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840300000060

第60章 历史故事(14)

事情说来也很简单,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能够既想到又付诸实施,这就是一个人真本领的具体体现了。通过对两样或者多样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发现和把握其相互区别,从而掌握好认识事情的本质,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们在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时,也可以成功的运用这种方法,从事物的本质入手,这样就会从容不迫的将问题解决了。

郭子仪为官之道

郭子仪,唐朝大将。因为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任命为尚书令,后又晋封为汾阳郡王,唐德宗即位后,被尊为尚父。

在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时,他的府第在京城的亲明里,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段,来往的行人、车马很多。郭府的大门总是大开,不论是自家人还是过往行人都可以随便出入郭府,没有任何限制。有一次,郭子仪手下有位将军即将出征,特意前来向郭子仪辞行,由于不需要通禀,这位将军就直接来到郭子仪的房前。此时郭子仪的妻子和女儿正在梳妆打扮准备出门,郭子仪则在一旁伺候,夫人叫:“拿毛巾来。”郭子仪就乖乖的拿着毛巾递给夫人。一会儿女儿又说:“父亲,我要洗脸。”郭子仪就连忙端过洗脸水,帮女儿洗脸。还没等伺候完女儿洗脸,夫人又叫:“快过来帮我梳梳头!”郭子仪又立刻跑到夫人那里伺候,十足似个仆人的形象。来拜见郭子仪的将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自己看到郭大将军伺候妻子女儿梳妆,这对郭将军来说是多么难堪的一件事啊。因而不敢轻易上前说话,只好在门前不停地踱步。过了好一会,待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梳洗完毕,准备出门的时候,发现了这位将军。他才不好意思的说:“郭将军,小人特地来向您辞行。”看到他难以启齿的样子,郭子仪就明白了,一定是他觉得不应该看我给夫人女儿梳洗,认为这是有辱我大将军的尊严。于是,就哈哈大笑,将他请进屋里,说:“习惯了,习惯了,平时我都是这么伺候她们的。”

这位将军拜别了郭子仪,心里越想越觉得不妥,郭大将军身为郡王,还像仆人一样伺候夫人和女儿,这太不像样了,更不像话的是他还开着大门,让来人都看到了,这有辱我大唐将军的威严啊。于是,他在临走之前召集郭子仪的弟子们,和他们说了自己看到的“不该看到的一幕”,其他人也都说,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大将军太不顾自己的脸面了。大家商量着,要一起说服大将军不要这样不顾身份。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苦口婆心的劝阻,郭子仪就是不听,仍旧坚持己见。弟子们急得团团转,甚至流下泪来,说:“大将军,您功名显赫、德高望中,但却不知道自重、自爱。不论贵贱,什么人都可以在您的寝室里随便走动,我们认为就是伊尹、霍光那样贤德的大臣也不应该这样啊!”郭子仪笑笑说:“我的做法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我们家现在有四五百匹马吃公家的粮草,一千多人吃公家的粮食,所以进退没有什么余地。但是如果我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不和外面来往,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忌贤妒能的人借机煽风点火,那么我们全家就要遭受灭族之灾啊。现在我胸怀坦荡,四门大开,虽然有人想诋毁我,但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弟子们听了,都佩服郭子仪的做法,也就不再劝他了。

趋利避害的关键是自己的行为光明磊落,不给别人陷害、中伤自己的机会。郭子仪为官几十年,深知官场险恶,虽然已经官至郡王,但是难免有和自己结仇的人伺机报复,躲避暗箭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别人以口实——将家门敞开,表明自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这种办法看似委屈了自己,实则是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别人产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怎样才能避免呢?郭子仪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越是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别人就越不了解你,各种流言就会趁机产生,反之,让自己的行为透明化,所有的猜疑和流言就会不攻自破。

李师古送礼

李师古,唐朝人,其父李纳曾任淄清节度使,故李师古为人跋扈,目中无人。杜黄裳,曾任河中尹。杜黄裳在唐代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他生前为人俭朴,为官清廉。

李师古仗着他父亲任淄清节度使,因而为人狂傲,目中无人,每次走在街上,必有一队人马前呼后拥,行人遇见他必须为他让路,否则板子伺候。就连皇帝也让他三分,他家强占民宅,欺压百姓,被人告到官府,官府的老爷们,都不敢受理,生怕得罪了李师古。偶尔有刚正不阿的官员,敢受理状告李师古的案子,最后,还是被李师古搞的丢官丧命。因而,一时间李师古成了京城一霸。想要加官进爵的人都争相来拍他的马屁,给他送礼,俨然又一个“皇帝”。虽然皇帝对他的恶行也有所耳闻,但是因为他父亲手握重兵,也不敢轻易治他的罪。所以,李师古就更加的放肆。

但是,整个朝中李师古只畏惧一个人,那就是杜黄裳。杜黄裳为官清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任何人给他送礼他都不会收。而且杜黄裳也不怕李师古那一套,李师古着实对他有些忌惮,见到杜黄裳,还要恭恭敬敬的行礼,一点气焰都没有。李师古想缓和一下和杜黄裳的关系,于是,就派手下一个得力干将去给杜黄裳送礼。礼物有:几千串钱,价值几千串钱的毡车一辆。手下不敢轻举妄动,害怕直接送进门,会被赶出来。就在杜府大门外守候,待有人出来时,再做打算。一连等了几天,杜府都没有人出门,手下等的的确不耐烦了,可又怕主人怪罪,只好耐着性子,继续等。终于,这天看到里面出来一辆破马车,那匹马又老又笨,不时的喘着粗气。而车棚也是千疮百孔,看样子只要轻轻一扯,蓬布就会顿时撕得粉碎。再看马车旁边跟着的那两个侍女,破衣烂衫,脸上丝毫没有胭脂水粉的迹象,倒是一脸的菜色,一看就知道营养不良。李师古手下猜,一定是最下等的奴婢,可最下等地奴婢怎么可能跟着一辆破马车出来呢。按理说只有主人才可能乘马车出行啊,可这破马车又怎么可能是主人的呢。一时间,他也想不明白。就悄悄来到看门的那里问,刚刚出门的是什么人,一问才知道,原来车里坐的竟然是杜夫人。手下急忙回去把所见所闻报告李师古,李师古气的要死,从此再也不敢给杜黄裳送礼,也不敢再做出太出格的事。

李师古飞扬跋扈,唯独对杜黄裳有所顾忌。杜黄裳夫人出门的情景无疑向世人召告:谁都别想给我送礼拉关系,我要是想收礼还轮不到你们。李师古不傻,他不会再自讨没趣,去碰杜黄裳的冷眼。言传不如身教,正人先正己,杜黄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确是个正人君子。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抱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其实,要想别人成为你所期望的人,你首先得把自己塑造成那样的人,别指望着别人成为活雷锋,自己得先成为真雷锋。

刘晏不因小失大

唐朝时期,水路运输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物流途径,那时我国的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朝廷也格外的重视造船业的发展,船厂每造好一艘船,朝廷就拨款一千缗,实际上一艘船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于是造船成了那个年代非常兴盛的行业,许多人纷纷投资船厂。有个叫刘晏的人,也在长江边上设立一座造船厂,生意非常的兴隆,而且还能够得到朝廷给予的经济支持,没过多久,刘晏的船厂就远近闻名,成了造船业的龙头老大。

这个时候,有人看见刘晏发了大财,就对他说:“造一艘船所需要的费用,还不到朝廷给的一半,现在你也不缺钱了,不应该再向朝廷要这么多钱了,应该适当地减少一些啊。”刘晏明白那人的意思,心想,现在是赚了点钱,可是以后的事情谁说得准呢,万一朝廷把费用降低下来,我们还不是一样要为国家造船,那个时候日子可就难过了,于是他对那个人说:“不行!计划做大事的人,不能吝啬一点小的费用,凡事都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否则等情况变化了,一切再想办法也都来不及了。现在刚刚设置造船厂,办事的人很多,首先应该使他们的个人开销不感到窘迫,让他们感到衣食无忧。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偷工减料,才能安心的把船建造的坚实完好,把自己负责的各项工作都做的井井有条。如果一开始就和他们斤斤计较,在乎一点钱的多少,刻意减少木料和其它原料的供应,这个造船厂怎么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呢?你别看现在造船业是个好差事,挣的钱多,朝廷也重视,也大力支持,但这种局面肯定不会维持太久时间的。过些时候,肯定会有人减少拨款,如果减去半数以下还能够维持,如果削减过多,我们就无法维持下去了,到时候又能够向谁去要钱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时候注重发展自己的厂子,使资金日益变大,而不是想着如何给朝廷节省下一点银子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晏的远见卓识,50年后,朝廷的有关部门果然将拨款减少了一半,这个时候,许多小的造船厂因承受不了财务压力而纷纷破产倒闭了,只剩下了像刘晏的造船厂这样的大规模厂子勉强维持生计,但也日渐萧条。等到了唐懿宗年间,有关部门进一步压缩造船经费,一切按照实际的开销拨款,造船者已经不再有盈余,甚至还因工料耗费等意外情况略有亏损,只好偷工减料。于是,所造的船只越来越脆弱单薄,因此也更加容易损坏,朝廷的漕运事业也就逐渐废弃了。

俗言大理不辞小让,凡是成就大事的人,往往不会计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能考虑琐碎的细节。尤其是身在高位的人,更应该从大处着眼,不要只关注细小的事情。

刘晏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大事,可以说是深谙为官之道的,仅仅从动机上看,主张减少开销的人的意见无疑是好的,他们希望能够为朝廷减轻财政压力,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或者受到打击,那做起事情来将事倍功半,管理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财政,就要学会从大局出发,同时要照顾人为因素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样才能够把企业管理好,才能够把国家的财政管理得有条不紊。

不以一眼废双眼

古代皇帝选拔人才,用的是科举制度,由主考官出考题,学子们在主考官的监督下进行应试,如果文章写的好,就会被主考官录为下一批进行面试,面试过后再定夺,最后要经过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出题,在大殿上考试,然后排定最终名次。若连主考官都过不了,那就只有等到下一次应试了。

一次,学子皮日休应试,他的文章写的非常出色,但是他的长相实在有点不敢恭维,因为他有一只眼睛非常的不雅观。担任主考的官员叫郑愚,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喜好以貌取人。众学子考试完毕,把试卷都交上去,便回驿馆休息去了,他们都急切的盼望着成绩能够早日出来,看看自己能否金榜题名。郑愚把考生们的试卷一一批阅了一遍,发现皮日休的文章写的非常好,十分欣赏,他认定皮日休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不可以漏过的,于是就把皮日休召来进行面试。郑愚本来满心想好好提拔提拔这个出口成章的皮日休,可是,当皮日休来到他面前的时候,郑愚不禁大失所望,原来皮日休的左眼是下塌的。郑愚刚才的欣喜之情一下子全被皮日休的眼睛给冲跑了,他想:“此人如此有才华,怎么长了这么个丑陋的相貌呢,真是可惜啊可惜!”郑愚于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皮日休说:“年轻人,你的才华很好啊,我非常欣赏你的文章,本来是想好好录用你、提拔你的,将来你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可是为什么你的一只眼睛竟然会是这么个样子呢?”

皮日休也是满心喜欢的来面试的,因为他听说了自己的考卷受到主考官的重视与欣赏,心想,这次我可以高中了,面试过后一定好好的庆祝一番,给家里的父母亲人争口气,也不枉我这么多年的苦读啊。可是见到主考官之后,他从对方的眼神和表情中已经看出些许端倪来了,原来主考官大人喜欢以貌取人啊。当他听到郑愚说自己的眼睛的时候,皮日休并未感到有任何的尴尬和难堪,他一边揣摩郑愚的心理,一边机智的回答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主考官大人,我来参加考试,凭借的是自己的脑子和多年苦读积累的学问,而朝廷也是需要我的学问来治理国家的啊。听说您对小人的考卷颇为欣赏,假若您是由于我的相貌而埋没了人才,那您的一世英名不就全毁了吗。别人会认为您选材不力呀。我想主考官大人您不会因为我的一只眼睛而毁掉自己的两只眼睛吧。”郑愚听到皮日休如此解释,心中顿时对其产生了好感,态度也完全转变过来了,于是当机立断,判定了皮日休金榜题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缺陷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人才也是有缺陷的,人才的缺陷不应该影响对其的使用,不能因为其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埋没整个人才,致使他得不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只能造成人才的无谓浪费,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损失。

人才的缺陷同时也是可以弥补的,他可以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弱点;整个社会群体也应该给人才提供发挥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最佳场所,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老仆说为政之道

宋朝时,御史台衙门有个老仆役,他在御史台衙门呆了40年,虽然换了十几任御史,但是,这个老仆一直都在此服役。这个人不仅性情刚直,而且还有一个怪异的举动:每逢御史有过失,他就把挺棍(一种象征性惩罚用具)立直。时间久了,衙门中就把挺棍作为验证御史贤与不贤的标志。这种说法在大臣们中间广为流传,从一任御史传到下一任御史,大家都害怕看到他的挺棍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