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气场攻心术
1092300000010

第10章 强迫只会激起他的逆反 (1)

心理学家指出:“越是被社会规范所不容的事情,人们就越想尝试一下;越是被禁止的行为,越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向往。强迫和禁止往往会促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采取各种方式去恢复被禁止的自由。”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强迫而适得其反的例子很普遍:

一个孩子在院中踢足球,母亲威胁他说:“你要敢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结果,她刚一转身就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一个无线电修理工出门前交代儿子:“别去动那个稳压器。”当他回家时却发现稳压器已成为碎片,儿子被电击,昏倒在地。实验室里,老师再三交代把硫酸与水混合时,应把水缓缓注入硫酸中,可一个男生偏偏想看到相反的结果,于是一张漂亮的脸蛋被溅出的硫酸烧出点点麻斑。历史上的一些禁书,越是受到严厉查封,越是被人们竞相传阅,结果反倒成了畅销书。一个保密的报告会,只允许高层管理者参加,会议刚一结束,就有不少员工探头探脑地打听会议的内容……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和辛德兹就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一所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并以强硬的口气写道:“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并以委婉的语气劝说道:“请不要胡乱涂写。”每隔两小时换一次警告牌,然后察看挂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情况。

结果发现,挂“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安部长”的洗手间,被涂抹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这就说明,越是严加禁止,越是摆出权威的姿态,对方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也就越强。看来,强迫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适当地采用柔和一些的方式,反而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到东京迪士尼乐园去,你会发现园中没有烟灰缸,当你问管理员:“此地禁烟吗?”管理员会答复说:“不,不禁烟,吸烟也可以,烟蒂请直接往下丢就行了。”但当你眼看周围完全没有烟蒂时,就觉得不该往一尘不染的地面丢烟蒂了。

当然,很有可能是清洁员不辞辛劳地把垃圾和烟蒂迅速打扫干净了,可是不管怎样,在东京迪士尼乐园,吸烟的人比想象中少许多。虽然很多人平日毫不在乎地乱扔烟蒂,可是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作用,一旦被人公开说“请扔”却反而不好意思了。

有些人,你如果禁止他去做,他偏偏禁不住去做,尤其是性格倔犟的人更是如此。相反,如果你放手不管,对方反而会起怀疑之心,结果就不去做了。懂得了这个道理,你便会在很多场合易如反掌地操纵人心。很多精明的商人也善于利用顾客的逆反心理,刻意营造出产品畅销的假象,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一些商家在店内悬挂“某商品已售完”的告示,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等他们慕名前来购买的时候,商家再告诉他还有一小部分存货,这样就更容易做成交易。

当然,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下人们的逆反心理:

18世纪时,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打算将美洲的土豆引进本国,没想到竟遭到国民的一致抵制。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帕尔曼切经过国王许可后,在一块闲置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并请求国王派兵白天驻守在那块土地旁。这神秘的举动,撩拨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趁卫兵们撤走后,成群结队地来偷挖土豆,然后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精心照料。没过多久,家家户户都种植了土豆。正是帕尔曼切深谙人们的逆反心理,才成功地让土豆走进法国的千家万户。

想想看,如果帕尔曼切让国王下命令全国种植土豆,恐怕国民们即使表面不敢反抗,也会消极对立的。这时,聪明的帕尔曼切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轻而易举地就使土豆种植遍及全国。

激将法,让倔犟的他主动作出改变

“宝宝,你衣服脏了,脱下来让妈妈洗洗好不好?”

玩得兴致勃勃的宝宝像是没有听到妈妈的话,头也不抬。

“宝宝,把衣服脱下来,让妈妈洗洗。”

宝宝依旧无动于衷。

“我知道了,原来是宝宝不会自己脱衣服啊。这么大了还不会脱呢。”妈妈撇撇嘴。

“我会。”宝宝三下五除二脱下了衣服,然后一脸骄傲地站在妈妈跟前,“你看,我会自己脱衣服,你怎么说我不会呀?”

面对不太听话的宝宝,很多聪明的妈妈会反着说话,通过激起孩子的好胜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来对付那些很难改变的人。

什么样的人最难以改变?答案正是:性格倔犟的人。

性格倔犟者,其性格和行为方式相对比较稳定,如果用说教、强迫的方式,不管是严肃还是温柔的语气,都只会起到反效果。千万不要总说“你要改变”、“你做得不对”、“你怎么能这样”、“你应该……”、“你太自私了”之类的话。这些都没有用,因为他们听不进去!

性格倔犟的人,大多时候就像习惯在死胡同里行走的游荡者。他们的信念就是不撞到墙不死心。你充满热情地告诉他要换一条路径,他们往往不会听劝。如果你能换一种方式介绍你的建议,情况就不同了。

有一位设计师,脾气非常暴躁,只相信自己看好的技术和产品,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全然不顾是否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对老板的话也常常不予理会。老板为此十分挠头:辞退他吧,不行!他研究出来的产品有一半都是超前的,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多利润;可是他研究出来的另一半产品实在是浪费公司的人力和财力,没有市场,只能积压在仓库里。

有一次,老板注意到市场上有一种榨汁机非常走俏。和以往的榨汁机不同,这种机器能够自动进行榨汁与残余物的分离,技术十分领先。要是自己的公司能够研究出这种技术并进行适当的改进,一定能大赚一笔。可是设计师会同意参与设计这种在他看来“太小家子气”的东西吗?以前人家可是非“大件儿”不动脑筋的啊。想了又想,老板决定试一试。

他买来一个榨汁机,榨出一些橙汁,然后请设计师过来闲聊。说着话,老板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你看这小东西,用途真大啊。可惜咱们这么一个大厂,都设计不出这么一个小东西。前两天在产品展销会上,我被某某公司的老总彻底嘲笑了一次,说咱们厂没人。”

设计师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这个有什么了不起的,值得他们那么嚣张!我还能做出比这更好的呢。敢说咱们厂没人,他们实在太轻狂。”

老板一听有戏,就接着说:“是啊,咱们也不是没人,只不过就算有人,也不肯在这上面用心,那和没人有什么区别?”

设计师一听,倔脾气上来了,说:“怎么没用心!我用心一次给他们看看,等我把更好的产品设计出来,气气他们。”

老板一听乐了:“你说的是真的?可不能说大话啊。要是你也能设计出新品榨汁机来,我可就能在对手公司面前翻身啦!”

设计师只顾着琢磨那个小机器,频频点头,说:“简单,简单,等我消息吧。”

说到这里,老板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个设计师绝不是不通情理,只是以前总是给他下达任务,命令他、强迫他,怪不得他那么执拗。现在好了,只不过用激将法激他一下,诱导他主动承担责任,竟然马到成功了。

性格倔犟的人,往往都十分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就是一种逆反心理,对所有不符合自己想法的观念都听不进去。对于这种人来说,强迫是没有用的,你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诱导他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就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唤起他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杀死猫”

好奇心是人类所有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一种。当我们需要对付那些对我们本人或者我们的建议不感冒的人,首先要花大工夫研究如何吊起他的好奇心。

如今,很多妈妈都明白了,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强迫他们学习要有用得多。而更多精明的妈妈在要求孩子帮忙干家务的时候,都会先唤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主动帮着干活。

不要以为激发好奇心只适合小孩子,在成人身上也照样适用。比如,推销员在销售工作中,通常采取的措施就是,首先唤起顾客的好奇心,引起顾客的注意和兴趣,然后再道出推销商品或观念的利益,从而迅速转入面谈阶段。

美国有一位非常成功的销售员乔·格兰德尔(JoeGrundel),他有个非常有趣的绰号——“花招先生”。他在拜访客户时,会把一个定好三分钟的蛋形计时器放在桌上,然后说:“请您给我三分钟,三分钟一过,当最后一粒沙穿过玻璃瓶后,如果您不要我再继续讲下去,我就会离开。”

他会利用蛋形计时器、闹钟、20元面额的钞票等各式各样的花招,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让客户静静地坐着听他讲话,并对他所卖的产品产生兴趣。

“某某先生,请问您知道世界上最懒的东西是什么吗?”

顾客摇摇头,表示猜不准。

“就是您收藏起来不花的钱。它们本可以用来购买空调,让您度过一个凉爽的夏天。”

这位推销员首先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对方的好奇心,然后再顺水推舟地介绍产品。顾客因为他那一番饶有兴趣的话语和动作而深深地被吸引,进而他才有机会向顾客介绍产品。顾客购买产品是从了解开始的。

富勒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生产黑人化妆品的企业,而约翰逊的公司是一家只有一百万美元注册资金的黑人化妆品生产企业,简直没有可比性。可是现在,约翰逊公司的知名度已经与富勒公司并驾齐驱了。约翰逊的生产规模一直不大,广告投入也少,那么它是怎样获得这种效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