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对乙脑病毒的抵抗力,清除进入人体的乙脑病毒,防止乙脑发病。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一种是死疫苗,另一种是活疫苗。为的是在乙脑流行前人体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抵抗力。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注射,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
在国外,俄罗斯已经研制出新型疫苗,可同时抵抗脑炎和艾滋病。
尽管上述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肌体的自身免疫系统与外来的DNA不相容,免疫系统会破坏外来的DNA,从而使疫苗失去作用。抗病毒基因疫苗不是真正的病毒,是一种类病毒微粒。因此,研究人工安全的基因疫苗,并将其用某种方法保护起来,是科研人员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研究人员用新的疫苗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并与用只含脑炎病毒的基因疫苗进行的实验比较结果。他们发现,类病毒微粒能更有效地、更长时间地提高老鼠的免疫功能。因此,使用该基因疫苗是可以减少疫苗注射的量,降低注射疫苗带来的副作用。
而荷兰的科学家则开发出治疗细菌性脑炎的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用药。
荷兰阿姆斯特丹学院医学中心的神经学家JandeCans等在2002年1月14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接受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生存率,比单纯用抗生素治疗者高2倍。
现代医学对脑炎的总结性认识
1.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早期在日本发现,国际上亦称为“日本脑炎”,它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痉、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1传播方式
①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子(三带稀库蚊等)叮咬传播,台湾螺线也可传播本病。
③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有较高免疫力。
④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80%~90%病例集中于7~9月份。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2发病症状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天左右。整个病程分为3期:
①初期: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②极期: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假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昏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
③恢复期: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留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
3治疗
尚无特效病原治疗,以抓紧极期病人的抢救治疗为主,重点作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治疗和护理。
4防疫措施
①预防接种:
②灭蚊。
③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隔离期应着重防蚊。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1致病原凶
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繁殖产主大量的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2传染方式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故发病多为儿童。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有时也可小流行。自从疫苗接种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见。
3发病症状
本病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临床上按病情及表现分为四型:
①普通型: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有寒战、高热、头痛、身痛和呕吐,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70%的病例皮肤粘膜出现暗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小匀的窖点、窟斑1~2日后出现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及腑膜刺激症(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布氏征阳性)。严重者出现谚妄、昏迷。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自门未闭,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痛哭不安,‘甚至惊厥,虽无脑膜刺激症但前当门饱满有助诊断。
(至)爆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此型又分为爆发休克型和爆发脑炎型。休克型除普通型症状外,其突出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精神极度萎靡、有面色苍白,四肢服冷,皮肤出现花纹,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脑脊液多澄清,细胞数略增加或正常。血培养及淤点涂片为阳性。爆发脑炎型,其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终发生脑疝,呼吸衰竭。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炎型症状为为混台型,病死率极高。
⑧轻型:仅出现皮肤粘膜出血点,涂片染色可发现病原菌,此型多见于儿童。
④慢性败血症型:很少见,多为成人,迁延数月之久,以发热、皮疹、关节病变为特征。
4治疗
①普通型:磺胺蜜啶仍为首选药物,用药24~48小时症状不好改用青霉素G或其他。国外多以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
②爆发型:尽早用静脉推注大剂量青霉素G。脑炎型的要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和呼吸衰竭。
5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居室通风好,消毒衣物。对带菌者给予药物治疗。对可疑病人应予观察或治疗。
第三十二章
3,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及后遗症。
1病因
引起脑炎的病毒有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以下途径:
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经嗅神经侵入脑部。
②血行播散,病毒先在呼吸道或消化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然后经淋巴管进入血液,最后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有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属变态反应,如麻疹及腮腺炎等。
2发病症状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①前驱期症状
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②神经精神症状
a.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b.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颅饱满。
c.抽搐可以为局部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c.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木区性或周围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e.精神障僻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而误为精神病或叶肿瘤。
3治疗
①加强护理病程中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要供给一定的水分、营养及电解质。对出现精神症状的病儿要防止发生意外。观察是否出现脑疝的先兆。
②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③对症处理:退热、止痉高热可以引起抽痉。用物理降温或中、西药物退热。苯巴比妥或安定可预防或控制抽搐。
④其他其他系统受累时,如心肌炎、肺炎等应及时处理。病后遗留的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药物及训练等方法治疗。
2.减轻脑水肿
4预防
除注意体格锻炼外,注射各种减毒病毒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
十二、恶魔夺命者——白喉
历史上的白喉流行记录
白喉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公元1788年白喉流行症曾广泛侵袭塞纳河岸一带的地区,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这场灾难。当时的科学则利用了这一机会来大规模试验明矾喷雾疗法的效果,这种疗法幸而今天已被外用碘酒所替代。公元1883年由卡拉伯斯首度在病灶伪膜上观察到白喉菌体,并于隔年由劳弗莱成功的培养出白喉杆菌。但由于没有发现有效的病毒抗体,白喉的死亡率依然惊人。
1891年是欧洲白喉流行发病的重年头,白喉一家又一家地“拜访"了那些天真可爱的儿童,凡是患病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从死神手中逃脱生还的。但在这一年,科学家贝林发现血清抗毒素,找到了白喉的第一个克星。
但是多数传染病的控制,是多年卫生防疫工作努力的结果,传染病控制的工作仍然一旦懈怠,稍有放松就有可能出现传染病的反复爆发和大流行。
1925年1月阿拉斯加偏僻小镇nome爆发白喉流行,但后果并不严重。
1941年苏德战争期问,白喉曾经和其他病毒一起杀死了大量的德军。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的侦察营在1942年9月17日得到的补充兵员是军官6人,士兵95人。在整个秋季,侦察营的伤亡是军官26人,军士42人,士兵450人,补充进来军官11人,士兵185人,而其军士仅仅一人。人员减少之严重,以致不久以后,这个营在没有得到上级批准或者上级不知道的情况下,开始私自征募库班的哥萨克人来补充空虚了的队伍。党卫军的指挥官在报告中尖刻地写道:即使在苏军最猛烈的炮火轰击下,党卫军的伤亡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战场上的人数太少了。
20世纪后期,白喉集中于前苏联国家和东欧、北欧地区。瑞典成人中50%~70%缺乏对白喉的免疫力,因而形成了1984~1985年的较大流行。俄罗斯自1990年起就有白喉爆发,至1994年已报告白喉病例47,802例。感染者有儿童也有成人,平均病死3.65%。是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中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流行。1991年传人乌克兰,1993~1994年在独联体国家中有12个国家相继发生白喉流行,并波及东欧15国。1994年全球报告患者约有5.4万个病例,较1990年增加了140%,死亡人数约2,000多人;到了1995年白喉的发病数急速上升为10万人,其中有8,000多人死亡。
现今因为疫苗的使用,使白喉的发病率急剧下降,在许多疫苗接种普及的国家已经非常少见此传染病。
但是2001年1月法国首都巴黎却再现白喉流行,向人类发出警汛,这显示除非预防接种能做到滴水不漏,否则病原体很容易找到“新大陆”,重新安身立命。
日前白喉呈世界性分布,温带多于热带地区。我国多年来由于进行了白喉预防接种,故在城市发病率很低。但在解放以前,这种病时有出现。
1955年10月浙江南马、画水、城关、林浦、李宅等区散在性白喉流行,发病156人,死亡30人。1956~1971年间这一地区发病3012人,死亡331人01982年后未发现白喉病人。50年代,我国在开展普种牛痘运动的同时在部分城市开展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活动;60年代我国又陆续研制成功一些常用的儿童疫苗,在全国开展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接种工作。由于实施了免疫预防,避免了数亿儿童发生计划免疫针对疾病,为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做出了贡献。1997年与1978年相比,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下降了90%以上,白喉的发病率已降至0.01110万以下。以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6种传染病为例,在过去的20年里,减少发病2.8亿人,减少死亡342万人。免疫接种成功地保护了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白喉流行记载是1989年底至1990年初北京市丰台区以东铁营为中心发生白喉流行,发病率为14.15~10万,成为历史上高峰年。
1891年的一天,莫斯科的一位医生被成千上万儿童的一种奇怪的疾病震惊了。那些平日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不愿进食,又哭又闹.较大的孩子不断说自己咽部疼痛难受,大多数孩子都出现了头痛、全身不适、厌食等反应。医生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疾病的严重性,只是采取了一般性的处理措施。他们也不认为孩子喉间的那块小小的白膜足以杀死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就在他们让孩子的母亲回家等候消息、而他们自己埋头思索对策的时候,疾病却不等人,它在孩子身上悄悄扩展了。
那片白膜里含有致命病毒,它沿着喉头慢慢下到气管、支气管,甚至肺部,死亡情况很快接二连三地出现。有的孩子是因为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死亡;有的孩子是因为心脏跳动失去规律,而且心跳逐渐减慢,脉搏减弱,最后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老是叫“尿不出来”,下腹部胀得难受;有的则变得不会说话不会吃东西,饮食由鼻孔向外流了出来;还有的孩子眼睛像要盲了一样,视物不清……孩子们因各种各样的奇怪症状而大批死亡。送灵车一辆接着一辆,莫斯科的母亲们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这就是白喉的可怕之处,它会由喉头的一点引发全身性的病变。白喉假膜会扩展到喉头、气管、支气管甚至肺部时可引起呼吸道梗阻导致窒息;也会引起运动神经受累,导致严重脑缺氧,麻痹眼、咽、喉部肌肉,甚至使四肢失去知觉;引起心肌炎,导致心肌坏死;使肝细胞坏死;另外还可损坏肾脏,使身体失去排泄功能。
还有一点是那些医生们没有弄明白的,何以成千上万的儿童会同时出现这种可怕症状。这是因为白喉的传播方式——白喉“杀手”是由飞沫传播的,它可经空气侵入易感者的呼吸道。这是最迅速的一种传染方式。而且这种致命杀手——白喉杆菌在外界的生存力较强,在玩具、衣物上可生存数天,所以也能够间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