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12

第12章 识人篇(12)

公元628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居相位,应当替我分忧,广开耳目,求访贤才。我听说你们每天断案数百,光是读公文都来不及,怎能帮我求贤呢?”他要求房玄龄、杜如晦二人把琐碎事务都交给左右丞,从一般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帮助自己求访贤哲。唐太宗多次对大臣说:“你们公务繁忙是肯定的,但是不能只忙公务而忘记举荐贤才。”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要想使国家从根本上达到安定,唯有得到贤才。最近我命你举荐贤才,却没见你推荐一个。治理天下,政务繁重,你应当分担我的忧虑和辛劳,你不推荐人才,我将托付给谁呢?”

封德彝回答说:“臣虽然愚昧,但是怎敢不尽心尽力办这件皇上交给的事呢。只是至今所见,天下的贤才都已经被举荐完了。”

对于这种推卸责任的托辞,太宗十分生气,驳斥他说:“前代圣明君王,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样,不惜才于异代,皆取才于当时。难道我们能等着去梦见傅说、吕尚这样的贤才,然后再去治理国家不成?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只是我们遗漏而不知道罢了。”

唐太宗的批评十分中肯,使封德彝无地自容,着实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后来,唐太宗时常责令宰辅大臣“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不要只知道埋头于政事。这足以看出唐太宗当时对举贤荐能的决心是何等的坚定。用人点拨唐太宗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取当世之才治理天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管理者总是埋怨身边没有人才,认为不是自己没本事,而是身边的人没本事,只把人才与历史的名哲圣贤相比,而不善于从身边、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因此犯了与封德彝同样的错误。

辨识人才,不能僵化地遵循书本上所规定的一些标准。关于人才的特征和标准,尽管在理论上进行各种研究和规定,以供各级领导者们参考,但人才毕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理论上所给定的那些规定和标准是很难准确把握的。如果硬要把活生生的人予以僵化、呆板地看待,并用事先准备好的“人才框架”去套,其结果要么找不出人才,要么找到的只是个“庸才”,这就会闹出类似于“按图索骥”的笑话。

魏征敢于纳谏赢得信任

唐代魏征固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征就可能脑袋落地了。

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隆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都已备好,为什么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想到你会批评我的奢侈、张扬,就不去了。”君臣二人哈哈一笑,相视而去。

大臣魏征是巨鹿人,出身低微,做过道士,早年参加过瓦岗军,归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为太子做事。见太宗与太子暗中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他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铲除政敌,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是李世民的仇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把魏征召来责问他:

“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在场的人看到魏征态度这样固执,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但唐太宗被魏征对李建成的忠诚所打动,赞赏魏征为人刚直。他从魏征这种至死不悔的态度中,看到魏征有经国之才,并能忠诚奉国,所以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厚加礼遇,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还多次召他进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魏征颇具治国的才能,性格又刚正不阿,没有什么能使他退缩、。唐太宗常常把魏征引到卧室内,就一些重大问题向他征询得失,鼓励他犯颜直谏,并把他比作明得失的“”。

贞观三年,魏征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对国家的治理多有大的裨益。太宗曾对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能这样?你的罪比射中齐桓公带钩的管仲还大,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用人点拨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在唐太宗的主要助手中,有相当一批人原先都是他的敌人或政敌。

识人要学会容人之过。所谓容人之过,并不是说要袒护、纵容别人的过错,而是说不要求全责备,要在维护原则的前提下对别人的过错有所容忍,因为越是在某些方面冒尖的人,其短处往往也越显眼。“以人小恶,忘人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胆举荐狄仁杰曾经严厉镇压政敌、弊政颇多的武则天,也十分重视使用贤才。武则天思贤若渴,她曾经多次下诏求贤,要求京官九品以上者和各州长官每人推荐一名人才,而且要求必须是真正的人才,不能弄虚作假。

她先后颁布了《求贤制》、《搜访贤良诏》、《求访贤良诏》等三篇诏令。她反复说明:过河得用舟船,盖房须待栋梁,天子治理国家,必须依靠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她多次向大臣们说:我惟恐那些杀猪捕鱼的人中有贤才被埋没,山泽园林里有贤才被遗弃,望各州长官都要举荐一名贤才。

正是由于武则天大力提倡和鼓励举荐贤才,宰相大臣们也都能以荐贤为己任,处处留意,发现人才及时推荐,从而使得很多有才干的人被朝廷重用。居官30年,出为将、入为相的娄师德,大胆向武则天推荐了豫州刺史狄仁杰,楼思德说:“狄仁杰办事公正,秉公执法,很受当地百姓称赞,陛下可以重用他。”武则天即将狄仁杰召进朝宫,亲自与他谈话。

武则天说:“听说你在豫州很受人称赞,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告发你的短处,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有人告发臣是好事。只请陛下指点我的短处是什么,如果有,臣一定改正,如果没有,臣今后可以多多加勉。至于告发人是谁,臣从来不想知道,也不打听,也不想要求皇上告诉我。”

武则天早知狄仁杰很受豫州人赞赏,听了娄师德的推荐,就更坚信不疑地要重。至于用他做什么官,还想看看他到底有多大度量,能不能容忍人家说他的坏话。

狄仁杰的回答让武则天非常高兴,说:“你度量似海,实是钦佩。为官者就该有你这样的度量,你真是个肚里能撑船的人。我并没有听到人家说你短处,刚才我只是试探你罢了。”武则天当即提升狄仁杰为宰相。用人点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不仅是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大自然的辩证法。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固然了不起,但能使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的人更加伟大。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以全局为重,勇于把比自己强的“可畏后生推上去,精心扶持,待其“羽丰翼满就让其从自己的肩上踩过去,接替重任,而自己则甘作一片“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叶。这样做,不仅仅可以体现一个管理者的宽广胸襟,而且对事业的发展也极为有利。一个想赢球的队长是不会把一个比自己更强的队员排除在球队之外的。同理,一个以事业为重的管理者也决不会把比自己强的人踩于脚下。

武则天重用张嘉贞

御史张循宪到河东一带视察,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心里非常着急。当地官员要他找张嘉贞帮忙,说他很有办法,在当地很有威望。

张循宪召见张嘉贞,得知此人祖居范阳,其祖先在河东做隋朝地方官时在此落户。张嘉贞在此出生,以后当了平乡县尉。只因为违犯了一次禁令,被贬官回家为民。

张循宪把手中棘手的事情向张嘉贞陈述了一遍后,说:“此事很难处理,我听说您在当地很有威望,还请您从中周旋,排除干扰,助我一臂之力吧。”

张嘉贞随即答应了,于是就到相关人家拜访,核实情况,广泛听取了处理意见,而后为张循宪拿出了处理方案。张循宪同意后,张嘉贞召集当事人商量,他果然说服了大家接受了他们提出的处理方案,使难题迎刃而解。

在武则天已进入80岁高龄而且又患病在身的时候,还下令各宰相要推荐员外郎一人。由于她对此事十分重视,各级官员也极为尽力。张循宪感谢张嘉贞的帮助,于是便有心向武则天推荐他。

张循宪就让他给武则天写一份奏折,考察他的文采。张嘉贞动笔就写,很快就写完了,张循宪看完这份奏章后,觉得通篇文笔流畅,称得上是一篇佳作。

张循宪坚定了向武则天推荐张嘉贞的决心,拿着他写的这份奏章回京带给武则天看。武则天看完奏章后,觉得这份奏章比张循宪写得好,不像他写的,就问:“这份奏章是谁写的?”张循宪说:“我正等陛下这句问话。这份奏折是河东一位平民百姓写的,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帮助我在河东处理了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他的确是个足智多谋,能写会道的贤才。他原来是平乡的县侯,名叫张嘉贞,只因为违犯了一次禁令,被削官为民。今天我特意向陛下推荐他,我远不及他,请陛下把我的职位让给他吧。”

武则天说:“爱卿说得有理,此人可用。谁的一生没有过失,此人失了一次足,有了教训,更可以用。你这次视察,发现和推荐人才,理应受奖,哪有用他不用你之理,你们两个都该重用。”

随后,武则天封张嘉贞为监察御史,为了奖励张循宪举贤之功,提升他为司勋郎中。不久,兵部很多积案无人处理,武则天就提升张嘉贞为兵部员外郎。到10天,就把兵部所有积案全部处理妥当。武则天又将他提升为中书舍人,不久又封他为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

用人点拨

识人之道可谓是花样多多。如管理者可以从一件小事上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可以用谈话的方式考察出一个人有才没才;一些电脑游戏高手,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不务正业的玩家,在某些大企业经理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武则天识上官昭容武则天自从掌权以来就广开选举人才之门,不仅不计较被选者的门第高低,不欺压平民百姓,而且更重要的是不避讳与她有仇怨的人。她对仇人之女上官昭容的任用便是其大度、识人用人的很好一例。

上官昭容名婉儿,陕州陕县人,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庭芝的女儿。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一事被揭穿,而招致武后的残杀,并最终株连到整个家族的没落。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发配到掖庭沦为奴隶。随着时间的流逝,上官婉儿在她14岁的时候,已经出落得妖娆艳丽,秀美轻盈了。她的一笑一怒都很有教养,再加上天生聪秀,具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因此文采和文笔在同龄甚至比她年长的人中也显得出类拔萃。她的诗作不论是记游写景的,还是抒怀言志的,诗风都很清秀、独特,是唐代诗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竟会出自一位女孩儿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席做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思索,就很快写出:“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出,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意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一句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是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说着,拉着上官婉儿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给她讲起了当年自己14岁入宫当才人时制服烈马狮子骢的故事。接着又问婉儿说:“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回答:“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还说自己杀上官仪也是形势所迫,如果上官仪不帮助皇帝起草废后诏书也就不会有杀他全家的事情发生了。武则天看着上官婉儿,十分喜爱,希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儿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却出于为家人报仇的目的,参与了政变。而今成了罪人。按照当时的法律上官婉儿是要被处以绞刑的。即使念及她年幼无知,也要发配到岭南。而武则天则认为:按照她的罪行,应叛绞刑。但是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鉴于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要亲自感化她。而且还说:

“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德感化天下呢?”

在武则天愿用人、能识人的感召之下,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的态度由极度的仇视和厌恶转化为细心地拥护和辅佐。武则天对上官婉儿的爱护和信任,也促使上官婉儿在日益精心伺奉武皇的同时能进一步细心体会武则天的思想和谋略,真正成为武则天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从圣历元年开始,武则天在称帝时期的许多文书和昭告,大多是上官婉儿起草和书写的,有力地促进了武则天帝王事业的开拓。

婉儿,这位才华绝代的才女,在武则天的重用和熏陶下,对唐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她,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盛唐文化的繁荣。用人点拨武则天是一位有创新意识的政治家。她果断废黜旧的用人制度,广开门路,不计门第,不欺无名,不计仇怨,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贤能之人,并将这些人称之为“诚臣”,还依其不同的特点而重用之。真正做到了慧眼识人,诚心用人,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众多的贤良之士,也为自己筑就了后人景仰的千古功业。

因此,武则天的用人故事告诫用人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摆正心态,察言观色,广开言路,不计仇怨,真正用发掘人才的思想和敏锐的眼光来正确对待用人问题。

玄宗识宋?

开元四年底,姚崇因其子受贿等事多次请求辞去相位,并且推荐广州都督宋?替代。

玄宗接受了姚崇的辞请,任命很有威望的宋?为相。

宋?入仕后刚正不阿,持法严明,颇为武则天看重。他敢于与武则天所宠信的二张斗争,疾言厉色,充满堂堂正气。中宗时,他又拒绝恃宠掌权的武三思的托请,以刚正著称。

睿宗在位,他力革弊政,与太平公主的党羽抗衡,维护处境艰难的东宫太子李隆基。接着与姚崇共同奏请迁太平公主到洛阳而被贬出京师外任。

在任广州都督时,他改造民间竹茅旧屋,令人烧瓦建房,免除火患,使人民深受其惠,人们立颂德碑以纪其政。他爱民恤物,朝野上下很有人缘,当时赞美他的人很多,因此,玄宗以宋?接替姚崇任相,实在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