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用电气,扩展性目的只是一种激励的手段,而并非考核的标准,“年终时,我们所衡量的并非是否实现了目标,而是与前一年的成绩相比,在排除环境变因的情况下是否有显著的成长与进步。当员工遭受挫折时,我会以正面的报酬来鼓舞他们,因为他们至少已经开始改变。若是因为失败而受到处罚,大家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韦尔奇认为任何组织都有两类问题:硬性问题和软性问题。硬性问题包括财务、营销、技术和生产等,而软性问题是关于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等。硬性问题通常会影响到组织的底线--利润线;而软性问题则会影响组织的营业收入总额。
韦尔奇认为每个组织都需要有价值观,精干的组织尤其必要,你必须在众人面前挺身而出,坚持不懈地传达你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长远的挑战。韦尔奇从1985年开始,在公司年报中增加了价值观的声明一项就是他这一看法的体现。
韦尔奇通过群策群力的方法开放了通用电气的组织文化,使之能够接受来自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地方的创意,消除了官僚主义,并且使无边界行为成为公司文化中固有的一部分。所有这一切创造了一种乐于学习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最终促成了通用电气高速发展的奇迹。
有执行力文化的培育方式
海尔现象是一个十分有力的文化制胜、企业不败的例子。研究海尔文化有其典型的代表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从各方面讲海尔都是中国众多国有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而最主要的是,海尔有她那历经风雨仍高高飘扬的文化旗帜,正是海尔的文化旗帜提高了海尔的执行力。但是如何才能培育起具有良好的执行力文化呢?
强调杰出人物在培育有执行力文化中的作用。张瑞敏无疑是海尔的“灵魂人物”,他主张用文化的精神来传导海尔的价值取向。而其倡导文化精神的精髓是民族的精神与民族的追求。张瑞敏特别推崇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他认为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是极其重要的,忧患意识充斥其中的海尔文化。在论述海尔的诸多报告、文章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海尔的五个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些意识都是来源于海尔文化的深层--忧患意识。没有这一点,其他所有意识都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忧患意识又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不断地走出自我,给自我加压,“我们惟一害怕的只是我们自己”;二是在日常管理中实行“自我超越”,运用著名的“企业斜坡球体定律”(即“海尔定律”)实施“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培育海尔有执行力的文化。
1998年,“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被哈佛大学正式编人MBA的案例库,有趣的是,海尔人很早就熟谙这一做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海尔历史上,有三大著名“案例”一是砸冰箱与破旧观念,建立全新的质量意识;二是“范萍事件”引发海尔管理观念大转变;三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达到企业经营新境界。经过上下广泛讨论,高层造势,基层做实,这些都已沉淀为海尔文化经典,形成了海尔文化的渊源。
“用人”机制保证海尔有执行力文化的培育。海尔的用人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竞争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海尔文化的进取性,海尔提出要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二是合作机制从基础上确保海尔文化的一致性,集团内部实行计划经济,而在集团外部则实行高度的市场经济。
有执行力文化培育的步骤
福特汽车,身为全球第二大的汽车厂,美国人最向往工作的地方,福特汽车确有独到的经营之处,但也有包袱存在。在开创初期,福特汽车的代表产物是T型车。这部全世界卖得最好的车子虽然写下了历史,却也因此注定了福特汽车以生产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以后,福特汽车虽然在世界各地逐步建立起了生产据点,却形成了全球各分公司各自为政的心态。在随后而来的竞争期间,长久以来习惯于打“顺风牌”的福特汽车,面临来自日本汽车公司“低价高质”的大举入侵,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于是,福特汽车公司展开了第一波的改造,除了用裁员来降低成本外,还陆续引进了多项产品质量改革计划,这需要构造一个强有力的执行组织。
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阵痛,福特公司重新站了起来,也成为一家注重品质,提供合理价格的汽车公司,而且也逐渐重拾良好的经营业绩。但是,这一切还不够完美,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对福特公司来说,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只是技术性的改革。只要公司能雇佣好的管理人员,运用好的管理工具,并且持续追踪成本与质量,改革就会成功。但是,企业若要长期拥有良好的表现,必须在观念和文化上进行改革。换言之,就是所有的福特员工都必须具有顾客导向的心态,整个公司都必须真正相互合作,培育有执行力的文化。
面对“有执行力文化培育”的挑战,1998年,董事会决定任命在澳大利亚长大并曾经在欧洲担任过总经理的纳瑟担任首席执行官,对这位已在福特工作31年,但大多数经历都在海外的最高主管来说,董事会所赋予的使命是:培育有执行力的文化。
于是,福特汽车描绘出了新的有执行力文化四要素:具有全球化想法、注重顾客需求、持续追求成长,以及深信“领导者是老师”等四项概念。随后,福特公司发展出一套改革教学计划,通过教导、传授或对话的过程,协助组织进行改革。对福特公司如此庞大的组织而言,这的确是按部就班,也是具有效率的方式。
按照计划,福特的高层管理人员从听课与教课开始,逐步进行组织有执行力的文化,这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一.巅峰课程
这是一个为期半年的学习过程,对象是企业内较高层的管理人员。首先学员必须参加一个5天的密集训练。在这5天当中,山高层主管团队担任讲师,与这些学员经历团队建立的过程,讨论福特所面对的挑战,并且分配未来6个月所需进行的项目任务。
随后的6个月,学员必须花费1/3的时间,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甚至面对面方式,讨论、分析与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在这过程中,学员会一起与讲师,也就是高层主管团队再见一次面,讨论项目的困难和进度。
最后,学员会再参加一个密集训练,提出改革的想法,并与高层主管团队再进行分享、讨论与学习。于是,在这次的密集训练中,会立刻决定改革计划,并且在一周之内执行。这项计划在1996年,纳瑟刚接手福特时就开展了,不仅让福特100多位高层主管成为企业内的种子讲师,也实际推动了福特的全球改革计划。
二.领导者工作间
这类似于巅峰课程,但所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了中层与基层主管,执行时间大约是100天。进行的方式还是从3天的密集课程开始,而后分配专项任务,运用100天的时间进行学员间的讨论、分享与发展改革计划。最后,再通过密集训练,讨论与确定改革计划。
在整个领导工作间中,有两个地方相当特别:首先,所有的学员都必须在100天之内,参加半天的社区服务。
这项做法的主要目的,除了可以让这些未来领导者,了解福特所强调的“企业公民”精神,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有这么多更需要帮助的人,进而不再有抱怨或不满的心态。另外,所有的学员要以拍摄影带的方式,呈现“新福特”与“旧福特”,以突出新旧文化的差异性。
三.伙伴课程
伙伴课程则是专为培养年轻却深具潜力的经理人成为真正的领导者而设立的。基本上,每次都是3名学员组成1个实习小组。这个实习小组必须花费8周的时间,与7位福特汽车的高层主管每天一起工作、开会、讨论或拜访客户。针对一些企业问题或挑战,高层主管甚至会请实习小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实习小组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观察和学习的机会。通过8周实际的工作,这些年轻主管不仅可以学习高层主管的思考观点,更可以了解公司的资源分配,长短期目标,以及策略挑战与问题。
四.交谈时间
交谈时间由纳瑟自己进行。每周5的傍晚,他会寄封电子邮件给全世界大约10万名福特员工,分享自己经营事业的看法。同时,他也会鼓励所有的员工,回寄任何的想法、观点或是建议。
纳瑟认为,福特要转变为顾客导向的有执行力的文化,必须要培养每一位员工了解如何经营一家企业。因此,在每周一次的电子邮件中,他会谈全球的发展趋势,谈克莱斯勒与奔驰的合并,谈福特的亚洲市场发展等主题,让员工了解高层主管的经营观点,进而让他们也能有类似的思考角度。
纳瑟的电子邮件广受员工的好评。他运用最新的科技拉近了与员工的距离,获得了许多员工宝贵的意见与反馈。
自从福特的改革教学计划实行以后,福特汽车公司的文化逐渐产生一些化学变化,不仅有更多的员工参与了公司的改革,还有更多的主管承诺了自己曾经传授的观念。虽然对福特这样一家大型公司而言,改革的确是漫长艰巨的历程。但是,运用上述模式,福特公司正逐步完成改革计划,逐步培育了有执行力的文化。