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14

第14章 识人篇(14)

这时正好辰州当地的官员向他举荐一位名叫秦再雄的瑶族有志之士。秦再雄身高七尺,精通武艺,相貌英俊神武,而且足智多谋。在作战时屡立战功,曾经带领少数的宋兵面对兵力占优势的敌人不畏艰险,英勇作战,利用奇兵出奇制胜,最终取得以少胜多的不易战果。因为秦再雄本人同为少数民族,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老百姓爱戴有加,行军作战中对群众秋毫不犯,因此在少数民族当中享有盛名。宋太祖可谓慧眼识英雄,立即将秦再雄召为己用,由于秦再雄战功赫赫,宋太迅速将他提升为辰州刺史,掌管地方军政大事,赏赐俸禄甚为丰厚,同时由他自己任命部属下吏,且一州租赋任由他调度。

秦再雄知恩图报,一身雄才不负宋太祖之望,从走马上任的那一天起即开始细心训练士卒,这些士卒们个个能够披甲渡水,历山飞堑。秦再雄又选择自己身边的军官二十人,将他们派往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传达朝廷的善意,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归顺。宋太祖非常高兴,再次将秦再雄召到身边,亲自予以奖赏激励,改封他为辰州团练使,并封秦再雄的门客王允成为辰州推官。作为秦再雄的众多门客之一的王允,此人雄才大略,通晓作战对策,为秦再雄多次献计,使得秦再雄在数次战争中取得了圆满成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秦再雄为了北宋这些边远地区的事业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为老百姓谋福利,他所在的地方有五州,地广千里,而朝廷没派一兵一卒,也没用朝廷一分钱,完全靠自己的雄韬伟略让方圆数千里一片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直到太祖驾崩,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一直非常平静。用人点拨白居易有一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这就是说,辨识人才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放长眼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从发展趋势中去把握,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更不要轻下结论,主观武断。

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根据这些素质识别人才,要求领导者具有一种特殊的或者说是近乎潜意识的洞察力。

吕蒙正识人

北宋的吕蒙正质性纯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襟怀博大、度量如海。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二年,吕蒙考中进士,名列第一,后来官至宰相。

在位期间,他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正确的主张,每次与太宗讨论国家大事,发现不得当的地方都能坚持说服太宗改变错误做法。宋太宗夸奖他襟怀坦白,直言不讳。

吕蒙正初入朝堂为相参政的时候,朝中有一官员指着他嘲笑道:“此子也配参政啊?”吕蒙正佯装没听见,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过去了。同僚为之不平,就说:“你想知道那官员的名字吗?”吕蒙正急忙止住说:“不,我不想知道!若一知道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却,这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不如不知为好。”知道这事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气量的。

吕蒙正对涉及自己的是非,从不争辩,他希望让事实来澄清。吕蒙正做了宰相还没多久,有人揭发蔡州知州张绅贪赃枉法,吕蒙正就把他免了职。朝中有人对太宗说:“张绅家里富足,有的是钱,哪里能把钱看在眼里呢?是当初吕蒙正在贫寒之时,曾向张绅要钱,张没给他,今天做了宰相就报负人家罢了。”这样的事怎能辨清,吕蒙正对此事什么也没说,太宗就恢复了张的官职。后来其他官员在审案时又得到张绅受贿的证据,又被免了职,太宗这才知道冤枉了吕蒙正,就对他说:“张绅果然是贪污受贿。”吕蒙正只说:“知道了。”不辩亦不谢,真是宠辱不惊啊!

做宰相手中有用人的大权,吕蒙正的同窗好友温仲舒,两人同年中举,在任上温仲舒因犯案被贬多年,吕蒙正当宰相后,怜惜他的才能,就向皇上举荐了他。后来温仲舒为了显示自己,竟常常在皇上面前贬低吕蒙正,甚至在吕蒙正触犯了“”

,他还落井下石,当时人们都非常看不起他。有一次,吕蒙正在夸赞温仲舒的才能时,太宗说:“你总是夸奖他,可他常常把你说的一钱不值啊!”吕蒙正笑了笑说:“陛下把我安置在这个位置上,就是深知我知道怎样欣赏别人的才能,并能让他人当其任。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这哪里是我职权之内所管的事呢?”太宗听后哈哈大笑,从此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吕蒙正对于个人是非从不计较,但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就很认真,一点不马虎。有一次,宋太宗要派一官员出使北方,并令中书选一个能够胜任的人才担当此任。吕蒙正经过考察了解后发现一个人才,认为是出使北方的合适人选,便向太宗推荐,结果太宗不太满意。过了几天,宋太宗询问推荐人选如何,结果吕蒙正仍然坚持原来的推荐意见,当第三次询问,还是坚持第一次上报的那个人选,宋太宗非常生气,愤愤地说:“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己见呢?”

吕蒙正回答说:“并不是臣要固执己见,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嘛。”

并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进一步解释说:“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想阿谀奉承,胡乱顺从主上的意见,以贻误国家大事。”

同僚们见吕蒙正如此向太宗荐举人才,吓得低头屏气,不敢作声。宋太宗气冲冲走下朝堂后,又回过头来说:“罢罢罢,吕蒙正气量如此之大,我完全比不上他啊!”后来,宋太宗终于任用吕蒙正所推荐的那个人出使北方,结果非常称职。吕蒙正荐人不论亲疏,决定于其人有否才能和能否称职。他常赞许吕夷简、富弼有宰相之才,后果如其言。他能知人,也因他选才出于公心。

吕蒙正为相期间,善于识别人才,并能积极为他们创造建功立业的条件和机会。景德二年春,即位不久的宋真宗赵恒询问吕蒙正:“你的儿子哪个可以任用?”吕蒙正回答说:“愚臣之子都不足以担当重任。只有一个侄儿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是个当宰相的人才。”吕蒙正对于自己的儿子一个也未推荐重用,而吕夷简则得到重用,成为宋代名相。

吕蒙正有一个客人叫富言,有一天,富言对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富弼已经十几岁了,很想让他到书院去上学,拜廷评、太祝为师。”吕蒙正答应了富言的要求。等见了富言的儿子,吕蒙正非常惊喜地对富言说:“你儿子聪明伶俐,天资聪慧,经过培养,将来一定会成为贤德之才,功业将会远超过我。”于是,吕蒙正不顾富弼出身寒庶,便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起学习,并供给他全部费用。后来,富弼两次入相,最后以司徒退休。

用人点拨

吕蒙正识才爱才,确实把人才当作事业成败的根本。更加可贵的是,只要他看准了确实是个人才,哪怕皇帝不同意他也坚持推荐,从不顾忌个人得失安危。如果不是人才,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予以重用。由于吕蒙正具有这种求贤爱才之心,因此发现并培养出了像富弼那样一些胜过自己的人才。

吕蒙正推荐人才,公道正派,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值得学习和赞扬。

成吉思汗不计前嫌识敌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很多英勇善战的勇将,他知人善任,胸怀宽广,注重忠诚信义,因而能得人心,众人愿意归服于他。成吉思汗的胸襟是一般人不能比的,他的长子术赤,是他的妻子孛帖儿被蔑儿乞人掳掠后怀孕而生的,但他仍将术赤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并重用他,并且要求其他儿子尊重他。

成吉思汗降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世界翻转,诸国攻伐,连进被窝睡觉的工夫也没有,互相争夺、杀伐;没有思考余暇,只有尽力行事;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在当时的蒙古高原根本没有道义可言,有的只是欺诈和战争。成吉思汗也很早就懂得了仇恨和厮杀,仅仅因为一条鱼就曾射杀了他的异母弟别克贴儿。然而在后来的实践中,他逐渐懂得了只有讲求忠诚、信义,才能壮大自己,才能走向胜利。

成吉思汗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始终把忠诚、信义作为最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论对家族成员,还是将士,他都能以诚相待。他的忠诚天地可鉴,他的忠诚折服了所有的人,高原上的部民辗转相告:铁木真领主拿自己的衣服给别人穿,拿自己的马给别人骑,真是我们的英主啊。出身于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看到,他是一个知道如何享有国家、供养战士和在他的“兀鲁斯”维持良好秩序的人,并且能够为他们夺取到牧场、奴隶、牲畜、美女和骏马,所以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成吉思汗的麾下,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隶属阶层———那可儿集团。

成吉思汗对他的投奔者并非来者不拒,他依然要用忠诚、信义的标准来衡量。

他认为只有对合罕、对主人忠诚、讲信义的人才可以做同伴。在战争中,对于背弃帮主或杀死故主前来投降的人,一律斩首。如王罕之子桑昆的马夫阔阔出弃主人于荒原,前来投奔他,结果被斩首。相反,凡是放走故主或者为掩护故主与敌人浴血奋战的,都与之做那可儿,加以重用。如王罕部将合答黑巴阿图为掩护主人与成吉思汗激战三昼夜,最后力竭投降,非但没有被杀,还受领一百人,得到重用。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对人才的选择非常谨慎,诚信是他选择人才的重要准则。

泰赤乌部的一个将领豁儿阿歹曾经一箭射中了他脖子上的血脉。后来豁儿阿歹来投诚,他对成吉思汗说:“从山上射箭的人就是我。现在可汗要杀就杀。你杀我不过是玷污了像手掌大的一块地皮。倘若饶我,,赴汤蹈火,我也愿意。横断黑水,粉碎岩石保可汗。征讨外敌,横断深渊,粉碎坚石,全心全意,辅佐可汗,叫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粉碎坚石,去挖取人心。”

成吉思汗不计前仇,嘉奖他的诚实,认为他不隐瞒伤害人的事情,能够如实地讲出来,这种人是可以交朋友的,就把他留在身边,收他为部将。此人后来成了一员名将,在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

哲别原本是敌族泰亦赤兀惕的战将,在阔亦田战争中曾射杀成吉思汗的坐骑,几乎命中成吉思汗本人。当他归降的时候,坦白承认射杀之事。成吉思汗敬佩他的人品,起初任命他为十夫长领兵作战,以后又因战功卓越提拔他为百夫长、千夫长,最终做到万夫长。者别机智勇敢,屡立战功,他一生先后攻乌沙堡,破乌月营,克大水泊,袭野狐岭,战会河川,取居庸关,夺东京城,灭西辽国,败俄罗斯联军。哲别由昔日仇敌转变为冲锋陷阵的猛将。

用人点拨

成吉思汗的识人原则吸引了千千万万崇尚忠诚、信义的人,而成吉思汗的所作所为又影响和感召着自己的部下和属民,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比如成吉思汗收留哲别的举动,一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二使被收留的哲别感激而以死相报,三在部众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为人要正直”的烙印。同样,对阔阔出和合答黑巴阿图截然相反的处置方法,也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巩固了部属的忠君观念。

不论是高超的用人政策,还是忠诚、信义的选才标准,都是外在的表现,这些固然重要,然而最为可贵的是内心的诚信。管理者不仅以诚信识人,更要以诚信律己。

成吉思汗识人创字十三翼之战时,扎木合纠集了与成吉思汗有世仇的泰赤乌等部,组成十三路联军,号称三万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向成吉思汗的营地。

成吉思汗仓促应战,又缺乏作战的经验,与有备而来的扎木合大军对阵,焉有不败之理?

当时,成吉思汗一看局势不利,立即明智地改变战略,采取避敌锋芒,主动撤退,要传令官向各路军队首领传达这个撤退命令。

由于当时蒙古没有文字,每次作战中传达命令时都用结草或是刻木的方法借以传达。

那些传令官手持刻有撤退箭头的木牌,分别交予各路军队的首领,其中有一名叫兀者别的传令官,他一时糊涂竟将木牌拿错了方向,倒头拿着交给了成吉思汗麾下捏儿歹族首领察合安豁阿。

这位勇敢的察合安豁阿接过木牌一看,见到上面的箭头朝前,那是向敌人进攻的信号。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中大刀一挥,领着人马冲向扎木合的军队中。由于成吉思汗的其他各路兵马全都撤走了,只有察合安豁阿一路兵马出击,结果被札木合围起来,将士大部分被杀死了,剩下的七十余人全被扎木合俘虏了。

因为察合安豁阿原是从扎木合部中脱离出来,投靠成吉思汗的,如今又被扎木合俘虏了,一怒之下,嗜杀成性的扎木合居然把察合安豁阿及其部下七十余人,残酷地放入十余口大锅内活活煮死。

为了发泄仇恨,扎木合把察合安豁阿的头颅砍下来,拴在马尾巴上拖着跑,其状惨不忍睹。

这一桩骇人听闻的暴行,仅是因为那个传令官把木牌拿倒了,而传错了命令,铸成了大错,岂不令人深思。

成吉思汗在战事结束之后斩杀了那个粗心的传令官,然而这件事却给成吉思汗以极大的震撼,他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意识到文字的重要性了。回想当年自己统一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之后,建立大蒙古国,使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混乱状态的蒙古族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随之而来的是蒙古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但是,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无论是公文往来,传达大汗的命令、旨意,还是民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与周边邻国的外交来往,都很不方便。

塔塔统阿也曾向成吉思汗说道:“草原各部,偌大的一个蒙古族,仅有语言,好像一只鸟儿,没有翅膀是飞不起来的;又如一猛兽,没有眼睛,怎能捕获猎物呢?”

成吉思汗问道:“文字既然如此重要,你能替我们创制蒙古文字吗?”

塔塔统阿说道:“现在当着大汗的面,不是我夸下海口,创制蒙古文字对我来说,正像大汗领着兵马一举打败太阳汗那么容易。”

成吉思汗听了,兴奋地拍着手,站起来,走到塔塔统阿面前,笑着说:“你真是草原上的瑰宝埃人们通常把金银、珠光玉器当作宝贝,那真是陈腐浅陋之见,像你这样的有才、有识的文人,才是国之瑰宝呢。”

说罢之后,拉着塔塔统阿坐下,接着刚才的话,又谈了一会儿,成吉思汗说道:

“你看,听你说了这么多知识,使我大开眼界,心里一高兴,连饥饿也忘记了。”

他立刻向身旁的侍卫命令道:“快拿吃的来。要多拿些好吃的,好喝的来,我要与塔塔统阿边吃边谈。”

那天晚上,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各自休息。第二天早晨,成吉思汗又让侍卫把塔塔统阿请来,具体研究创制蒙古文字的事情。

塔塔统阿说道:“听说西里胡笑天儿来了,他是乃蛮部的老臣可克薛兀撒卜刺里的儿子,与我同学、同事多年,我要与他一起合作,为大汗创制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听了,更加高兴,遂派侍卫去把西里胡笑天儿带来,俩人一见,自然高兴,他们用维吾尔语对话,使成吉思汗感觉到如同在云里雾中,忙问道:“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塔塔统阿告诉他道:“我俩说的是维吾尔人的语言,决心共同为大汗效力,创制出蒙古文字,报答大汗对我们的知遇之恩。”

成吉思汗心中十分喜悦,不禁说道:“我有了你们两位,比得到两件珠宝还要高兴。从此我们蒙古人像长了双翅的鸟儿,就能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