闪婚这种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会让婚姻家庭变得缺乏理性。

闪婚造成了“短高快”【认识时间短、激情高、离婚快】婚姻的产生,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闪婚,随之而来出现了“闪离”,也就是结婚之后快速离婚。

王铭是北京某外企的白领,他去年国庆与一位在网上认识仅一个月的女孩结婚了。两人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规划与憧憬,但问题在他们结婚之后不久就出现了。

二人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很受宠,都不会做饭,也不做家务。两人平时都是出去吃饭,连衣服都是周末送给父母去洗。后来二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每日因为谁打扫卫生谁没关厕所的灯等生活琐事而争吵,最终激化到无法调和。二人只好又去办理了离婚手续,黯然分手。

2009年9月的一天,一对80后小夫妻上午刚办的离婚,下午又去办理复婚,前后仅4个小时。工作人员通过与二人谈话之后发现,二人离婚的原因竟是家务劳动分配不均,而复婚原因则是彼此气消之后发现事情闹大了,觉得为此离婚不值得,因此几个小时之后就又来复婚了。

在与两个人交流后,工作人员了解到,这对小夫妻婚前有一个书面协议。协议中规定,婚后男方负责做饭,而女方负责洗碗。结果前两天,妻子加班回家较晚,而丈夫没能及时回家做饭,双方就为此争吵了起来。两人干脆第二天就去办理了离婚手续。可到了下午,两个人都冷静下来,这才发现事情闹大了,也觉得为此离婚太不值得,所以下午又去办理了复婚手续。

在80后闪婚族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是头天离婚,第二天再去办理复婚,最长一“离”一“复”不会超过一周。但这些人的离婚原因都让人哭笑不得,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因为抢卫生间,有的是因为抢电脑,还有的是因为吃完饭谁都不刷碗。而所有复婚理由几乎都是后悔当时太冲动,实际上并没有想过真正离婚。

针对这些现象,专家称,80后一代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对婚姻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自省精神,喜欢一味地要求对方付出。也有的人结婚的时候过于冲动,没有经过慎重考虑深入了解便匆匆结婚。然而婚姻与爱情总是存在差异,于是在发生矛盾时便各不相让,婚后出现问题也不懂得自我调适和相互谅解,很容易造成“闪离”和“闪离又闪复”的闹剧。

对于闪婚,社会舆论看法很多,有关专家指出,对于闪婚族,我们不应当片面地肯定或否定,而应当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交流和磨合,在观念、兴趣和生活方式上达成共识,并且最好在具备了亲密、吸引、承诺、互补等要素后,再步入婚姻殿堂。这样即是对对方负责,也是维持婚姻长久的秘方。

经历闪婚的双方要理智地看待闪婚可能带来的弊端,要对婚姻负起责任来,在婚姻内多进行沟通,互相发掘对方的优点,以使婚姻生活更加和谐。

闪婚族的父母、亲属、朋友以及公众对闪婚应有宽容之心,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适当地对闪婚族进行指导和协调,促进80后小夫妻婚姻和谐。

另外,打算闪婚的人一定要慎重看待闪婚,千万不能为了赶吉日或者随大流而拿自己的婚姻大事当儿戏。

裸婚

当房价越来越高,钻戒越来越贵,婚礼越来越烧钱,很多人高喊着“我们裸婚吧!”这样另类的口号,昂首阔步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直接领证结婚,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这个名词听起来陌生,其实在若干年前就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我们的父辈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都是家徒四壁,简简单单地搬到一起住就算是结婚了。而如今金融危机、房价猛涨,80后的一代也不得不开始选择裸婚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

“裸婚”在2009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助推”下迅速流行,成为时下80后年轻人的一种新潮结婚方式。对此,很多80后的网友们戏谑地称,裸婚就是“无车无房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两人各出四块五,领证走进新生活”。

小赵就职于北京一家IT公司,月收入6000多元,妻子莹莹在一家化妆品公司任职,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即便如此,买房子对他们来说仍然是奢求。在夫妻俩蜗居的一套出租房里,小赵的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最新的房价信息。“几年的时间,北京的房价涨了好多,远远超过了我们攒钱的速度。”说到房价,小刘苦恼地连连摇头。

小赵和莹莹这对情侣在七年爱情长跑之后,终于在2010年春节之前领了结婚证。“没买房子就结婚,面子上觉得过不去,所以也没摆婚宴”。对于小赵而言,婚宴只是一种形式,“一年要喝十几次喜酒,没什么新意,还不如请大家吃喜糖”。对于付出去的礼金,小赵认为,办婚礼只为收回礼金其实并不划算:买钻戒和拍婚纱照至少要花一万,摆酒席最少也要一两万,加上婚礼现场和度蜜月的钱,全算上最少也要3万多,而收回的礼金也就刚刚够支出的这一块,但婚礼前后的准备和后续工作至少要折腾两个月,时间和精力都白白浪费了。

对于两人的“裸婚”,小赵的父母并没有多大意见,莹莹的父母一开始强烈反对,但时间长了,见没什么效果,也很无奈,就不再坚持了。

有人针对如今的结婚成本做过一个统计:一般的钻戒要5000元左右;婚纱照至少4000元;摆酒席按1500元一桌算,如果家里亲戚朋友多,二三十桌都不够;婚礼现场布置加司仪费要3000元左右;度蜜月光在国内旅游至少要花4000元,这样加起来,几万块就没有了。再加上上百万的房子和十几万的车,简直让人咋舌。难怪很多80后都感慨地说:“我们已经结不起婚了!”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人们口中的“结婚三大件”一变再变。50年代,结婚就是吹唢呐、坐轿子、分喜糖;到了60年代,结婚要订做大木床、大衣柜和桌椅;70年代的时候,结婚要配齐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了80、90年代,则必须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才算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