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龄举人”是古代择才的标准,现代看来有些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因为大多数公司、企业和单位都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不过王翦的故事还是可以启发我们在择人的时候不能回避经验与年龄的关系,如果是同等条件,有经验者还是要优先于年龄优势,有些公司就愿意用老人(与新人相对),可知经验的影响力。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候家里穷,经常连饭都吃不上,只好东求西讨地向人家要一点吃的。有一次,他挎着宝剑在街上走,一个恶少拦住他说:“你敢用剑杀了我吗?不杀,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不跟他计较,就从他胯下钻了过去。恶少和周围人哈哈大笑,说他是胆小鬼。项梁起兵反秦,韩信背着仅有的一把宝剑去投奔,在项梁手下当了一名小兵。项梁战死以后,韩信又跟着项羽做了郎中的小官。他曾几次给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一气之下,离开项羽,投奔到了刘邦门下。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只是叫他做了个治粟都尉的官,负责经办粮草一类的事情。
最早跟着刘邦起兵的萧何,却是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他曾经找韩信谈过几次话,发现韩信是个了不起的将才,正准备找机会向刘邦推荐。可是还没有等萧何推荐,韩信却以为刘邦不肯重用他,就在一个晚上,背着宝剑,偷偷地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很是惋惜。他来不及向刘邦说一声,就骑上一匹快马,乘着月色,亲自去追赶萧何。
韩信匆匆忙忙地出去,道路不熟,又找不到人问路,正在山谷中徘徊。他借着月色,看见远远的一个人骑着快马追来,吓了一跳,赶紧没命似的向前飞跑。萧何看清楚前面使劲奔跑的那个人,正是自己要追赶的韩信,就大声呼喊:“韩壮士!请停一停!”
韩信听出来是萧何的声音,他知道萧何很赏识自己的才能,就停了下来。
萧何赶快下了马,拉着韩信的手,急急地说:“韩壮士,你不能走!汉王是重视人才的,只要我向汉王一说,他准会重用你。请你不要性急,稍等几天!”
韩信看萧何真心想推荐他,就放弃了逃走的打算,跟着萧何回来了。
当萧何追韩信的时候,有的话一传两传地传错了,说萧何也开了小差。这一下可急坏了刘邦,他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急得饭也吃不下了。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责问他:“你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
萧何回答说:“我追逃走的人去了。”刘邦问:“你去追谁?”“我追韩信。”
“将士逃亡的很多,别人你都不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他不就是钻裤裆的那个小子吗?”刘邦满不在乎地说。
“大丈夫能屈能伸,大王不可小瞧他。别的将士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找不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在做汉王,韩信的确用处不大;如果想要争夺天下,像韩信这样的人才万万不能缺少。”
刘邦叹一口气说:“唉!我当然要争夺天下。我怎么能在这穷乡僻壤呆一辈子呢?”
萧何说:“大王既然想打天下,那就应当重用韩信。您能用他,他就会留在这里;您不用他,他早晚会走的。”
刘邦说:“照你这样说,我就封他为将军。”萧何说:“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做个将军太屈才了。”“那我拜他为大将军如何?”“那太好了。”
于是,刘邦打发人去把韩信叫来,说要拜他为大将。萧何听了赶紧制止说:“大王平时对人不讲礼教,今天拜大将可不能像平日那样,随随便便把人叫来。您如果真心实意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应当选定一个好日子,吃三天素食,然后筑坛拜将。这样才显出您爱护人才的诚意。”
刘邦认为萧何说得有理,就真的照着实行,找了一个日子,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之后,觉得自己施展才能的时候到了。他给刘邦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韩信认为能够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一人。项羽虽然勇猛,但是不会用人;对别人表面上很仁慈,其实很吝啬;更严重的是他失掉了民心,老百姓都很怨恨他。要打败项羽并不难,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行。韩信建议刘邦要放手任用勇敢善战的人;得到胜利以后,要把封邑土地封赏给有功之人;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争取民心,把老百姓拉到自己这边来。韩信给刘邦贡献具体的策略说:“被项羽分封在关中地区的三个秦朝降将,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原先帮助秦始皇镇压老百姓,是老百姓最痛恨的,可以先拿这三个人开刀,然后再往东去跟项羽争锋,夺取天下。”
韩信对形势的分析很是中肯。刘邦听后高兴极了,握着韩信的手道:“萧何言得韩信方能得天下,果然是,果然是!”他觉得对韩信相见恨晚,决定立即照着韩信的话,东进去跟项羽争天下。
用人点拨
韩信一直摆脱不了“大材小用”的命运,项羽用他,但是只让他做个持戟的卫士,刘邦用他,也只是让他做个管粮仓的小官,弄得韩信始终不得志,苦闷没有出路,不得已,才开了小差。我们说一口大得能装下一头牛的锅,肯定装得下一只鸡,话虽这样说,但是如果就任由一口装得下一头牛的锅就煮一只鸡,你说是不是人才浪费呢?所以,小材大用出问题,大材小用如果一直不能得到改变,问题就更大了。
说这些对于择才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择才的目的是什么,择才的目的就是让人才发挥出他应该发挥的才干来,必须授予人才与他的才干相当的职权和职衔,才能让人才活起来!这个朴素的道理可惜往往是择才中最容易失误的环节,择才者只知道将人才得到手,却不知道知人善任,毫不客气地说,只有知人善任,将人才配置以合适的位置,择才者才算尽到了责任,才算对人才对大局有了一个交代,不然,草草了事,该授予重职的不授予,担不起重职的偏偏相中,本末倒置、黑白颠倒,则会造成人浮于事、按资排辈的低效率人事机构,日积月累,真正的人才永远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个个都起了开小差、另谋高就的念头,这样的兆头是人才流失的危机信号。萧何尚且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夜骑马终于把韩信追回来,现实生活中,倘若一味的熟视无睹,任由事态恶化,则恐怕发动多少萧何,韩信也追不回来了!
韩信不叛刘邦
公元前203年,大将军韩信平定齐国,功绩卓著。汉王刘邦为笼络韩信,立他为齐王,并让他带兵攻打楚国。楚王项羽十分害怕,当年韩信投奔于他,他没有重视,只让他做了一个一般的小官,后来韩信投到刘邦麾下,得到了刘邦的重用,韩信在刘邦手下才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帮助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时间,韩信的名声大振,成了当时各国武将十分畏惧的对手。
现在,刘邦派韩信来打项羽,韩信因为曾经在项羽手下做过官,因而对项羽的作战方式很是了解,项羽没有必胜的把握。项羽非常后悔当初没有重用韩信,又看看自己帐下没有一个人能抵挡住韩信的进攻,于是想出一条劝降计。
项羽派于眙人武涉去拜见韩信,劝他背叛汉王,与楚联合。武涉见到韩信十分恭敬,韩信却爱答不理。武涉先是对韩信恭维了一番,说什么韩大将军战功卓著,是当今难得的武将,整个中华没有第二个比您更优秀的将军等等。韩信只是看兵书,不理睬他。武涉见韩信不吃这一套,于是悄悄走到韩信身旁,说:“韩将军,如果您能投到项王麾下,项王定会重用您,送您最丰厚的礼物,给您比现在大得多的封地。您好好考虑一下啊!”韩信不为所动,反而拍案而起,说:“当年我跟随项羽的时候,官位最高也没超过郎中之职,不过是个拿着戟为他看守殿门的守卫罢了。说话从来没有人听,计策也不为之采用,我空有一身本领,却无从施展。所以我才弃楚投汉,汉王授我为上将军大印,给我配备数万兵众,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将自己的食物给我吃,在用兵打仗方面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才有我韩信今天的成就,你看汉王那么怜惜我,信任我,。所以我虽死也不会变心,你还是告诉项王收回他的美意吧!”武涉被韩信说了一顿,一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灰溜溜地走了。
此后不久,齐人痛又来劝韩信,建议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并且说:“韩将军,以您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一份功业,您又何必安于在刘邦手下做将军呢,这样永远是在别人手下办事,看人家脸色行事啊!你不如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听了也婉言谢绝,并对通说:“汉王待我甚好,他把自己的车子给我用,把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人家的车子要担负人家的灾祸,穿人家的衣服要分担人家的忧愁,吃人家的食物要为人家的事情卖命,我怎么可以因为追求私利,违背正义呢!”
一席话说得通面带愧色,只好装疯逃走了。用人点拨韩信和吕布同样都是叱咤风云的沙场英雄,韩信和吕布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韩信懂得但凡这种会用兵会杀敌的将才,如果不懂得为君王效忠,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结果,吕布因为见利忘义,投荣卖主而成了曹操的刀下鬼,韩信却因为刘邦的解衣推食,知恩图报一直稳坐刘邦的大将军交椅。倘若韩信是吕布这样的“谁开的条件高就为谁卖命”的小人,恐怕他也逃不过被杀的命运吧,好在韩信还坚持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仁义,不但没有背叛刘邦,反而把痛奚落了一阵,不能不说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会用仁义来笼络人才,而项羽只有妇人之仁,外里对下属很体恤,实际上却是尖酸刻薄得很。正是有这样的对比,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刘邦手下的人才都是一个个忠心耿耿,而项羽手下的人都纷纷投到刘邦麾下,这才是仁义得才的道理,只有上级对下属发自内心的体贴和关爱,下属才会固守忠诚,决不背叛,倘若上级就是寡情刻薄之辈,谁还愿意牺牲任何代价为他卖命呢?
所以韩信不叛刘邦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刘邦的仁义领导,二是韩信的职业道德,这两点缺一不可,提醒择才者既要考虑人才的职业道德,又要加强自身的领导,这样才会抵制背叛,稳固人心。
眀通善辩
汉朝高祖刘邦手下文臣武将众多,陈平、韩信等都赫赫有名,这其中也不乏像眀通这样的能言善辩之士,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言也是最厉害的武器,能力挽狂澜,有时还能反击敌人。
为刘邦东征西战南杀北讨立下汗马功劳的淮阴侯韩信最终发生叛乱,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眀通也被抓了起来。汉高祖刘邦亲自审讯眀通,刘邦问他:“眀通,大汉朝对你不薄,你竟然做出如此不臣之举,使你教唆淮阴侯反叛的吗?”
眀通理直气壮大声回答道:“是的,我的确叫他反叛,可惜那小子没用我的计策,所以才自取灭亡,落得如此下场。假如那小子肯采纳我为他制定的计策,陛下又怎么会抓住他并且杀了他呢?”刘邦气得暴跳如雷,几乎哆嗦得说不出话来,于是就下令:“把眀通给我放锅里给蒸了!”高祖本以为眀通会吓得跪地求饶认罪,可眀通不慌不忙地说:“哎呀!陛下,您把我蒸了可是真的冤枉我呀。”高祖怒目而视,眀通说:“你教唆韩信背叛造反,导致战乱,使刚刚恢复的大汉又重新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争中,有什么冤枉的?!”
眀通从容地回答道:“陛下,秦朝法度废弛、政权瓦解的时候,天下大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立起兵造反,英雄豪杰们像乌鸦一样纷纷聚集。秦朝被推翻以后,天下人都来追逐帝位,但是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抢先得到皇帝的宝座。那些失败的人,并不是他们没有资格做皇帝,他们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成功啊,但这不能说明辅佐他们的人就都该被杀掉吧!盗跖的狗对着尧狂吠,并不是因为尧不仁德,过它不是狗的主人而已,您能说盗跖的狗做错了什么吗?我一直跟随韩信多年,对他一直是忠心耿耿,我为他出谋划策的时候,我只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您呀。况且天下养精蓄锐想要做皇帝的人都很多,只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罢了。难道你都把他们全部烹杀吗?”
汉高祖听了眀通的话,恍然大悟,他认为眀通是个非常有头脑有才华的人,如果这样的人轻易杀掉,岂不是大汉朝的巨大损失吗,再者,像眀通这样的贤士,如果委以重任,他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啊,于是刘邦下令赦免了眀通的所有罪过,还任命他担当重要的职位,使得眀通有机会为王朝的发展做出贡献。用人点拨辞辩法不仅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同时在紧急关头它又可以带来生存的一线生机,眀通善辩,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辩才和舌战,其言之利害不啻于刀子,让刘邦都放下砍向自己的屠刀,正如刘邦所言,此人乃国家的栋梁之材,不错,眀通乃辩才,却是治国的辩才,这样的辩才应该留下,而且大用。
我们总是批评油嘴滑舌、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以言举人”倾向,却不要对辩才误解,辩才在政治、外交、法律等行当担负着严肃的使命,正确挖掘,正确安排,往往会令事业在某些重大关头收到不费一兵一卒、事半功倍的奇效。
丙吉和马车夫的故事
丙吉是汉宣帝时期有名的贤相,在辅弼汉宣帝实现历史上所谓的“昭宣中兴”
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丙吉是从一个小狱吏逐步提拔到丞相高位的,他的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学习着儒家经典,深通治国之道。在他任丞相期间,一直崇尚宽大,事事礼让,关怀爱护下属官员,对犯错误的官员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关怀爱护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让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因而,他的下属官员对他既尊敬又佩服,丞相府官员上下合力为国家尽职。
丙吉不仅对下属宽大为怀,对身边的仆人也极为仁慈宽大,不计小过。这些仆人都被他宽宏大量的精神所感动,尽心尽力地为他效力。有时还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丙吉有一个马车夫,赶车的技术极为高超,人的品性也很好,但是有一个令人难以容忍的缺点就是嗜酒如命,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曾经多次因为醉酒而行为放荡,丙吉从来没有为此事而责难过他。有一次这个车夫驾车送丙吉出行,又因为喝多了,实在忍受不住,竟然趴在丙吉的马车上呕吐起来,结果把丙吉的马车弄得一片狼藉,但是丙吉没有计较此事,更没有告诉主管来处置这个车夫。但是主管知道这件事后,就向丞相提出要狠狠地惩治并开除这个车夫,没有想到丙吉却说:“他是因为喝酒才犯的错误,不是其他的原因,现在如果把他从丞相府中赶出去,恐怕其他的地方也不会要他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他所做的不过是弄脏了我的车上的车殿而已,给他一个机会,相信他会改正的。你宽大一些,不用处置他了!”
由于丙吉的宽大,这个车夫没有被开除,更没有想到自己吐脏了丞相的马车,丞相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帮他说话,所以非常感激,以后再也没有酗酒,并认认真真地为丞相驾车,还总是在心里想着要报答丞相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