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80后集体奔三
11050400000003

第3章 曾经,我们是垮掉的80后(2)

当奥特曼、阿童木、变形金刚再次进入80后的视野,当中学教科书上的李雷和韩梅梅重新出现在80后面前,当网上出现“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话语时,让所有的80后都想起了曾经温馨浪漫的童年时代。当2010年春晚,小虎队重出江湖,众多的80后再次勾起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2009年是怀旧的一年,很多80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老了,童年真的成为不可重复的过去。

童年的那些小细节

小学的时候,80后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他们吃过小豆冰棍,喝过北冰洋汽水,穿着棉衣棉裤白球鞋在操场上嬉戏。

初中的时候,80后的男孩子们看着酷酷的古惑仔,研究金庸小说里的刀光剑影,女孩子们则躲在被窝里看琼瑶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叽叽喳喳地讨论《还珠格格》。

高中的时候,80后一边传纸条一边看漫画,三轮模拟黄冈四中试题轮番上阵。

大学时的80后一边疯狂地看世界杯一边热衷于哈利·波特,同时学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0后读过《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也读过《神雕侠侣》、《月朦胧鸟朦胧》、《幻城》。他们学过唐诗宋词,也自学过三毛席慕容。80后的童年还是纸质媒体的时代,他们在那个时候读到了很多,包括知识和人生。

动画片与电视剧的回忆

80后的童年没有电脑游戏陪伴,却大多是和很多很多的经典动画片和影视剧一起度过的。变形金刚、机器猫、黑猫警长、足球小将、灌篮高手……太多经典的动画片都印在80后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因此,80后们直到现在还能记得这些动画片的情节和主题曲。80后看过《陈真》、《婉君》、《我爱我家》、《新白娘子传奇》,也看过《还珠格格》、《浪漫满屋》、《越狱》。那时候的80后有很多偶像,他们喜欢四大天王、小虎队、林志颖,也喜欢过谢霆锋、周杰伦、F4和超级女生。正是这些东西,陪伴着80后成长,让80后的童年拥有了无限的回味。80后的童年在物质上不够富足,却充满了精神上的乐趣。

当变形金刚、阿童木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80后开始深深怀念童年那种没有电脑只有电视的美好时光……

韩梅梅事件引发的怀旧狂潮

如果你是出生在1980至1988年间的80后,你一定认识Li Lei和Han Meimei。他们是1993年首次改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插图人物。剃平头的Li Lei是一个正直向上的小男生;齐耳短发的Han Meimei则严肃保守,很像一个干练的妇女主任。虽然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课本里没说上几句话,但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代,插图版的英语书让很多人在课堂上浮想联翩,并且留下了关于青春期的美好回忆。

早在2006年的时候,已是上班族的80后就开始不断“考证”出韩梅梅与李雷的爱情故事。在一本薄薄英语教材提供的人物关系基础上,网友们以极大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力,分析李雷和韩梅梅同书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两个课本中虚拟的人物在网络讨论里获得了生命,娱乐和恶搞充斥了最初的话题。除了李韩恋情大猜想之外,当年这套教科书里的所有人物,包括那只叫Polly的鹦鹉,统统被翻出来八卦了一遍。

如果说开始只是网络上的一场恶搞的话,那么后来一首名为《李雷与韩梅梅之歌》的新歌走红网络,煽情的歌词、伤感的旋律,再次触碰到80后的神经末梢,李韩事件成为80后怀旧的焦点。

“一切从那本英语书开始的,那书中的男孩Li Lei,身边的女孩名叫Han Meimei”, 歌曲唱的是Li lei和Han meimei的故事,讲述的却是所有80后甜蜜的回忆。“后来听说Li Lei和Han Meimei,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Lucy回国,Lily去了上海,身边还有了那么多男朋友,Jim做了汽车公司经理,娶了中国太太衣食无忧,Li Tao当了警察,Uncle Wang他去年退了休。”每个名字都似曾相识,倍感亲切,让80后们开始想起那些偷偷早恋的细节,刻上三八线的笑闹,以及一切美好的中学时光。

对于阅历尚浅、成长环境逐渐多元与宽松的中国80后而言,陪伴着他们一同成长的李雷和韩梅梅,在这一次成了他们缅怀青春的载体,引发了一群人的集体回忆。

贾君鹏事件

2009年7月16日,百度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

许多网友对“贾君鹏”引发了浓烈的好奇心,纷纷在百度知道、新浪爱问悬赏询问“贾君鹏”到底为何人,更有不少网友开始恶搞,把自己的网名改为“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二姨妈”、“贾君鹏的姑妈”……组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因此有网友把“贾君鹏”事件戏称为“一句吃饭引发的血案”。

后来有网友通过发帖者的IP地址发动了对“贾君鹏”的人肉搜索,发现在网络上符合身份的有二个,一个目前在北京海淀卖书,而另一个则在江苏镇江某建工集团,但都不能确定,最后论定“贾君鹏”为一个虚拟人物。但一句“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倒是勾起了很多80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屋外的小板凳,妈妈做饭时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的发出的声音,简单的饭菜里飘出的浓浓香气,都让80后狠狠地伤心了一把。

不管怎样,80后都已经集体奔三,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童年再美好,回忆再浪漫,也只能安静地怀念一下,继续自己成长与成熟的道路。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又称疲惫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于美国知识阶层的一个颓废流派,曾受到社会的广泛批判。“垮掉的一代” 最早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美国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因此创作的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通常广受争议,这群人也因此为当时社会所批判。

随着大批80后逐步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这批满怀抱负、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也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职场中的80后口碑并不太好,大家给80后贴上了“工作浮躁”“不敬业”“频繁跳槽”“贪图享受”等词汇,甚至有人形容他们是中国版“垮掉的一代”。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价值世界和独特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代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并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正确的。

跳槽

在四五十岁的长辈眼中,80后常常与“心浮气躁”“得过且过”这一类的贬义词画上等号。而且现在的频繁跳槽状况,也很容易让人们把80后与“垮掉的一代”联想到一起。

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加班加点工作就是敬业;一个人频繁跳槽,则是浮躁。很多80后表示,自己既可以彻夜不眠地工作,也会频繁跳槽,对此,他们说自己是在“实现自我的价值”。

“谁说跳槽频繁就是不敬业?”很多80后都表示“跳槽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更快找到自己正确的职业定位。如果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谁会不敬业?”对于社会上的“80年代出生的人最不敬业”的说法,大多数80后都表示反对。

23岁的张莹2008年大学毕业,目前在一家外资传媒公司做网站编辑。周一凌晨2点,刚刚修改完本周节目文稿的张莹又收到了记者刚刚发来的新资讯,这意味着自己的工作又要做调整,加班还要继续。

由于公司组建不久,张莹的工作量很大,加班至深夜是家常便饭,经常一个星期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然而这份工作已是她毕业两年来换的第六份工作了。

张莹目前这份工作每个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有四险一金,待遇还是很好的,但她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份工作了。因为对张莹来说,自己对目前的工作完全可以胜任,需要相应的回报,而目前在公司的上升空间不大,没有什么前途,需要及时跳槽了。

大多数80后都刚刚走进职场,在他们看来,“敬业”指的是“敬重职业技能”,和老一辈人讲究的“以厂为家”“以单位为家”并不是一个概念。80后更期望实现的不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频繁跳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踏实

50年代的人认为做小生意就等于投机倒把,踏踏实实捧个“铁饭碗”才是最理智的选择,而80年代的人大多认为“宁可当一年赚5万元的小老板,也不做年薪50万元的打工仔”。因此很多80后都放弃了踏实的工作,选择去创业。

追求自我、标榜个性使得80后们成为自主创业的主力,他们普遍对自己充满信心。良好的专业素养,加上年轻人独到的眼光和十足的干劲,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了好的工作,转而经营自己喜欢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有的选择网上开店、有的经营饭店、有的卖特色小饰品,还有开图文设计和小型的软件公司。有些店的生意越做越大,还开设了分店。当然,也有一些店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关张,而大多数人则一笑置之,“权当是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吧”。

80后不安于现状,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其实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80后的消费观与上一代人区别很大:手机频繁更替;新兴电子产品一个都不少;对名牌服装、化妆品如数家珍;不惜为了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花掉一个月工资。在商场、超市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中,年轻的80后们正逐渐成为购物的生力军。这些行为在年长的人看来很难以理解,因此他们给80后冠上了“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的帽子。

但是80后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青春很短暂,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如果光把钱攒着,到老了还能不能打扮出年轻时的样子,还会不会有享受的机会?其实这也是两代人不同生活方式的表现,不能说谁对谁错。

似乎“批评精神”代代相传。上一代人批评80后,首先是因为他们看不惯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的某些特点与做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不畅造成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上一代人的价值标准去要求、评价下一代人,就像我们当年不愿接受父辈以他们的标准要求我们一样。另外,不能简单地以同一种眼光去看待所有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不能将一些人的特征扣在整个一代人的头上。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下一代肯定有许多与上一代不同的地方,而这正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管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必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将引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80后出师表》

2009年,网上流传了一则文言生活打油小品,名为《80后出师表》,让人读后又想笑又想哭。这则黑色幽默小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80后的现状,揭示了80后的无奈与困惑,引发了很多80后年轻人的共鸣。文章内容如下: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

苦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走蒙疆,北漂京都,披星戴月,尝遍各种劳作,十年无休,积蓄十万。

时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出院。

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无奈带病还乡。

友怜之,送三鹿奶粉一包,饮之,卒。

这几段话讲的是80后童年时期没有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好容易赶上扩招考入大学,却又失去了高校分配工作的机会。毕业之后为了理想与生计四处闯荡,尝试了各种工作,接触了各个行业,却也没积攒下多少财富。当80后想要倾其所有购得一个稳定居所的时候,却发现房价上涨得厉害,自己的积蓄根本没办法支付首付。为了钱生钱,80后开始投资股市,却损失惨重,身心俱疲。求医问药的消费和医保不符,得不到期待中的报销,只能黯然离去,喝掉有毒的奶粉,自我了断。

这则小品虽多有戏谑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面对的严酷社会现实,字里行间透出了80后内心的辛酸以及奋斗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