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10786800000018

第18章 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1)

男孩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他们在渴望与别人建立联系的同时却也力图与别人保持距离,这就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分裂。他们在需要联系和渴望独立之间挣扎,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挣扎的各种表现。但是,不论他们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大部分男孩在通向健康情感的成长道路上都存在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

理解,孩子的世界像水晶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过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到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使他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

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

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

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孩子的声音无疑是伟大的!有人说,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谎,因为那是上帝的眼睛在看着你。孩子的童心世界,装满了梦!代表着纯真、新奇、祥和、简单、友爱。孩子那清澈透亮、活力充盈的眼神,清纯得让你的良心不忍欺骗他、碰伤他。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新的,没有所谓的社会、礼仪、道理、经验、尊卑,甚至你我之分,完全是“自然人”状态,而后的种种经历、说教、文字和声音等的影响才使之逐步变成一个社会人,完成了“从猿到人的惊险一跃”!可以说,孩子本身代表着一种文化,比如,诚信、创新、人本、爱心、无边界等,都在孩子身上有所体现。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1)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2)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们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3)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4)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纠正,让孩子不再霸道

“我家宝宝简直是‘小霸王’,稍不如他意就大哭大闹,最后我们只能妥协,顺应他的要求。”“我家孩子就像一头蛮牛,年纪小小却很有自己的意见,拗起来,10头牛都拉不动。”像这种霸道的孩子并不少见,让父母伤透脑筋!是自己教育方法不对吗?那么该如何让“小霸王”变成“小乖乖”呢?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亲的关爱往往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以致小孩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十分霸道,不知惜福,不愿意负责任,难以承受挫折,不愿与人分享。过去教育所强调的“同情心,帮助别人”,如今在孩子身上越来越难见到。

一般而言,造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原因,有下列几项因素:

一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凡事有求必应。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像是上帝赐予的恩物,是父母的天之骄子,不但受到长辈们疼爱,更受到父母们用心的关照。因此从出生到孩子会抓取物品、会爬行、会登高、会走路,孩子的一举一动,所用的一衣一物,父母们总是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此渐渐养成孩子予取予求的霸道行为。而当孩子有霸道行为出现时,父母又认为没关系,认为他只是个孩子,而未能及时加以辅导并给孩子适当的纠正;因此,日积月累之后,孩子就会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从而变得越来越霸道。

例如,有一个孩子每天上幼儿园前必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同母亲先做交代,同时要求妈妈依其顺序一一告诉老师;下车时,妈妈还须抱着他,再背着书包走到教室内,然后妈妈需依照孩子在车上所交代的内容顺序,一一地复述给老师;只要妈妈说的顺序有错,这孩子马上就哭闹说妈妈说得不对,要求妈妈重新再说一遍,因此他的母亲只好将内容重新更正再念过一遍。直到妈妈全部念对,孩子才会停止哭闹,以至于每天早上都会见到孩子的母亲不断地在重复做此交代:“老师,我们今天有四件事情要交代,第一件事情是,我们今天要在幼儿园吃午饭的,第二件事情是我们还没睡足,第三件事情是我们有点肚子痛,第四件事情是我们还想睡觉……”

二是年龄的关系。一般来说,孩子在一岁前,霸道行为出现的情形不多,主要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还不足,因此虽然会有身体上的反抗,但还不会让父母伤透脑筋。可是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开始有他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想摆脱旁人的束缚,自己决定怎么做,因此会开始出现“不要”的字眼、“不要”的动作和“不要”的行为。而且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大约在一岁零八个月时就会出现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拗起来,10头牛都拉不动,而这种霸道的行为会持续到3岁左右。

三是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都会以自己的速度,经过一般的行为阶段。因此有些孩子极具社会性,能愉快地和他人相处;有的孩子则很害羞,只对那些他熟悉的人有反应;有的孩子心中不愉快时会尖叫、大吵大闹,愤怒地发泄一场;有的孩子则是皱皱眉或低声哭泣就算了。每个人天生气质不同,所表现出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

四是模仿。就社会学习观点来说,孩子深受父母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例如电视、卡通等。而且如果父母本身很霸道,孩子发现父母这种行为,往往耳濡目染之下也跟着模仿、学习。

那么霸道的孩子如何教育?

(1)适时地进行辅导和纠正。当孩子有霸道行为出现时,父母应先处于他的立场想,试着了解他的心情。对孩子的霸道行为,勿过于迎合或敷衍,应当适时地给予辅导与纠正。从行为治疗的观点来看,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孩子一旦受到肯定,心中便会意识到何事可为;而当孩子表现霸道行为时,则须给予辅导和纠正,孩子便能知道何事不可为。

(2)培养和孩子讲理的习惯。父母要学着每一件事情都要和孩子讲理,让孩子慢慢了解和接受。如果孩子年纪小,还不了解或听不入耳,父母也不必强求或过分期待孩子接受,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成长,随着他身心的成长,孩子会学得较为讲理。切勿“以霸治霸”,以免误导孩子,以为霸道可以解决一切。

(3)内心慈爱,处理事情态度坚定。父母事先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原则,让孩子了解和赞同,原则确定后,就要坚持且确实执行,父母不可轻易妥协。尤其在碰到危险的紧急情况、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时(例如,触摸电源、热水等危险物品),则可用强硬的制止手段,立刻禁止这种行为,然后立即与孩子解释“不行”的原因;若孩子无法理解,不排除以强制的手段来禁止。

(4)寻求长辈们的经验承传。每一位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因此父母所用的辅导方法将因人而异,因此若能寻求长辈们协助,透过其经验传承,将能使父母在教导孩子时更得心应手。

(5)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霸道的孩子因只顾自己,不会考虑到人际关系,因此在孤单的环境里,霸道的行为会显得更为强烈。因此可多带孩子去参加社交活动,如庆生会等。在和别的孩子共同分享中,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施与受的关系,进而反省并改正霸道的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反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

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人们的一种内在人格智力,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进取,度过一次次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幼儿时期,孩子尚未形成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内在人格智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姑姑送给毛毛两条美丽的小金鱼。毛毛十分喜欢,把鱼儿放在玻璃缸里,看它们在水中自由地畅游。有一天,毛毛突发奇想,把金鱼从水中捞出来,丢在地板上。看到金鱼不停甩动尾巴,毛毛觉得很好玩。

“毛毛,你怎么这么残忍!鱼会干死的,赶快把它们放回水里去。”妈妈看到这一情景,大声呵斥毛毛。毛毛无动于衷,对妈妈的呵斥置若罔闻。这时,外婆走过来说:“毛毛,如果你口渴时不给你水喝,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受。”毛毛有过口渴难耐的经历,便不假思索地说。

“是啊,没水喝很难受,可你把鱼从水里抓出来丢到地上,让它们没水喝,你说它们难不难受啊?而且,鱼是水生动物,比人类更需要水,一旦离开水,会很快死的。它们拼命甩动尾巴,是因为它们太难受了。”外婆开导毛毛。

毛毛不做声了。沉思了片刻,毛毛对外婆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不把金鱼丢到地上玩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具有自我反省能力跟父母和长辈的引导和教育直接相关。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可以简单判断好坏,并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也一定会感到羞愧,只是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而已。问题是怎样启发他们的自尊心、羞耻感,进而使他们反省,自己下决心改正。

会自我反省的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能置身事外观察自我的状态,因此,能换位思考父母的感受。所以,一般来说,会自我反省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那么父母如何培养会反省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要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简单,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其次,不直接指责孩子的错误。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不要一味给予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父母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上例中的毛毛在外婆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最终认识到错误,这是值得我们父母学习的。

再次,正视负面道德的正面效应。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们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最后,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孩子做错了事,许多父母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培养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如毛毛把金鱼从水中抓出丢到地板上玩,要让毛毛意识到金鱼的死很可惜,金鱼缸将是空空的了,而这些都源于自己的错误行为,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当孩子犯错或者不听话时,应让他懂得羞愧和内疚。如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了,父母可直接平静地指出错误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宣泄,给孩子一个释放情感的机会

不要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永远是孩子,也不要认为男孩子就应该是小男子汉,其实他们与成人一样有情绪变化,诸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让孩子适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5岁的楚楚从幼儿园回来后喜欢一个人在小区里,边玩边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都要先到儿童游戏区叫他,然后牵着他的手一起回家,楚楚感到幸福极了。可是这一天,妈妈病了,楚楚一个人在小区玩了很久,最后撅着小嘴跑回家。

看到妈妈躺在沙发上休息,楚楚更委屈了:“你为什么不接我回家?”然后伤心地大哭起来。妈妈很烦,不准他哭。楚楚跑进房间把玩具扔了一地。

奶奶赶紧把楚楚拉到小房间,拿过一叠报纸说:“你生气就撕报纸,撕得碎碎的就好了。”楚楚狠狠地撕着报纸,眼泪终于吧嗒吧嗒掉下来:“妈妈不去接我,还打我。”奶奶把他牵到小书桌旁边:“楚楚最会画画啦,把你难过的事情画出来好吗?”楚楚拿起笔,在纸上认真地画了一个娃娃,然后在空白的地方画满了眼泪。奶奶又让他跟爸爸打电话,也不知爸爸说了些什么,楚楚笑了,他挂了电话,小心翼翼地推开妈妈房间的门,瞧了一眼又悄悄地缩回脑袋,对奶奶说:“小声点,妈妈真的病了。”

对孩子过分溺爱,任由孩子无理取闹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同样,不让孩子发脾气,不许孩子哭也是不可取的行为。除了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更积极的情绪发泄方式。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思维为主导,所以用大道理对孩子进行情绪疏导往往收效甚微,而假以肢体动作的发泄就极为有效了。上面案例中奶奶帮助楚楚疏泄情绪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此,“撕纸”的动作帮助孩子宣泄了内心的愤怒,画画使孩子实现了自己消极情绪的表达,在对爸爸的倾诉过程中,孩子达到了对妈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