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丘壑,渐酬放手愿——从《智取生辰纲》谈九上第五单元的小说教学
陈京兵
【案例说明】
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四篇都是名段节选,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是琐碎分析、面面俱到,结果导致支离破碎、高耗低效,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消磨殆尽。因此,必须要扬弃旧的传统模式,探求一种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优化小说的课堂结构。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倾向。但因其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对相关背景资料缺乏了解,阅读作品仍易停留在表面,他们往往会被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却很难关注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教师要使学生看清人物活动的背景,养成用历史眼光分析小说人物的习惯。教师更要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自主快乐地阅读中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下面就结合我对本单元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儿粗浅认识。
【案例介绍】
教学片断一(教师示例课)
(一)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精读课文,请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个故事。然后小组讨论,比较改写后与原文效果有何不同。
生答:……原文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暗写智取的计谋偷偷实施,最后全盘托出,造成了一种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效果,更有悬念,更吸引人。作者匠心独运,构思、叙事很有“智慧”。
(二)再读课文,我来说“智”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答:一智用天时——利用“热”;二智用地利——妙选黄泥冈;三智用矛盾——激化时;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却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2.取者无疑用了“智”,那失陷生辰纲者是否就不“智”呢?
生答:杨志并非无“智”,而是精明强干、做事谨慎,有丰富的江湖经验。
①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便歇”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无非是怕有人借晨光或暮色劫持生辰纲。
②光天化日下,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③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在黄泥冈又警醒军汉们此地险要,不得停歇;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他最终却输给晁盖等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讨论,回答:①晁盖、吴用计策高妙,无懈可击。②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杨志也确有“不智”之处。③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候跟随。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杨志自己也身受其害。
教学片断二(合作探究课)
(一)才子杨修获死
小组长一: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
生1: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惇禀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小组长一: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谣”而乱其“军心”呢?
生2:不是。相反,杨修所言句句是实,“鸡肋者,食之无肉……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修句句说中曹操心事。
小组长一: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生3:略。
(二)杨修获死探幽
小组长二: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教曹植作答教,课文说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此时”指代的内涵。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生4:略。
生5:曹操杀修的阴险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后来杨修告发曹丕、教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植作答教三事,表明他已深深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而此时,曹丕已得势,曹操深知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自己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小组长二:请大家讨论:从《三国演义》看,杨修之死是否是被才所误?
生6: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更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这正是杨修的取死之道。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这也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
(三)史书中的杨修之死
教师多媒体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后反思】
“胸中有丘壑,方能登高望远”。新课标下,教师应有整体把握一个单元、一册书、甚至一学年教材的意识。要明了这一个单元或一册书蕴含了哪些规律,明确这个单元、这册书的学习目标,然后对照目标,调整教材,统筹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经过备课,我发现本单元四篇课文风格各异,却有一点相同,即题目中都有一两个字是全文“文眼”,可以抓住这些字,化繁为简,长文短教。学生自主预习本单元全部课文后,提出最想与老师共享的课文是《智取生辰纲》,最想与小组共同探究的课文是《杨修之死》。于是教师决定通过《智取生辰纲》一课示例,从分析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节课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和作品内涵的理解,又教给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方法——文眼导读法,促进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还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这节课向学生展示了阅读和探究此类小说的过程。学生有了这些学习经验,就可以自己抓住“死”字解读《杨修之死》,抓住“中举”二字探究《范进中举》,抓住“学”字阅读《香菱学诗》。此时把他们最想合作探究的文章打开,许多学生早就跃跃欲试了。
从上面两个教学片段看出,学生在教师的精讲示范中习得了经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了阅读的快乐和能力提升的满足。学完本单元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同类或相关题材的其他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孤独之旅》《变色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文章。学生更可以带着课内的阅读经验去更广阔的课外自主阅读,甚至将阅读所得内化为写作经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
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
……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
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只要执著探求,严格遵循语文自身规律去学去教,立足学生实际和长远发展去探究去摸索,我相信,语文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课堂上让学生走出一条路——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之感悟与反思
张志宽
我有幸与我校的孟慧东老师、李真老师,于11月10日至12日在淄博育才中学参加了“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收获很多,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中异彩纷呈的优质课和省内与会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是山东省近几年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不仅给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正本清源,使其返璞归真,而且指明了语文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学,自己如醍醐灌顶、拨云雾见天日。省教育厅教研室张老师关于“鲁派语文”的构想和预设,也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充满激情的投入和热切的期盼。今将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粗浅的、不成熟的学习与感悟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限于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一定会有管中窥豹和以蠡测海的现象,许多舛错、讹误与不当之处诚请大家批评指正。
之一:
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尤其应该注意学生的思维,应当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涵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教育学生发展、创新的归宿。
之二:
学生语文素质差,学不好语文,归根结底是字词功夫不过关。字词的日积月累至关重要,必须首先重视,坚持不懈。字词的教学必须认“真理”和咬文嚼字。
之三:
对文本的把握,一定要整体把握,不要支离破碎;处理知识点一定要形成线!课堂上要有情境和亮点。一定要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多读;注重过程,注重感悟,注重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解读要注意深度的层次。
之四:
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但是也不能为用而用,更不能肤浅的流于形式,也不要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主感受。须知,学习是学生自己主观的事情。
之五:
老师不要硬拉学生的思路,扼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包括文本人物和作者)心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再也不要“吃包子”现象,“皮”太厚,铺陈、准备得太多,学生真正咀嚼品味得少;不要“吃鱼”现象,这是什么什么,这是哪里哪里,多好多好,但是,就是不让学生去吃;也不要画蛇添足,分寸、火候要恰到好处。在课堂上要放开学生的口、脑、手,让每一个学生走出一条学习的路!成长的路!
之六:
教师主导作用是引领和启发,课堂上从整体说教师的语言不得多于学生的语言;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是“学”与“习”,语文的“学”与“习”不可偏废。“学”是接受、感悟,“习”是消化、运用。凡是能力都是反复习练所得。教师务必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涵养学习心性和文化品位。
之七:
语文教师的形象、语言、气质和激情、魅力,是一种感召力、影响力和文化品位!教师的体态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应该传神、传情。个性化的施加和熏染是语文教师的本色当行。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带上书卷气,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神采和灵动!
之八:
语文教学的突出特色和魅力在于智慧和创新。变换角度学习情节,巧妙的解读文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切入人物,醉情醉景的审美朗读,课堂的示范和表演,学习的联想与迁移……都是语文教学的智慧和创新。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徐妍燕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上学期我们数学组对课前预习进行了尝试,觉得效果还不错。
在这之前我也曾试着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的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预习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分析学生预习不好的原因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于学生,太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觉得预习不预习的都一样,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再就是学生也不会预习,不知怎么预习,预习什么,没有好的预习方法。
2.对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具体的预习的任务,只是说说预习那一节课,预习作业也就是记一下公式、定理,看看例题之类的,学生预习的怎么样也没有有效地检查。
久而久之,预习就成了摆设,没有起到预习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呢?通过一学期的探讨有以下几点感受:
1.要明确预习任务。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把预习内容问题化,充分利用好教材所设置的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栏目可读性强;不少地方预留空白,让学生自己填空。这些教材与学生的互动便于学生看书时集中注意力,增加思维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预习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