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灾难
10926500000020

第20章

印度和中国目前HIV感染率虽较低,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大,且存在严重流行的流行因素,如果这两个国家的HIV感染率达到成人人口的1%的话,那么亚洲HIV感染者总数就将超过非洲,成为全球之冠。

亚洲艾滋病流行主要特点:

1HIV感染传播集中在高危人群如静脉吸毒、性工作者和嫖客。

2HIV的性传播与性工作者密切有关。

3艾滋病流行病学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4艾滋病病例数不断增加。

5监测性行为将有助于了解传播方式以及有针对性的开展干预工作。

3.我国艾滋病面临大流行的威胁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从沿边、沿海向广大内陆地区蔓延,现在已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HIV感染者从开始阶段的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而向社会各阶层发展。到2000年底,估计全国有HIV感染者60万。近几年艾滋病疫情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说明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大多数地区尚处于低水平流行期,但疫情仍在继续发展蔓延,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流行因素有增无减,加上疫情存在漏检漏报,有些地区疫情不清等,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呈簇状分布。到1998年全国31个省均有检出HIV感染者,但疫情仍相对集中在一些省的某些地区的某类人群。

3农村为主。尤其是边、少、穷地区。

4传播途径都有发生。吸毒传播问题至今未能有效控制;采供血传播问题控制得不理想;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在增加。从长远来看,我国将会与世界艾滋病传播情况一样,经性传播不断增加,最后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最危险和最丰要的传播方式。

5青壮年为主。我国HIV感染者以男性20~39岁为最多。

6高危人群、高危行为有增无减。周边国家又多是艾滋病高发国家,相互影响很大。

7艾滋病疫情与性病疫情并驾齐驱,相互促进。

当前,我国艾滋病控制工作存在三个严重不足:对艾滋病出现大流行的估计不足,对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艾滋病的投入不足。如果不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控制我国艾滋病大流行的局面就难以实现。

4.120万少年患者:未来的隐患

很多人都知道,艾滋病与性有直接关系,如果说许多成年患者因为不良的性接触引起艾滋病是一种悲剧,更可悲的却不是他们,艾滋病真正的悲剧角色是那些无辜的患者。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在1998年,每分钟有11个男性、妇女和儿童被感染,即一年中约有60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有10%的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从而使目前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儿童增至120万。

这些儿童大多数是在母亲怀孕、生产或哺乳时从母亲那里感染的。尽管人们“发明”了通过给孕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或者通过代乳品喂养婴儿来减少艾滋病的母婴传播,但这毕竟是亡羊补牢之举。更重要的是要有效阻止年轻妇女的初次感染。有资料显示,在1997年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1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妇女占41%,而1998年妇女占43%,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势头。

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的总结性认识

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0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omImmuneDeficiencyVirus)”,即艾滋病病毒,缩写HIV。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lrus,简称HIV)侵人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1.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2经血液传播;

3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

2.体征

主要体征:

1体重减轻≥原体重的10%;

2慢性腹泻>1个月;

3长期发热>1个月间歇热或稽留热。

次要体征为:持续咳嗽1个月以上;全身性瘙痒性皮炎;复发性带状疱疹;口咽部念珠菌病;慢性进行性或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慢性淋巴结病,如同时存在全身性卡波济氏肉瘤或陷球菌脑膜炎则足以诊断为艾滋病。

3.治疗方法

当前临床上对艾滋病患者采取的上述综合性治疗,只能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4.预防方法虽然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防它: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2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避孕套。

3及时、规范的治疗性病可大大降低感染HIV的可能。

4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进行穿破皮肤的行为时保证用具经过严格的消毒。

5戒断毒品,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6避免母婴传播。

十一、神秘的“脑炎”

神秘脑炎到处制造灾祸

脑炎长期以来一直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致命杀手。成人因为在多次的流行过程中反复隐性感染而获得了足够的免疫力。儿童则没有这种“保护”,所以他们的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内的小儿则要幸运许多,他们因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还没有消失而很少发病;而老年人(60岁以上)患流脑约占同期整个流脑总人数的1%~2.5%。老年人由于衰老而发生生理和生物学方面的变化,全身的免疫功能减弱,特别是血脑保护功能减退,一旦脑膜炎球菌入侵,就能长驱直入。

一旦脑炎降临,就如恶魔缠身。平常健健康康、活活泼泼的小孩子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拒食、吐奶、紫绀、精神萎靡、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凝视、尖声哭叫、惊厥等现象。大多数婴幼儿会伴有发热、呕吐、感觉过敏、惊厥或昏迷。然后就是一切停止——死亡来临。

第二十九章

而老年人一开始会误认为自己只是头痛发热,但有60%的老人在6~24小时以内就会昏迷,不省人事。有些严重者,血压下降,抽搐不止,在发病1日便迅速死亡。有些老人抢救及时,暂时保住生命,但又会产生许多并发症,如早期的支气管肺炎、肺水肿、肺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炎、心内膜炎、化脓性关节炎、中耳炎、副鼻窦炎、截瘫、面神经瘫痪、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后期的变态反应性关节炎、皮肤坏疽、坏死,以及运动性失语、耳聋、瘫痪、癫痫、痴呆等后遗症。统计数据表明,在老年流脑患者中重症型占85%,所以老年人一般患了脑炎犹如走向鬼门关。

更为可怕的是,无论是儿童、老人还是青壮年人,一旦被脑炎袭击,都会出现一种类似重症现象——休克或昏迷。重症休克者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时,只有少数患者神志还能保持清醒状态,问话时还能正确回答。这是因为在重症休克时血管内血量降低,机体自动采取保护性措施,将现有的有效循环血量首先供给身体内最重要的器官——脑和心脏,使脑部不致缺氧。所以,当患者休克较重时,心跳还可听到,神志还能保持清醒状态。但此时,绝对不能认为休克不重,甚至认为没有休克而不予重视。这时应该及时测血压,积极进行抢救,分秒必争,尽早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否则,随着休克的进一步加重,人体这种保护重要器官的机制反而成了加速全身缺氧、淤血的“双刃剑”,脑部及心脏的缺氧、缺血会更加严重,患者就会转入昏迷,甚至心跳停止而死亡。

1918年流感过后,受它的影响,1920年全世界昏睡性脑炎大流行.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让幸存者心有余悸。而且,灾难过后许多人患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1934年,一种更为可怕的脑炎——“乙脑”出现。当时日本厚生省持续高温,这种新型脑炎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竟蔓延到36个县。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因为它首先在日本发现,所以又叫日本脑炎。这种脑炎的患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可怕疾病,世界上该病的平均病死率为30%。经我国医务工作者不断努力,目前我国流脑病死率已能控制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均能顺利恢复,重型或爆发型患者病死率仍高达15%以上。

在那以后,“流脑”大约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每8~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形成一种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它的主要流行地集中在非洲和东南亚。

1987年奈瑟脑膜炎首先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爆发,发病率达640例/10万人,随后波及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以及中非共和国。

在亚洲,“日本脑炎”在20年的时间里悄悄传遍东南亚。1997年在马来西亚Perak州Kinta地区养猪场工人中突然传出脑炎爆发的消息,1人死亡,其表现与乙型脑炎相似。1998年9月,Perak州再次爆发这种疾病。感染对象均为成年患者,表现为高热、脑病,且病情不断加重。所有的患者均为养猪场的工人或为直接与猪肉产业相关的工人。到了1999年3月,在新加坡加工来自马来西亚猪肉的屠宰场工人中也发生了相似病例。1999年5月,马来西亚卫生部同美国CDC联合报告了258例成人脑炎病例,这些病例的病死率接近40%。到这时,才确认这是“日本脑炎”惹的祸。

1998年,东南亚出现另一种脑炎病毒——“尼派”病毒引起的脑炎。“尼派”病毒名称源于马来西亚的村庄名,在1998年和1999年共使276名马来西亚人和新加坡人患病,迫使屠宰场和养殖场将100多万头生猪屠宰销毁。

2000年初,苏丹西部和首都喀士穆周围发生脑炎流行,疫情迅速蔓延,波及十个州,患者达13,000多人,死亡750人。

不久,2000年3月,马来西亚西北地区突然爆发由猪传染给人的流脑,造成50人死亡,引起全国恐慌。3月20口,马来西亚派出军队,射杀了第一批20多万头生猪。

马来西亚的恐慌是有一定道理的。研究证明,人与人之间的流脑足不传染的,猪与猪之间的流脑也是不传染的,只有猪才会将流脑传染给人。而且,死猪肉也没有传染性,吃了病猪肉也不会得流脑。只有特定种类的蚊虫叮咬了患病的生猪,才会将流脑传播给人。而且,幼猪是流脑的主要传染源,一般猪流行乙型脑炎要比人流行高峰早3周。在乙型脑炎流行地区,幼猪的感染率可达100%,无一幸免。

2000年10月印度南方安得拉邦再次爆发脑炎,在该邦的9个区发现78名患者,其中14人已经死亡。据报道,连续4年,每年的10至12月份该邦都发生大面积的脑炎流行,患者绝大部分是儿童。该邦卫生部官员认为,罪魁祸首依然是那些散养的猪。

2001年4月,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北部和中部地区脑膜炎肆虐。在北部的卡齐纳州有40名儿童死于这种流行性的传染病。在中部的尼日尔州,因感染此病而死亡的儿童已超过80人。面对急速发展的疫情,尼日利皿各州政府正全力展开救援工作,通过调运疫苗和派遣医疗队伍到疫情严重地区,并建立脑膜炎控制区,防止疫情向南部蔓延。尼臼利亚脑炎一般多发于尼北部地区,此次在尼H尔州爆发,表明疫情正在向南蔓延,2002年6月,巴拿马脑炎流行,西部奇里济省有111人感染,致使部分私立学校停课一周。奇里济省的戴维市发生81个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7%,是病患最多的城镇:据该国卫生部官员说,100多人感染病患中,5至14岁学童病例有69人;1至4岁有16人,还有一位超过50岁的病人。这些病患中已有12人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同样在2002年,美国则爆发了西尼罗病毒性脑炎。据报道,1999年8月美国纽约市首次出现西尼罗病毒脑炎病例,截止2002年6月美国已在36个州发现295例西尼罗病毒性脑炎,死亡22人。美国政府为了控制该病的进一步流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灭蚊。尽管如此,西尼罗病毒性脑炎仍在人群中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进入2003年,脑炎流行的势头依然未减。首先是西非的布基纳法索脑膜炎肆虐,致使400余人丧生。据布基纳法索疾病防治中心20日在首都瓦加杜古发表的一项新闻公报透露,此次脑膜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是布基纳法索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莱奥、巴迪耶、巴马、萨波内等7个省份。目前在该国流行的脑膜炎是最近两年来在非洲一些国家新发现的W135型流行性脑膜炎,此种类型的脑膜炎传染性强、流行快,布基纳法索是这种脑炎流行较为狷獗的国家之一。

地处西非内陆的布基纳法索是脑膜炎高发区,每年1~4月是脑膜炎最易流行的季节。2002年,布基纳法索共发现1.3万例脑膜炎病例,其中已有1.500人死亡。

紧接着,相邻我国的越南发生脑炎流行,26名儿童因患不明病毒引起的急性脑炎死亡。据越南胡志明市巴士特卫生防疫研究所提供的报告,胡志明市医院收治了越南南部11个省市的40名患急性脑炎的儿童,其中26人已经死亡。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突发高烧、呕吐、腹泻、痉挛、昏迷、呼吸困难等。

我国也是脑炎的高发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流行的脑炎就有1956年的石家庄乙型脑炎、1956年的北京乙型脑炎、1958年的广州乙型脑炎。1957年北京脑炎达到高峰的时候,当时北京儿童医院、传染病院住满了病人。

上了点年纪的人也许还记,得发生在1971~1975年间辽宁省乙型脑炎大流行事件。当时,三个月内平均每天全省有284人因此而死亡,事态相当严重。

1990年夏秋,我国乙型脑炎流行,达到疫苗免疫时代的最高流行率年,发病率比1989年上升了1.5倍,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河南省。乙型脑炎病毒在蚊体内发育时,气温低于20℃则失去感染能力;26℃~31℃时,蚊体内病毒滴度上升,传染力增强,叮咬小鼠8次就有1次感染成功。

近20年来,由于采取了积极防治措施,周期性的全国性大流行没有出现。但局部性流行及散发病例仍不断发生,因此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脑炎杀手种类众多

1.臼本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