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公元812—约870年),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原文
利州①南渡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②。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③,五湖烟水独忘机④。
注释
①利州:在今四川广元。
②翠微:指山坡。
③范蠡:春秋楚人,为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弃官泛舟五湖。
④五湖:太湖别称五湖,在今江苏。忘机:忘去世俗的奸诈之心。
赏析
此为诗人入蜀时所作,描述在利州南渡嘉陵江的情景。首联泛写江上暮色,呈现出荒凉意绪;二联写江边待渡,上句写望渡船过江,下句写待渡的人;三联写渡江,远景近景交相辉映,十分生动传神;尾联由渡船而联想到功成身退的范蠡,流露出倦于游宦的感慨。全诗情由景生,抒写了羁旅行役之感。
绝妙佳句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原文
苏武①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②天月,陇③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是丁年⑤。
茂陵⑥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⑦。
注释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③陇: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21至59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⑦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大概是诗人瞻仰苏武庙而作。
诗以苏武“魂销汉使”开端,用祠庙、高树茫然无知映衬出苏武忠贞不屈的情操。
第二联用音书断绝、北海牧羊正面描述苏武被扣的经历,流露出敬仰之情。
第三联以先写归国、后写出使的“逆挽法”,概括苏武19年的漫长拘押生活,诗人关于人事变迁的慨叹已溢于字里行间。
结尾以武帝看不见苏武生还,而苏武只能徒然自伤的设想之笔,将史实推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在颂赞苏武的气节中也熔入人事沧桑、世途坎坷的喟叹。
绝妙佳句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原文
过分水岭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②。
岭头便是分头③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注释
①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②同行:指诗人与溪水同行。
③分头:指诗人与溪水分头。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此诗的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第二句叙事,暗点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绝妙佳句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