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蒙牛攻略
10899400000004

第4章 战略法则:高屋建瓴(2)

蒙牛有了自己的工厂后,“虚拟联合”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延伸。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起来总价值达5亿多元,没有一处是蒙牛自己掏钱做的,均由社会投资完成。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

2.先难后易 势如破竹

蒙牛法则里面有一条,就是做事先挑难的做起。先树立一个高标准,先确立一个高目标,先进攻难的市场。

【案例】“牧场联合国”创意的诞生

我们在做事中发现两个现象:先难的,后易;先易的,后难。

电脑打字,拼音打字法起步很易,要练到每分钟打100字却很难,这是先易后难;五笔型打字法起步很难,要练到每分钟打100字却较易,这是先难后易。

举办活动,如果设计时战战兢兢、绞尽脑汁、百密不疏,那么执行起来就会顺顺溜溜,很少有“着三不着四”的现象发生,这是先难后易;如果设计时大大咧咧、优哉游哉、浮皮潦草,那么执行起来就会磕磕绊绊、漏洞百出、频频救火、疲于奔命,这是先易后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反过来即是“平时流汗少,战时流血多”;“学得辛苦,做得轻松”,反过来即是“学得轻松,做得辛苦”,这都是难易辩证法。

统观蒙牛的成功,一条基本规律、前文已述的市场战略就是这样:先攻北京,次攻深圳,再攻上海,“一线插旗,二线飘红”。

前文所述的工厂战略也是这样:兜中没钱却首创“奶牛桑拿浴车间”,费尽周折建“全球样板工厂”,一但建起来,质量与品牌就得到了双重保障,后面的事情就变得相对容易。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集四类挤奶模式、多种养牛方式及12国牧草样板于一体的“全球第一个牧场联合国”的创意是怎样诞生的。

2003年,牛根生参加完APEC峰会后,经与牛玉儒、吕慧生等有关领导探讨,决定建一个世界一流的示范牧场。因为内蒙古的畜牧业已经走到了全国排头,对这个示范牧场,当时研究的定位是“四全”站在全呼市看怎么样?站在全内蒙古看怎么样?站在全国看怎么样?站到全球你是什么样?应该全球都是独一个!要把生产建设与品牌建设融为一体!要在创造有形资产的同时创造无形资产!

为了博采众长,当年年底及次年初,牛根生与有关领导两次出国考察世界奶牛养殖业的最新状况:美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第一次看时,大家笑称整个旅程就是“从一个牛圈到另一个牛圈”。

第二次看时,5天走了7个牧场、十几个养牛基地。

最紧张的是在印度尼西亚。当时,蒙牛准备引进的澳大利亚投资方在印度尼西亚已经投资过牧场--牛根生不想看它本国的牧场,而想参观它的境外牧场,这有利于了解它的投资理念与质量--它在印度尼西亚投资了一个养肉牛场、一个养奶牛场、一个饲料加工厂及另外一个厂……这四个地方,分布在四个岛上。连来带走,一共三天。时间紧,没办法,牛根生一行人等租了一架直升飞机。“去牧场的时候,对方在院里的山坡上画了一个圆圈,这就是我们直升机降落的地方;去工厂的时候,对方在土房顶上画了个标志;去饲料厂的时候,对方在篮球场上画了一个标志……就这样,摇摇晃晃,电闪雷鸣,每个岛之间大概是三百公里,每天晃晃悠悠,三天时间转了四个岛屿。”

回来以后,有人问:“你们去哪了?”牛答:除了机场,就是牧场;除了车站,就是配种站--“两场两站”。

正是草原人的不怕吃苦的精神,才得以克服一切阻碍,创立起了“牧场联合国”。

3.大布局凸现前瞻

蒙牛一出世就没有把自己锁在“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而是瞄准全国大市场。

孙先红有个“虚拟卖方市场理论”,仅仅是最肤浅的第一招,就不知让多少企业风光一时:哪怕金盆盛豆腐,村里只能买你100块;搬到县里,大家就能买你1000块;扎根省里,众人就能买你1万块;放眼全国,10万块都会供不应求……心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先广种薄收,与市场一同成长;然后精耕细作,与顾客一同成长……可是,非常悲哀的是,许多企业只记住了“打大市场”,却没记住“做大品牌”,结果误人“贼船理论”。

1999年,蒙牛名不见经传,按照常规战略,它得从犄角旮旯的小地方做起--如果真是这样做了,那它今天就一定还是小企业,因为全国坚持这种战略20年30年仍是老样子的企业多的是--全国有,内蒙古也有。幸运的是,蒙牛没有这样做,它把目光瞄准全国最高端的市场:北京,深圳,上海,香港,广州。全国还有比这五个市场更高端的牛奶市场吗?

没有。所以,这是高手下棋,有恃无恐,直奔天元。今天,在这五个市场上,蒙牛都是UHT牛奶的第一品牌。

为什么首选这五个市场?还有一个道理,因为它们是中国最成熟的牛奶市场。跑到没有猎物的市场打猎,枪法再好,收获有限。所以,要打就得打大市场,你烧一把火,我烧一把火,众人拾柴火焰高!

怎样去打大市场?这就用得上第二句话:三军并进,首战必胜。

打大仗得有打大仗的系统思维,陆军、海军、空军要三军并进、相得益彰;否则,孤军深入,极易受挫,一蹶不振。凡打仗之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蒙牛特别强调“首战必胜”。从资源利用角度看,每一次新市场的开拓都像挖一口水井,中途放弃,就等于前功尽弃,下次还得再挖“另一口水井”,所以,“首战必胜”也含有节约资源的意识,突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拼劲。

蒙牛的“陆军”就是“免费品尝”。打香港市场的时候,遇到“三大难”第一难,不信任。“大陆名牌,不要,不要”,看也不看,头都不回。第二难,费用大。运费贵,进店费贵,人工贵--导购小姐每天的工资是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第三难,对手强。香港号称“购物天堂”,是国际品牌林立的地方,雀巢、保利已经盘踞几十年。

但是,“攻城不怕坚,攻奶莫畏难”。蒙牛请了103个导购员在商场里搞免费品尝,“打破了香港自有人造食品以来人员推广的最高纪录”。结果,进去才两年,蒙牛就成了香港牛奶第一品牌。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如果你能做到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那你就是NO.1。

蒙牛的“空军”就是“品牌广告”。1999年6月,产品下线第二个月,广告就登陆中央电视台。今天看,这很容易;当时看,不容易,总共集股1000万元,拿出300万元打广告,三分之一的资金做无形资产,有几个企业家敢这么做?

蒙牛也有“海军”,它是中国乳业中迄今为止惟一走出国门的创汇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蒙古、美国塞班等地。

“一线插旗二线飘红”这是蒙牛做市场的第三句话,也是蒙牛市场战略的精髓之一。其含义是:当你在一线城市成为第一品牌的时候,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会成为第一品牌。

开会有“意见领袖”,消费有“市场领袖”,权威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人、广州人、深圳人都在喝蒙牛牛奶的时候,廊坊人、宁波人、河源人、新乡人能不选择蒙牛牛奶吗?这就是品牌的“梯度推移”。

因此,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在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今天,蒙牛已经完成了“一线插旗”的工作。2005年,它提出的战略是“重心下移”,即把主战场移向二线市场、三线市场。

可以预见,这样的“梯度推移”,必有猛虎下山、势如破竹之势。

在市场攻略上,牛根生曾经提出过“三大做”做势,做事,做市。在谈论三者关系时,他把“做市”列为目标,而把“做势”和“做事”列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两条腿,并认为,蒙牛“做事”的本领不差,“做势”的本领尤其强。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蒙牛在市场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是“梯度推移”,这是战略性的;但它并不排斥局部市场上的“反梯度推移”,例如在一城一池中,蒙牛基本上走的是从周边到腹心、从小区到大店、从蚕食到鲸吞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这是战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