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51

第51章 任人篇(13)

潘仁美、杨业遵命掩护新收复的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这时,辽军已经占领了寰州,来势凶猛。杨业提出一路佯攻敌人主力,以继续掩护军民撤退。一面派精兵埋伏在狭窄的山沟里,等待佯攻部队把敌人引来时,两面夹攻,歼灭敌人。

监军王眡反对杨业的意见,主张全力正面进攻,说:“我们有那么多的精兵,全面进攻是可以大败他们的,不用搞什么佯攻和埋伏,这样时间太久了。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不可硬拼,硬拼一定是要吃亏的。”王眡讥笑着说:“杨将军不是杨无敌吗?现在反而怕起敌人来了,不会是另有打算吧?”

早已遭受怀疑和诬陷的杨业,听到监军又对他这样怀疑和讽刺,便赌气说:“我原来是一心为避免士兵的无辜牺牲而提出两路夹攻之计,现在你这样看我,我也顾不得了,我杨业不是怕死的,你既要全面打,我打先锋,看谁真正怕死。”

潘仁美也支持王眡的意见,杨业只好违心地带领人马打先锋。临行前,他热泪盈眶地对潘仁美说:“我看这种打法注定是要失败的。我死毫不可惜,只是这么多士兵,还有四个州的百姓,他们将无辜受害,真是痛心啊!”潘仁美不睬,杨业指着对面的陈家峪对潘仁美说:“我还有一个转败为胜计策,就靠这个峪了。我决意把敌人引到那里去,那里是个峪谷,请潘将军在峪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箭手,等我把敌人引到那里时,可以夹攻取胜。”

杨业果然遇到了强大的辽军的反击,他拼命杀了一阵,还是招架不住,只好往陈家峪退去。到了峪口,看不到一个宋兵。原来,潘仁美也曾把人马带到这里埋伏,在等了一天还看不到杨业引来的敌军后,王眡以为辽军被杨业打败了,惟恐杨业夺了头功,要潘仁美撤了伏兵,绕小道与杨业争功。等他们知道杨业果然兵败时,就从另一条小路逃跑了。

杨业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命令部下突围出去,他单身苦战。众士兵被杨业这种舍我救众的无私奋战精神感动,不愿离他而去,一个个跟着杨业奋战到底。结果,终因寡不敌众,宋军大败,杨业的儿子杨延玉阵亡,杨业被俘。

辽将软硬兼施,劝杨业投降,他誓死不从,绝食三天三夜后,慷慨就义。

宋太宗为失掉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忠义之将感到万分悲痛,降职处分了潘仁美,革职查办了王眡。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与孙子杨文广等一家人,继承和发扬了杨业忠义卫国的精神,在保卫宋朝边境战斗中立了很多战功。他们全家英勇事迹受到后人的称赞,“杨家将”的佳话也流传至今。

用人点拨

杨业本是北汉降将,但是受到宋太宗赏识,封为大将。由于他来自北汉,引起了很多宋臣对他的嫉妒和非议。宋太宗却坚信、支持和极力保护他。虽然杨业最后惨死,但也是由于奸臣陷害,这些奸臣也得到了处分。

作为一个皇帝,能够这样信任手下降将着实不易。因为宋太宗相信杨业的忠义,所以极力保护和支持他。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领导者们,如果你相信这个人可用、,那么就大胆地用他,不要听从别人的谗言。除非你有确切的证据,否则不要轻易怀疑你的手下。

宋仁宗提升小兵狄青

北宋京城禁军里有个普通的士兵,名叫狄青。西夏的元昊称帝后,经常派人侵犯宋朝边境。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随着禁军派往保安边境。保安的宋军多次败于西夏的犯境兵,守将卢守勤正为没有得力的领兵将而烦恼。狄青自告奋勇要求卢守勤让他去试一试。卢守勤同意了他的请求,让狄青带兵打先锋。

狄青带兵与前来侵犯的西夏兵交战。只见他把发髻打散,头上戴着铜面具,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人阵中,东刺西杀。西夏兵自犯境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披头散发、只露两只眼睛、横冲直撞的厉害枪手。他们见到他这副打扮就已经吓得冒冷汗,再加上狄青的勇猛杀敌,敌人就更害怕了。西夏兵不战自乱,狼狈败退,狄青大胜。

宋仁宗得知狄青获胜后,高兴极了,随即将狄青连升四级,还提拔了守将卢守勤。宋仁宗本来想在京城亲自接见狄青,但是因为西夏兵又侵犯渭州边境,狄青应调去抵抗,不得不取消对他的召见,只叫人将狄青的画像送给宋仁宗看。

狄青受到皇上的赞赏和提拔后,更加苦练箭法,英勇杀敌。他先后参加了二十五次抗击西夏侵犯的战斗,受伤八次,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战而逃。

宋仁宗见西夏军对陕西边境侵犯频繁,派范仲淹去陕西加强防守。范仲淹到任后,听到传奇人物狄青英勇抗敌的事迹,很为欣赏。于是,就立即召见他。范仲淹发现他果然是个聪明过人、机智勇敢的将领。但是也发现狄青识字不多,学识较浅,于是便送给他一些兵书,鼓励他多读书。

狄青接受了范仲淹的教诲,利用闲暇时间,废寝忘食,早起晚睡,刻苦阅读兵书。不久对秦汉以来的一些名将的兵法,能背诵如流,运用自如。他在与西夏的交战中,根据兵书上的指引,结合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百战百胜,人称“常胜将军”,受到范仲淹的多次奖赏和提拔。

宋仁宗听说狄青苦读兵书的事情,作战有勇有谋后,就把他调到了京城,封他为马军副都指挥。用人点拨狄青从一个小兵,发展成为马军副都指挥,都是卢守勤、范仲淹、宋仁宗一步一步提拔的结果。狄青虽然地位低,但是具有比较强的指挥杀敌的能力,而且英勇善战,宋仁宗就大胆地提拔他,事实证明,宋仁宗等人没有看错,狄青果然是个将才。

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该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其实普通人中也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只不过他们没有被发现和使用罢了。一旦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发出灿烂的光芒。作为人才,也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才能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赵构纳奸辱国

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攻克北宋都城汴州,将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俘虏,并将皇宫内的金银珠宝、甚至连皇帝的妃子们也一应掠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随后,金国在大宋扶植张邦昌为傀儡皇帝。

金兵走后,张邦昌没有了金兵做后盾,给他撑腰,自己简直无法控制局面,朝廷官员群起反抗张邦昌,张邦昌没有办法,只好迎接宋钦宗的弟弟,当时在河北招募士兵的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之为南宋,赵构也就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赵构称帝后,宰相李纲和老将宗泽等大臣,都不止一次地向赵构上书,请求要洗雪“靖康之耻”,兴兵报仇。可是,赵构心里却不这么想,他知道他这个皇帝来自国难当头之际,要想牢牢保住自己的皇位,恐怕不容易。他觉得兴兵容易,但是打仗就难了,万一打不赢,自己岂不是丢人,那恐怕朝臣们就不会信服自己,自己也就失去威望,皇位就难保了。如果真的打赢了,就更难办了,那时候,钦宗回来了,按理应该把皇位让给钦宗,但是自己又向往至高无上的权力,岂能就这么简单地把皇位还回去。赵构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能轻易发兵。面对大臣们一个接一个的劝谏,他既不反对,也不接受,打算拖延他们,得过且过,况且皇宫中骄奢糜烂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有一天,御史中丞秦桧带着自己的家人从金国回来了。虽然他们表现得十分狼狈,好像是从金国历尽艰辛逃回来的样子,其实他被掳到金国后,就投降了金国,金人认为他是诚心投降,就派他回来做内应。为了骗取高宗的信任,他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一堆谎话,让高宗相信他是逃回来的,而不是叛变了。

高宗信以为真,连忙说:“朕自从接任皇帝以来,没有一天不是想着兴兵伐金的,但是又一想自己刚刚接下了这一大摊子的事情,害怕出兵之后,两帝难保,真是左右为难啊。爱卿从金国那边刚刚回来,一定知道金国的一些详细情况,你为朕出出主意吧,朕到底该怎么办呢?”说着,装出了一脸难色。

秦桧从高宗的话中听出,其实高宗一点都不想兴兵,只不过是在给大臣们做戏,就连忙说:“陛下深思熟虑,真的是英明啊!如此明君承袭大统,实在是大宋江山和大宋人民的福气啊。臣以为当今只宜用缓兵之计,暂且与金人议和为好。,皇上您就有足够的时间整顿朝廷,又可以保证二帝的平安,让万民享受太平。”高宗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十分高兴地说:“秦爱卿所言极是啊!”

可是,众大臣们却极力反对议和。老将宗泽说:“什么缓兵之计,分明是屈辱求和,大宋兵多将广,为什么害怕小小的金国?我年纪虽老,但是一样可以战死沙场。当今之际,只有战不能和,更不能苟且于临安,而是要立即返回汴京,壮我兵士志气!”宰相李纲也说:“大宋江山是列祖列宗打出来的,今天两帝被俘,我们不把他们救回来,报仇雪恨,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金人想灭我大宋,占我河山。议和只是亡国之道,伐金才是救国之道啊。请陛下您三思而后行啊!”

高宗早就对李纲等主战派感到不快,随即就罢了李纲的官,宣布秦桧为礼部尚书。不久,高宗又将秦桧提升为参知政事,后来,又让他做了宰相,将朝中的大权都交给了秦桧,自己则在后宫花天酒地。

宋徽宗、钦宗二帝自从被金人掠走后,虽然没有受什么皮肉之苦,吃喝也不错,但毕竟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心中不免郁闷。所以,徽宗和皇太后不久相继驾崩。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派王伧为奉迎梓宫使去金国,并要他转告金人,只要归还梓宫和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南宋就愿意议和。王伧与金协商,金同意交回梓宫和韦,接受和谈,并派张通古、萧哲为江南诏谕使去南宋,要求高宗以臣之礼接受金国的国书和金主的册封。对于这种丧失民族尊严、有辱国体的事情,高宗实在难以接受。秦桧见高宗面露难色,便忙说:“陛下,我愿替您分忧,不如就让我来代替您行臣礼、受册封,与金人谈判,您看如何?”高宗倒是答应了,但是金人却迟迟不肯答应,非要高宗亲自行臣礼、受册封。没有办法,最后南宋只得答应割地称臣,金人这才肯罢休。

此后不久,金朝内部发生宫廷政变,宋金和约作废,金将兀术率军再次南侵。秦桧此时更加肆无忌惮,说:“和约失效,可以再谈吗。现在先把南淮守备的军队撤掉,以表示我方议和的诚意。”这种明显的卖国倾向激起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吏部尚书李光说:“对狼子野心的戎狄,只能战不能和,淮南守备更不可撤。谁要是再说议和的事情,谁就是卖国贼!”秦桧听了恼羞成怒,随即反驳李光,李光气愤地指着秦桧骂道:“你这奸贼,不顾大家多次反对,总是主张议和,今天还要撤回守备,这不是盗弄国权、怀奸卖国这是什么?”

秦桧气得脸色发青,浑身发抖。他将朝服一脱,头冠一摘,跪在高宗面前痛哭流涕:“皇上为为臣做主啊,让臣挂冠而去,以免受陷害啊。”说着,便一个劲地叩头。高宗一见秦桧这般,可坐不住了,连忙把他扶起来,下令将李光革职回乡。

金兵南下后,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宋抗金将领坚持抗击金兵,获得了很大的胜利。韩世忠收复通州,张俊收复宿州、亳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岳飞率领岳家军从德安府大举北伐,接连收复了蔡州、郑州、洛阳,一直打到了距离开封不远的廊坊。秦桧对此忧心忡忡,一旦宋军打败金军,打回开封,那自己就无法向金国交代了。于是,他就秘密上奏高宗将韩世忠、张俊、岳飞以述职为名,召回京都,以此延缓抗金的进程。高宗此时已经完全相信秦桧的话,事无巨细都听他的。于是,他就下诏书,召韩世忠、张俊、岳飞回京,但是岳飞坚决不回,秦桧就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接到金牌后,悲愤交加,热泪长流,仰天长叹道:“十年功劳,毁于一旦,奈何!奈何!”

岳飞回朝后,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岳飞及岳飞全家,因为他深知,只要有岳飞这样的南宋将领存在,宋朝就不会跨,金吞并宋朝的愿望就不会实现,所以秦桧千方百计地加害朝廷的栋梁。此后,南宋将淮水、商州以北的土地割给金国,并每年向金纳贡,向金称臣。这段历史也成为中国人最难以启齿的一段历史。用人点拨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没有君主贤明而国家不兴盛的,也没有君主昏庸而国家不衰败的。而君主的贤明还是昏庸,又与其是否用人得当关系极大。像宋高宗这样昏庸无能,重用奸臣的人,难保不使国家受尽屈辱。

所以,现代社会用人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如果没有良好的用人机制,就无从发展。而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切不能只听信小人谗言,而丢弃了那些真正为你着想的贤良之士。宋高宗的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者借鉴。

元世祖封十八岁的安童为丞相

元朝初年,有个十三岁的少年,名叫安童。是为救护元太祖成吉思汗而英勇献身的孔温窟哇的后裔,也是为创立元朝立过盖世奇功的木华黎的曾孙。

安童聪明伶俐,魁伟沉毅。虽然幼年跟着亲人生活在朝宫,却从不和那些有刁邪恶习的权贵子弟来往厮混。他刻苦攻读,经常向德高望重的长辈请教,很受朝廷里官员的器重。元世祖见他出世不俗,认为他是个值得深造的苗子,将他放在宫里做长宿卫。这样一来,安童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武官员接触,跟长辈们学习的机会也就多了,因而学识进步很快。小小年纪,就能下笔成章,讲话也很有见地。

元世祖破获阿里不哥反叛集团,负责破案的人拘捕了一千多人,报请元世祖发落。元世祖看安童就在身边,突然想起要考考他的本事。于是,元世祖就问:“安童,你听清了这个反叛集团的罪情吗?他们要推翻朝廷,罪大恶极,我要把他们统统处死,你看如何?”

安童神态自若地说:“这些人中,真正想夺权篡位的人是少数,极大部分是随声附和、胁迫从命的,陛下这样大量地杀人,怎能征服其他还没有归附的人呢?杀一人,牵连一片,怎能叫天下人心悦诚服呢?”

元世祖当然不想滥杀无辜,他从安童的回答中,看出小安童已经成熟多了,便惊讶地说:“好一个长宿卫,年纪轻轻,见识不俗啊。我要是真的把这些人都杀了,那就连一个孩子都不如了。”说着就按照这些人罪责的大小分别予以处罚。

安童十八岁的时候,元世祖决定破格提拔他。朝中有人认为安童虽然可以提拔,但应该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下子就给他个大官做。元世祖却不认为如此,:“金世祖用阿鲁罕做参政知事,不到五个月阿鲁罕就因年老多病而辞职。历史上像这样因用得太晚,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才的贤人不是很多吗?凡是贤人,只要看准了,就要及早起用,不仅能早点锻炼提高他,而且能让他早一点久一点为国家办事。对社稷百姓不是都有好处吗?”

朝臣们听了元世祖的这番话,都很赞同,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于是元世祖就将安童提拔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安童说:“我年纪还小,担负这么重要的职位,朝中那么多长者和元老,定难信服。当前,南宋还没有归附,我上任必碍国家大事。

我万万不敢受命,请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