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巧从娘的“新家”跑回来以后,好几天都神色恍惚,心里害怕。她害怕见到米寿昌,害怕看见娘再挨打,害怕小孩子们笑话她有了“新爹”。她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地就不能在柴庄住了,不能和奶奶、哥哥、姐姐在一起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娘非要再嫁人;她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多余的人?因为她的名字都快没有了,她听到别人开始偷偷地喊她“带闺女”、“带犊儿”。这时的她伤心极了,她多想回柴庄呀!
巧巧记得在柴庄时,有一段时间她跟着奶奶睡觉。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奶奶就已经开始摊煎饼了。每次巧巧一醒来,就能闻到煎饼香喷喷的味道。她爬在被窝里,看着奶奶摊了一张又一张,最后装进一个篮子里,让哥哥姐姐提着到村里沿街叫卖。有时她会在被窝里吃上一小块,香香地咋抹嘴,逗得奶奶也很高兴。哥哥姐姐还会领着她到街上捡树叶、拔草,或者领着她找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玩。她觉得那时候日子过得快活极了。但不知为什么那样的日子非常短暂,没等她过够就匆匆结束了。
巧巧的哥哥叫柴少春,姐姐叫柴少青,分别比巧巧大8岁和5岁。巧巧觉得他们对她非常好,但奇怪的是他们不如她跟娘亲近。可能是他们比她大好几岁,就不再跟娘撒娇的缘故吧。也或许因为哥哥和姐姐一直都跟着奶奶睡觉,就她跟着娘睡,当然娘照顾她比照顾哥哥姐姐要多一些,巧巧想。姐姐总说奶奶是她最亲近的人。“那么娘呢?”巧巧曾经问姐姐。姐姐看了看巧巧,没有回答她,表情有些不自然,似乎有些羡慕有些嫉妒又有些不懈的样子。
“巧巧,以后你长大了,可要想着奶奶,你看奶奶对你多好呀!你们不在家的时候奶奶也总是念叨你,想你。”姐姐以大人的口吻告诫巧巧说。
姐姐说的巧巧“不在家”的时候指巧巧三岁多在西合营度过的那段时间。那是1948年冬天,不知为什么,爹带着娘和巧巧费了好大周折到了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子里住下来。那时的娘挺着个大肚子,走路干活儿都很不方便。好像没过多久,娘就生下来个小弟弟。巧巧挺高兴自己有小弟弟了,但爹娘却很犯愁,因为娘的奶水不够,小弟弟吃不饱,给他喂米糊,他又消化不了,总是生病。那段时间,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巧巧也消化不好,时常肚子疼。爹就从药铺买来草药,做成药饼,每天晚上分别给巧巧和小弟弟敷在肚脐眼上。这样敷了好长时间,巧巧的肚子好了,但是小弟弟却没有那么幸运,病越来越厉害,后来没活到半岁就死了。在西合营待了大概一年时间,巧巧和娘就被德正舅舅用毛驴车接回来了。只是不知道爹去了哪里,从那以后,巧巧就再也没有见过爹。
哥哥和姐姐也问起过娘,怎么不见爹回来。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只说他今后再也不回来了,叫谁都不要再提他了。巧巧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去西合营住了一段时间,就把爹弄丢了。爹对她非常好,尤其是在西合营那段时间,爹轻轻给她的肚子敷药的情景时常出现在脑子里,让她感到非常幸福。纵使多年以后,巧巧对这个场景还有印象,这也是巧巧对爹为数不多的印象中最早的一个片断。
巧巧想起自己的亲爹,再跟现在的“后爹”比较,真是越想越难过。“爹,你在哪儿呀?为什么就不回来呢?”巧巧不由得掉下泪来,觉得自己很委屈,也很可怜。自己没爹了,现在也等于没娘了。更伤心的是自己还不能哥哥姐姐在一起,就孤零零一个人了!
“傻孩子,你又在发愣呀!快,看看你舅姥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姥娘刚迈进房门就对炕角呆坐着的巧巧说。
这时舅姥爷苏毅也跟在姥娘后面进了房门,他手里拿着一个本和一支铅笔。巧巧眼睛一亮,闪烁出兴奋的火花。
“给你,你可要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好有出息!”舅姥爷把本和铅笔放在巧巧的手上,他知道巧巧肯定不会拒绝,因为巧巧一说念书就高兴,念书是她最高兴的事。
果然,巧巧立刻露出了笑容。她认真地翻看着本子,随即又瞅了瞅铅笔。本子是16开的,上面装订。封面是白纸,上面居然印着“作业本”三个大字。里面的纸有些粗糙,却是白色,比黑纸(当时商店、药店里一种用来包裹砂糖、碱面、药片等零散物品的用纸,价格便宜。)好多了。铅笔很新,一整根,红色的皮,很漂亮。巧巧一看到作业本和铅笔,喜欢得爱不释手。这可是巧巧到红崖村以来收到的最好礼物!
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差不多都要准备一块小石板和一支石笔,用石笔在小石板上写字。家里条件好些的也多用黑纸订本子,谁要能买个现成的白本,那太让人羡慕了!巧巧第一天上学姥娘为她用黑纸订了个本,不,不是订,是用白线缝起来的;铅笔是德正舅舅给了个半截的;书包是娘用碎布头拼合缝起来的。就这样,巧巧乐得不知怎么是好,现在舅姥爷居然给了她这么好的礼物!
其实,这些天舅姥爷和姥娘对巧巧的情绪变化都看在眼里。自从孩子知道她娘嫁给米寿昌后,就开始变得闷闷不乐了。尤其是如仙“回三”把孩子带走,孩子又从米家跑了回来,变化就更大了。她时常一个人发呆不说,还会冒出回柴庄找哥哥姐姐的话来。如果她真要偷着往柴庄跑,这么小出个什么差错可不得了。怎么能让孩子高兴起来呢?姥娘和舅姥爷合计了半天,什么时候赶车到县城,给孩子买上一两件上学用的东西,那肯定奏效。因为他们都发现,巧巧只有对上学感兴趣了。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巧巧的情绪明显平静了许多。每天老早就叫着春姑去上学,放学后帮着姥娘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晚上跟姥娘一个被窝睡觉,似乎把她娘忘了似的,也不再提回柴庄了。姥娘渐渐放下心来。总归是小孩子,好哄,姥娘心里想。她哪里能想到,小小的巧巧越来越有主意,开始学会把事情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