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妥协、懂得进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10872200000031

第31章 淡定冷静才懂得进取(3)

小郑抽烟,烟瘾也特别大,一天,他拿着一条香烟刚进门,他妻子就又唠叨了:“好你个大烟筒,又买烟了!”小郑说:“你看,人情往来,求人办事喝酒打牌,少了这东西,实在不行啊!”妻子说:“你算了吧!什么不行?如法律上规定:吸烟者犯死罪,保证你就没瘾了。”小郑举起那条香烟笑了笑,说:“那好啊!你要能在法律上给咱加上这一条,我就不吸了。”妻子无可奈何地说:“哼,吸吧!天生是个败家子。”随着小郑的烟瘾越来越大,所吸的烟质量越来越高。平日里,他宁可紧缩正当开支,也不能少抽一根烟。

到了年底,家家都忙着置办年货。小郑早就想买件皮大衣排场排场,到市场转了一圈,终于看中了一件,小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对妻子说:“快快,皮大衣来了,皮大衣来了。”妻子不解地问:“什么皮大衣来了?”小郑着急地说:“市场上来了皮大衣,快拿钱来!”妻子说:“钱早已花光了,拿啥买呢?”小郑这可是火了,一拍桌子训斥道:“你这个内当家是怎么当的?花钱就没有个计划?今年买不上皮大衣,难道明年正月走亲戚拜年,还穿那件南征北战退下来的古董货?”妻子也不示弱,指着小郑的脑门说:“你冲我发什么火?我有计划没计划,能顶住你不听话?我不让你吸烟,都快磨破嘴皮了,你就是不听。”“这是扯谈。”一听她提吸烟的事,小郑的火气更大了,颤抖着从口袋里掏出那半盒烟来,摔到桌子上说:“难道我吸烟能吸掉一件皮大衣?”

妻子不愿打牙费嘴,拿出来一个木盒让小郑看。小郑十分纳闷地打开一看,立刻转怒为喜,急切地问:“哪来这么多钱?”妻子说:“这是我一毛一分攒下的。你每买一次烟,我就记一次账。你全年吸烟花了多少钱,我就在木盒里放了多少钱。”小郑急忙取出那叠钱来点了点数,有零有整,总共一千一百二十四块五角钱。另外,在一张发黄的硬纸片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哪年哪月哪日,买什么烟,花多少钱,都记得清清楚楚。小郑看着这些钱,心里暗暗想:果真是账怕细算啊!他不好意思地抬起头来,满脸堆笑地对妻子“嘿嘿”了几声,拿上钱迅速朝商店跑去。不一会儿,皮大衣买回来了,小郑既感激又奉承地对妻子说:“你真是天底下头一个会攒钱的好老婆。如果没有你,肯定没有这皮大衣。”妻子趁热打铁地问:“你今后还吸烟不?”小郑忙持立正姿势,坚定地说:“我今晚向你发誓,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我正式和烟断绝关系,攒钱!”

第二年,小郑真的不吸烟了,一心想把吸烟的钱省下来,添置一台放像机。

日月如梭,转眼又是腊月。一天,小郑在交电公司看准了一台放像机,忙回家拿出那个小木盒来取钱,结果打开一看是空的,不由惊讶地追问妻子:“怎么,你一分钱也没攒?”

妻子若有所悟地说:“哎呀!你今年不吸烟了,我就忘记攒钱了!”小郑一听火了,逼住她问:“那我省下来的烟钱哪去了?”妻子说:“你问我,我问谁去?”小郑把那个小木盒一摔,气呼呼地说:“照这么说,还是我多吸烟,你才能多攒钱?那好,从明年正月初一起,我就开始吸烟。”

相信我,就将手放开

有个青年,住在山顶,每次傍晚放工他都要走一段崎岖小路,才能抵达家门。

有一天,工厂赶工,他必须做超时工作。放工后,已到半夜。当他在那段小路走着时,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大地一片漆黑,四处的灯又突然熄灭。此时,他心情非常紧张,便加快步伐赶路,在仓促间,突然,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大洞……

“救命啊!”在千钧一发之时,他抓住了一根树枝而没有被摔下。

那青年往下看,看不到洞底。四周又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他双手一直抓住树枝不放,担心会掉下“无底洞”。

他无数次地高喊“救命”,希望能碰到路人,把他救上来。

突然,他听到上面传来一个声音:“年轻人,你是不是在喊救命?”

“是啊,求您老救救我!”

“年轻人,你要我救你,你一定要相信我!”那人说道。

“我相信您!”

“绝对相信?”

“绝对相信!”

“那好,放开你的双手吧!”

那青年人抓紧树枝,大咒那想害他的人!“你想害我,鬼才相信你呢!”他抓紧树枝拼命坚持,在他终于坚持不下去时,掉了下去。他心想,这下完了!还没等他叫出口,脚便落在坚实的地上。

天亮时,他看到落地的地方距离那树枝几乎触手可及。他很懊悔,“我早相信那人,不早就转危为安了?”

虚而显实,弱而示强

虚张声势是指故意假装出强大的声势来吓唬人的一种策略。《百战奇法·虚战》云:“凡与敌战,若我势虚,为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所以,虚张声势也是在面临危机时的一种应变术。

公元前AN年,刘邦为夺关中,9月领兵抵达跷关(陕西兰阳东南)。跷关为兰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秦军派有十分精锐的兵力把守。而刘邦当时手下只有2万人马,如不顺利地拿下此关,项羽就有抢先夺去关中的可能。刘邦心急如焚,想强行攻取。张良经过调查,认为秦兵势强,如果妄动,不仅会消耗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拖延入关时间。于是向刘邦提出智取之策:一方面虚张声势,在跷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另一方面针对守关秦将喜好小利的特点,派碘食其携重金贿赂守关将领。果然,跷关守将见刘邦军兵声势浩大,甚是惶惧;同时又贪恋钱财,终于倒戈。刘邦引兵过关,向西挺进,兵叩咸阳。

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时,也曾用虚张声势之计,吓退敌军。那是大业年间,隋炀帝率军与突厥作战失利,被困于雁门关外。炀帝命人将诏书系在木块上,投入汾水中,向下游郡县告急,命他们募兵援救他。当时年方历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在将军云定兴帐前供职。李世民了解到前方的敌情之后,对云定兴说:“敌人胆敢围困天于,是因为他们料定我主力无法及时增援。因此,如今我们如果将军兵分散,拉开数十里的行列,白天要让敌人看得见旗旗,夜晚要让敌人听得见更鼓声,敌军不知虚实,一定会以为大批援兵迫近,这样,就可以不战自退。”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依计而行。突厥的侦察哨远远地看见隋朝大军浩浩荡荡,连绵不绝,立刻飞报可汗。突厥可汗果然中计,连忙撤去了包围隋汤帝的军兵。李世民初入军旅,便献此虚张声势之计,兵不血刃,吓退敌军,解除了隋炀帝的危急,由此,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虚张声势在于虚而显实,弱而示强。《百战奇法·弱战》云:“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旗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此计用于商场应变,也同样颇具功效。

美国豆芽大王普洛奇在发迹之前,听说生产中国豆芽很赚钱,于是请来了几个日本人当顾问,开始生产人工豆芽,并从墨西哥购进大量的大豆,请人在杂志上写了些并不见得有趣的“大豆历史”文章,散发豆芽食谱。接着跟几个食品包装商人接洽,将生产的豆芽卖给食品包装公司,还直接卖给餐馆,并联系找其他的批发商,普洛奇的豆芽生产一开张便开始赚钱。

很快,普洛奇又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跟人签约,让他们把豆芽制成罐头,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他打电话给威斯康辛州的一个食品包装公司,得到答复,只要普洛奇能找到任何罐头盒,他们同意替他把豆芽制成罐头。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金属都优先用于军事,老百姓只有极有限的配给。普洛奇冒昧地跑到华盛顿,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一直冲到战争生产部门。他虚张声势,用了一个气派非凡的名称介绍自己,这是他和合伙人皮沙为了他们俩的公司取的名字:“豆芽生产工会”。这在华府官员听来,这个名字倒像是什么农民工会,而不是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公司。于是,战争生产部门便让这位推销天才带走了好几百万个稍微有些毛病,但仍可使用的罐头盒。

当普洛奇的生意继续发展下去之后,他和皮沙买下了一家老罐头工厂,开始自行装罐。他将豆芽加上芹菜和其他蔬菜,做成一道美国人喜欢吃的中国“杂碎”菜。普洛奇继续发挥他虚张声势的才能,将罐头外面贴上“芙蓉”标签。有了这个东方名称,普洛奇又故意将罐头压扁,让美国人觉得这些罐头来自遥远的中国,销路也就出奇地好,简直有供不应求之势。

以后,普洛奇一面扩大生产,一面将他们的公司改名叫“重庆”,并以“食品联会”的名义,组织大型的全国联销市场,推销“重庆”生产的食品,给人造成“重庆”是一家规模宏大、资本雄厚的公司印象。就这样,普洛奇靠虚张声势建立起企业形象,很快赚进了一亿美元。

静的修炼

宁静是相对的,因为世界一切均在动而不居。《乾卦·象辞》:“天行健”。所谓静,只是缓慢的动,或可说是太过快速的动,所以在感觉它是静。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静。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是一种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极大快速而却缓慢的动作而已。譬如物理的真空,并非绝对的没有,它有压力,同时也具有反压力,它能冲破一切,也能存在一切。舟车之上之感觉,均此类。此之静更非一般人所以为的静,而是定而后之静,非浅表意识之平静,但是这样的定境,还只是“内明”自修治心的一种现象不是定慧的最高境界,由定而静,便是定境上量和用的不同。由静境再深入,到了与外界隔绝,进而没有了内境外在的不同,便庶几近乎了,却难说清楚。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有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天地宇宙之间,也没有动,所谓动静,只是正反、阴阳,一体两面的一种变化规律而已。同样的道理空有、生灭,均此。一种状态,非究竟。以上是指在形而上的道体功能。但在有形有质的后天作用上,动和静的确有比较的不同。

要学会和寂寞相处

寂寞,是每一个人都不愿与之为伴的,但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逃不脱寂寞的纠缠。寂寞的这种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实在让人无奈。喧嚣的人世使人们都希望自己远离寂寞,可偏偏它时隐时现很难绝迹。当困难和重负压弯了你的脊背,当希望和梦想和你开个玩笑作个鬼脸逃跑时,当遥远的目标在生活苦涩的显影剂中变得虚无缥缈时,当心中的种子拱不动现实板结的土地时,寂寞就会不约而至。它和你促膝谈心,喃喃絮语;它抚慰你,万般柔情。可以说,寂寞是人生旅途中始终和你结伴而行却又无法摆脱的伴侣,是人生之旅一种驱之不散的状态。它就像藤缠树、树绕藤,与人生相依相伴,互附终生。学会和寂寞相处,对避免产生浮躁心态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没有寂寞的人生却是有缺憾的人生,能战胜寂寞的人生才可能是圆满的人生。人有时是需要学会和寂寞相处的。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自嘲自己家屋是:“笑我庐,门掩草,径生苔”。这足见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是何等孤独寂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读书写作,潜心创作,生活虽然看来索然无味但他却饶有兴味:“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可见,成大事者大都善于和寂寞打交道,和孤独交朋友,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和寂寞相处要神情专一。孔子在谈到看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时总结出三种方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其由来始末,了解他的内心寄托。所谓“安”,按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心安理得”,心绪宁静。宁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是与轻浮焦躁全然有别的人格修养,“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惟心境平和的时候,人才能专一,唯其专一,人才能隐默自守,从从容容,心无旁骛,才能真正做到可为世态炎凉所感,但不为人情冷暖所动,一心干自己的事。其实,人的智商没有大的差别,差别往往在于专注事物的程度不一样。投入精力不一,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要耐得住寂寞,就要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礼记》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可见感物而动是人之天性。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寂寞常常在人想入非非时钻空子。它不知深浅,你越是困惑烦恼、物欲萌动,它越是和你套近乎、拉关系,这就考验你怎样把握自己,不给它可乘之机。因此,必须要保持心底的那一份纯净,守静如一,安之若素;必须要保持对诱惑的一种警觉,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这些对自己形成一种动处守静的人格和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

耐住寂寞,是一种长期的心理修炼和性格磨砺,是旷日持久的自己与自己较劲,是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古人称五十岁是人的知天命之年,泛指此时是人的成熟黄金阶段,对自己偶然的一生算是有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识。古人在总结人生经验时总是把它和“命”联系在一起,总结出“天命”、“立命”、“正命”等一系列的名词并细说了它们的内涵。人虽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和变化中,但决不失去自己主宰自己的主动性,这叫“知天命”。“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立命”、“知命”、“正命”,一方面明确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其意义都是在鼓励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人生,把握住自己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权,而绝非听命、认命、宿命。由此,消极地对待寂寞,囿于寂寞,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善于和寂寞相处,战胜寂寞,才是昂扬可取的人生。

地震前后

地震前期,某大学校园5楼的两个教室。

教室一:一个白发的老教授正在给学生讲课。大楼摇了一下,所有的学生连同教授的身体摇了一下。80年代的学生对地震没有一点点感性认识,他们都以为那是爆破引发的颤动。

教授的心一惊:“可能是地震。”他张口时却说:“请同学们有序离开教室,到教学楼前的空地集合。”

学生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鱼贯而出。

教室二:一位打扮入时的女教师正在给学生讲《人生哲理》。大楼摇了一下,所有的学生连同老师的身体摇了一下。女老师大惊,喊了一声:“地震啦!”率先冲向门口。至于她身后的学生如何乱作一团,她不得而知,只感到一股强大的人力推挤着她向下奔……

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楼前的空地上,学校校长清点人数:只有老教授未下来。校长大惊,赶忙派人回楼上去找。

正在这时,老教授出现在楼口,镇静地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同学们一齐欢呼冲上来围住了他。他手里还提着一双高跟鞋——那是女教师为便于逃跑踢脱在楼道的。

事后清查得知:老教授和他的学生全部安然无事,而女教师的那个班:有三名女生崴了脚,一名女生跑掉了鞋跟——当然,这里面还没有包括那双跑丢的鞋子。

地震给学生上了一课,让他们学到了大学4年乃至一生都学不到的东西:危难彰显人格。

后来据地震局的专家讲:这种小地震根本不会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但它却在许多人的心中掀起波澜——或惊恐,或感叹,只是至今人们不知道老教授当时想什么。

帝王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