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话一出口,一半观众议论纷纷,另一半观众陷入了深思之中,唐先生顺势说:“爱情是高尚的,让人肃然起敬,但是,爱情不能当面包、牛奶,饿了可以吃;爱情不能当房子,困了可以睡。爱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难道不是吗?”
各种诱惑充斥在大家的周围,无不为了一个利害。在政治斗争中,政敌之间各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使用借刀杀人之计的一方,如果能使政敌内部造成误会,促成政敌内部自相残杀的局面,不但能够消弱政敌势力,还有可能使政敌自灭,即使政敌不灭,也易于自己攻破之。这种损益之道,较前两种手法更为有效,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其中变幻的奥妙也更深一层。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臣事齐景公。三人自恃勇力,踞傲不恭,相国晏子见齐景公对三人宠爱有加,便以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为名,劝齐景公除去三人,免留后患。齐景公根据晏子的建议,有意以两只桃子赐三人而食。在不能均分的情况下,提议“计功而食”。听到这种提议,公孙接先仰天长叹道:“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人多桃少,不能不计功而食桃矣!像我一搏野猪,再搏乳虎的功绩,别人难与比肩,可以食桃矣!”因取一桃在手;田开疆也不甘示弱,盛言道:“我用伏兵退敌三军两次,像我这样的功劳,别人很难相比,也可以食桃。”也取一桃在手;剩下古冶子一人,更不甘居于人下,便大言道:“我曾经随君主过河,有一只大鼋衔君主左骖之马至砥柱中流。当时我年轻,又不会游泳,乃潜水而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追得大鼋而杀之,然后左手拽马尾,右手执鼋头,像仙鹤一样,跳跃而出,在河边的人都说我是河伯也。以我看来,我是大鼋之首,功绩无人可比,可以食桃,你们二人为什么不把桃给我!”竟拔剑而起。公孙接和田开疆自愧功不如古冶子,乃说:“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将桃奉还之卮,拔剑自尽。古冶子见状,也很惭愧,言道:“虽然他们两人同食一桃,我独食一桃是最合适的。但二子死之,而我独生,这是不仁;耻人以言,夸其声,这是不义;恨自己行为不对,不死是无勇也”把桃还给齐景公,也拔剑自杀。晏子不费吹灰之力,便将齐景公“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的三个强劲政敌除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过程,也是使其相误。趁政敌相残而不击自破的成功事例。
借刀杀人之计的这种常用手法,在先秦时期就普遍应用于政治领域。《韩非子·内储说下》中就有许多实用的例子。
其一,周文正欲灭商,恐商强大,乃资助费仲,令其以奢靡乱纣王心志。进而消弱商的统治。这是借佞臣以乱君主。
其二,楚国的使臣至秦,秦王见楚使贤能过人,深感敌国贤者聚集,对自己不利。于是群臣献计,以“深知之而阴有之”的谋策,使楚国认为贤能之士均有里通外国之嫌,将他们一一除掉。这是借敌国之手除掉对自己不利的政敌。
其三,孔子在鲁国为政,道不拾遗,国家大治。作为鲁国邻国的齐国君主齐景公,当然不愿鲁国强大,因此深感不安。齐国谋臣黎且对齐景公说:“去仲尼犹吹毛耳。君何不迎以重禄高位,遗(鲁)哀公大乐以骄荣其意。哀公新乐之,必怠于政,仲尼必谏,谏,必轻绝于鲁。”果然如计而行,孔子无可奈何地去鲁而奔楚,乃有陈蔡绝粮之危。这是借敌国君臣相猜而除掉政敌。
其四,楚王与臣下干象谈论秦国谁可为相。楚王想以楚国之力扶助甘茂为秦相。干象认为甘茂是贤能之人,相秦于楚不利,不如使共立为秦相。“共立少见爱幸,长为贵卿,被王衣,含杜若,握玉环,以听于朝。且以乱秦矣。”在此之前楚国曾扶立邵滑为越国重臣,“五年而能亡越”。这是在敌国扶植奸佞,借奸佞而乱敌国,并待机而取之。
其五,吴国伐楚,吴将伍子胥畏楚重臣子期贤而多谋,乃派人向楚国声言:“子期用,将击之。于常用,将去之。”楚王闻言,然任用于常而黜退子期。伍子胥趁机发兵,一举攻破楚国。这是借敌国之手而去掉自己的强劲对手。
其六,晋献公欲伐虞、虢二国,先送去华丽的车马,珍奇的美玉,娇柔的女乐,“以荣其意而乱其政”。这是借奢靡之物而使敌国玩物丧志,疏于防备。
其七,晋国使臣叔向至周,见周臣苌弘贤而有能,因伪作一书云:“苌弘谓叔询问:子为我谓晋君,所与君期者时可矣,何不亟以兵来?”然后假意将此书丢在周君的庭院而匆匆离去。周君见书,认为苌弘卖国,便将苌弘杀掉。这是借敌国之疑而除去敌国强将贤能。
其八,郑桓公打算偷袭郐国,先把郐国的“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其姓名”,编成簿册,把郐国的良田和官爵,分别写在各自的名下,然后“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并祭以牺牲,像是盟誓的样子。消息传到郐国,“郑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结果,郑桓公领兵奇袭,一举灭掉郐国。这是促使敌国内部猜疑,导致敌国内部自相残杀而趁乱取之。
由此可见,使其相误。趁敌相残而破之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获得的效果也不一样。从效果上看,上者可使政敌自残自灭,中者可使政敌受到重创,下者亦可使政敌自丧志气。无论上中下策,都算是使用者获得成功。
价值的转移
一位勤劳的农民,从自己种的菜园中收获了一个特别大的南瓜,他又惊又喜,便将这个南瓜献给了国王。
国王看了很高兴,于是,国王便赐给农民一匹骏马。
这件事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国家,妇孺皆知,大家都觉得国王比较仁慈。有个财主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农夫拿个破南瓜给国王,就得到一匹马的赏赐,如果我准备一件更珍贵的东西,企不是得到的赏赐更多,说不定国王会赐我许多金银或者给个官当一当。于是,他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终于花了上万两银子买了一匹汗血宝马献给了国王,国王看到这匹宝马特别高兴,对那位地主大加赞赏了一番,随后对随从说:“将寡人喜欢的那个农夫进献的大南瓜赐予那位献马者。”
两节电池
父亲在一家小公司做了晚班的差事,每晚十点上班,因此,每晚需要手电筒照明。
一日父亲买了两节新电池,或许是出于省电的念头,他没有丢掉那两节还残留了一些电量的旧电池,便用一节新电池搭配一节旧电池方法来使用,然而,效果却没有父亲想得那么好,不仅只用了几个晚上便没电了,而且灯光微弱昏黄。
父亲恼怒之余便把这两节电池扔进了垃圾堆里,父亲埋怨道:“买了两节劣质电池,伪劣产品真是害人误事,下次再也不买了。”
不几日,父亲与我谈及此事,我说这是旧电池成了电阻的缘故,父亲一脸不解。
父亲不懂得那节他舍不得丢弃的旧电池已成为电阻,白白耗费了新电池里电能的道理。仔细想想这件事,人有时不也是这样吗?由于怀旧或者贪图一些小利、眼前的利益,常常使大好的时光、机会白白流失,甚至使机遇与自己擦身而过后,才后悔不已。由于自己的贪欲,又有多少人误入了歧途,背上了千夫指的骂名,就像那节废旧的旧电池,虽然还有一些小利,但终究是害人害己。
不要等到比原来少
春秋时期,各国贵族公卿内部的争斗也很激烈,并且,这些争斗往往与该国的强弱盛衰相关连。在贵族公卿的争斗中,也不乏一些人运用高明的谋略。范旬灭栾氏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栾氏是晋国很有势力的贵族,从晋文公时的栾枝以来,栾氏一直官高位显。进入春秋中期,栾氏在晋国的地位更加突出,结怨也多,于是成为众矢之的。到了栾盈时,终于爆发了借故驱赶栾氏家族的斗争。栾盈外逃后,先到楚国,后到齐国,齐国接纳栾盈,是想利用他来破坏晋国内部的稳定。
不久,齐国利用送陪嫁齐女到晋的机会,用有篷窗的车把栾盈和他的武士送回栾氏的封地曲沃城。栾盈连夜就去拜见曲沃大夫胥午,要胥午同他一起发难,灭掉贵族中反对栾氏的人。胥午没有同意,说这件事不会成功。经过栾盈的再三央求,胥午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议定请魏舒作内应。
魏舒是魏绛的儿子,栾盈作下军将领时,曾与魏绛的关系很好,从而也和魏舒很熟悉,关系也很密切。在魏舒的策应下,4月,栾盈率领曲沃的甲兵,白天进入了绛城。
听到栾盈已经进入绛城的消息,当年驱赶栾盈、如今执掌大权的范旬感到很突然,有些惧怕。范旬身边的乐王鲋说:“这没有什么可怕的。请将君主送到坚固的宫殿中去,把国君掌握在自己手中。再说,栾氏的政敌很多,又刚从国外回来,立足未稳,您握有大权,占据优势,又掌握着对百姓的赏罚,还怕什么?”接着,乐王鲋分析了栾氏目前的处境,和栾氏关系好的只有魏氏,没有魏氏的协助,栾盈绝对成不了气候。他向范旬建议,先下手为强,可以用武力胁迫魏舒与范氏合作,这样,栾氏将不攻自退。范旬接受了这一建议。
于是,范旬派儿子范鞅去接魏舒到王宫中来。当范鞅到达绛都时,魏舒的军队已经列好队,驾上了马,整装待发,准备与栾盈的军队一同会合行动。范鞅大步跨到魏舒车前,说:“栾氏率领叛贼来都城,我父亲和诸位大夫现在都在国君那里,特派我来迎接您去。快走吧,我帮助您驾车。”说完,翻身跳上魏舒的战车,右手拿着宝剑,左手拉着马辔头,命令驾车的快赶车。驾车的问到哪里去,范鞅答道:“到国君那里去!”就这样,魏舒被范鞅强行劫持进了宫。
魏舒的车一到,范旬便走向台阶亲自迎接他,还拉着他的手,答应将曲沃给他,以笼络他的心。魏舒受到控制,不能帮助栾盈,大大挫伤了栾盈的气势。不久,其反叛行动即被挫败。
抢在对手前面行动就是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这是一种争取主动的谋略。无论在军事活动、政治活动,还是在经济活动中,这种捷足先登,先发制人,争取占据主动的谋略,都是可以获得理想效果的。
80年代末期,香港船王包玉刚在同香港英资“怡和”洋行展开的一场争取股票资本的商战中,就是运用抢先一步的谋略,最后打败怡和洋行的。
1978年,包玉刚决定控制英国怡和洋行所属的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便暗地从李嘉诚处转买到占九龙仓股票20%的2000万股。然而,怡和洋行得知此事后并没在意。于是,包玉刚又看准时机,迅速吃进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这样包玉刚占据了九龙仓的30%股权。
1979年初,九龙仓股价上涨,每股达到50港元。怡和洋行意识到情况严重,准备高价回收。不料,包玉刚突然把全部的九龙仓股票以每股55港元卖给了隆丰公司。这隆丰公司实际上是包氏财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包玉刚的转股,实际上是明转暗未转,以迷惑怡和洋行。从而使怡和洋行回收股票的计划破了产。
1979年6月中旬,包玉刚去法国处理事务,怡和洋行认为这是难得的反攻时机,便暗中命下属置地公司登出广告,以两股置地公司股票外加一张债券(总值相当100港元)回收九龙仓股票。包玉刚在法国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返回香港。经过精心安排,包玉刚也登出广告,宣布两天内以每股105港元的高价再收购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怡和洋行觉得包玉刚此举属无稽之谈。认为他不可能在两天时间中能支付20亿港元的现金,就是印钞机也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印出如此多的现钞。因此,“怡和”未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防范。结果,包玉刚如愿以偿。
几天后,包玉刚主持召开了新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次董事会议,从此,掌握了九龙仓的财产主权。当然,还应该看到,抢先一步也必须思考周密,不可草率从事。否则,不仅占据不了主动,反而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放弃和拥有
中国人的统治经验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的,这是因为中国立国久远,且历史上中国人治国又以“治人”为主,所以每朝每代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治人的精深独到之处都会令别的民族瞠目结舌。这其中固然不乏成功的历史经验,但中国人把虚伪二字运用得如此地炉火纯青、妙至精绝,不知能否算到成功的历史经验之列。不过虚伪之术确实帮了统治者的不少忙,为他们沽名钓誉、巩固权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君王敢公然扯起反对仁义道德、崇尚虚伪奸诈的旗子,连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也未敢贸然做皇帝,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说明他还是惧怕道德和正统舆论的力量。于是,虚伪就成了他们的法宝,他们既不择手段地达到了目的,又树立了无可非议的道德形象。
大概最早能够成功地运用虚伪之术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庄公。《春秋》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郑伯克段于鄢”,极其明确地确定了这件事的社会伦理方面的性质。郑伯是指郑庄公;段是指郑庄公的胞弟共叙段;鄢是地名。在这句话里,最有学问的用字是克,本来君主杀臣下用“征”、“伐”、“讨”、“诛”等字均可,唯有这“克”字,既表现了平等对敌,又表现出高明的手段,郑庄公本可光明正大地讨伐他的弟弟,但他却阴设陷阱,沽名钓誉!这个“克”字的运用也就体现了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不过,在春秋时期,周期以来的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传统的道德也遭到了践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春秋》作者创“春秋笔法”,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也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必须指出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也是《左传》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由于《左传》细致传神的记载,这一历史事件就变得更加著名起来了。
郑庄公就是为幽王抵抗犬戎战死的大将郑伯友的孙子,是带兵为父报仇、打退犬戎的郑武公掘突的儿子,可以说,庄公的爷爷和爸爸对周天王都有很大的功劳。郑庄公共兄弟俩,自己的名字叫寤生,弟弟的名字叫段。寤生出生的时候难产,使母亲姜氏受惊,从此就不喜欢寤生,而段则长得一表人材,人也聪明,所以姜氏非常地喜欢他。姜氏不断地在丈夫郑武公面前夸奖小儿子,希望将来把王位传给他。这样,寤生和母亲之间就有了隔阂。不过郑武公还算明白,没有同意姜氏的请求。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大儿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并接替父亲的职位,在周朝当了卿士。姜氏看见自己的小儿子没有当上国君,心里很不舒服,就去为段要封地。姜氏很有心计,要求庄公把“制”这座城封给段,庄公告诉姜氏,“制”是郑国最为险要的城池,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况且父亲说过,“制”这个地方谁也不能封。姜氏见说不过庄公,就又请求把京城封给段。京城在现在河南省的成皋县附近,对当时的郑国来说,也是一座比较重要的大城,所以庄公当时仍然犹豫不决。在姜氏的一再督促下,庄公才把京城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