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呢?(即“地球的可爱”和“易破碎”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地球的“可爱”和“易破碎”各表现在什么地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板书:可爱易破碎)
6.讨论交流。
7.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并引导朗读)
8.教师讲述:面对这些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解决?((1)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2)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9.这些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10.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唯一性。
四、升华情感
1.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学到这儿,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说。(如:精心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还大地绿色等)
3.教师小结。(板书:保护地球)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再次读课题。
五、拓展迁移
1.写一篇随笔。(学了这课的感想)
2.为环保做一件事。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易破碎
保护地球
四年级音乐上册《我是少年阿凡提》教案
李超
《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少年的歌》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七声羽调式。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并体验升记号、下滑音记号以及后十六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从中感受维族音乐的特点。
2.能力:能够用圆润的声音,幽默乐观的情感演唱歌曲。
3.情感: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阿凡提,做个机智、勇敢、乐观、富有正义感的好孩子。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
掌握后十六节奏和前半拍休止的大切分节奏。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的节拍和我一起跳起来吧!
播放《我是少年阿凡提》范唱,师生随音乐律动。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所跳的舞蹈属于我国哪个地区?
生:新疆自治区,维吾尔族。
师:大家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有一位新疆来的老朋友要与我们见面,他高高的个子浓密的胡子,他最亲密的小伙伴是一头可爱的小毛驴儿,你们猜他是谁?
生:阿凡提!
师:大家一下就猜对了!那阿凡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来说一说?
生:聪明、勇敢、具有正义感、乐于帮助穷人。
师:有很多同学都希望能成为一个像阿凡提一样的人。你们想不想?
生:想!
(二)学唱歌曲
1.初步学唱
师:要成为阿凡提一样的人,除了要拥有许多的知识和本领,最重要的还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那我们还应该具备怎么的品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具有浓郁维族风格的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告诉我歌曲中的小阿凡提具有怎样的优秀品德?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乐观、有正义感的人。
师:再听一遍,体会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
生:诙谐的、跳跃的、欢快的、高兴的。
师:听老师来唱一遍,感受一下小阿凡提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得意的——高兴的——气愤的——自豪的。
师:小阿凡提为什么会生气呢?
生:有人虐待小动物、破坏环境。
师: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应该怎么办?
生:劝告或制止对方。
师:跟音乐默唱歌曲,用你丰富的表情来表现出歌曲中小阿凡提心情的变化。跟琴轻声唱,把你学会的乐句唱给大家听听,看谁学得快、唱得准。
2.解决难点
在学生演唱过程中,老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解决本课演唱中的难点。
(1)歌曲前4小节中音乐记号的唱法。
通过对比唱、跟琴唱认识并掌握#升记号。
下滑音记号表现出了阿凡提怎样的心情?
把“驴”字加上儿化音来演唱。
(2)歌曲第15~17小节节奏问题。
师:阿凡提是个十分聪明的人,遇到困难时他总能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能不能想出个好办法把这一句节奏唱得更准呢,大家可以商量一下。
生:在空拍处加入一个动作,叉腰、甩头、跺脚、用手指一下、哼一声等。
(3)歌曲第18~21小节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
通过打拍子的办法唱准节奏,演唱时注意舌尖和嘴唇要放松。
3.师生接唱
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势,有感情的演唱,四小节一换。
4.听范唱,找出剩余的问题。
5.跟琴完整演唱。
演唱中出现的不足及错误,教师随时纠正。
6.跟伴奏完整演唱。
鼓励学生加上拍手等简单动作表演唱。
六、音乐拓展创编歌词
师:刚才大家的演唱非常精彩,表现出了小阿凡提高兴的心情和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时,那种愤怒的感觉,相信你们今后一定会勇敢地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说“不”!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呢?
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虐待小动物、浪费水、浪费电等。
师:请大家在歌曲“谁要……,谁要……,谁要……,我……。”处创编歌词。表现出你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来!可以小组讨论。谁写好了?唱给大家听听。跟琴演唱。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做到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大自然。做一个阿凡提式的好少年!
以“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宿庆忠
一、案例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而且缺乏趣味性,很乏味、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活动。
我以《圆柱的认识》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交流。
二、案例描述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圆柱侧面,大家猜想:如果我们沿着圆柱的侧面上任意一条线段将其剪开,你会得到什么图形?先思考一下再动手做做看。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汇报交流:1.圆柱的侧面展开可得到长方形。2.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正方形。3.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不规则图形等等。
前两种想法在我的预设范围,第三种备课前我根本没想过。
同学们的意见不一,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小组的意见是正确的。
师:说说你的想法?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动手实践,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将圆柱的侧面打开时几种情况:
生1:我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生2:我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生3:我沿一条弧线剪开侧面,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生4:我沿一条斜线剪开侧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5:我随意剪开或撕开侧面,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生6: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圆形。
师:大家观察刚才演示出来的这五个平面图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我发现右边这三个图形运用割补法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又属于特殊的长方形,从而达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师:小组里讨论: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大小与圆柱的侧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给足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
三、分析与反思
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教师要倾听学生,做一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此案例中我让大家猜想:如果我们沿着圆柱的侧面上任意一条线段将其剪开,你会得到什么图形?同学们的意见不一。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深入研究,动手操作,共同讨论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2.教学相长,转变观念
在上课之前,我只考虑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学生出现了6种想法,虽然有出错的地方。但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展示了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可见教学不是一成不变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变化,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学生也正在不断的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端,是极其珍贵的。学生的求异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稚气,其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但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使他们从小就获得敢于质疑和求异的自信和勇气。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应持一种大度、欣赏的和鼓励的态度,要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突破难关。
张洪梅
我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提出的探究问题有三个:
(1)磁能否生电?
(2)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这三个问题中,需重点探究的是第一个问题。只要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剩下的两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的教学过程大体如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大家回顾奥斯特实验,在此基础上,引领大家运用逆向思维,抛出问题:“既然电能生磁,那反过来磁能否生电呢?”
二、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1:
师:要探究磁能否生电,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交流讨论,很容易得出必要的器材:磁体、导线、电流表(让学生说出其作用)。
师:这些器材该怎样组装呢?
学生交流讨论:把导线和电流表串联起来,构成电流的通路,这是产生电流的前提条件。
师:下面大家就用桌上的器材,动手实验,验证一下磁能否生电?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把导线放到磁场中。
(2)把导线缠到磁铁上。
(3)让导线在磁场中运动。
结果大家都比较沮丧,电流表的指针始终没动。
教师鼓励大家:“大家不要灰心,电流表的指针没动,并不一定是没有电流,也有可能是产生的电流太小了,你有没有办法去增大所产生的电流?”
学生的热情重新被点燃,投入到讨论和探究中。学生所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换用强磁体。
(2)换用粗导线。
(3)换用灵敏电流计。
(4)加快导线运动的速度。
这时,个别组已经发现电流表的指针稍微动了一下,他们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甚至惊呼起来。
老师乘胜追击,进一步问:“产生的电流确实太小了,在刚才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增大产生的电流吗?”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尝试着各种方法。因为前面学习电动机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了增加转速而把导线绕制成线圈,由此及彼,有些组已经想到把导线绕制成线圈在磁场中运动,从而获得了较大的电流。没成功的组也效仿成功组的经验,取得了实验的胜利。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提出“是不是只要导线在磁场中运动就一定会产生电流?”
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发现导线的运动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电流大小也不一样,而当导线沿着磁感线的方向运动时几乎没有电流产生。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感性的认识到:导线只有在做和磁感线相交的运动时才会产生电流。在此老师给出感应电流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探究实验2:
至于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际上在实验中已经有所体现,教师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探究实验3:
因为前面已经探究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所以学生很容易就会猜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和导线运动的方向有关,从而加以实验验证。
对于本设计的一点思考:对于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来说,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水平,但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学生认识过程,要把法拉第10年的探索过程压缩在短短40分钟时间内让学生真正经历,老师的引导是关键,因此,设计引导的办法是本设计的着力点。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赵志民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本课设计运用了以下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是音调及其原因,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猜想、分析与论证。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2.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教法与学法】
通过设计三种活动,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通过体验、猜想、交流和探究等方法和步骤,主动获取知识,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歌唱家的声音和各种动物的叫声)。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分辨出来的?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
二、活动1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三、活动2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